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绘画要有自己的性格

来源 :中华儿女·书画名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lq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主持语:
  以人物画名世的励国仪,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以工笔人物画创作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语式,被艺术界所关注。追寻她的艺术轨迹,不难发现,她的作品一直和现实保持着优雅的距离。这与她坚守自己的艺术品格和审美理想分不开的。她以一个女性独特的文化眼光,表现女性话题,亲切而真实。她的作品既有现代气息,又有古典意韵的优雅美感。这里有她对明清文人画传统的研习和浙派画家对她的滋养;也有她先生著名画家潘公凯的人文精神和艺术观念对她的影响,从而完成了属于她自己的一种文化描述和艺术样式。
  时间:2013年9月23日
  地点:励国仪工作室
  受访人:励国仪
  采访人:陈星
  SHMJ:励老师,您好。很高兴您接受我们的采访。最初看到您的姓氏,我觉得很特别,真的少有看到“励”字这个姓氏。
  励国仪:我的这个姓氏在百家姓里是有的,只是群体比较小。曾听父亲讲,传说我们祖先是一个蒙古亲王,是因为和皇帝不合,带着家眷从蒙古迁移到南方,生儿育女定居了下来。不过这只是个传说,没有文字的记载,真实程度就不知道了。
  (励老师非常认真的把她事前准备好的照片和资料给我。她一面展示,一面耐心的给我讲解每一张照片背后的故事)
  励国仪:(励老师指着其中一张老照片)这就是“世界女性视角展”在世界银行的主展厅,这张照片是当时开幕式上他们收藏了我的一件作品时的合影。这个活动受到当时的世界银行行长詹姆斯·沃尔芬森的大力支持,在世界银行展览了二个月之久。这个展览规模不小,有63个国家的女艺术家参与。在对外交流方面,这些年我还是做了些工作。
  SHMJ:这些活动是您个人名义组织的,还是以机构的名义进行的?
  励国仪:这些活动有些是以我个人的身份组织和联系的,有些是由美协或一些民间组织组办的。1995年从世界妇女大会在中国召开之后我就陆续地参与了这方面的工作,关注女性艺术的现状和发展。
  SHMJ:从您的作品里我也感受到了女性艺术的一些特质,从早期的工笔人物画的传统样式逐渐倾向主观表达,注重个人风格,艺术语言也更加当代化,与传统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励国仪:我出生在上海,在杭州的秀丽环境中求学成长,这样的女孩的才思凝结在工笔画上形成的“心仪”态度是很自然的。我对于美的、细腻的、精致的事物有一种天然的亲近和接纳。另一方面,从女性的自觉性来说,我认为女性不再是附属的存在,不是被动的被男人来欣赏来表现,是“自悦”的自我欣赏。这从女性的自我认识而言又向前迈进了一步,也是我画画时的一种心态。我画女性先是悦己,是自我欣赏的,自我的“悦己”意识是女性自立、自信的表现,也可能是我和男性画家在审美视觉上的区别。
  SHMJ:经过您处理的画面是恬静的,没有取悦他人的娇柔做作之感……
