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极少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不解之缘
在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领域中,早已出现了具有极少主义倾向的表现形式。
比如说中庸哲学中对自然和本质的追求,老子的“少则多,多则惑”思想,还有中国的水墨画,用粗放的笔法、清淡的水墨勾画出韵味十足作品,画面用计白当黑手法留给观者更多的是心灵的触动与共鸣,这与极少主义用最简练的元素留给人们更多的心灵的思索可以说是一脉相通的,中国人隐忍含蓄的思想与极少主义所表达的简单朴实的特点有很大的相似之处。
由此可见,极少主义的到来对国人来说应该是民族性的回归,它对生活的理解和对精神的提炼使得人们对这种思潮引起共鸣,在这样一片对极少主义艺术有着悠久历史与公共理念的净土来说,极少主义在中国的未来发展前景中会走的更远更有韵味。
2、对发展中国本土特色的极少主义环境艺术的建议
2.1 继承发扬传统特色,做中国自己的设计
人类生活在不同的国家,有着不一样的文化背景,这也就导致了人们延续下来的生活模式、思维方式以及对事物感知的不同,这就决定了不同的民族相异的心理特征。环境艺术设计是以人与环境的关系为客体,研究它们在发生交互作用时,使其取得相互协调、统一的创作手法和建设实践,它是人类生活的一种体现,不同的文化背景,人们有着不同的行为模式,这与体现民族性是一致的,所以说,做好具有特色的环境设计,就要了解本国的传统文化,这样做出来的设计才有民族特色,有地方文脉。
当然,我所说的是对传统文化的借鉴,要融入新的设计理念,采用现代的技术、材料,设计要符合现代人的生活方式,而不是照搬照抄,在去复制一个个原始的、过去的建成的设计,那样的话,社会就不会再发展进步了。回顾和研习传统,并不意味着我们将停滞不前,而是为了找寻智慧的启迪,是为了更好的立足今天拓展未来。就好像我们的祖先和现代人说的都是汉语,但是古人说的是文言文,而如今我们说的却是经过改进的了的白话文,这说明我们对文字的表达方式只是改进了,而没有彻底的抛弃它,设计也是一样的,我们在传统的基础上加以改进,以适合当代人的生活,但是我们却不能全然的抛弃传统。内心也会不自觉、不经意地更加偏好于一些从未见过、独特而有深意的作品。
2.2 在学习中借鉴,在探索中发展
梁思成在五十年代就提出了“新而中”的思路,这种既反复古又反西化的中庸之道指导着中国的设计师们走出一条具有本国民族特色的设计道路,当然,国外也有许多精湛之处值得我们学习,但这并不是意味着抄袭其表面的风格样式,而应该认真研习他们的思想内涵、社会背景以及理论基础,我们要对其本质的东西进行分析提炼,取其精华,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对设计的基本元素的分析与探究,只有对设计本质的关注,才能领会设计的真谛,才能避免表皮形式的生搬硬套,就像日本,暂且抛开爱国情结客观的讲,我们不得不佩服他们在“拿来主义”上的出色表演,中国唐宋文化对日本的影响之大显而易见,在宗教方面,日本的禅宗文化是在唐宋时期佛教鼎盛时期传入的,在着装上,日本和服也是由唐朝服饰改进而成的,在景观设计中,禅宗花园也是受到宋代水墨画的直接影响的,在建筑设计上,他们那种对静、虚、空的意境的迷恋是对自然的崇拜和东方式的追逐。不可否认,日本是个善于学习的国家,但是他们并不是一味的照搬,而是在吸取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加以改进,融入本国的文化和喜好,在改进中得以完善和发展。由此可见,相互借鉴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如果因此而抛弃了本民族的文化,那就成了抄袭而是借鉴了。
2.3极少主义的弊端和解决的方法
对立统一的规律是一条适用于任何领域的普遍的法则,它存在于艺术的各个方面,极少主义也不例外。一方面,它过分强调空间的精神特征,强调元素的极简性,总是赋予空间某种神性的色彩,追求心灵上的共鸣,能够品读极少主义作品的人们大多数在精神信仰上都存在某种心灵归宿,这种具有严格审美倾向的极少主义设计作品拥有着贵族的特质,它这种脱俗而高尚的艺术特质成为跻身于大众文化这个大家庭的最大障碍。基于这点的思考,我认为极少主义作品应该放下贵族的气质,走出过高的精神境界,更多的关注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和行为规范,并在设计中适量的融入一些贴近大众生活的元素,使作品更加平易近人,回归大众之中,让广大人民都能享受到极少主义的设计作品。
另一方面,极少主义为了摒弃一切人为的主观意识,为了清除艺术作品中的情感因素,极少主义艺术家多选用像金属、玻璃、混凝上等材料,然而这些无历史感的材料虽然更能表现作品本身,但是同时也会使人产生冰冷感。我认为极少主义设计者们应该适度的采用能带给人温暖感的材料,比如说木材、石材等,多使用地方性材料,融入不同地区文化,尊重地方传统的手工艺,这样既能让当地人对设计产生亲切感、归属感,也节约了资源、降低了造价,同时又减少了后期的养护工作。
