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自己扔在荒野上

来源 :商界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ditzh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时候仔细端详汉字,不得不折服于老祖宗们对自然和人类社会的洞察力,据说汉字也是世界文字中信息蕴涵最大的文字。“困”和“囚”,大家都认识这俩字,祖先们用图案告诉我们,如果把有生命的东西围堵起来,那就是困境,那就是桎梏。
  当我们被人所困、被人所囚时,我们知道那是对自己生命力的限制,知道去奋力摆脱或逃离。可是,如果不知道自己已处于被关闭状态,或不知不觉地把自己关闭起来的话,我们还会意识到去摆脱和逃离吗?
  好企业家的共同点
  改革开放,是我国经济取得如此巨大成绩的要因,即便现在,我们仍在享受着经济开放带来的红利,并期待通过改革来消除沉疴,深挖潜力。国家社会是这样,企业个人更是如此。
  我有很多成功的企业家朋友,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即他们都是改革开放时首先冲破计划经济的桎梏,走在开放最前线的人们。他们或者是村里、或者是研究所和大学里最开放的人,甚至机关里最开放的人。才华和努力是他们成功的一大因素,但这不是决定因素。他们成功的关键是率先走进了开放的环境,率先解放了自己。
  东软集团董事长刘积仁,上世纪80年代作为讲师去了趟深圳,受到巨大冲击,回到辽宁后他开始了一系列大胆的创业活动。如果没有受深圳这块开放土地上的触发,刘积仁教学再有能力也不可能有现在的东软集团。
  假如李彦宏不去美国学习、工作,同样是他,能够创立百度并把它做成今天这个样子吗?假如马云不是学英文的,他不去纽约,也不接受软银孙正义的投资,阿里巴巴会是今天这个样子吗?假如华为不去闯荡国际市场,假如联想没有并购IBM的电脑业务……没有开放的环境就没有企业家的成功,这是事实。然而,开放的环境并不能保证企业家的成功,只有企业家自己开放了自己,才最容易成功。
  如今,那些曾经很成功的企业家朋友们里,也有很多人碰到了发展瓶颈,销售额徘徊不前,盈利甚微,甚至赔钱。他们有的是因为市场竞争白热化,有的是因为人工费用激增,有的则是因为自己的判断失误。但也有些今天事业仍在蒸蒸日上的企业家朋友,他们不是没有遇到问题,而是在发展中就解决了这些问题,问题的解决又促进了企业的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这两类企业家有什么不同?就是企业的开放程度不同。前者的经营仍然掌控在创业时的功臣手中,后者在不断地更新血液;前者仍然死守传统市场,后者已经进军相关市场;前者还在和官员们感情勾兑,谋求政府的支持和庇护,后者已经在国际市场上屡败屡战,或尝试收购,壮大商业版图。
  开放并不只意味“走出去”
  一说开放,人们就自然想到对外开放,甚至“抱团国际化”,实际上这是那些走进困境的企业的误解。他们明明把自己关进了胡同,却不知道自己被自己所困。
  我有个朋友曾经做电子产品很成功,一度是中国消费电子行业的领军人物,他更是主张国际化的代表人物,品牌知名度也很高。但是,他的公司内部一点也不开放。职员们不知道公司的财务情况,不知道股东的情况,甚至不知道整体的销售情况。职员们只知道他们的CEO在外面非常有名,却不知道他在想什么,而且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吞噬前言,突然变卦。
