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人说,一切优秀的文字,都是心灵绽放的花朵。一字即一花,或素洁、雍容;或矜持、潇洒;或典雅、质朴,字字显花容,句句展花枝。文字虽然是平面的,没有生命力的,但优秀的语文教师,应该使枯燥的文字生动起来;理想的语文课堂,应该使平面的文字站立起来。
例如,《一个中国孩子呼声》的重点词是“和平”“战争”。对于生活在和平年代里的学生来说,他们没有体验,没有感受。为了丰富词语的内涵,调动学生的情感,为了使“和平”“战争”这两个枯燥的文字生动起来,使平面的文字站立起来,教者是这样安排教学的:
⑴要求学生找出课文中的重点词,板书:和平(红色,字大),战争(蓝色,字略小)。
⑵说到和平,你头脑中会浮现怎样的画面,你自然而然会想到一些什么词语?(鲜花、阳光、沙滩、海鸥、蓝天、白云、歌声、欢笑、嬉闹、读书、踢球、草地、玩耍、爱、和谐、新鲜、春天、享受、乐园、自由、宁静……)。
⑶提起战争,你又会想起什么词语呢?(子弹、鲜血、受伤、牺牲、炮火、硝烟、痛苦、妻离子散、家毁人亡、满目荒凉、凄惨、轰炸、骨肉分离、血流成河……)。
⑷学习课文,了解雷利的父亲就是为了制止战争而牺牲的,这带给雷利以及家人多大的痛苦。
⑸穿插播放一组战争的录象,一组战争的图片,雷利父亲的遗体回来时的情景。音乐渲染,教师语言导入。
⑹水到渠成揭示主题:要和平,不要战争!学生用自己的声音,发出自己的呼吁!
巧妙地引拨,学生通过这种感性的学习方式,读出了“和平”、“战争”这两个词的的内涵,使平面的文字站立起来了。也正是通过这样的感性方式,“和平”“战争”这两个词融化为学生的血肉、深入到学生的骨髓。
整节课,教师没有生硬的说教,没有刻意的灌输,老师围绕“和平”、“战争”这两个词语展开教学,一步一步引导学生,把没有生命力的文字读活了。这就是逐字逐词、由表及里地深入到文本骨髓的过程!在这样的课堂上,语言文字训练和人文精神的锤炼浑然一体!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和谐统一。
瞧,平面的文字就这样站立起来啦!
《棉花姑娘》片段:
⑴出示句子:“棉花姑娘惊奇地问……”
⑵惊奇是什么意思?
⑶课件出示图片,引导观察棉花姑娘的表情“惊奇”。
⑷你们也来做做这个表情?
⑸怎么把这种“惊奇地”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呢?
⑹还不够惊奇?谁再来读?
瞧,本是一个平面的汉字,在老师的调拨和学生的意会下,一下子就立了起来啦!站立起来后,平面的文字也就有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语文,就是情感的熏陶!语文,就是个性的释放!使平面的文字站立起来,这,就是语文的理想课堂!
理想课堂是人性弥漫的天堂——使花开的声音绽放开来。
有这样一个教学片段一直留在我的记忆中:
学生交流的时间,突然,教师听到了一个孩子与众不同的发言,于是,这位教师走近这位男孩子,蹲下来,竟然把他抱到了凳子上,然后左手揽住他的双腿上部,右手拿着话筒,仰视着他,非常真诚地说:“我仰视你,是因为你从课文的字里行间读出了独到的想法。这里,我愿意和在场的同学和听课的老师一起再次聆听你刚才讲过的话语。”这个孩子非常激动,马上把他的发言大声地自豪的又重复了一遍,自然,台下是一片热烈的掌声。
大家的掌声不仅仅是送给这位了不起的孩子,更是送给这位了不起的教师,他高扬个性,尊重个体,尊重学生对文本的独特体验,赏识学生的个性,仔细聆听每一个学生的声音——花开的声音,他的课堂,不就是人性弥漫的天堂吗?
《三个儿子》的设计很是动了一番脑筋,尤其是上课时那样投入,那样忘我地与课文融为一体,与课堂融为一体。老师用温暖的眼神关注每一颗心灵,还有那份包容与机智,如行云流水,给每一位学生自信。尤其是教师指导朗读时极富煽动性的激励语言,极其的高明,极其的巧妙:
“男孩子用朗读告诉老师,这跟头翻得有多好。”
“女孩子用朗读告诉老师,这歌唱得有多好。”
“瞧他的表情多自豪,如果还有动作就更好啦!”
