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阅读教学中,激发兴趣,鼓励质疑是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两个重要方面。激发兴趣,就是使学生愿意读书;鼓励质疑,就是使学生理解内容,学会读书。现就这两方面谈点体会。
1.激发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根据不同的课文,教师应采用不同的导入新课的方法引起学生的兴趣。对故事性不强的课文,教师先讲自己读了课文之后受到了哪些启发和教育,然后告诉学生只要认真读书,就能够学到许多新的有趣的知识。如讲《种子的力》一课,在学生谈了对课题的粗浅的理解之后。我就介绍了写作的时代背景,然后说:“读了这篇课文之后,我认为'种子的力'是双关语,它表面上写种子的力量无穷,赞美它是世界大力士;实际上是在写中国人民有一股势不可挡,奋发向上的抗日力量,赞美中华民族具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伟大力量。课文用双关语命题,使文章显得更含蓄,更耐入寻味”。学生听了介绍,激发了兴趣便迫不及待地阅读课文,师生 互动感知课文内容。
有时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来引起他们对课文的学习兴趣。如讲《蟋蟀的住宅》一课时,我先问:谁见过蟋蟀?它是什么样?谁捉过,它常在什么地方?这样的提问,立刻激发了学生的兴趣,都争先恐后地回答问题。接着我又问谁见过蟋蟀的住宅,它是什么样子?有什么特点?怎样修成的?并告诉学生问题的答案都在我们要学习的课文里。于是,学生不再争先恐后地说了,而是带着要弄清问题的愿望去认真地阅读课文了。
对教材中文质兼美,脍炙人口的课文,我常用叙述画面的形式引入课题,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如教《南湖》一课时,我先富于表情地描述说:“在碧波荡漾的湖心,有一个小岛,岛上长着茂密的苍松翠柏,四周柳树低垂。小岛上矗立着一座金碧辉煌的烟雨楼,一条条美丽的游船来往于碧波荡漾的湖面上。”继而问:“这景色美吗?”学生顿时心驰神往无不感叹地说:“真美!”随即,我板书课题——南湖,告诉学生这美丽景色就在南湖。于是学生便津津有味地读起课文。
兴趣是一种动力,只有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增强自学的积极性,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2.鼓励大胆质疑
任何时代的进步,任何创造的开始,都是从质疑开始的。提出了问题,又能继续思考、分析,解决了问题,学习的效果才会因独立思考而提高。在教学中对学生提出质疑的要求分两步走:
2.1定向质疑 。对低中年级的学生,采用定向质疑的方法,即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抓住课文中的中心词语,某一段落中的关键词进行质疑。在质疑中,教师先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模仿教师提出问题的方法,从各个角度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样,就使学生能够积极活跃地思维。
如引导学生阅读《渡船》第二段时,先让学生找出这段的中心词“议论纷纷”,然后围绕这个中心词提出问题。学生模仿老师提问的方法提出了“议论纷纷是什么意思”?“人们为什么要议论纷纷”?“他们议论了些什么?是怎样议论的”?“作者写这些议论说明了什么?”再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读课文,并认真思考,再组织学生讨论,进而解决问题。由于让学生紧扣关键词语提出问题,并围绕问题学习课文,解决问题,学生就能逐步深入的理解课文,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再如《西门豹》一课的故事性很强,学生读这类课文往往停留在对故事内容的了解上,而忽视了对人物性格的研究。所以教学这课,要抓住“管理”这个关键词,来引导学生研究人物的性格特点。先让学生找出关键词语,然后围绕它提出问题,学生提出了:管理是什么意思?为什么管理?怎样管理等问题。在解答“为什么管理”这个问题时,先让学生读课文,看看管理前怎样,管理后又怎样,通过前后的对比,学生便很自然地就想要知道西门豹到底是怎样管理的。于是师生互动研究课文,通过西门豹管理邺地做的几件事,得出西门豹是一位有勇有谋,有杰出管理才能的政治家。这样的定向质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教师的主导作用都较好地在课堂上得到了发挥。
2.2提出问题 。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在定向质疑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自已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多数学生能提出一些支离破碎的问题。尽管这样,教师也不能打击他们的积极性,而是肯定他们的优点,增强他们的信心。在讲课过程中,他们的提问有时会打断教师的思路,甚至影响一节课的教学进度,但为了解护他们的这种积极性,我们总是立即组织学生对新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使他们能得到满意产答复,从而鼓励他们在学习中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积极动脑解决问题。这样大多数学生渐渐地养成了发问习惯,并能提出一些引入深思的问题。
经常这样训练,学生不仅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而且能够独立地解决问题。如教《渡船》一课时,有个学生提出:“这课是写事的,为什么用'渡船'作题目?”这问题使同学们都进入紧张的思维活动中,不少学生据理陈述,有的说:“这课是写事的,但这件事是发生在渡船上的,所以用渡船为题”。有的说:“这篇课文是按渡船在河中的位置转移来写的,渡船是这课的线索,所以用渡船为题”。有一个同学说:“这课写了渡船的人对生病的孩子的态度,而在渡船这个特殊的环境中,人们是互不相识的,可尽管如此,人们还热心助人,这就使文章的中心更加突出了”。这个同学的理由接近作者的命题意图。在此基础上,我又引导学生思考:“你们从船上人们的感情变化中看到什么”?学生们再次阅读课文,明白了渡船上的人们助人为乐的品质就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而那只大小的渡船则是中国社会的缩影。到此,学生便理解了“渡船”这一课题的深刻含意。
古人说得好:“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于无疑处求疑,方可进矣!”经过几年的课堂教学实践,我认为在阅读教学中鼓励学生自觉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引导学生探究知识,发展思维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创新意识的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收稿日期:2008-07-25
