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对学校管理创新的哲学思考

来源 :现代校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rkage122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首先需要学校教育管理的创新,追求学校教育管理创新成为今天校长追求职业的新境界。在学校管理实践中,学校的管理者遇到众多困难和矛盾,在缤纷的困境中如何辨别方向,寻找管理改革新理念、新方法、新途径成为众多管理者的希望,教育者要想在管理领域获得一种深刻性和广博的视野,做出更加有效的工作就必须借助哲学视角审视教育。
  
  一、教育的本原
  
  教育是什么,我们在不断地探求教育的本原,从对教育本原的认识就会产生对教育的解释和实践。在当前教育中会提出不同的教育理念,例如: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关心文化保护和文化习得;
  *非常关注道德和个性发展;
  *认为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是居于中心的位置;
  *强调自我实现的重要性;
  *强调人类的生活和个体体验;
  *综合的、系统的教育方法;
  这些注重理念的思想通常看作保守的教育哲学,因为它的诸多观点是以保存文化传统为基点。理念论对教育的影响相当深远,现在很难找到一所不受理念影响的学校。传统教育认为学校教育就是传道、授业、解惑,现在有人概括学校教育为四个层次,第一是教书,把书上的知识教给学生;第二是传道,教给学生做人做事的方法;第三是授业,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特长,形成自己的职业意识和能力;第四是育人,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成为对社会对国家有用人才。我们的教育是否很完美了?在开放中我们的教育走出国门,在世界范围中比较中西方教育的得失。我们看到中国的教育得到国际上普遍的肯定。比较中美国家教育,我们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功比较扎实一些,而美国教育强调个人创造力的发挥,更注重培养学生自己求知的本领。考察教育发展的历史,教育本原包括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学习和继承人类发展历史上创造一切物质和精神的财富,没有继承就没有人类历史发展获得的一切;同时也包括超越和创造,没有超越和创新就没有今天的人类社会高度文明,继承和创新在交替和融合中推动人类发展历史。对教育的理解是渐进的深化过程,今天我们又进一步逼近教育的本原,提出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学生,这是时代探索教育本质的阶段成果。创新是物质的或思想理论上的新的成果,是对人类发展历史的超越,体现了人类具有其他动物没有的能动性与智慧。
  教育具有继承和创新的本质,我们对继承比较熟悉,而对创新还比较陌生,在大学教育中,包括教学和教育科研,教育科研实际担负教育创新的任务,许多大学研究应用成果直接成为社会新产品、新工艺、新方法,基础理论的成果为许多领域突破指明方向。以中小学教育为主的基础教育是否不需要创新?教育是人的系统发展过程,小学、中学、大学是教育发展完整的链条,没有中小学基础教育中孕育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基础的培养,就不会有学生走向社会实践后的创造的成果在学校管理中对学生创造精神和能力的培育始终是教育者努力的方向。
  
