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解题中的几点技巧和规律浅探

来源 :新课程·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t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高考地理复习中,有很多解题技巧和规律值得我们总结,在众多的地理复习资料和相关论文中,对常用技巧和规律的总结和论述较多,本文主要总结论述了不太常见和比较隐蔽的解题技巧和规律。
  关键词:高考复习 解题技巧 规律
  
  近几年,随着高考改革步伐加快,单独命题的省份增多,高考地理试题的质量不断提高,考查的角度、方式多样化。普通高中学生必须在复习中通过老师的引导,积累一定的解题技巧,总结一些课本以外的规律性的东西,做到厚积薄发,才能在高考中解决地理科得分少的“瓶颈”问题。
  只要我们留意,你会发现,高考解题常用的技巧和规律很多,常用的技巧和规律通过第一、二轮的复习和模拟训练,学生容易掌握,但有些技巧和规律并不常见,甚至比较隐蔽,在解题中却很有用。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总结了以下几条不太常用的比较隐蔽的解题技巧和规律:
  一、等值线图中的技巧和规律
  等值线图在地理高考中占有重要地位,这也体现了地理学科的独特性。有关等值线图解读规律,主要是以下三条:
  1.等值线(面)向低值方向凸,则该区域的值较高;等值线(面)向高值方向凸,则该区域的值较低
  此条规律适用于所有等值线(面),如等压线(面)、等温线、等降水量线、等盐度曲线,在解决有关等值线的问题中,能方便、快捷地判出值的大小分布,对快速解题非常有用。
  2.等值线越密,值差越大;等值线越稀,值差越小
  此规律的应用是很广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地形图中等高线越密,高度差越大,坡度越陡;等高线越稀,高度差越小,坡度越缓。
  (2)等温线分布图中等温线越密,温差越大,等温线越稀,温差越小。
  (3)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中等压线越密,气压差越大,风力越大;等压线越稀,气压差越小,风力越小。
  3.两条等值线之间的闭合区域判断,利用“高的更高,低的更低”原则
  如果闭合等值线的值与两侧等值线中的低值相等,则闭合区域内的值低于其等值线的值;如果闭合等值线的值与两侧等值线中的高值相等,则闭合区域内的值高于其等值线的值。
  二、太阳光照图的解题技巧和规律
  太阳光照图的解读涉及立体空间想象能力,学生在学习了高中所有数学课后,这一能力已基本具备。这一板块常用技巧和规律较多,不太常用的隐蔽规律还有以下三点:
  (一)极地正午太阳高度等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数;同一条经线上的两地,正午太阳高度差等于两地的纬度差。
  (二)在光照图上,若晨昏圈与某条纬线相切,则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与该切点的纬度在数值上相余,若该切点所在的纬度圈内出现极昼,则太阳直射点与该切点在同一半球。
  (三)北半球某地的昼弧长度等于南半球同纬度数的夜弧长度(或北半球某地的昼弧长度与南半球同纬度数的昼弧长度之和等于24小时。)
  三、昼长及日出日落时刻推算
  1.日出日落时刻与昼长的关系
  见图1,昼长=上午+下午=a+b(a=b),那么,日出时刻就是12∶00-a,日落时刻就是12∶00+b.
  2.太阳直射点位于同一纬度的不同时刻,昼夜长短相等,日出日落地方时相同
  例:(2006全国卷Ⅱ)图2中四条曲线分别示意四地3月21日-6月30日的日出时间。读图:
  四、地表实地距离的推算
  利用同一经线上或赤道上跨经纬度1°的弧长约是111km的规律可以推算任一纬线上,跨经度1°的弧长约是111km×cosθ(θ为地理纬度)。另外,可利用地球自转线速度60°N约是赤道上一半这一事实推算60°N纬线圈上,经度1°对应的弧长约为55km。
  例:(2005全国卷Ⅰ)图3为亚洲两个国家略图,读图回答以下问题。据地理坐标判断,甲乙两地距离约为()
  A.300千米 B.550千米
  C.1300千米 D.1550千米
  解析:如图4,甲乙两地的纬度差为5°,则甲乙两地在南北方向上的实地距离为555km,同一纬度(θ)上经度相差m度,实地距离差为111·cosθm甲乙两地东西方向上经度差m为12°,两地东西方向的实地距离约为111·cos30°·12=1154km
  故选C.
  随着高考改革的深入,地理高考试卷的套数还会继续增多。地理复习中,除了指导学生熟悉常用解题规律外,诸如此类不太常用的比较隐蔽的技巧和规律对解题非常有帮助,值得我们认真总结和研究。
  作者单位:福建永定一中
其他文献
摘 要: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如何教会学生在文学鉴赏中持何种审美态度已成为一个重要问题,本文主要探讨的就是审美态度的问题。  关键词:文学鉴赏 审美态度 文学主体 价值观 心里层面    在阅读中,人们往往喜欢那种文质兼美的文章,就连在生活中,人们也常常赞扬那种文质彬彬的人。这就涉及到“文”与“质”的关系问题,那么如何判断文质是否都好呢?这就要求我们学会鉴别、鉴赏。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