  另一个著名的企业家朋友至今还在重用作坊时的老部下,尽管公司已经上市,但是他听不进新来的干部的意见。我在他上市伊始时曾劝他注意不要过度依靠硬件业务、股票估值过高等问题,却被他当场拒绝说这些建议“等于在害他”。如今,该公司的股价已经是当时的数分之一,业务也已进入长长的瓶颈。
  但是这位朋友不是不知道外部环境,也不是不去国外,但他在一个开放的环境里把自己关在了自己的牢房里,原地踏步。在他最春风得意之时,曾扬言要打倒同行的世界领军企业,但现在回想起当时的豪言壮语,恐怕最难为情的应该是他自己了。
  “乐天”是日本最成功的电商,其创始人三谷木是日本的风云人物,这段时间正和软银的孙正义交锋。三谷木是个一直主张国际化和开放的企业家,但是我对他的开放却不敢赞同。因为他经常是在做戏给日本国内的人看,而不是真心实意地开放。
  本来这个企业是个地地道道的日本企业,在东京品川区总部里工作的人几乎都是土著日本人。三谷木为了体现企业的国际化,偏偏要日本职员在公司里说英语。这就苦了那些英语发音糟糕的日本职员们,他们互相之间都不知道对方在说什么。为了写一个联络邮件,他们往往一边翻字典,一边念叨,300字的邮件要花上一个小时。
  尽管有百度的提携,但乐天在中国的电商业务前年就关门了,不是因为实力不济,而是因为管理上的颟顸导致的绝望。后来听说三谷木要转移战场去巴西,但我敢保证他一定不会成功。因为三谷木把外语和并购误解为国际化,他自己却不愿到第一线去听取市场的声音,接受当地一线人员的建议。这种貌似开放实为闭关自守的精神,就像清末的洋务运动。
  很多中国人也走出去了,但他们走到哪里,就把积久的恶习带到哪里,或铺张浪费炫耀多金,或随地吐痰、扔垃圾、大声说话,但这并非病根,不和当地人交往才是最大的弊端。因为出去本身就不是目的,理解、交流和融汇才是真正的目的。
  摆在神坛的石猫
  上个世纪的开放年代里,能够抓住机会的人毕竟是少数,经历一番大浪淘沙,他们成了今天的成功者。日本是一个在经济上早已开放了的社会,但是真正能够开放的企业家,真正能够在世界上成功的企业家至今也是少数。
  中国企业家过去和今后能够成功的都是同样一种人,他们永远是能够开放思考,主动前去拥抱陌生人群的人。问题是,很多企业家能够做到一时的开放,却做不到持续的开放。或者说他们在一度成功,取得利益后,又关闭起来,但他们对自己把自己关闭起来的现实却浑然不知。因为成功一定会让人闭门自守,除非有方法打破成功的桎梏。
  有这样一则小故事,说某神父领养了一只野猫,在他祈祷的时候,那只猫一直坐在他的背后恭候。后来那位神父去世,新的神父继续饲养那只猫,那只猫也会同样地在祈祷时恭候新的主人。后来,猫老死了,神父伤感怀念,就为它刻了个石雕,放在祈祷时猫在的那个位置。后来这个神父也去世了,从别的教堂里又来了一个神父,他觉得那个石猫摆在身后碍事儿,就顺手把它放到了神坛上。   几十年过去了,神父一任又一任地换,却没有人再去动过那只石猫,因为它在神坛上,人们渐渐把它看成是神圣的了。
  成功就是这样,会在不知不觉之中供养众多本来没有很多意义的东西。人们之所以视它为神圣,不是因为理解了它的伟大,而是它被放在了神坛上,那个神坛就叫成功。那只猫也不愿坐在神坛上,它愿意坐在主人身后,但是没有人倾听石猫的诉说。
  开放来自恐惧
  开放带来的并非只有福音,也会带来新的挑战,这也是企业家们很难真心开放的根本原因。可以说,企业家身边的老干部或者依靠老板的信任而居要位者。绝大部分是不赞成人才开放的,因为这意味着他的位置也许会受到威胁,他得到的宠爱也许不会再继续。
  实际上,一些民营企业中,老板身边不乏这样的亲信,这些人大多是企业开放中或明或暗的阻力。