  二、学生培养目标的双重性
  
  对学生的培养目标是学校管理者确定学校发展方向必须考虑的首要问题。对学生的培养目标不同的行为主体会有不同的认识和表现。从国家立场上看,希望学校能够为社会发展和国家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特别需要思想道德素质、专业能力和民主法制意识突出的人才_企业要求学校培养的学生除了专业技能要求外,最希望解决责任感缺乏、诚信与忠诚、团队和敬业精神不强等问题家长希望学生有良好学业和就业前景;学生自己需要升学和就业,渴望丰富多彩的学校生活,追求对友谊、自信、爱情、成功的体验。对学生发展目标,不同的主体都会有自己的主张,这些目标不会孤立存在,在相互影响、融合中形成自己的发展轨迹。学校教育是学生发展主要途径并对学生发展起主要作用的过程,学校在管理中,最主要需把握学生自身发展目标与国家要求目标两项基本要求。
  对学生发展提出以人为本的教育理想目标,同时有为国家培养合格公民的社会目标。怎样看待这两种目标,这两者是统一的吗?我们教育的核心和基本的目标一直是为政治服务,现在为经济建设服务,为发展和谐社会服务。以往的教育中,对学生的发展目标主要是政治性目标,对目标的提法逐步从高目标到低目标转变,从培养无产阶级事业接班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转变成为培养学生成为社会好公民,这种转变实际体现对教育本质认识的蛮化。学校在教育改革和发展中,人本思想逐步成为主流,逐步清晰地提出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许多学校也把以人为本作为学校培养的目标,实际上这和国家要求的培养目标是有区别的。以人为本,发展人的潜能和人的终身发展,使每个人通过教育获得幸福和人生价值是教育新的理性追求人本思想把人的发展当成社会的第一个前提和出发点,教育应当以为人及其发展服务为基本核心目标,但这只是我们教育的理想,目前限于社会经济、物质条件等还不可能做到以人为本的教育。当前我国存在严重教育不公平的现实,不可能实现理想的教育观念。造成教育不公平有经济、体制等多种原因,我们的教育资源也还处在短缺阶段,就是优质学校对教育的理解也还不深刻,目前班级化教学不可能实现对个体教育完全适合。所以我们可以提出以人为本的教育发展方向,但目前各类学校在实践中都还不可能做到这一点,但这种教育理念不失为我们发展的方向。
  学生培养的目标具有双重性,既有为人的发展服务的一面,也有为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一面,当前主要为经济改革与和谐社会发展服务。职业学校和大学就较多地为学生就业考虑,重视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学生选择学校时就考虑到职业选择和就业。学校在宣传和实施培养目标中,鲜明提出与社会发展一致的培养目标,使学生在学校期间就受到职业目标的陶冶,逐步养成适应社会职业要求的思想和行为。学生发展的目标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发展目标具有多重性,培育目标双重性的提出成为认识的一种途径,从双重性可以到多重性,在重点把握培养目标中整合多因素的要求,努力探求学生发展目标的新的理念。
  
  三、学生发展的内因与外因
  
  学生在学校接受教育是学生个体的发展过程。对学生的教育可分为内在教育和外在教育,内在教育称为自我教育,外在教育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伙伴教育和社区教育。外在教育是外因对内因影响的过程教育。个体的发展包括内因和外因,内因是个体的内部矛盾,外因是个体的外部矛盾,个体发展是内外矛盾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下的结果。外部矛盾要通过内部矛盾起作用,所以可以说个体发展最终是自身矛盾发展的结果。个体发展的内因是个体内部矛盾的结果,个体的内因(内 部矛盾)常常产生在个体自身发展愿望与自身现实水平之间的差距,这个差距成为个体发展的矛盾和动力。如一个农村学生有强烈的发展的愿望,想通过自己努力改变家庭贫困现实状况,这种要求越强烈,就越会激发这个学生刻苦学习的行为,促进学生不断进步。当他考入好的大学,在教师关怀和良好学校文化氛围中,更鼓舞学习的斗志,学生在内外因综合作用下获得成功。个体的发展愿望与自身水平需保持一定的关联度,当个体对发展愿望过度,大大超出现实水平时,也会造成个体不切合实际的幻想,不会产生对自身水平的激励作用,或者经过努力总也到不到目标,也会失去进步的信心,反而不利于个体的发展,所以个体的发展愿望要与现实发展水平保持一个适当的度,在一定范围中存在是个体发展的重要条件,概括起来就是保持较密切的关联度。个体发展有两个维度:
  一是不断产生新的发展愿望,生成个体发展的阶段目标,在实现目标后又生成新的发展目标,一个个新的目标引导和促成个体的不断进步。发展愿望常常表现为学生的自信心、进取心或进步愿望,这是学生进步和发展的基础,也是优秀学生优势所在,一些学生常常失去进步的信心和发展目标,出现自卑、胆怯,不敢有发展的愿望,这会成为学生进步的主要障碍,需要外因教师和父母帮助克服这些问题才能进步,个体的这种愿望成为个体发展不懈动力,成为发展潜能和可能到达最好水平的主要因素。
  二是自身发展水平和现状,改变现状提升自身水平才能进步,学生提升知识水平,提高学习能力,需要通过自己刻苦勤奋学习和艰苦训练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在原有基础上不断发展,这一发展受原有生理基础、认知水平等影响,会制约个体发展所达到的水平。发展途径有不同的方式,有的是通过弱项的提高达到整体水平的提高,也有从优势中继续拔高,成为自己的特长脱颖而出。不同的方式均可成为发展的方式。
  外因是普遍存在着,外因对学生内因的影响通过外在教育而实现。不同外在教育在不同个体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作用。外在教育中社会教育对成人影响较大,社区教育和伙伴教育对青少年影响较大,一般讲对人成长中影响最大的主要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每个人一出生就生活在一个家庭中,对个体讲它具有不可选择性,家庭教育对学生从婴幼儿到成人都有长期和深刻的影响,个体发展水平是个体继承遗传因素与后天学习生活的积淀。个体继承生理遗传因素不可改变,能够改变的是学习环境和条件。家庭教育的影响对人一生有不可磨灭的烙印,个人想改变家庭条件比较困难,改变自己是最可能的事情;家长可以通过学习,反省自己教育方式,提高家庭教育水平,学校与家长合作,共同努力提高家教质量。学校教育是从儿童到青年这一阶段发展最有影响的系统教育过程。我国传统教育主要在传授知识和形成技能,形成以教师本位的教授过程,学校教育改革要从以国家课程为主、教师为主、传授为主转变为国家、地方、校本综合课程、学生为主、发展为主的教育方向上来,需要学校大力教育观念转变和教育管理改革。
  外因是学生发展主要因素,外因也是学校教育管理者充分控制的因素。学校通过改善教育物质环境和条件,增加现代教学设备,构建浓郁学习氛围和特色学校文化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提高教师素质和教学水平,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可大力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学校教育管理者当前应突出培养学生积极进取学习态度和强烈自信心,鼓励和激发强烈学习兴趣和情感,通过自身产生发展愿望引导学生以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效果。学校管理创新在于更新教育观念,注重启发学生自我教育意识和能力,转变教师教育方式和教学过程,改变学校管理方式和评价方式,在新的教育理念下形成新的教育模式。
  
