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网络流行用语是社会现象和文化生活的折射,其自身造词上就有规律可循,比如赋予旧词新的意义、缩略词、谐音造词等等。在向外翻译的过程中,常有直译发、音译法、意译法和音意兼顾的翻译法,但由于网络用语的可译界限存在,在英译中对翻译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关键词:网络流行用语;英译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09--02
一、网络流行用词及其构成
网络流行用词是一定时期内盛行于网络虚拟空间并传播至现实世界的热门词汇,反映的是人们普遍关注的热点话题和焦点事件,被人们广泛第用于日常交流,甚至收入进《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中。其作为社会的一面镜子,能够折射出特定时段内的社会现象和文化生活,它们对于展示汉语文化的无穷魅力,传播中国最前沿的文化走向,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现实意义。
纵观当今网络上层出不穷的新词,比如“坑爹”、“伤不起”等等,可以发现它们在被构造的方法上,是有一定规律的:
(1)最常见也最具有智慧的模式,是赋予旧词新的意义,比如“正能量”本是物理学领域的名词,出自英国物理学家狄拉克的量子电动力学理论,在现在普遍指积极的、健康的、催人奋进的、给人力量的人和事;“不约而同”、“备胎”等词语都属于这个范畴。这其实在词义的演变过程中是常见的现象,类似于从词语的本源义向中心义推进的过程。
(2)另一种很有特色的造词法则是以缩略的形式进行创造,比如“喜大普奔”的意思是“喜闻乐见 大快人心 普天同庆 奔走相告”,是四个成语的叠加;而由句子缩略而成的例子更多,“人艰不拆”的意思是“人生已经如此艰难,有些事就不要拆穿”、“十动然拒”的意思是“虽然十分感动然而还是拒绝了”,“不明觉厉”、“累觉不爱”等也都是缩略语。可以“四字格”作为汉语文化特有的一种“经典”形式,汉语使用者对其偏爱。
(3)以谐音为基础造词,比如“驴友”从“旅友”而来,又能表现旅途漫漫的艰涩和趣味;“涨姿势”本是对于某些不标准的普通话发音的调侃,到后来则是将新事物的习得与性意识结合在一起。“杯具”、“药丸”、“酱紫”等等都是活泼的网络用词,汉语中大量的同音或近音现象则是谐音造词的基础。
根据汉语的能产性,以派生为基础的网络新词也不断涌现:从“富二代”派生出“穷二代”、“官二代”、“星二代”,从“裸婚”派生出“裸官”、“裸博”、“裸考”等,火爆一时的“江南style”也派生出大量的“X style”体,如“航母style”、“低碳style”、“淘宝style”、“宅男style”等[1]。
二、网络流行用词的翻译
对网络流行用词进行灵活而恰如其分的英译,可以让国际社会从某个侧面直观、真实地了解中国,促进中外交流的发展。但是由于英汉语言和文化的差异,准确精到地翻译网络流行词是一件困难而艰巨的任务。现在网络上对于流行词的英译,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1、直译法
直译是既保持原文内容、又保持原文形式的翻译方法。对于那些没有深层文化内涵的网络流行语,直译既保留了原文特色和语言风格,又不会产生误解,而且顺应英语习惯表达,易于英语读者的理解和接受。在我们国家的翻译史上,直译压倒了所有翻译的标准。早年,如郑振铎、鲁讯等都主张用直译法。
在英译这些流行语时,最常使用的一种手段就是直译的方法。直译的时候,需要把忠诚于网络流行语内容放在首位,同时还要保持网络流行语的形式,确保翻译语文流畅、通俗,做到形、神具备,如不然则会失去网络许语的真正内涵所在。语言是社会生活、发展的镜子,从一些新词新语中,我们可以看出社会发展的进步及观念的转变。例如我们在看当前流行的“穿越剧”时,可直译成time-travel TV series。
2、音译法