  励国仪:是的。我的画是女人自发的一种美感,它很微妙,还有一种神秘感。我的造型选择和提炼都是追求自然简单,少有矫情和取悦他人的姿态。我的审美对象是那些看似平淡无奇,但是有力量去承受生命跌宕起伏的自强、自信的女性,她们是我作品的表现主体。这样的女子在我的家乡有很多,她们看似纤弱,但是在磨难、痛苦面前比男人更有韧性和坚强。这也是我在生活中的感悟,面对死亡、面对挫折、面对灾难,女性表现出的力量是惊人的。
  SHMJ:您关于女性的认识应该也是经历了生活的种种才最终悟出来的,经历过一个由表面到深刻,由简单到成熟的过程。
  励国仪:女性主义的发展就是一个过程。旧社会的男女地位是不平等的。解放后,毛泽东推翻了“三座大山”,封建主义、官僚主义和帝国主义,在推翻封建主义的同时夫权也被部分地推翻了。从那时开始,中国实现了婚姻自由,男女同工同酬。也就是说中国没有经历大规模的女权主义运动就在一定程度上完成实行了女性的解放,妇女的地位得到了提升。另一方面在当时提倡艺术为社会主义服务,作品中是很少能表现艺术家的自我意识的。在这种情况下,女性艺术家和男性艺术家在创作上无论是题材和画面都差不多,虽然女性艺术家具有敏感、细腻的特点,在画面的细节处理和色彩等方面也有不同,但属于女性的性别特征还是不明显的。改革开放以后,西方艺术的流派传入,让我们一下子看到了很多的艺术样式。这时西方女性艺术也传入了中国,我们才了解到女性艺术具有那么鲜明的特色。后来中国有一批年轻的女性艺术家,她们创作了一些很具有女性特质的作品,她们中多数有旅居国外的经历,受国外女权主义运动影响较深。而像我类似经历的女性艺术家,经历了解放之初到现在的艺术发展过程,我们曾经用艺术为人民服务,也在生活中挖掘“真善美”,所以我们的作品不含有许多女性的性别特质,而是走向较单纯的唯美主义。
  SHMJ:说到“唯美”,我认为它是一个很高级的词,它代表的应该是一种古典的追求,在恬淡中传递一种精神。但是现在很多人错误的把甜腻的漂亮当成是唯美,一说“唯美”就想到是“美女图”,这种现象在工笔人物画里还是时常出现的。这无疑降低了“美”的格调。而您的作品是对“唯美”很好的一个诠释,画面淡淡的,表达却是丰满的。
  励国仪:你说的“美女图”,如果完全是把女性当做”花瓶”来描绘,那是俗气的、浅薄的。作为女性,我在作品中的自我呈现,是要去表达女性内在的修养和独有的精神面貌。
  SHMJ:在您的作品里,女人不仅仅是被作为一个欣赏的审美对象,您要赋予画面一种理念,就是对女性独立性的探讨,也可以说这是您对于女性认识在作品当中的投射。
  励国仪:在绘画领域里,把女性作为创作对象的作品太多了,曾有一段时间作品内容是一些贞女、烈女、节妇等,这含有很多教育的成分。到了唐朝,国泰民丰,处处都体现出泱泱大国的气势,绘画里的女人们不再是以小巧精致为美,她们是丰腴的、优雅的,风神潇洒的。
  SHMJ:所以我看您作品里那种女性自爱、自立的态度,也可以感触得到是和唐朝绘画中对女人的一种认识和尊重是相承的。您的“女性主义”没有强迫性,反而很像唐朝的包容气度,是以一种温和方式有力地表现女性的立场。   励国仪:这些年走过很多国家,也办了一些展览,特别是一些在西方国家的展览让我感触很多。西方的女性主义艺术家往往比较极端。我曾经在奥地利参与了一次中奥女性艺术家的展览,奥地利的议会大厅是首次为艺术展览开放。在这个活动中就出现了一些骚乱。一位参展的奥地利女艺术家用纸作为材料创作了一个男性的雕塑,造型上有些丑化男人的倾向,这个作品在当时引起了奥地利男性的抗议,要求把这件作品拆除,最后还是奥地利的妇女部长一再坚持,这件作品才得以继续展出。还有一次在德国的展览也很有意思的。当时我国驻德领事馆的朋友们都很热情地要来看展览,我们很高兴他们能来,但是一同参展的德国女艺术家就反对,因为她们安排这个展览开幕当天只对女性开放。在很多女性主义艺术的研讨会上,我都有谈到“世界是由男人和女人共同组成的,没必要把两者对立起来,应该是互相支持达到和谐”。