  四、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
  
  全面发展是我国的教育方针,对学生个性发展是教育改革的基本要求,如何对待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学校管理者常常面临的困惑,认为要全面就会影响个性发展,注重个性发展必然损害全面发展要求。一般讲全面发展与片面发展相对立,个性发展与共性发展相联系。全面发展是教育总体指导方向,既包括学生的整体也包括每个学生个人,全面发展指影响学生各项因素的和谐发展,不是齐头并进。每个学生总是在不同阶段、以不同速度和不同形式上表现出个体发展的特征。学校教育对学生全面发展能够提供的基础性物质条件有局限性,它不能直接提供实践条件,多数是课堂教学,课堂中所模拟的实际环境毕竟与实际有差距。基础教育是奠定人一生发展的起始阶段,应强调全面发展,小学教育面临的发展片面问题相对较小,而中学特别是高中阶段就开始严重起来,应试教育对学校的影响,社会对成绩的追捧、家长对学生升学就业的希望,常常造成学校重智轻德的倾向。这种倾向实际上抹杀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完全以学习成绩为指标考核并代表学生综合发展过程与水平,是一种片面发展的倾向。
  学生的许多爱好和兴趣常常扼杀在启蒙之中。个性发展不意味着否定共性发展,共性发展是群体发展过程中共同表现出的特征,个性与共性发展总是密切联系在一起,共性发展中包涵着全面发展的一般要求,全面发展促进个性发展,个性发展会在新的基础上催生着全面发展。就像人左右腿的交替前行,总是一步一步逐步积累的过程,最终促进人的整体的发展。所谓融会古今,学贯中西的人才在今天可谓凤毛麟角。一般说全面要求学生品德和智慧两方面都发展,智力上在知识和能力两方面都进步,知识上人文与科学两方面协调提高,能力上思辨和操作都长进,就是在共性的全面发展中有个性的发展。
  理想的发展过程应是全面、协调和均衡,但作为个体在发展中总会有擅长和弱项,总会有个人的情感爱好和冷淡厌恶,个性的发展是发挥潜能和可能发展高度的基础,个性发展也是世界五彩缤纷多样化的基础。我们的教育理论常常爱说教育是人的社会化的过程,同时教育也是人在一定社会环境下个性化的过程,教育对这两个过程都做得还不够好,特别在后者十分欠缺。目前学校班级教学最大的缺陷就是不能满足每个学生的个性需要,现在学校需要在教育管理中重视个性发展的改革。学校在为学生创造全面发展教育环境中,同时也要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条件,积极鼓励学生的爱好和兴趣的发展,把这种体现个性爱好与兴趣整合为校本课程或活动,转变为教育管理的体制和机制,成为学校的文化氛围。让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两者和谐融合在教育过程中,需要管理者的智慧和积极的探索。
  