音译法,指的是用发音近似英语,把网络流行语翻译过一。一些汉语词汇是从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中积淀下来的,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因为没有办法找到英语中相应的词语,所以采取音译的方法更加贴切。如早期的“jiaozi(饺子)”、 “taiji(太极)”、“gongfu /kongfu(功夫)”等,已成为英语词典收录的正式词语。如今,随着中国和中国人的国际影响力蔓延,又出现了“Dama(中国大妈)”、“Tuhao(土豪)”、“Diaosi(屌丝)”等网络流行语的音译。“土豪”一词,虽然可以翻译成英语中对应的“Nouveau riche”,即“新富”,但原词所孕有国人鄙夷又艳羡的矛盾心理则不能表现出来。
同时,网络的潮流词标新立异且个性张杨,形象也非常传神、幽默,很受到年轻人的欢迎。以上面所说的“Diaosi(屌丝)”一词,最早出现在李毅吧里的粉丝除在谈论足球之外,还有人表达自己对工作、生活、感性等等的不满情绪,再发泄情绪时,常常粗口成章。于是很多人就把李毅吧里的粉丝称为屌丝。而这一词也包含了无奈、自嘲,指的是感到生活无意义、没有出路的单身的年轻男性。根据诗意可译成Diaosi,而女屌丝则可译成female Diaosi。
3、意译法
所谓意译,又被称之为自由翻译。就是指译者受到译语社会文化差异的局限时,不得不舍弃原文的字面意义。但是,在这样的翻译时,常常会遇到一些问题。例如其本意无法准备、自然表达愿意,需要根据上下文来进行翻译,以此工到一个最佳的词语进行表达。特别在是在对网络流行语进行音译时,要把网络流行语的内容放在首位,在翻译时,要保证语言的流畅、通俗性,不可只被局限于网络流行语形式。
在翻译时,求译文与原文的内容相符和主要语言功能相似的方法。某些网络流行语简洁明了、生动贴切,具有独特的民族意蕴,单凭字面意思不能正确理解其深层文化意义。这就不能用直译的方法,而要用意译的方法重点传达它们的深层含义。比如“房奴”,指由于房价的不断攀升,人们为了购房,实行贷款买房,每月按揭还贷,给生活造成不小的压力,从而感受到像奴隶般压抑的感觉。因此,在翻译的时候,就不能直译成“house slave”,但是可意译成“mortgage slave”。
4、音意兼译
音意兼译是模拟原词的部分读音再结合原词的部分意含义译成汉语的方法。不仅要照顾到发音,还要照顾到意义,所以翻译的效果很具有创造性,但属于比较难的一种翻译方式。比如“微信”,官方将“微信”译为“wechat”推行市场。“微”字和英文“we”的发音接近,这大大地满足了音译原则。“chat”是指“聊天”。将“we”和“chat”合一为二成了“wechat”,这一合成词就是指的“我们聊天”,而“微信”的主要功能就是一款结合文字,图片,声音,影像为一体的聊天交流工具。将“微信”译为“wechat”,音和义两者同時兼顾到,实在优秀的翻译范例。“忽悠”翻译为“fool you”也是精妙的一例,不仅读音相似,与词义的贴合度也很高。
三、网络用词的不可译性
由于任何语言都具有本民族的独特性,其发音系统、句法结构和表达方式也有别于其他语言,语言所承载的民族文化的内涵更不可复制。这种天然的差异成为语言转换难以逾越的屏障。网络流行用词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且是一种文化现象,其文化内涵往往超越了流行语本身的语意内容,使得从源语到目的语的翻译难以完整而准确地传递所有信息,更不用说达到如源语般传神的独特效果。所以,语际交流中的不可译性和可译性限度是客观存在的。这就对翻译工作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既要熟悉源语的语言文化,又要精通目的语的语言文化。唯有如此,才能在两种语言和文化的转换上做到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注释:
[1]丁一:《网络流行语的构成形式及翻译方法》[J].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5(3).
参考文献:
[1]张文英,张雨萌. 从“语言能量”观视角解读网络新词的生成机制及其翻译[J]. 外语电化教学. 2014(03).
[2]外香. 奈达的对等理论在网络语言翻译中的应用——以《中国翻译》2011年第1期94页援引的例子为样本[J]. 青年文学家. 2012(02).