  SHMJ:我觉得中西方女性艺术家的不同在于她们生活的大背景,她们的思维方式有很大差别。就像您的婚姻和生活都很美满,这些是一定会影响到您的艺术态度。
  励国仪:是的,刚才讲到的奥地利那次展览,参展的六个奥地利女艺术家中有四个离婚的。我们那次展览是在世界妇女大会之后举办的,在奥地利议会大厅展览之前就先在杭州举办了一次展览。这些外国的艺术家来到中国之后很惊讶,因为她们对中国的认识还停留在裹小脚、穿马褂的满清年代,奥地利女部长本来有一篇演讲打算谈谈中国女性的解放话题,后来看到中国妇女的新面貌也临时做了调整。因为她发现中国很多的工作女性都可以参与,很多的领导岗位也有女干部,最直观的就是在街上可以看到很多女性司机,这说明中国妇女并没有像西方宣传的那样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在西方,很多女性由于生理、心理等很多条件竞争不过男人,在40多岁的时候就可能面临失业,这是很残酷的。像奥地利,女人独立意识、自尊意识非常强,很多事情她们都会非常坚持自己的主张。很多中年妇女面临着离婚的现状,这给她们的生活带来很多问题。
  SHMJ:现实对于很多西方女性来说很严峻,所以当她们在艺术中去表达自我的时候就很自然表现了对人生的态度。这也就是她们为什么选择比较极端的一些手法去创作的原因。从中我们也可以了解到中西方女性艺术不同的根源。不同的土壤酝酿不同的艺术,您的艺术就给我感觉是唯美的、精致的、微妙的。
  励国仪:我觉得江南这一带对于知识女性是比较尊重的。我外公就让我母亲从小受到和男孩一样的教育。这个话题很复杂,并不是说旧社会的男女关系就都不平等。我父母的关系是平等的,他们都是受过教育的人,后来的一段时间,我母亲为了照顾孩子就在家里,直到我们长大她又出去工作,我父亲对她的决定还是很尊重的。我的绘画作品里所表现的女性就应该是这类有知识的、有自觉性、有涵养、独立自爱的形象。
  SHMJ:有些西方的女性艺术家不能理解中国女性艺术,她们或许觉得不够彻底,没有激进的观点和态度。但我想艺术是不能忽略本土文化的,您诠释的女性艺术是接地气的,也是这个时代我们最需要的。国画是一种拥有古老历史的艺术样式,它和中国的文化、哲学、思维是很契合的,在这样一个门类里面去深挖女性艺术,是一种很有益的尝试,也是地道的、原汁原味的中国女性艺术。我们不用盲目地跟着西方艺术的步伐,跟着别人的思维去发展我们的艺术。
  励国仪:中国的女性艺术要有自己的特色。社会的常态、民族的个性、个人的经历都会影响到艺术的发展。中国的女性是很有承受力的,温和但韧性极强。
  SHMJ:您画面中的女性是通过写生而来的,还是您主观想象出来的形象?
  励国仪:有写生,也有内心中的主观创作出来的形象。我的创作方法还是中国传统绘画的创作方法,写生和记忆糅和而来的。
  SHMJ:我看您后期的作品,在女性的面部塑造上不再像以前那么强调容貌和神态,这是出于一种什么考虑?