  五、学校主体的关系
  
  学校中人是学校的主题,包括学生、教师、校长等,他们的结构关系决定学校发展的进程。
  学生是学校服务的主体,学生的素质和所达到的水平反映学校办学的质 量和教育水平。教师是学校教育的主体,教师的水平反映学校具有的教育能力和发展能力,体现学校整体和综合教育水准;校长是学校的管理者与领导者,它所输出是教育思想和管理思想,它所具备的组织、谋划、指导作用反映学校发展的方向和发展速度。在学校中校长的工作重心在哪里?许多学校校长把工作重点放在学生身上,而置教师不顾,其实这是舍本求末,忙了人家的禾,荒废自家的田。许多校长是教师出身,当上校长继续搞教学是轻车熟路,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了。但教师和校长毕竟不是一样的角色,校长是管理教师的人,如何提出适合学校发展的教育思想,提高全体教师素质与教育能力,通过激发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通过他们教学工作使学生获得成长才是校长的本职。当然校长对学生教育的模范榜样行为是不可缺少的。校长关注教师什么?包括教师师德、新教师职业培养、教师素质、教师教育力、科研力、学习力、创新力、团队建设等,总之校长要把自己深思熟虑的教育思想和管理思想通过学校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把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通过教师的系列教育活动达到学校战略发展计划和目标,这一过程比校长教好一个班或教育好一个学生更重要。
  校长与学生是什么关系?校长为学生服务。校长通过教师为学生服务。校长也需要与学生保持密切关系,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业、心理都是校长关注的热点,通过学生动态和变化掌握和考核学校教育的质量,及时发现教育存在的问题,这也是校长考核自己和学校整体工作的评价内容。
  现实中许多校长做了教师的事,校长该做的事反而没有人去做了。所以说校长在学校扮演两个角色,一是教育者,二是管理者,教育包括对教师和学生,重点在教师管理包括教师和学生,重点也在教师。双重角色都是必要的职责。但比较起来管理者是更重要的角色,因为教师的主要职责是教育学生,担负起全校教育管理的职责,学校就会出现管理的空白。学校就会失去稳定发展的状态。
  