[3]管晓蕾. 基于生态翻译学的网络流行语的翻译[J]. 未来与发展. 2015(05).
[4]吕奇. 从翻译目的论析网络流行语的汉英翻译[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05).
关键词:网络流行用语;英译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09--02
一、网络流行用词及其构成
网络流行用词是一定时期内盛行于网络虚拟空间并传播至现实世界的热门词汇,反映的是人们普遍关注的热点话题和焦点事件,被人们广泛第用于日常交流,甚至收入进《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中。其作为社会的一面镜子,能够折射出特定时段内的社会现象和文化生活,它们对于展示汉语文化的无穷魅力,传播中国最前沿的文化走向,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现实意义。
纵观当今网络上层出不穷的新词,比如“坑爹”、“伤不起”等等,可以发现它们在被构造的方法上,是有一定规律的:
(1)最常见也最具有智慧的模式,是赋予旧词新的意义,比如“正能量”本是物理学领域的名词,出自英国物理学家狄拉克的量子电动力学理论,在现在普遍指积极的、健康的、催人奋进的、给人力量的人和事;“不约而同”、“备胎”等词语都属于这个范畴。这其实在词义的演变过程中是常见的现象,类似于从词语的本源义向中心义推进的过程。
(2)另一种很有特色的造词法则是以缩略的形式进行创造,比如“喜大普奔”的意思是“喜闻乐见 大快人心 普天同庆 奔走相告”,是四个成语的叠加;而由句子缩略而成的例子更多,“人艰不拆”的意思是“人生已经如此艰难,有些事就不要拆穿”、“十动然拒”的意思是“虽然十分感动然而还是拒绝了”,“不明觉厉”、“累觉不爱”等也都是缩略语。可以“四字格”作为汉语文化特有的一种“经典”形式,汉语使用者对其偏爱。
(3)以谐音为基础造词,比如“驴友”从“旅友”而来,又能表现旅途漫漫的艰涩和趣味;“涨姿势”本是对于某些不标准的普通话发音的调侃,到后来则是将新事物的习得与性意识结合在一起。“杯具”、“药丸”、“酱紫”等等都是活泼的网络用词,汉语中大量的同音或近音现象则是谐音造词的基础。
根据汉语的能产性,以派生为基础的网络新词也不断涌现:从“富二代”派生出“穷二代”、“官二代”、“星二代”,从“裸婚”派生出“裸官”、“裸博”、“裸考”等,火爆一时的“江南style”也派生出大量的“X style”体,如“航母style”、“低碳style”、“淘宝style”、“宅男style”等[1]。
二、网络流行用词的翻译
对网络流行用词进行灵活而恰如其分的英译,可以让国际社会从某个侧面直观、真实地了解中国,促进中外交流的发展。但是由于英汉语言和文化的差异,准确精到地翻译网络流行词是一件困难而艰巨的任务。现在网络上对于流行词的英译,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1、直译法
直译是既保持原文内容、又保持原文形式的翻译方法。对于那些没有深层文化内涵的网络流行语,直译既保留了原文特色和语言风格,又不会产生误解,而且顺应英语习惯表达,易于英语读者的理解和接受。在我们国家的翻译史上,直译压倒了所有翻译的标准。早年,如郑振铎、鲁讯等都主张用直译法。
在英译这些流行语时,最常使用的一种手段就是直译的方法。直译的时候,需要把忠诚于网络流行语内容放在首位,同时还要保持网络流行语的形式,确保翻译语文流畅、通俗,做到形、神具备,如不然则会失去网络许语的真正内涵所在。语言是社会生活、发展的镜子,从一些新词新语中,我们可以看出社会发展的进步及观念的转变。例如我们在看当前流行的“穿越剧”时,可直译成time-travel TV series。
2、音译法
音译法,指的是用发音近似英语,把网络流行语翻译过一。一些汉语词汇是从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中积淀下来的,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因为没有办法找到英语中相应的词语,所以采取音译的方法更加贴切。如早期的“jiaozi(饺子)”、 “taiji(太极)”、“gongfu /kongfu(功夫)”等,已成为英语词典收录的正式词语。如今,随着中国和中国人的国际影响力蔓延,又出现了“Dama(中国大妈)”、“Tuhao(土豪)”、“Diaosi(屌丝)”等网络流行语的音译。“土豪”一词,虽然可以翻译成英语中对应的“Nouveau riche”,即“新富”,但原词所孕有国人鄙夷又艳羡的矛盾心理则不能表现出来。
