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文言字词向来是文言文学习中最难、最乏味的部分,但也是最重要的部分。文言文字词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教师一字一句的落实,学生毫无兴趣。如何更有效地进行文言文字词教学?本文认为可运用巧借成语、对应互释、故事阐释等策略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字词的兴趣。
关键词: 文言文教学 字词 教学技巧
文言字词向来就是文言文学习中最难、最乏味的部分,但也是最重要的部分。文言文字词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教师一字一句落实,生怕遗漏了哪个字,学生的思考空间几乎没有了,只是机械地记忆老师教授的内容。这些内容大部分都已经存在于文下的注释中,学生觉得既不用思考又不太需要记录。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就这样一点点被扼杀了。
王力先生说:“如果说,寻找一种系统性学习方法,使古书的阅读水平很快提高,这种钥匙是有的,那就是掌握常用词的常用意义。”如何提高文言文字词教学的有效性,是中学文言文教学中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本文探索运用巧借成语、对应互释法、故事阐释等策略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字词的兴趣。
一、巧借成语法
巧借成语法实际上是巧借成语推断词义法。成语中许多字词保留了古代汉语的原意,是学生推求文言字词意义的最佳载体。特别是古今词义差别较大的文言词语,如果能较好地利用成语推断其词义,就能比较轻松地理解许多难懂的文言语句。学生比较熟悉、感兴趣成语,分析起来能增强趣味性。例如:
1.女也不爽,士贰其行。(《氓》)句中的“爽”字,借成语“屡试不爽”可推断出是“招致”“差错”之意。
2.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句中的“速”字,借成语“不速之客”可推断出是“招致”“招引”之意。
3.楚王谓田鸠曰:“墨子者,显学也。其身体则可,其言多而不辩,何也?”(2007湖南卷)句中的“体”字,借成语“身体力行”可推断出是“实践”之意。
4.帝善其不挠,迁均司隶校尉。(07全国卷I)句中的“挠”字,借成语“不屈不挠”可推断出是“屈服”之意。
二、对应互释法
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词句等对举的语言现象很多,在两两、三三的对举句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相反相对,这样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义、词性分析,就可以推知未知词语的词性、词义。这一方法较为灵活,学生容易掌握,能提高学习文言字词的興趣。例:
1.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阿房宫赋》)句中“族”字较难理解,根据“对应互释法”它与“灭”字对应,可推断“族”为“灭族”之意。
2.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江》)句中“以”字与“用”字对应,可推测出“以”为“被任用”之意。
3.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过秦论》)句中“北”字与“亡”字对应,可推测出“北”为“败逃的士兵”。
4.庭除甚芜,堂庑甚残,乌睹其所谓宏丽者?(2005年高考浙江卷)句中“除”字与“庑”字对应,可推测出“除”绝非选项中的“废弃”,应与房屋有关,为“台阶”之意。
三、故事阐释法
文言文中的一些字词往往涉及某些典故,具有较强的故事性。教师如能充分利用这一点,在讲解字词时,结合相关历史故事分析,就能大大提高文言文字词教学的趣味性,也使其更充分全面地将字词的意思解释清楚。在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的同时也能使他们的见闻得到扩充,这对强化语文课堂教学效果将有不可估量的作用。例如:
1.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陈情表》)“结草”的典故见于《左传·宣公十五年》。晋将魏颗与秦将杜回相遇,二人厮杀在一起,魏颗突然见一老人用草编的绳子套住杜回,使杜回当场被魏颗所俘。晋军获胜收兵后,当天夜里,魏颗在梦中见到那位老人,老人说,我是你所嫁出去的夫人的父亲,你没有让我女儿陪葬,所以我结草绊倒杜回来报答你。故事讲完学生自然明白“结草”代指报恩。
2.足下昔称吾於颖川,吾常谓之知言。(《与山巨源绝交书》)“足下”字面意思为脚下,然而这里却不是。这源于一个典故,相传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出奔在外19年,后来重耳当了国君。重耳封赏有功之人,却忘了封赏介子推,而介子推也不愿接受封赏,带老母隐居到锦山之中。晋文公用烧山的办法想迫使他出山,没想到介子推抱着大树和母亲被烧死了。晋文公十分悲痛,于是令人砍下这棵大树制成木屐穿在脚下,每次看到木屐的时候都会说:“悲乎,足下!”“足下”一词由此而来,最终“足下”一词逐渐演变成对表示对同辈、朋友的敬称。
面对朝气蓬勃、思维活跃、充满个性的学生,文言文教学应该是丰富多彩、灵活多样的。文言文字词教学要让学生学得有趣味是一件不太容易的事,灵活运用多种方法是基本思路,但更多的好方法还需要我们不断探索。
参考文献:
[1]左传.刘利等译注.中华书局,2007-3-1.