  六、创新中的继承与发展
  
  学校管理创新是对原有管理的扬弃和对卓越管理的追求。它涵盖四个层面,一是批判精神,对现有教育管理的反思与批判;二是探索精神,追求对教育管理本质的探究,寻找更符合教育规律的管理;三是求是精神,重视管理现状的调查研究,寻找破解现状的突破口;四是开拓精神,改变现状,追求更好,创新事物,把管理水平推向新的境界。
  事物发展总是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继承。事物在渐变中发展,没有继承就不会有创新,现在世界各国纷纷建立孔子学院,对2000多年前的孔子思想精粹的继承,极大地丰富了我们今天的教育思想,人类任何一个历史时期产生的教育思想总会有其存在的理由,都会有它发展的合理性。继承是站在历史高度的发展,但还需要站在今天高度上的超越,就是提出新问题和新事物,这就需要创新。创新是一个渐变的过程,每经过一个阶段才逐步显示一个全新的面貌。学校管理创新是社会发展创新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既离不开教育科学理论的发展,也离不开教育实践不断总结与推进,所以教育管理的创新既包含继承,也包含超越与发展。平地起高峰,空白基础上的独创是没有的。教育管理者要十分珍惜和发现在学校管理中每一个闪光的理念,每一个带有创新的过程,每一个带有智慧的方法,这些就是创新的源泉。把点滴改革与变化的水滴积聚起来,就会汇集流成改革的洪流。看不起小的改革,只追求大的创造性的发展是不切合实际的空想。
其他文献
成长故事    丛 枫,1985年参加工作,中共党员,中学高级教师,特级教师,现任学校副校长兼副书记。  1994年被评为吉林省“教育教学”双十佳教师;1997年授予吉林省特级教师称号;1998年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并授予模范教师称号;2003年任校长助理,到长春市第二实验小学净月分校主持工作;2005年被任命为长春市第二实验小学副校长兼党支部副书记。  吉林省小学教学研究会理事、长春市小学教
期刊
校长是学校的法人代表,掌握学校的全局工作,是学校宏伟蓝图的设计者,是学校管理诸要素的组织者,是学校行政工作的管理者,是学校工作质量与产品质量创造的指导者,是学校教育科学研究的探索者,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引路人。校长的能力与发展跟学校的稳定与发展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加强校长领导效能建设是保证学校效能发展,提供优质教育质量的重中之重。    一、校长领导效能的理论认识    1.校长领导效能的定义分析 
期刊
党中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校园,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组成部分,是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最新发展和创新。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校园,是一个巨大而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作为学校领导干部,就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必须坚持辩证思维,对当代生活和当代社会的理解将具有更为开阔的思想视野和更为深远的历史眼光。    一    和谐作为一个普遍的哲学范畴,反映的是不同质的事物
期刊
开篇    跨过新世纪的门槛,我们不停地呐喊:阅读,阅读,用自我拯救的姿态跪拜阅读!  可看多了花开花落,习惯了云卷云舒,也邂逅了纠缠不清的欣喜与惆怅的我们,还有什么能激起自己的心底微澜呢?  但人生总需要仰望些什么,否则将矮化得如同动物一般。所以在阅读的征程中还要有一种力量能决堤我们的情感,冲刷岁月带来的冷漠、麻木,润泽因拼争跋涉而躁乱的心灵!  这种力量便来自读书峰会!  江苏省铜山县张集镇的
期刊
在农村,我们时常看见养鸭师傅赶着很大一群鸭子在放养,当群鸭需要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去觅食,怎样转移呢?方法很简单,只要养鸭师傅赶着这群鸭子的一小部分先上路,后面的鸭子也就自觉地排成队伍跟进上来。这种“群鸭现象”,给了我们对教师队伍建设的有益启示,由此生发了我们对建构教师队伍梯队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一、构建教师队伍梯队发展管理的现实呼唤    1.构建教师队伍梯队发展,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
期刊
春天到了,老师和孩子都会想到“春游”这个话题,作为我们农村学校,孩子们都是生活在农村,对于春天的不断临近感受很深,草儿、树儿、庄稼的不断变化几乎都能触摸到,感受到,因此走出校门,近距离地接触“春天”是孩子们正在萌发的愿望。作为教育管理者还是应该认真考虑这个活动的,更何况,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请你教给学生观察和看见周围世界的各种现象吧。当自然界里发生转折时期,请你把儿童带领到大自然中去,因为这时候正
期刊
近年来,我们对学校德育工作进行了一系列大胆的探索和实践,我们觉得传统的德育形式已经不能担当起新时期德育__作的重任:思想教育——蜕变成空洞的说教;规章制度——沦落为形形式式的惩罚;封闭式的管理——成为圈养孩子的借口。他们只能滋生逆反心理,增比对抗情绪,使学生身心畸形发展。世界上首先有了人的生活,才产生了生活的规范,规范来源于生活,也只能在生活中存在。作为规范教育的德育,同样只有溶入我们的生活,才能
期刊
2005年9月24日至10月14日,我有幸作为吉林省中小学教育管理干部培训班成员,赴加拿大进行为期二十多天的培训学习与考察,在萨斯喀切温省里加纳大学较为系统地学习了《加拿大教育问题概述》、《萨省教育体系概述》、《萨省课程发展模型》、《“常青”课程设置模型》、《萨省以学生为中心式教育》、《包含式教育》、《有效的领导能力》、《对学生的支持与帮助》、《校外工程》和《教育变化理论》等加拿大萨省目前研究的教
期刊
十六大报告对党的教育方针有了新的阐述,第一次把“为人民服务”纳入教育方针,写到教育的旗帜上,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和人文关怀精神,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宪法原则和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要求。在此思想指导下,教育部提出了“人民满意教师、人民满意学校和人民满意教育”——即“三满意”创建活动。几年来, “人民满意学校”创建活动在各地迅速推开,不少地方已经完成了第一批“人民满意学校
期刊
现代校长如何做好人的管理工作?笔者认为要运用“方”“圆”管理法来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事管理中的一些对立统一的辨证关系。    一、教师的约束与调动——“从圆而方”    在校长对教师的管理中,首要的问题就是必须搞清楚管理究竟是对教师的约束,还是对教师积极性的调动,以及这两者之间的关系。  以往,校长对教师的管理往往被理解为单纯对人的约束,只求约束,不讲调动,或者重约束、轻调动。其实,这是一种非常消极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