1.激发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根据不同的课文,教师应采用不同的导入新课的方法引起学生的兴趣。对故事性不强的课文,教师先讲自己读了课文之后受到了哪些启发和教育,然后告诉学生只要认真读书,就能够学到许多新的有趣的知识。如讲《种子的力》一课,在学生谈了对课题的粗浅的理解之后。我就介绍了写作的时代背景,然后说:“读了这篇课文之后,我认为'种子的力'是双关语,它表面上写种子的力量无穷,赞美它是世界大力士;实际上是在写中国人民有一股势不可挡,奋发向上的抗日力量,赞美中华民族具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伟大力量。课文用双关语命题,使文章显得更含蓄,更耐入寻味”。学生听了介绍,激发了兴趣便迫不及待地阅读课文,师生 互动感知课文内容。
有时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来引起他们对课文的学习兴趣。如讲《蟋蟀的住宅》一课时,我先问:谁见过蟋蟀?它是什么样?谁捉过,它常在什么地方?这样的提问,立刻激发了学生的兴趣,都争先恐后地回答问题。接着我又问谁见过蟋蟀的住宅,它是什么样子?有什么特点?怎样修成的?并告诉学生问题的答案都在我们要学习的课文里。于是,学生不再争先恐后地说了,而是带着要弄清问题的愿望去认真地阅读课文了。
对教材中文质兼美,脍炙人口的课文,我常用叙述画面的形式引入课题,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如教《南湖》一课时,我先富于表情地描述说:“在碧波荡漾的湖心,有一个小岛,岛上长着茂密的苍松翠柏,四周柳树低垂。小岛上矗立着一座金碧辉煌的烟雨楼,一条条美丽的游船来往于碧波荡漾的湖面上。”继而问:“这景色美吗?”学生顿时心驰神往无不感叹地说:“真美!”随即,我板书课题——南湖,告诉学生这美丽景色就在南湖。于是学生便津津有味地读起课文。
兴趣是一种动力,只有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增强自学的积极性,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2.鼓励大胆质疑
任何时代的进步,任何创造的开始,都是从质疑开始的。提出了问题,又能继续思考、分析,解决了问题,学习的效果才会因独立思考而提高。在教学中对学生提出质疑的要求分两步走:
2.1定向质疑 。对低中年级的学生,采用定向质疑的方法,即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抓住课文中的中心词语,某一段落中的关键词进行质疑。在质疑中,教师先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模仿教师提出问题的方法,从各个角度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样,就使学生能够积极活跃地思维。
如引导学生阅读《渡船》第二段时,先让学生找出这段的中心词“议论纷纷”,然后围绕这个中心词提出问题。学生模仿老师提问的方法提出了“议论纷纷是什么意思”?“人们为什么要议论纷纷”?“他们议论了些什么?是怎样议论的”?“作者写这些议论说明了什么?”再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读课文,并认真思考,再组织学生讨论,进而解决问题。由于让学生紧扣关键词语提出问题,并围绕问题学习课文,解决问题,学生就能逐步深入的理解课文,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再如《西门豹》一课的故事性很强,学生读这类课文往往停留在对故事内容的了解上,而忽视了对人物性格的研究。所以教学这课,要抓住“管理”这个关键词,来引导学生研究人物的性格特点。先让学生找出关键词语,然后围绕它提出问题,学生提出了:管理是什么意思?为什么管理?怎样管理等问题。在解答“为什么管理”这个问题时,先让学生读课文,看看管理前怎样,管理后又怎样,通过前后的对比,学生便很自然地就想要知道西门豹到底是怎样管理的。于是师生互动研究课文,通过西门豹管理邺地做的几件事,得出西门豹是一位有勇有谋,有杰出管理才能的政治家。这样的定向质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教师的主导作用都较好地在课堂上得到了发挥。
2.2提出问题 。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在定向质疑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自已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多数学生能提出一些支离破碎的问题。尽管这样,教师也不能打击他们的积极性,而是肯定他们的优点,增强他们的信心。在讲课过程中,他们的提问有时会打断教师的思路,甚至影响一节课的教学进度,但为了解护他们的这种积极性,我们总是立即组织学生对新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使他们能得到满意产答复,从而鼓励他们在学习中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积极动脑解决问题。这样大多数学生渐渐地养成了发问习惯,并能提出一些引入深思的问题。
经常这样训练,学生不仅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而且能够独立地解决问题。如教《渡船》一课时,有个学生提出:“这课是写事的,为什么用'渡船'作题目?”这问题使同学们都进入紧张的思维活动中,不少学生据理陈述,有的说:“这课是写事的,但这件事是发生在渡船上的,所以用渡船为题”。有的说:“这篇课文是按渡船在河中的位置转移来写的,渡船是这课的线索,所以用渡船为题”。有一个同学说:“这课写了渡船的人对生病的孩子的态度,而在渡船这个特殊的环境中,人们是互不相识的,可尽管如此,人们还热心助人,这就使文章的中心更加突出了”。这个同学的理由接近作者的命题意图。在此基础上,我又引导学生思考:“你们从船上人们的感情变化中看到什么”?学生们再次阅读课文,明白了渡船上的人们助人为乐的品质就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而那只大小的渡船则是中国社会的缩影。到此,学生便理解了“渡船”这一课题的深刻含意。
古人说得好:“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于无疑处求疑,方可进矣!”经过几年的课堂教学实践,我认为在阅读教学中鼓励学生自觉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引导学生探究知识,发展思维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创新意识的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收稿日期:2008-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