在当代社会中,到处都充斥着符号和媚俗的作品,像那些形体比较夸张的、另类的作品,在城市中只适合少数的特殊的具有某种纪念意义的设计,如果那种怪诞的风格设计竞相比拼到处都是的话,那么这对城市来说则是一种灾难,我们现在更需要的是含蓄理性、规整简洁的极少主义设计作品,它内敛低调的设计形式更能同其他设计作品、同周边环境、同城市肌理相融合,它没有张扬的个性,也没有不可接近的高姿态,为了整个城市的肌理,极少主义宁愿作为陪衬而达到整体环境的协调。
2.4 结语
当今社会中,人们对艺术品的欣赏已经不再只局限于外观的形式,而是融为一种身心合一的更高层次的精神体验,极少主义设计以其简单、基本的几何结构,使欣赏者很快的融入到作品的空间之中,它对本质的追求使得不需要人们迅速的做出判断,而是体验那种不言而喻的、无法用语言来描述的意境,极少主义更多的是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审美视角,教我们对艺术的创作态度,在极少主义设计中,空间不仅仅是物质上的空间本身,它作为一种具有动力特质的实体,拥有了无限的可塑性。
在当代全球背景下,随着世界各地的设计的趋同,历史和传统文化不断遭到破坏,所谓的民族风格、地方特色、传统的价值体系与审美观念都逐步丧失了以往的意义,被信息媒体充斥的城市、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奢华浮躁的过度装饰、人与自然的越来越远的距离等等使得人们迫切的想要离开烦乱的城市,渴望着安宁平静的生活空间,而极少主义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的这种需求,可以说极少主义丰富深邃的内涵满足了现代人们的精神需求,它不僅仅以极简的单一的形式出现的,而是运用简练精华的方式来激发人们内心的纯净的感染力。
总之,极少主义形态已经成为当代设计形态构成中的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在这种思潮的推动下,将这种极少主义的设计手法融入地方特色,扬长避短,充分的把握好现代世界范围内对极少主义的认同和推崇,相信在全球各国会有越来越多的具有极少主义倾向的环境艺术作品呈现在世人眼前的。
作者简介:伊文菲(1994.11.16-),女,汉族,籍贯:山东淄博,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艺术设计学院,17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艺术设计,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
在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领域中,早已出现了具有极少主义倾向的表现形式。
比如说中庸哲学中对自然和本质的追求,老子的“少则多,多则惑”思想,还有中国的水墨画,用粗放的笔法、清淡的水墨勾画出韵味十足作品,画面用计白当黑手法留给观者更多的是心灵的触动与共鸣,这与极少主义用最简练的元素留给人们更多的心灵的思索可以说是一脉相通的,中国人隐忍含蓄的思想与极少主义所表达的简单朴实的特点有很大的相似之处。
由此可见,极少主义的到来对国人来说应该是民族性的回归,它对生活的理解和对精神的提炼使得人们对这种思潮引起共鸣,在这样一片对极少主义艺术有着悠久历史与公共理念的净土来说,极少主义在中国的未来发展前景中会走的更远更有韵味。
2、对发展中国本土特色的极少主义环境艺术的建议
2.1 继承发扬传统特色,做中国自己的设计
人类生活在不同的国家,有着不一样的文化背景,这也就导致了人们延续下来的生活模式、思维方式以及对事物感知的不同,这就决定了不同的民族相异的心理特征。环境艺术设计是以人与环境的关系为客体,研究它们在发生交互作用时,使其取得相互协调、统一的创作手法和建设实践,它是人类生活的一种体现,不同的文化背景,人们有着不同的行为模式,这与体现民族性是一致的,所以说,做好具有特色的环境设计,就要了解本国的传统文化,这样做出来的设计才有民族特色,有地方文脉。
当然,我所说的是对传统文化的借鉴,要融入新的设计理念,采用现代的技术、材料,设计要符合现代人的生活方式,而不是照搬照抄,在去复制一个个原始的、过去的建成的设计,那样的话,社会就不会再发展进步了。回顾和研习传统,并不意味着我们将停滞不前,而是为了找寻智慧的启迪,是为了更好的立足今天拓展未来。就好像我们的祖先和现代人说的都是汉语,但是古人说的是文言文,而如今我们说的却是经过改进的了的白话文,这说明我们对文字的表达方式只是改进了,而没有彻底的抛弃它,设计也是一样的,我们在传统的基础上加以改进,以适合当代人的生活,但是我们却不能全然的抛弃传统。内心也会不自觉、不经意地更加偏好于一些从未见过、独特而有深意的作品。
2.2 在学习中借鉴,在探索中发展
