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本农田的稳定是国家粮食安全的基本保障。十七大以后,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提高,基本农田保护形势越来越严峻,必须长期坚持基本农田保护制度。保护基本农田,数量是基础,质量是根本。
1、我县基本农田保护取得的成效
1.1、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贡献。通过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全县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一直稳定在一个较高水平,保护比列保持在83%,一直是丘陵地区粮食主产区,很好地满足了粮食的自给和储备,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贡献。
1.2、建立了基本农田的基础资料。通过基本农田保护区的划定,将基本农田落实到田土块、农户,建立了基本农田的图、表、册,落实了保护区域和保护责任,为基本农田的管理、监测提供了坚实的第一手基础资料。
1.3、持久的宣传使基本农田保护深入人心。通过设立永久的基本农田保护区保护碑、每年的国土知识宣传、各级各种形式的会议强调等使基本农田保护的意识早已深入人心,单位、企业或个人的各类建设在规划用地时,首先想到的是绝不能占到基本农田,确保了基本农田数量的长期稳定。
1.4、基本农田质量大幅度提高。随着国家投资对农业的倾斜,各类涉农项目都尽量安排在基本农田保护区,通过农村道路、农业水利、农村环境、农村能源等各方面基础设施的建设,使基本农田的质量大幅度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大大增强。
1.5、基本农田的稳定维护了农村社会稳定。在大量农民工外出打工的形势下,基本农田成为返乡农民工的重要“心理防线”,成为有效维护农村社会稳定的“稳压器”。同时,通过基本农田整理,建成了一批高产稳产农田,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了基本农田的生产能力,为农民增收创造了有利条件。
2、基本农田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2.1、农村劳动力转移造成耕地浪费
目前广大农村劳动力转移特别是青壮年劳动力普遍向非农业领域转移,致使农村劳动力严重不足,即使是基本农田也存在利用不足的浪费现象。主要表现为: 土地撂荒、土地的薄种薄收、土地施肥不足、出租土地的短期种植行为、对遭受破坏的土地缺乏及时整理等。由于对土地收益的期望减少,农民对土地耕种的积极性大大降低。
2.2、仍有少部分地区基本农田保护基础工作比较薄弱。主要表现为个别地区基本农田保护乡级档案资料不齐全、基本农田保护责任书没有真正落实到了农户、基本农田保护标志设置过少、标志内容简单、流于形式。
2.3、对基本农田质量建设和监测工作重视不够。主要表现为没有详细可行的基本农田质量保护机制,没有稳定的基本农田质量管理专业队伍、质量监测设备老化,监测手段落后,不能反映基本农田的动态质量及问题。
2.4、基层农民保护和提升基本农田质量的积极性不高。基本农田保护最直接的责任在基层,特别是直接与基本农田打交道的村、组、村民,他们一方面能监督保障基本农田不受非法侵占同时又能对基本农田进行耕种以维持和提升质量。但由于农业生产效益低下,国家对农民种粮的利益补贴还很低,农民保护和提升基本农田的积极性很难发挥。
2.5、农业内部结构调整使实际可耕作的基本农田数量减少。各级政府为了快速发展农村经济,通过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将原有耕地改为种植经济林木、发展畜牧经济等使实际可耕作的基本农田数量减少。
3、基本农田保护在新时期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基本农田作为农村的第一生产资料,其保护、管理、利用的方式与效果对于新时期的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1、基本农田数量的稳定是稳定农村土地承包责任制的基础。只有农村土地数量保持基本不变,才能保证承包责任制的长期稳定,才能保证农村社会的稳定以及国家对农村的持续稳定的投入。
3.2、基本农田质量的稳定提高是农村持续发展的推动力量。农村发展离不开农业的发展,而农业发展的根本在于农村土地尤其是基本农田的土地生产力的提高,作为占据农村土地绝对主导力量的基本农田,只有质量稳定提高了,才能促进农业发展,推动农村持续发展。