  中国在加入WTO时,要不是中国领导人从长远的战略角度,站在民族和国家整体的高度上考虑,肯定是做不出来的决断。因为很多产业会受到冲击,很多既得利益者会出来抵抗,再加上每次真正的开放都是历史首创,决策人不免会对其负面影响瞻前顾后。
  但是,不接受小的牺牲,不接受暂时的痛苦,我们就会面临重大的牺牲,忍受长期的痛苦。现在回过头来看,中国这几十年的发展最大的原因都来自勇敢的开放,每当我国处于改革瓶颈时,都有一个重大的开放引擎重新启动,把经济之舟推向大洋。
  日本经济在实现腾飞后,经历了谁都没有预想到的20年的失落,其最大的原因就是对本国市场的保护过多。
  因为很多企业和个人处于封闭的经济体系之中,他们受到保护,可以垄断日本市场,不愿走出去,更不愿让别人走进来。而这些产业,正是从经济和思想上拖累日本经济的主力军。
  现在日本右派大谈参加TPP(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是为了和美国联盟对付中国,也许有人真的这样理解。但是,这实际上是通过强调中国的威胁,吓唬日本老百姓,让他们接受TPP,是安倍政权的政治手腕。
  日本是一个非常守旧的社会,只有通过来自外部的强烈恐惧和危机,才能达到开放的共识,日本人称其为“外压”。日本第一次的外压是美国战舰登陆横须贺,并且日本人看到鸦片战争后中国的惨状,不得不开放; 第二次是被美国占领后失去主权,不得不开放。但每次开放,日本都取得了巨大进步。在失去了20年后,日本正在寻求第三次外部威胁来帮助他们改革,我想这也是安倍强调中国威胁的根本所在。
  野狼为什么永远强健
  到动物园去看看狼吧,哪里还有狼的样子呢?它们吃得不坏,睡得不坏,生病了还能看医生。他们不强壮,不威武,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因为它们被关起来了,被“困”了,被“囚”了。
  中国人向来不缺开拓创新精神,但就是怕被关。清末是一个反面的验证,改革开放是一个正面的验证。到世界各地走走,除了中国本土外,我没有见过有中国人行乞的。他们很多人也许开始在国外都活得很艰辛,但他们都活得有滋有味,而且大都一代好于一代。
  改革开放以后,民营企业在国民经济里的比重一直在提高,纳税额不断增加,对就业的贡献也越来越高。可那些得天独厚的国企,虽然垄断着很多领域,但其单位资产的盈利能力却低得可怜,如果除去国家给他们的特别政策和融资,它们能够公平地创造利润的能力非常可怜。和日本的那些被保护起来的企业一样,他们不是没有人才,不是没有资金,更不是没有知识,他们只是没有开放。
  那些占据国家资源,却不肯开放的特殊企业们,会说出和日本守旧派一样的措辞:我们是国家利益的守护神,我国有自己的国情,开放了就会失去一个民族产业,甚至给社会带来隐患。
  当然,开放并不是简单地意味对外开放。开放的本质是接受公平竞争,接受陌生的遭遇,开放必须首先是思想开放,对内开放。利用爱国拒绝公平竞争才是不爱国的行为,不发展、不纳税的企业没有资格谈爱国。
  事实恰恰证明,越是开放的时代,越是接受陌生的时代,中国越是强大富有。
  现在很多中国企业都碰上了发展瓶颈,这实际上是件大好事。“发展瓶颈”是发展的结果,它意味着一个发展阶段的终止,更意味着企业家必须走出自己的成功,自己开放自己,走向世界,走入陌生。
  随着中国经济粗放而高速地发展,很多企业家已经赚到了一大笔钱,他们有了自己的工厂,有了土地,更有了数套房产和人脉关系。他们已经不愿意光脚走路,也不愿意走进陌生,甚至不愿意放下架子。
  但这并不可怕,因为我们有很多年轻的企业家在崛起,他们还没有穿鞋。更可喜的是,我们还有很多居功不傲的企业家,宗庆后先生不是今天还在一边消费50块钱,一边为社会创造巨额财富吗?任正非不是把高科技产品买进先进国家之后,还在乘经济舱出差吗?
