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我国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计算机基础教育“面向应用、能力导向、注重素质”指导思想是深化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切入点。基于新时期高职院校中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些教学改革的思路和改革方案。
【关键词】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教学改革
1.当前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高职院校90%以上的专业都开设计算机基础课程,有的甚至不止一门。从表面上看,计算机基础教育已经相当成熟,但实际上,作为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参与者,我深知,仍存在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现总结如下:
1.1学生的起点水平存在明显差异
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自全国各地,由于地区差异,计算机应用的普及程度也各不相同。主要有三种情况:第一种,学生来自于发达城市,在中学就系统学习过计算机基础操作,基本上能够熟练操作计算机;第二种,学生来自教育体系相对完善的县市学生,学校开设了计算机课程,但由于片面追求高考升学率,教师和学生均不重视,这类学生对电脑有一些基础,但只懂些皮毛;第三种,学生来自边远地区,由于条件限制,几乎是“电脑盲”,基本上对计算机一窍不通。这三种学生集中在一个班上,无疑给教学带来了极大的苦难。
1.2 教学内容增加,教学的学时数不断减少,学生操作能力变差
计算机不断发展和应用范围的扩大,要求我们不断的更新和扩充教学内容,教学内容越来越多,知识点的划分也越来越细,然而教学总学时数却不断减少。很多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总学时数只有54-72学时,这对教师的教学造成了不小的压力。教师为了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只能首先保证理论讲授的课时,拼命向学生灌输,压缩学生上机实践的课时,结果学生一个知识点还没有完全理解或熟练操作又要学习下一个知识点。如此反复的恶性循环,学生的操作能力越来越差。
1.3 教学模式落后,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不高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授课方式是“理论讲授+实践上机”。理论课在多媒体教室上,大多采用的是“计算机+大屏幕投影”的教学模式,该模式可以使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教学内容,增加了教学的信息量。但由于信息量的增加,教师讲课的速度也随之增快。学生只是在被动的接受知识,教师并没有很好的调动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积极性。而实践课让学生上机“自由活动”,缺乏任务驱动,再加上大部分新生仍然延续中学时期以教师为中心的被动学习方式,缺乏主动学习的意识,实验课上打游戏或上网聊天时有发生,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从而影响到教学质量的提高。
1.4 考核方式单一,对学生的实际水平不能进行有效的评价
该门课程的考核,很多高职院校学校还采用试卷和上机相结合的方式,这样的评价不能很好的测试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更不能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能力进行有效的考核。也有一些学校采取“以证代考”的考核方式,但由于相关证书考核的大纲与学校制定的教学大纲之间存在差异,且考试系统本身也存在一定局限,所以这种评价方式也不能很好的反应学生的真实水平。
2.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探索
做为从事计算机基础教学的一线教师,应在计算机教学中积极改革和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把课堂教学、实验教学、网络教学三者结合起来,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着眼未来社会需要和专业需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全面培养学生的上机动手能力、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和应用实践能力。针对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教改方案:
2.1 与专业相结合,分类教学,
针对不同专业对计算机需求的差异,可以尝试分类教学。所谓分类教学,就是根据不同的专业方向构筑不同的教学体系和实验体系。主要有四大类别:理工类、经济管理类、文科类、艺术类,以知识领域划分教学模块,以模块为单位实施教学,不同模块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并以技能为单元开展实验,分类教学,以满足不同专业方向人才培养需要,在教学实践中取得有效进展。
2.2 分层次教学
针对学生基础的差异问题,我们可以进行分层教学。将学生的层次分为三层:零起点、普通、少数已具备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要求能力的学生。在各教学环节中施行分层教学,教学目标层次化,教学内容层次化、布置作业层次化、单元考核层次化等。
2.3 创新教学模式
(1)基于WebQuest的教学模式。
WebQuest 本质上是建构主义理论和合作学习理论在网络学习中的实践表现,是在网络环境下,利用互联网资源,由教师引导,以一定的目标任务驱动学习者对某个问题或某类课题自主地进行建构、探索和研究的学习平台。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采用基于WebQuest的教学模式,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主动实践的意识、有助于促进学生进行高水平思维、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动机水平、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协作学习能力。
(2)项目教学