  励国仪:我的作品是追求一种单纯的境界,自然,朴素,从美的角度去品味。之所以采取这样的造型方式是希望强化人体的美,而淡化人的面部表情。上天给了女人优美和多变的曲线,让她在万物生灵中绽放出生命的光辉,让观者注意集中在优美的体态上,集中在画面的大的构成上,欣赏画面整体的美。
  SHMJ:您的作品强调理念,这是一个包容性的概念,在您的艺术观里仍然在坚持“真、善、美”,但它们的概念已经随着时代发生了一些创见性的变化,您的绘画真诚,面对自己的内心,没有牵强附会的意义,就是透过绘画最本源的东西打动人。这种理解是一直贯穿在您的艺术创作中的,从早期的作品到现在的作品,这种态度我感触特别深。
  励国仪:我们所说的“画如其人”就是说你的作品会反映出你的人品,所以我们要有好的作品,首先要学会做人,注重各方面的学识修养,才能使作品达到一个高层次的境界。潘天寿先生是一位很典型的“画如其人”的艺术家,他一直是我心中的榜样。我作品的风格是倾向于装饰性,一路走来的探索是沿着传统这条路的。我在离开学校之后,曾有一段时间通过杂志、画册细心研习了宋画。在创作中寻求朴素、严谨、高古的画风。弥补了“文革”时期我们在学校缺失的课程。后来我也受到西方艺术的影响,其中,奥地利分离派画家克里姆特对我的影响最大。他运用的色彩,画面的构成融入了我的传统工笔画的表现手法。产生了丰富、高雅、华丽的画面效果。
  SHMJ:您最早接触美术,是受了家人的影响吗?
  励国仪:其实我的家庭是没有人学画画的,而且我的家人一开始都是反对我学艺术的。他们希望我学科学、学技术,而不是艺术。但是我小的时候,对于线条形体有些敏感。那时我大概只有4、5岁,住在老房子的阁楼上,面对着木梁、白墙。因为经常下雨,白墙上就会留下很多的水迹,形成一些图案。有的象狼,有的象月亮、象花草。那个时候我就很会想象,喜欢涂涂画画,我把墙面上的“狼”、“月亮”呀画了出来。
  SHMJ:这说明您和艺术有一种与生俱来的缘分,我一向认为艺术有时真的不是教出来的,是悟出来的,它有时甚至和勤奋关系也不大,很多感受力和灵性的理解都是注定了的。我知道您后来到杭州上了浙江美院附中。但有时候个人的命运发展总是和时代联系在一起的,文革时期对于艺术来说是一场灾难,那段时间您是怎么创作的?
  励国仪:文革时期基本上就是画毛泽东像,还有一些政治口号式的宣传画。我选择了儿童画的创作,是因为在这领域里可以很自由的画画,不受一些政治因素的约束,这段经历给我很大的帮助。使我在以后的创作中有较强的构图创作能力。
  SHMJ:所以在您的艺术里有一种单纯、趣味。您表达的女性主义的诉求不是声嘶力竭的,没有呐喊和愤怒,是用一个女性内涵和知识来说话,是女性在美的世界里享受乐趣的悦己的游戏。非常谢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让我更深刻的了解了女性艺术,特别是中国的女艺术家应该有自己的态度,不要对西方盲目追随,要在自己的文化体系里寻找女性艺术的本源。
  励国仪:我也很高兴和你们交流,谢谢你们的采访。
其他文献
“艺术是一种语言,画家的作品不仅是表现美,更是表达对世界的看法。”  ——这是王安东接受笔者采访时的开场白。  2013年9月一个初秋的午后,笔者在蒙特利尔南岸毕加索小道按响了画家王安东的门铃。可能有人不信,这个小小的动作笔者整等了六年。六年前有读者推荐采访王安东,我电话打过去,那边一口回绝,后来又接触过几次都无功而返。他的理由是:等到我成功的那一天。  中国银行(加拿大)要在蒙特利尔隆重举办“庆
期刊
吉林德惠人。  2004年毕业于中国戏曲学院舞美系,获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  2008年在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部进修。  2012年在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进修。  现为中国戏曲学院讲师、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会员、中国舞台美术协会会员。  2000年 迟雪峰个人画展(中国戏曲学院)。  2003年 南京第二届全国舞台美术作品展。  中、日、韩亚洲舞台美术作品展。  2007年 中国戏曲学院教师油画作品展
期刊