梁思成在五十年代就提出了“新而中”的思路,这种既反复古又反西化的中庸之道指导着中国的设计师们走出一条具有本国民族特色的设计道路,当然,国外也有许多精湛之处值得我们学习,但这并不是意味着抄袭其表面的风格样式,而应该认真研习他们的思想内涵、社会背景以及理论基础,我们要对其本质的东西进行分析提炼,取其精华,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对设计的基本元素的分析与探究,只有对设计本质的关注,才能领会设计的真谛,才能避免表皮形式的生搬硬套,就像日本,暂且抛开爱国情结客观的讲,我们不得不佩服他们在“拿来主义”上的出色表演,中国唐宋文化对日本的影响之大显而易见,在宗教方面,日本的禅宗文化是在唐宋时期佛教鼎盛时期传入的,在着装上,日本和服也是由唐朝服饰改进而成的,在景观设计中,禅宗花园也是受到宋代水墨画的直接影响的,在建筑设计上,他们那种对静、虚、空的意境的迷恋是对自然的崇拜和东方式的追逐。不可否认,日本是个善于学习的国家,但是他们并不是一味的照搬,而是在吸取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加以改进,融入本国的文化和喜好,在改进中得以完善和发展。由此可见,相互借鉴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如果因此而抛弃了本民族的文化,那就成了抄袭而是借鉴了。
2.3极少主义的弊端和解决的方法
对立统一的规律是一条适用于任何领域的普遍的法则,它存在于艺术的各个方面,极少主义也不例外。一方面,它过分强调空间的精神特征,强调元素的极简性,总是赋予空间某种神性的色彩,追求心灵上的共鸣,能够品读极少主义作品的人们大多数在精神信仰上都存在某种心灵归宿,这种具有严格审美倾向的极少主义设计作品拥有着贵族的特质,它这种脱俗而高尚的艺术特质成为跻身于大众文化这个大家庭的最大障碍。基于这点的思考,我认为极少主义作品应该放下贵族的气质,走出过高的精神境界,更多的关注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和行为规范,并在设计中适量的融入一些贴近大众生活的元素,使作品更加平易近人,回归大众之中,让广大人民都能享受到极少主义的设计作品。
另一方面,极少主义为了摒弃一切人为的主观意识,为了清除艺术作品中的情感因素,极少主义艺术家多选用像金属、玻璃、混凝上等材料,然而这些无历史感的材料虽然更能表现作品本身,但是同时也会使人产生冰冷感。我认为极少主义设计者们应该适度的采用能带给人温暖感的材料,比如说木材、石材等,多使用地方性材料,融入不同地区文化,尊重地方传统的手工艺,这样既能让当地人对设计产生亲切感、归属感,也节约了资源、降低了造价,同时又减少了后期的养护工作。
在当代社会中,到处都充斥着符号和媚俗的作品,像那些形体比较夸张的、另类的作品,在城市中只适合少数的特殊的具有某种纪念意义的设计,如果那种怪诞的风格设计竞相比拼到处都是的话,那么这对城市来说则是一种灾难,我们现在更需要的是含蓄理性、规整简洁的极少主义设计作品,它内敛低调的设计形式更能同其他设计作品、同周边环境、同城市肌理相融合,它没有张扬的个性,也没有不可接近的高姿态,为了整个城市的肌理,极少主义宁愿作为陪衬而达到整体环境的协调。
2.4 结语
当今社会中,人们对艺术品的欣赏已经不再只局限于外观的形式,而是融为一种身心合一的更高层次的精神体验,极少主义设计以其简单、基本的几何结构,使欣赏者很快的融入到作品的空间之中,它对本质的追求使得不需要人们迅速的做出判断,而是体验那种不言而喻的、无法用语言来描述的意境,极少主义更多的是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审美视角,教我们对艺术的创作态度,在极少主义设计中,空间不仅仅是物质上的空间本身,它作为一种具有动力特质的实体,拥有了无限的可塑性。
在当代全球背景下,随着世界各地的设计的趋同,历史和传统文化不断遭到破坏,所谓的民族风格、地方特色、传统的价值体系与审美观念都逐步丧失了以往的意义,被信息媒体充斥的城市、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奢华浮躁的过度装饰、人与自然的越来越远的距离等等使得人们迫切的想要离开烦乱的城市,渴望着安宁平静的生活空间,而极少主义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的这种需求,可以说极少主义丰富深邃的内涵满足了现代人们的精神需求,它不僅仅以极简的单一的形式出现的,而是运用简练精华的方式来激发人们内心的纯净的感染力。
总之,极少主义形态已经成为当代设计形态构成中的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在这种思潮的推动下,将这种极少主义的设计手法融入地方特色,扬长避短,充分的把握好现代世界范围内对极少主义的认同和推崇,相信在全球各国会有越来越多的具有极少主义倾向的环境艺术作品呈现在世人眼前的。
作者简介:伊文菲(1994.11.16-),女,汉族,籍贯:山东淄博,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艺术设计学院,17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艺术设计,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