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采用项目教学,突破了传统的课堂教学范式,实现了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转化,体现了学校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实现了学生专业能力和职业能力的综合培养。
2.4 建立计算机基础教学网络化平台
利用学校校园网的资源建设计算机基础教学网站,搭建起教与学的网络互动平台。教学网站可以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它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料,方便学生学习;教师可以将教学信息、教学参考资料、教案和课件和模拟试题较方便地发布到网站中; 开辟BBS论坛、教师答疑,供师生交流。通过教学网站,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灵活性被调动起来,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需要,也满足了教师教学的需要。
2.5 建立高水平的教学团队
在高职院校中,大部分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基础课是由专门负责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教师承担,这些教师通常只讲授一门课,即《计算机应用基础》或《计算机文化基础》。久而久之这些教师的计算机专业学科水平在某种程度上会下降,不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因此,学院和系部应重视计算机基础教学团队的建设,以老带新,促进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通过集体备课、听课等方法,提高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并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学院的学科建设研究项目和科研项目。一方面保证教师可以有机会继续在职深造,提高自己的学历,另一方面,教师通过参与科研活动,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将教学改革和科研成果应用于教学和实践中,拓宽了自己的知识面,让学生能够学到最前沿的知识和实用的计算机技术。
2.6 建立发展性教学评价体系
计算机基础课评价体系既是对学生一个学习阶段成果的检验,也是对教师教学成果的考核,指导教师下一阶段的教学工作。旧的量化评价方式日益暴露出其存在的种种弊端和不足。通过建立一个全新的、科学的评价体系, 运用科学的评价体系来指导教学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一方面针对教师,从教学计划方案、教学指导过程、教学指导效果三个方面评价;另一方面针对学生,从学生知识掌握的情况、上机的操作能力以及最终的无纸化考试这三个方面进行评价,在评价时由过去偏重知识的评价向注重学生全面素质评价转变。
参考文献:
[1]陆强.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探索与创新[J].信息技术教学与研究,2011(52).
[2]李颖芳.《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评价体系探讨.新西部,2009(1).
[3]张丽萍.“计算机公共基础系列课程”教学团队的建设与实践.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2012(4).
【关键词】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教学改革
1.当前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高职院校90%以上的专业都开设计算机基础课程,有的甚至不止一门。从表面上看,计算机基础教育已经相当成熟,但实际上,作为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参与者,我深知,仍存在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现总结如下:
1.1学生的起点水平存在明显差异
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自全国各地,由于地区差异,计算机应用的普及程度也各不相同。主要有三种情况:第一种,学生来自于发达城市,在中学就系统学习过计算机基础操作,基本上能够熟练操作计算机;第二种,学生来自教育体系相对完善的县市学生,学校开设了计算机课程,但由于片面追求高考升学率,教师和学生均不重视,这类学生对电脑有一些基础,但只懂些皮毛;第三种,学生来自边远地区,由于条件限制,几乎是“电脑盲”,基本上对计算机一窍不通。这三种学生集中在一个班上,无疑给教学带来了极大的苦难。
1.2 教学内容增加,教学的学时数不断减少,学生操作能力变差
计算机不断发展和应用范围的扩大,要求我们不断的更新和扩充教学内容,教学内容越来越多,知识点的划分也越来越细,然而教学总学时数却不断减少。很多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总学时数只有54-72学时,这对教师的教学造成了不小的压力。教师为了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只能首先保证理论讲授的课时,拼命向学生灌输,压缩学生上机实践的课时,结果学生一个知识点还没有完全理解或熟练操作又要学习下一个知识点。如此反复的恶性循环,学生的操作能力越来越差。
1.3 教学模式落后,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不高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授课方式是“理论讲授+实践上机”。理论课在多媒体教室上,大多采用的是“计算机+大屏幕投影”的教学模式,该模式可以使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教学内容,增加了教学的信息量。但由于信息量的增加,教师讲课的速度也随之增快。学生只是在被动的接受知识,教师并没有很好的调动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积极性。而实践课让学生上机“自由活动”,缺乏任务驱动,再加上大部分新生仍然延续中学时期以教师为中心的被动学习方式,缺乏主动学习的意识,实验课上打游戏或上网聊天时有发生,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从而影响到教学质量的提高。
1.4 考核方式单一,对学生的实际水平不能进行有效的评价