受访时间:2013年9月19日  受访地点:林茵工作室  受访人:林 茵  采访人:山 己  我希望表现一些不要太多修饰,比较单纯的意象,我也会画牡丹,画荷花,但路边不知名的小草杂花更能打动我,它们拥有不知名的美感……  SHMJ:你为什么选择了“花鸟画”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与你生活的地域—岭南有关吗?广东气候宜人,植被丰富,题材方面有天然的优势。  林茵:不同的地域植被不同,北方一样也有许多花草
期刊
受访时间:2013年7月21日  受访地点:陈静工作室  受访人:陈 静  采访人:李 恺  一开始你画“那个人”就是“那个人”,慢慢的你会生成自己的主观想法……“物我统一,物我两忘”……你画的既是客观上的对象,又是主观上的自己……  SHMJ:可否简单介绍一下你在艺术研究院学习、创作的情况?  陈静:决定来到艺术研究院读博士是因为十分敬仰杜滋龄先生,很早以前就得知杜先生是为人低调而踏实的学者,随
期刊
读王占欣的戏曲油画,正可谓“画如其人”,扑面而来的视觉信息传达出她对戏曲的钟爱、对绘画的执著、对舞台的遐思、对人生的感悟。  中国戏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现存二、三百个剧种之多,而在其中独占鳌头的京剧被尊为“国戏”。毕业于中国戏曲学院舞台美术系的王占欣由于受到“国戏”——京剧艺术的熏陶,产生了对戏曲艺术的热爱,使她拿起油画笔以戏曲为题材进行油画创作,近百幅的戏曲油画从她手中诞生,而其中每幅作品都凝
期刊
摘要:十九世纪之后日本绘画界先是“唯洋是尊”,后又“复兴国粹”,当“日本美术的复兴运动”如火如荼的时候,南画却因外来文化的出身而被排斥在复兴行列之外。本文试图从政治背景、文化背景等多个方面来分析19世纪中期之后日本南画衰弱之缘由。  关键词:南画 东风西渐 文人 衰弱  日本南画作为日本艺术的重要一支,源于中国文人绘画,形成于日本的江户时期,在发展的过程中,日本南画具有幽(深奥)玄(神秘)佗(清淡
期刊
受访时间:2013年7月18日  受访地点:许诺工作室  受访人:许 诺  采访人:日 月  SHMJ:您是什么时候开始接触绘画的?  许诺:在初中毕业的时候,闲来无事,地方小城市有文化馆,去送弟弟学习,偶然看到了有很多小孩在画画,于是就有机会接触了画画,呵呵,当时我最高,站在小朋友后面画简单的几何形体。那时候觉得很自由(可能当时很叛逆吧),有几个大点同学,没事就扯淡,互相批评对方的画,就这样开始
期刊
一、第一、二次中日联合绘画展览会及其背景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中日矛盾愈演愈烈,而中日之间的绘画交流却初露端倪,并在20世纪20年代频繁交流。早期中日之间多为画家间的个人交流,日本画家到中国收集并研究中国美术。1919年9月3日《晨报》上刊出一则新闻《北京绘画展览会定期开会》:  “闻北京将有绘画展览会出现,其场所在清宫内傅心殿,其会期为一个月,由十月一号起,其发起人为周自齐、王克敏、颜世清
期刊
中国戏曲学院副教授  1989年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美术系  2001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十一届助教研修班  2001年 《藏区印象》系列,参加中央美术学院第  十一届助教研修班作品展。  2002年 《藏区风情》入选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  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60周年全  国美术作品展。  2003年 《藏区印象》之六,参加携手新世纪第三  届中国油画展。  2003年 《藏区印象》之三,入
期刊
杨丰羽  2004年以来我一直立足于戏画的探索与研究,在对历史上的名家有了一定认识的基础上,创作了一批关于戏曲戏剧演出的艺术作品,探索出一些表现方法和表现技巧,创立了自己的语言方式。  中国戏画是绘画艺术与戏曲艺术共同繁衍出的艺术之花,是绘画艺术与舞台艺术的集合,它既有戏剧舞台的动态美,又有绘画的形式美。它一方面具有戏曲的品质,另一方面又具有画家的个性和媒材的时代特点。戏曲物像以本身的魅力与画家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