“我怎么感觉不到重呢,谁再读读?”
“女孩子们,你们来当当这位自豪的妈妈。”
“男孩子们,你们也来读读,一定不会输给女孩子的。”
古人云,“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理想的语文课堂,应该是极具个性色彩的。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人,具有独特意义的人。所以,教师要尊重个体、张扬个性,尊重学生对文本的独特体验。
课堂是什么?是师生生命成长的平台—— 一个充满活力的生命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一群鲜活的生命在一起彼此对话、唤醒、碰撞、交融、分享,尽情享受生命成长的快乐。我们呢,我们去聆听,用真诚的心灵去聆听,更仔细、更广泛去聆听,聆听不同花开的声音……
理想课堂是心灵流动的乐章——使飞扬的激情喷涌而出。
熟悉我的朋友们都说,我算是一个有激情的人。是的,每天早上,我必喝一大杯咖啡或者浓茶,让自己的神经高度兴奋起来才走入课堂,弄得自己有时生字课、复习课也那样眉飞色舞,也情不自禁地要激情投入一番。明明知道自己皮肤不好与长期喝浓茶有关系,但也没想到要去改变什么。诺大的一间教室,我从不用扩音设备,隔壁303班经常举行“高级首脑会议”,我惟恐自己粗大的嗓门、不雅的形象被暴光,还专门吩咐一个孩子一定记得上课关门。同事们有时“效仿”我的动作来“取乐”,当然,他们的“调侃”是善意的,但我还是经常提醒自己要把握好“度”,要掌握好“火候”,要控制自己的动作。
课堂上如此地激情,有时激情倒有些“张狂”,原本以为自己很另类,甚至有时还感觉和我一样情趣相投的“知音”难觅,哪知,这次在我们的青年教师比武的课堂上,让我大长见识,大为感叹,我算是领略到了我们年轻老师的那种激情,那份投入,我好感动!我为我们年轻老师的激情喝彩!为这样激情澎湃的语文课堂喝彩!好样的,年轻老师们!
一直以为,王静老师的课堂激情是清理之中的,因为平日里,她的笑声就是爽朗的,她说话就是大气的,《棉花姑娘》一课,“棉花姑娘生病了,叶子上有许多可恶的蚜虫”,说到“可恶”,你瞧,她脸上写着“可恶”,语气中含着“可恶”,眼神里露出“可恶”,肢体动作中演绎出“可恶”,可爱的王静,此时,对可恶的蚜虫呀,可真是恨到了极点!也许这就是语文的魅力!这就是激情的魅力!
周余老师的激情也是预料之中的,因为他是男孩子,又是北方人,尽管声音不是很清澈但也浑厚,语音语调不是很纯正但也别具特色、自成一家,高度稍有欠缺但也“体积”不小。他在《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课堂上演绎出的激情,也是那样澎湃、那样高昂。
黄桂蓉老师在《一面五星红旗》中放射出的激情却是大大出乎预料!这位老师,我只知道她教语文,但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一直叫不出她的名字,直到一次教研活动上,她竟然谈起了我,一问别人,才知道了她的名字,平时也就多注意了她一些。小巧玲珑,眉清目秀,细声细气,小家碧玉可就是这样一位瘦小的、内向的、文弱的教师,在课堂上,想不到喷薄而出的,却是如此铿锵有力的话语,如此汹涌澎湃的激情!她的一举手,一投足,彰显了她的大气,她一次又一次用自己的激情去感染学生,去鼓舞学生,去激励学生。她弱不经风的外表与她汹涌澎湃的激情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我真的想不到,她小小的身躯里竟然蕴藏着如此巨大的能量!还有李霞英老师,给人的感觉也是文弱的,可课堂上的她,竟也是那样的激情四射,神采飞扬!
是啊,语文脱离了感情,语文就是麻木的、冰冷的、僵死的,语文就失去了生命的底蕴。这样的语文,根本不可能根植于学生的心灵世界。“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感情只能用感情去触摸,感情只能用感情去领悟,感情只能用感情去交融……
要使学生有感悟,教师首先要有感悟;要使学生能体验,教师首先要能体验;要使学生受感动,教师首先要受感动。只有当教师深情投入、真情流露、热情洋溢、激情四射的时候,学生才能受到真正的熏陶和感染。从这个意义上说,语文教师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
曾听过无数大师们的课,至今留在我印象中的不是精妙的教学设计,不是渊博的学识,而是他们课堂上涌动着的一股汹涌澎湃的激情!