  企业家就是要有野性,开放就是把自己置身荒野。
其他文献
在互联网时代。由于各种社会化媒体的流行,企业圈子和名人圈子里面都有一股很浓的娱乐氛围,但凡有企业策划的各种活动,或者某位名人分享的一些话题,响应和参与的网民越来越多。不仅仅是大小偶像们有“粉丝”,事实上品牌、产品也必须要有“粉丝团”。  这个世界上最牛的品牌是要让消费者一听到名字,就争先恐后的、不惜多花钱也要买的品牌。而对于营销者而言,要想自己的产品拥有广大的“粉丝”市场,就必须要理解产品所面对的
期刊
1978年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吴仁宝、禹作敏、鲁冠球先后创业,开启乡镇企业家的传奇年代;而“红色资本家”荣毅仁也在邓小平的支持下创办“中信”,开始了新生。  1979年,51岁的褚时健被任命为玉溪卷烟厂厂长,用18年光阴的拼搏,使这家小厂成长为每年利税数百亿元的大型集团。虽经历牢狱,但因他种植而得名的褚橙如今人尽皆知。  这时候,天津静海县大邱庄书记禹作敏也开始了集体创业,第一桶金来源于办轧钢
期刊
我们正面临一个变革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任何控制权和权威都失去意义。权威和控制权被消减其实是件好事,因为在权威和控制的社会里,创新和发展都是扯淡。近年创新、创业人士不断涌现,显示出社会更宽容、更灵活。移动和互联网的发展,带来了整个社会对创新能力的宽容和支持,让大家有了发现自己的机会。  这个时代,经济会不断发展,个人成功会不断涌现,同时,个人失败也会加快步伐。有太多人比你更厉害,有太多人比你更清楚如
期刊
游乐场最繁忙的时候,它是如何设计队列而不让游客感到沮丧、失望从而离开的?  通常状态下,游客需要等待的时间很长,却一直在有序地保持前进,而不是站着不动。研究人员发现,除了队列呈环线和不时出现的楼梯是安抚游客心理的方式外,只要人们能不断“保持前进”,他们就会觉得很满足。  你团队的每个成员都会有不一样的目标以及独特的梦想和激情。有些人希望不断晋升,有一天能够成为CEO;有些人则希望早点退休,然后在湖
期刊
近来,常被国内企业家询问日本家电企业衰落的原因。很多专家已经从产业和新技术发展的角度分析过这个话题,我试着从人性的角度来分析一下。  在日本,“匠人”精神颇受尊崇,虽然中国也有尊重手艺的传统,但相对于被海洋圈起来的岛国,中国更相信“树挪死、人挪活”的灵活性。中国有广阔的地方供人们发展,从东北到广州,从山东到新疆,换个地方,又是一番天地。  地理上的局限,让日本民众不愿意让出一点地方给外来户,当地人
期刊
千呼万唤“新三板”终于落地,但不同于过去的安排,“新三板”没有在深圳开设,而是落户于北京。也不奇怪,北京作为科技中心拥有“新三板”这一科技企业孵化器的重要元素,但就像纳斯达克,如果没有主板、二板市场所提供的强大市场流量,而仅靠“粉纸市场”,纳斯达克就可以存活?  也许中国不一样,但我坚信,北京证券交易所需要大力度培育市场,尤其是培育市场需求这其实是非常讨厌的事情,因为经验告诉我们,任何大力度的培育
期刊
所有的路其实都很顺,只是你不知道怎么走罢了,慢就是快,搞清楚路径其实比你暂时走多快要重要得多。  未来,快消品将进入个性化时代,掌门人价值观念、思维模式的不同将在此走向分化与突破,从游击战到正规营销战,在以顾客为中心的思维模式下实现各自“差异化的核心竞争”优势,而那些无法理清产业链条、无法整合供应链、过于自以为是的将被市场淘汰出局。正如美国一句谚语所说:如果你站着不动,就会被击中。  化妆品专卖店
期刊
2012年,中国八大类商品,除了交通和通信价格小幅下降外,涉及民生的食品、家庭设备、医疗、文化和房产等的价格同比都在上涨。其中,食品上涨幅度最大为5.5%。老百姓谈“涨”色变。  呼吁政府出面限制价格的声音时而有之,政府限价是明智之举还是适得其反呢?  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GDP增加了20倍,人均GDP增加了10倍以上。究其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因为中国学习西方逐步在向市场经济国家过
期刊
从去年5月份上市之后,Facebook已经几次跌破IPO价格了。也许大家还依稀记得,六年前,扎克伯格满怀理想,志向远大地推出了开发者平台,如今除了游戏之外,它的平台上几乎没有值得一提的应用,尽管每月11亿活跃用户的数据十分惊人,但它却束手无策,眼睁睁看着苹果大把从用户口袋中捞钱,着力打造的平台战略基本上可以宣告失败。  扎克伯格曾豪言向开发者允诺的开放平台从来没有展现出它应有的潜力,它所创造的开发
期刊
市场归市场,生活归生活,恐怕是世人对经济学最深的误会。他们以为,只要不涉及商品、价格和市场,那么人的行为和选择,就只与亲情、道德和文化相关,而不受任何经济规律的制约。所以不难想象,当本书作者加里·贝克尔教授最初提出“生儿育女”可以与“购买耐用消费品”相提并论时,别说经济学的门外汉,就连专业经济学家,绝大部分都坐不住了。  令人坐不住的论述,在本书里比比皆是:政府不应该管制油价、最好的产业政策就是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