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在的小学生是新世纪的主人,他们的成长关系着国家的兴衰成败,因此发展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当今,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生活节奏地加快,学习负担的加重以及交往的困惑和身心发展所带来的烦恼,致使不少小学生一时应接不暇,难以适应,陷入紧张,焦虑,压抑,苦闷和迷茫之中,从而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障碍。所以,学校就要通过多种方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品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
一 提供面向全体学生的集体教育
(一)开设心理健康课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化
只有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列入课程计划之中,并根据心理素质发展的目标体系,运用教材和指导用书,使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可操作性,才能使心理健康教育为师生所实践,从而开创素质教育,教育整体改革的新局面。
(二)在学科教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各学科教师要寻找学科教学内容中的契机,把握教学的最佳时机,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情感,意志性格等。教师选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学会学习,发展他们的主动性,巧妙地利用提问,论证,小组学习等形式,调动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另外,还可以在体音美课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竞争意识,自我保护意识,欣赏他人。学会人际间的相互支持与鼓励等。
(三)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教师的日常教育活动包括每天早晨正式上课前,课间休息时,午休与下午上课前,放学后的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与交往等。这些都可以转化为很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时机。
(四)在课外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的课外活动有着趣味性和实践性,学生容易接受,学生积极参与,同时他不受课堂教学中的时间,空间,形式上的局限,更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在活动中易有深刻的体验和感受,有助于把心理健康教育课上学到得知识内化,并且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如开展各种班会,队会活动,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班级活动的目的是创建一个良好的班集体,营造和谐的班级气氛,是学生在集体活动中养成良好的个性,培养高尚的品行,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如科学兴趣小组,书法组,舞蹈组,合唱组等,不仅对培养小学生的实践能力,科学兴趣,活跃思维有明显的作用,同时,在这些活动中,小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也得到了培养,如学会与人交往的技巧,懂得欣赏和创造美,提高独立能力,抑制不良心态,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二 开展个别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除了要面向全体学生,还要针对学生中存在的个别差异,以及个别学生中已经出现的各种心理行为问题,进行心理辅导和干预。个别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辅助途径,是解决小学生心理问题的有效手段。例如组织学习小组,交友小组等自助互助方式改善心理状况。及时通过门诊咨询予以当面辅导,或者设立热线电话进行心理辅导。
三 营造健康的心理环境
(一)创造积极严整的校园风气
(二)丰富高雅的校园文化
(三)和谐的师生关系
(四)团结友爱同学关系
四 建立“学校——家庭——社会”心理健康教育网络
学校应在家长中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向家长宣传心理卫生常识,帮助家长了解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及易出现的心理问题、如何创设良好的心理氛围等,使家长提高认识,争取他们配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另外,通过参与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 在文明的社会环境中锻炼小学生的心里品质。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满足学生的心里需求。教师要用心去爱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对学生成长过程中带有普遍性的心理问题,在其尚未出现或刚出现时给与指导,积极干预,让学生有所了解,有所准备,对学生已经出现的一些消极心理或心理行为问题要及时采取措施加以补救。
一 提供面向全体学生的集体教育
(一)开设心理健康课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化
只有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列入课程计划之中,并根据心理素质发展的目标体系,运用教材和指导用书,使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可操作性,才能使心理健康教育为师生所实践,从而开创素质教育,教育整体改革的新局面。
(二)在学科教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各学科教师要寻找学科教学内容中的契机,把握教学的最佳时机,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情感,意志性格等。教师选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学会学习,发展他们的主动性,巧妙地利用提问,论证,小组学习等形式,调动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另外,还可以在体音美课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竞争意识,自我保护意识,欣赏他人。学会人际间的相互支持与鼓励等。
(三)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教师的日常教育活动包括每天早晨正式上课前,课间休息时,午休与下午上课前,放学后的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与交往等。这些都可以转化为很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时机。
(四)在课外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的课外活动有着趣味性和实践性,学生容易接受,学生积极参与,同时他不受课堂教学中的时间,空间,形式上的局限,更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在活动中易有深刻的体验和感受,有助于把心理健康教育课上学到得知识内化,并且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如开展各种班会,队会活动,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班级活动的目的是创建一个良好的班集体,营造和谐的班级气氛,是学生在集体活动中养成良好的个性,培养高尚的品行,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如科学兴趣小组,书法组,舞蹈组,合唱组等,不仅对培养小学生的实践能力,科学兴趣,活跃思维有明显的作用,同时,在这些活动中,小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也得到了培养,如学会与人交往的技巧,懂得欣赏和创造美,提高独立能力,抑制不良心态,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二 开展个别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除了要面向全体学生,还要针对学生中存在的个别差异,以及个别学生中已经出现的各种心理行为问题,进行心理辅导和干预。个别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辅助途径,是解决小学生心理问题的有效手段。例如组织学习小组,交友小组等自助互助方式改善心理状况。及时通过门诊咨询予以当面辅导,或者设立热线电话进行心理辅导。
三 营造健康的心理环境
(一)创造积极严整的校园风气
(二)丰富高雅的校园文化
(三)和谐的师生关系
(四)团结友爱同学关系
四 建立“学校——家庭——社会”心理健康教育网络
学校应在家长中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向家长宣传心理卫生常识,帮助家长了解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及易出现的心理问题、如何创设良好的心理氛围等,使家长提高认识,争取他们配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另外,通过参与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 在文明的社会环境中锻炼小学生的心里品质。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满足学生的心里需求。教师要用心去爱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对学生成长过程中带有普遍性的心理问题,在其尚未出现或刚出现时给与指导,积极干预,让学生有所了解,有所准备,对学生已经出现的一些消极心理或心理行为问题要及时采取措施加以补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