该门课程的考核,很多高职院校学校还采用试卷和上机相结合的方式,这样的评价不能很好的测试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更不能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能力进行有效的考核。也有一些学校采取“以证代考”的考核方式,但由于相关证书考核的大纲与学校制定的教学大纲之间存在差异,且考试系统本身也存在一定局限,所以这种评价方式也不能很好的反应学生的真实水平。
2.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探索
做为从事计算机基础教学的一线教师,应在计算机教学中积极改革和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把课堂教学、实验教学、网络教学三者结合起来,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着眼未来社会需要和专业需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全面培养学生的上机动手能力、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和应用实践能力。针对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教改方案:
2.1 与专业相结合,分类教学,
针对不同专业对计算机需求的差异,可以尝试分类教学。所谓分类教学,就是根据不同的专业方向构筑不同的教学体系和实验体系。主要有四大类别:理工类、经济管理类、文科类、艺术类,以知识领域划分教学模块,以模块为单位实施教学,不同模块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并以技能为单元开展实验,分类教学,以满足不同专业方向人才培养需要,在教学实践中取得有效进展。
2.2 分层次教学
针对学生基础的差异问题,我们可以进行分层教学。将学生的层次分为三层:零起点、普通、少数已具备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要求能力的学生。在各教学环节中施行分层教学,教学目标层次化,教学内容层次化、布置作业层次化、单元考核层次化等。
2.3 创新教学模式
(1)基于WebQuest的教学模式。
WebQuest 本质上是建构主义理论和合作学习理论在网络学习中的实践表现,是在网络环境下,利用互联网资源,由教师引导,以一定的目标任务驱动学习者对某个问题或某类课题自主地进行建构、探索和研究的学习平台。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采用基于WebQuest的教学模式,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主动实践的意识、有助于促进学生进行高水平思维、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动机水平、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协作学习能力。
(2)项目教学
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采用项目教学,突破了传统的课堂教学范式,实现了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转化,体现了学校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实现了学生专业能力和职业能力的综合培养。
2.4 建立计算机基础教学网络化平台
利用学校校园网的资源建设计算机基础教学网站,搭建起教与学的网络互动平台。教学网站可以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它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料,方便学生学习;教师可以将教学信息、教学参考资料、教案和课件和模拟试题较方便地发布到网站中; 开辟BBS论坛、教师答疑,供师生交流。通过教学网站,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灵活性被调动起来,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需要,也满足了教师教学的需要。
2.5 建立高水平的教学团队
在高职院校中,大部分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基础课是由专门负责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教师承担,这些教师通常只讲授一门课,即《计算机应用基础》或《计算机文化基础》。久而久之这些教师的计算机专业学科水平在某种程度上会下降,不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因此,学院和系部应重视计算机基础教学团队的建设,以老带新,促进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通过集体备课、听课等方法,提高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并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学院的学科建设研究项目和科研项目。一方面保证教师可以有机会继续在职深造,提高自己的学历,另一方面,教师通过参与科研活动,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将教学改革和科研成果应用于教学和实践中,拓宽了自己的知识面,让学生能够学到最前沿的知识和实用的计算机技术。
2.6 建立发展性教学评价体系
计算机基础课评价体系既是对学生一个学习阶段成果的检验,也是对教师教学成果的考核,指导教师下一阶段的教学工作。旧的量化评价方式日益暴露出其存在的种种弊端和不足。通过建立一个全新的、科学的评价体系, 运用科学的评价体系来指导教学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一方面针对教师,从教学计划方案、教学指导过程、教学指导效果三个方面评价;另一方面针对学生,从学生知识掌握的情况、上机的操作能力以及最终的无纸化考试这三个方面进行评价,在评价时由过去偏重知识的评价向注重学生全面素质评价转变。
参考文献:
[1]陆强.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探索与创新[J].信息技术教学与研究,2011(52).
[2]李颖芳.《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评价体系探讨.新西部,2009(1).
[3]张丽萍.“计算机公共基础系列课程”教学团队的建设与实践.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2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