3.3、国家对基本农田保护的高度重视是新时期农村建设的信心保证。新时期农村建设是一件长远而艰巨的工程,国家对基本农田保护的长期高度重视,能体现国家对新时期农村建设的信心和决心,也才能给予基层干部群众信心和热情。
4、提升基本农田保护促进新时期农村建设的措施
4.1、加强基本农田保护的信息化工作
基本农田地块信息化是一项非常必要的基础性工作。要将基本农田的村、组、地块、面积、等级、图斑、保护责任人等信息一一落实,并上网公布,每一块土地信息都可以随时调用,公开透明,便于各级部门管理,便于农民和社会监督。
4.2、建立健全长期稳定的基本农田保护机制
基本农田保护与管理,一需要建立一支长期稳定的专业队伍,这些专业人员既要熟练基本农田信息管理系统的运用,又能深入第一线进行动态巡查,更重要的是具有铁面无私的素质,发现问题能严格按制度办事。二要有长期稳定的经费保障,确保基本农田信息管理、巡查、培训等经费需求。三要建立健全长期不变的保护制度,包括目标责任制度、占用审批制度、动态巡查制度、环境地力建设和监测制度等。
4.3、结合新时期农村建设,统筹规划和建设基本农田保护区
对于新时期建设中急需解决基础设施、村容建设、环境建设等方面的工程,要在基本农田保护区建设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统筹规划,结合实际合理规划农业区、工业区、村庄建设区、资源保护区等,在实施基本农田保护区建设项目时,协助解决新时期建设急需解决的问题,促进新时期的发展。
4.4、积极创新基本农田保护的激励机制
建立基本农田奖励补偿机制,设立 “基本农田奖励基金”,每年对保护基本农田的农户予以适当金额的补偿和奖励,对出现违反基本农田保护合同导致基本农田被破坏或被改变用途等行为的农户,不能获得每年的基本农田补偿金,同时对精耕细作、培肥地力而使承包的基本农田质量明显提高的农户,发放基本农田奖励金予以奖励。
4.5、加强基本农田保护区文化建设,树立文明风气
结合基本农田保护需要,开展一系列的文化建设活动,大力弘扬爱地惜地之风,树立新时期文明风气,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电影以及其他文化信息资源,满足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在推广基本农田建设新品种、新技术的同时,向广大群众输送新文明、新文化、新风气,在提高农业生产水平的同时提高农民的文明素质。
1、我县基本农田保护取得的成效
1.1、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贡献。通过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全县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一直稳定在一个较高水平,保护比列保持在83%,一直是丘陵地区粮食主产区,很好地满足了粮食的自给和储备,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贡献。
1.2、建立了基本农田的基础资料。通过基本农田保护区的划定,将基本农田落实到田土块、农户,建立了基本农田的图、表、册,落实了保护区域和保护责任,为基本农田的管理、监测提供了坚实的第一手基础资料。
1.3、持久的宣传使基本农田保护深入人心。通过设立永久的基本农田保护区保护碑、每年的国土知识宣传、各级各种形式的会议强调等使基本农田保护的意识早已深入人心,单位、企业或个人的各类建设在规划用地时,首先想到的是绝不能占到基本农田,确保了基本农田数量的长期稳定。
1.4、基本农田质量大幅度提高。随着国家投资对农业的倾斜,各类涉农项目都尽量安排在基本农田保护区,通过农村道路、农业水利、农村环境、农村能源等各方面基础设施的建设,使基本农田的质量大幅度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大大增强。
1.5、基本农田的稳定维护了农村社会稳定。在大量农民工外出打工的形势下,基本农田成为返乡农民工的重要“心理防线”,成为有效维护农村社会稳定的“稳压器”。同时,通过基本农田整理,建成了一批高产稳产农田,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了基本农田的生产能力,为农民增收创造了有利条件。
2、基本农田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2.1、农村劳动力转移造成耕地浪费