同时,网络的潮流词标新立异且个性张杨,形象也非常传神、幽默,很受到年轻人的欢迎。以上面所说的“Diaosi(屌丝)”一词,最早出现在李毅吧里的粉丝除在谈论足球之外,还有人表达自己对工作、生活、感性等等的不满情绪,再发泄情绪时,常常粗口成章。于是很多人就把李毅吧里的粉丝称为屌丝。而这一词也包含了无奈、自嘲,指的是感到生活无意义、没有出路的单身的年轻男性。根据诗意可译成Diaosi,而女屌丝则可译成female Diaosi。
3、意译法
所谓意译,又被称之为自由翻译。就是指译者受到译语社会文化差异的局限时,不得不舍弃原文的字面意义。但是,在这样的翻译时,常常会遇到一些问题。例如其本意无法准备、自然表达愿意,需要根据上下文来进行翻译,以此工到一个最佳的词语进行表达。特别在是在对网络流行语进行音译时,要把网络流行语的内容放在首位,在翻译时,要保证语言的流畅、通俗性,不可只被局限于网络流行语形式。
在翻译时,求译文与原文的内容相符和主要语言功能相似的方法。某些网络流行语简洁明了、生动贴切,具有独特的民族意蕴,单凭字面意思不能正确理解其深层文化意义。这就不能用直译的方法,而要用意译的方法重点传达它们的深层含义。比如“房奴”,指由于房价的不断攀升,人们为了购房,实行贷款买房,每月按揭还贷,给生活造成不小的压力,从而感受到像奴隶般压抑的感觉。因此,在翻译的时候,就不能直译成“house slave”,但是可意译成“mortgage slave”。
4、音意兼译
音意兼译是模拟原词的部分读音再结合原词的部分意含义译成汉语的方法。不仅要照顾到发音,还要照顾到意义,所以翻译的效果很具有创造性,但属于比较难的一种翻译方式。比如“微信”,官方将“微信”译为“wechat”推行市场。“微”字和英文“we”的发音接近,这大大地满足了音译原则。“chat”是指“聊天”。将“we”和“chat”合一为二成了“wechat”,这一合成词就是指的“我们聊天”,而“微信”的主要功能就是一款结合文字,图片,声音,影像为一体的聊天交流工具。将“微信”译为“wechat”,音和义两者同時兼顾到,实在优秀的翻译范例。“忽悠”翻译为“fool you”也是精妙的一例,不仅读音相似,与词义的贴合度也很高。
三、网络用词的不可译性
由于任何语言都具有本民族的独特性,其发音系统、句法结构和表达方式也有别于其他语言,语言所承载的民族文化的内涵更不可复制。这种天然的差异成为语言转换难以逾越的屏障。网络流行用词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且是一种文化现象,其文化内涵往往超越了流行语本身的语意内容,使得从源语到目的语的翻译难以完整而准确地传递所有信息,更不用说达到如源语般传神的独特效果。所以,语际交流中的不可译性和可译性限度是客观存在的。这就对翻译工作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既要熟悉源语的语言文化,又要精通目的语的语言文化。唯有如此,才能在两种语言和文化的转换上做到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注释:
[1]丁一:《网络流行语的构成形式及翻译方法》[J].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5(3).
参考文献:
[1]张文英,张雨萌. 从“语言能量”观视角解读网络新词的生成机制及其翻译[J]. 外语电化教学. 2014(03).
[2]外香. 奈达的对等理论在网络语言翻译中的应用——以《中国翻译》2011年第1期94页援引的例子为样本[J]. 青年文学家. 2012(02).
[3]管晓蕾. 基于生态翻译学的网络流行语的翻译[J]. 未来与发展. 2015(05).
[4]吕奇. 从翻译目的论析网络流行语的汉英翻译[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