例如王菘舟(我最崇拜的大师之一),听过他很多节课,课堂上的他,是何等的意气风发,何等的神采飞扬!那种激情,真正是“喷涌而出”,激情,充满了他的语言,他的表情,他的举手投足之间,他的激情,感染了课堂,感染了那一个个鲜活的小生命。他将自己,将文本,将学生,在心灵上融为一体,师生交流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心与心的交流,是情与情的互融。
还有窦桂梅,几年之前就听过她的《激情与思想》的报告,真的很受感染。她说,读书是一个发现的过程,发现心灵的“黄金屋”,发现生命的“颜如玉”,那么如何把我们自己发现的感受的转化为过程送给孩子们,靠什么,靠激情!“激情是我永远的追求”,“岁月会让我们容颜变老,但激情会让我们青春依旧!”说得太好了!其实,除了王菘舟老师,窦桂梅老师,还有很多很多的名师,他们之所以能创造出那样美好的课堂境界,都是因为他们心中的那份激情。
我常想,我们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最不能缺少的,就是激情!激情投入工作,憔悴的就只是自己的身体、自己的面容,靓丽的却是自己的精神、自己的灵魂!工作的琐碎,外界五彩缤纷的骚扰,足以把一个人的激情吞没,每天重复着同样的事情,说着同样的话,作业本的红勾勾甚至也是很机械地一个一个打下去就是了,久而久之,对教育也就渐渐麻木。教师的激情怎么能不老、怎么能常青?靠的是内在的、真正的对学生的喜欢,对自己生命的热爱——这种爱的激情最后化作对教育的执着!
(责任编辑:李再湘)
例如,《一个中国孩子呼声》的重点词是“和平”“战争”。对于生活在和平年代里的学生来说,他们没有体验,没有感受。为了丰富词语的内涵,调动学生的情感,为了使“和平”“战争”这两个枯燥的文字生动起来,使平面的文字站立起来,教者是这样安排教学的:
⑴要求学生找出课文中的重点词,板书:和平(红色,字大),战争(蓝色,字略小)。
⑵说到和平,你头脑中会浮现怎样的画面,你自然而然会想到一些什么词语?(鲜花、阳光、沙滩、海鸥、蓝天、白云、歌声、欢笑、嬉闹、读书、踢球、草地、玩耍、爱、和谐、新鲜、春天、享受、乐园、自由、宁静……)。
⑶提起战争,你又会想起什么词语呢?(子弹、鲜血、受伤、牺牲、炮火、硝烟、痛苦、妻离子散、家毁人亡、满目荒凉、凄惨、轰炸、骨肉分离、血流成河……)。
⑷学习课文,了解雷利的父亲就是为了制止战争而牺牲的,这带给雷利以及家人多大的痛苦。
⑸穿插播放一组战争的录象,一组战争的图片,雷利父亲的遗体回来时的情景。音乐渲染,教师语言导入。
⑹水到渠成揭示主题:要和平,不要战争!学生用自己的声音,发出自己的呼吁!
巧妙地引拨,学生通过这种感性的学习方式,读出了“和平”、“战争”这两个词的的内涵,使平面的文字站立起来了。也正是通过这样的感性方式,“和平”“战争”这两个词融化为学生的血肉、深入到学生的骨髓。
整节课,教师没有生硬的说教,没有刻意的灌输,老师围绕“和平”、“战争”这两个词语展开教学,一步一步引导学生,把没有生命力的文字读活了。这就是逐字逐词、由表及里地深入到文本骨髓的过程!在这样的课堂上,语言文字训练和人文精神的锤炼浑然一体!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和谐统一。
瞧,平面的文字就这样站立起来啦!
《棉花姑娘》片段:
⑴出示句子:“棉花姑娘惊奇地问……”
⑵惊奇是什么意思?
⑶课件出示图片,引导观察棉花姑娘的表情“惊奇”。
⑷你们也来做做这个表情?
⑸怎么把这种“惊奇地”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呢?
⑹还不够惊奇?谁再来读?