目前广大农村劳动力转移特别是青壮年劳动力普遍向非农业领域转移,致使农村劳动力严重不足,即使是基本农田也存在利用不足的浪费现象。主要表现为: 土地撂荒、土地的薄种薄收、土地施肥不足、出租土地的短期种植行为、对遭受破坏的土地缺乏及时整理等。由于对土地收益的期望减少,农民对土地耕种的积极性大大降低。
2.2、仍有少部分地区基本农田保护基础工作比较薄弱。主要表现为个别地区基本农田保护乡级档案资料不齐全、基本农田保护责任书没有真正落实到了农户、基本农田保护标志设置过少、标志内容简单、流于形式。
2.3、对基本农田质量建设和监测工作重视不够。主要表现为没有详细可行的基本农田质量保护机制,没有稳定的基本农田质量管理专业队伍、质量监测设备老化,监测手段落后,不能反映基本农田的动态质量及问题。
2.4、基层农民保护和提升基本农田质量的积极性不高。基本农田保护最直接的责任在基层,特别是直接与基本农田打交道的村、组、村民,他们一方面能监督保障基本农田不受非法侵占同时又能对基本农田进行耕种以维持和提升质量。但由于农业生产效益低下,国家对农民种粮的利益补贴还很低,农民保护和提升基本农田的积极性很难发挥。
2.5、农业内部结构调整使实际可耕作的基本农田数量减少。各级政府为了快速发展农村经济,通过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将原有耕地改为种植经济林木、发展畜牧经济等使实际可耕作的基本农田数量减少。
3、基本农田保护在新时期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基本农田作为农村的第一生产资料,其保护、管理、利用的方式与效果对于新时期的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1、基本农田数量的稳定是稳定农村土地承包责任制的基础。只有农村土地数量保持基本不变,才能保证承包责任制的长期稳定,才能保证农村社会的稳定以及国家对农村的持续稳定的投入。
3.2、基本农田质量的稳定提高是农村持续发展的推动力量。农村发展离不开农业的发展,而农业发展的根本在于农村土地尤其是基本农田的土地生产力的提高,作为占据农村土地绝对主导力量的基本农田,只有质量稳定提高了,才能促进农业发展,推动农村持续发展。
3.3、国家对基本农田保护的高度重视是新时期农村建设的信心保证。新时期农村建设是一件长远而艰巨的工程,国家对基本农田保护的长期高度重视,能体现国家对新时期农村建设的信心和决心,也才能给予基层干部群众信心和热情。
4、提升基本农田保护促进新时期农村建设的措施
4.1、加强基本农田保护的信息化工作
基本农田地块信息化是一项非常必要的基础性工作。要将基本农田的村、组、地块、面积、等级、图斑、保护责任人等信息一一落实,并上网公布,每一块土地信息都可以随时调用,公开透明,便于各级部门管理,便于农民和社会监督。
4.2、建立健全长期稳定的基本农田保护机制
基本农田保护与管理,一需要建立一支长期稳定的专业队伍,这些专业人员既要熟练基本农田信息管理系统的运用,又能深入第一线进行动态巡查,更重要的是具有铁面无私的素质,发现问题能严格按制度办事。二要有长期稳定的经费保障,确保基本农田信息管理、巡查、培训等经费需求。三要建立健全长期不变的保护制度,包括目标责任制度、占用审批制度、动态巡查制度、环境地力建设和监测制度等。
4.3、结合新时期农村建设,统筹规划和建设基本农田保护区
对于新时期建设中急需解决基础设施、村容建设、环境建设等方面的工程,要在基本农田保护区建设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统筹规划,结合实际合理规划农业区、工业区、村庄建设区、资源保护区等,在实施基本农田保护区建设项目时,协助解决新时期建设急需解决的问题,促进新时期的发展。
4.4、积极创新基本农田保护的激励机制
建立基本农田奖励补偿机制,设立 “基本农田奖励基金”,每年对保护基本农田的农户予以适当金额的补偿和奖励,对出现违反基本农田保护合同导致基本农田被破坏或被改变用途等行为的农户,不能获得每年的基本农田补偿金,同时对精耕细作、培肥地力而使承包的基本农田质量明显提高的农户,发放基本农田奖励金予以奖励。
4.5、加强基本农田保护区文化建设,树立文明风气
结合基本农田保护需要,开展一系列的文化建设活动,大力弘扬爱地惜地之风,树立新时期文明风气,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电影以及其他文化信息资源,满足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在推广基本农田建设新品种、新技术的同时,向广大群众输送新文明、新文化、新风气,在提高农业生产水平的同时提高农民的文明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