[2]唐作藩,等.王力论语文教育.河南教育出版社,1996-09.
关键词: 文言文教学 字词 教学技巧
文言字词向来就是文言文学习中最难、最乏味的部分,但也是最重要的部分。文言文字词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教师一字一句落实,生怕遗漏了哪个字,学生的思考空间几乎没有了,只是机械地记忆老师教授的内容。这些内容大部分都已经存在于文下的注释中,学生觉得既不用思考又不太需要记录。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就这样一点点被扼杀了。
王力先生说:“如果说,寻找一种系统性学习方法,使古书的阅读水平很快提高,这种钥匙是有的,那就是掌握常用词的常用意义。”如何提高文言文字词教学的有效性,是中学文言文教学中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本文探索运用巧借成语、对应互释法、故事阐释等策略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字词的兴趣。
一、巧借成语法
巧借成语法实际上是巧借成语推断词义法。成语中许多字词保留了古代汉语的原意,是学生推求文言字词意义的最佳载体。特别是古今词义差别较大的文言词语,如果能较好地利用成语推断其词义,就能比较轻松地理解许多难懂的文言语句。学生比较熟悉、感兴趣成语,分析起来能增强趣味性。例如:
1.女也不爽,士贰其行。(《氓》)句中的“爽”字,借成语“屡试不爽”可推断出是“招致”“差错”之意。
2.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句中的“速”字,借成语“不速之客”可推断出是“招致”“招引”之意。
3.楚王谓田鸠曰:“墨子者,显学也。其身体则可,其言多而不辩,何也?”(2007湖南卷)句中的“体”字,借成语“身体力行”可推断出是“实践”之意。
4.帝善其不挠,迁均司隶校尉。(07全国卷I)句中的“挠”字,借成语“不屈不挠”可推断出是“屈服”之意。
二、对应互释法
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词句等对举的语言现象很多,在两两、三三的对举句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相反相对,这样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义、词性分析,就可以推知未知词语的词性、词义。这一方法较为灵活,学生容易掌握,能提高学习文言字词的興趣。例:
1.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阿房宫赋》)句中“族”字较难理解,根据“对应互释法”它与“灭”字对应,可推断“族”为“灭族”之意。
2.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江》)句中“以”字与“用”字对应,可推测出“以”为“被任用”之意。
3.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过秦论》)句中“北”字与“亡”字对应,可推测出“北”为“败逃的士兵”。
4.庭除甚芜,堂庑甚残,乌睹其所谓宏丽者?(2005年高考浙江卷)句中“除”字与“庑”字对应,可推测出“除”绝非选项中的“废弃”,应与房屋有关,为“台阶”之意。
三、故事阐释法
文言文中的一些字词往往涉及某些典故,具有较强的故事性。教师如能充分利用这一点,在讲解字词时,结合相关历史故事分析,就能大大提高文言文字词教学的趣味性,也使其更充分全面地将字词的意思解释清楚。在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的同时也能使他们的见闻得到扩充,这对强化语文课堂教学效果将有不可估量的作用。例如:
1.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陈情表》)“结草”的典故见于《左传·宣公十五年》。晋将魏颗与秦将杜回相遇,二人厮杀在一起,魏颗突然见一老人用草编的绳子套住杜回,使杜回当场被魏颗所俘。晋军获胜收兵后,当天夜里,魏颗在梦中见到那位老人,老人说,我是你所嫁出去的夫人的父亲,你没有让我女儿陪葬,所以我结草绊倒杜回来报答你。故事讲完学生自然明白“结草”代指报恩。
2.足下昔称吾於颖川,吾常谓之知言。(《与山巨源绝交书》)“足下”字面意思为脚下,然而这里却不是。这源于一个典故,相传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出奔在外19年,后来重耳当了国君。重耳封赏有功之人,却忘了封赏介子推,而介子推也不愿接受封赏,带老母隐居到锦山之中。晋文公用烧山的办法想迫使他出山,没想到介子推抱着大树和母亲被烧死了。晋文公十分悲痛,于是令人砍下这棵大树制成木屐穿在脚下,每次看到木屐的时候都会说:“悲乎,足下!”“足下”一词由此而来,最终“足下”一词逐渐演变成对表示对同辈、朋友的敬称。
面对朝气蓬勃、思维活跃、充满个性的学生,文言文教学应该是丰富多彩、灵活多样的。文言文字词教学要让学生学得有趣味是一件不太容易的事,灵活运用多种方法是基本思路,但更多的好方法还需要我们不断探索。
参考文献:
[1]左传.刘利等译注.中华书局,2007-3-1.
[2]唐作藩,等.王力论语文教育.河南教育出版社,199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