瞧,本是一个平面的汉字,在老师的调拨和学生的意会下,一下子就立了起来啦!站立起来后,平面的文字也就有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语文,就是情感的熏陶!语文,就是个性的释放!使平面的文字站立起来,这,就是语文的理想课堂!
理想课堂是人性弥漫的天堂——使花开的声音绽放开来。
有这样一个教学片段一直留在我的记忆中:
学生交流的时间,突然,教师听到了一个孩子与众不同的发言,于是,这位教师走近这位男孩子,蹲下来,竟然把他抱到了凳子上,然后左手揽住他的双腿上部,右手拿着话筒,仰视着他,非常真诚地说:“我仰视你,是因为你从课文的字里行间读出了独到的想法。这里,我愿意和在场的同学和听课的老师一起再次聆听你刚才讲过的话语。”这个孩子非常激动,马上把他的发言大声地自豪的又重复了一遍,自然,台下是一片热烈的掌声。
大家的掌声不仅仅是送给这位了不起的孩子,更是送给这位了不起的教师,他高扬个性,尊重个体,尊重学生对文本的独特体验,赏识学生的个性,仔细聆听每一个学生的声音——花开的声音,他的课堂,不就是人性弥漫的天堂吗?
《三个儿子》的设计很是动了一番脑筋,尤其是上课时那样投入,那样忘我地与课文融为一体,与课堂融为一体。老师用温暖的眼神关注每一颗心灵,还有那份包容与机智,如行云流水,给每一位学生自信。尤其是教师指导朗读时极富煽动性的激励语言,极其的高明,极其的巧妙:
“男孩子用朗读告诉老师,这跟头翻得有多好。”
“女孩子用朗读告诉老师,这歌唱得有多好。”
“瞧他的表情多自豪,如果还有动作就更好啦!”
“我怎么感觉不到重呢,谁再读读?”
“女孩子们,你们来当当这位自豪的妈妈。”
“男孩子们,你们也来读读,一定不会输给女孩子的。”
古人云,“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理想的语文课堂,应该是极具个性色彩的。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人,具有独特意义的人。所以,教师要尊重个体、张扬个性,尊重学生对文本的独特体验。
课堂是什么?是师生生命成长的平台—— 一个充满活力的生命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一群鲜活的生命在一起彼此对话、唤醒、碰撞、交融、分享,尽情享受生命成长的快乐。我们呢,我们去聆听,用真诚的心灵去聆听,更仔细、更广泛去聆听,聆听不同花开的声音……
理想课堂是心灵流动的乐章——使飞扬的激情喷涌而出。
熟悉我的朋友们都说,我算是一个有激情的人。是的,每天早上,我必喝一大杯咖啡或者浓茶,让自己的神经高度兴奋起来才走入课堂,弄得自己有时生字课、复习课也那样眉飞色舞,也情不自禁地要激情投入一番。明明知道自己皮肤不好与长期喝浓茶有关系,但也没想到要去改变什么。诺大的一间教室,我从不用扩音设备,隔壁303班经常举行“高级首脑会议”,我惟恐自己粗大的嗓门、不雅的形象被暴光,还专门吩咐一个孩子一定记得上课关门。同事们有时“效仿”我的动作来“取乐”,当然,他们的“调侃”是善意的,但我还是经常提醒自己要把握好“度”,要掌握好“火候”,要控制自己的动作。
课堂上如此地激情,有时激情倒有些“张狂”,原本以为自己很另类,甚至有时还感觉和我一样情趣相投的“知音”难觅,哪知,这次在我们的青年教师比武的课堂上,让我大长见识,大为感叹,我算是领略到了我们年轻老师的那种激情,那份投入,我好感动!我为我们年轻老师的激情喝彩!为这样激情澎湃的语文课堂喝彩!好样的,年轻老师们!
一直以为,王静老师的课堂激情是清理之中的,因为平日里,她的笑声就是爽朗的,她说话就是大气的,《棉花姑娘》一课,“棉花姑娘生病了,叶子上有许多可恶的蚜虫”,说到“可恶”,你瞧,她脸上写着“可恶”,语气中含着“可恶”,眼神里露出“可恶”,肢体动作中演绎出“可恶”,可爱的王静,此时,对可恶的蚜虫呀,可真是恨到了极点!也许这就是语文的魅力!这就是激情的魅力!
周余老师的激情也是预料之中的,因为他是男孩子,又是北方人,尽管声音不是很清澈但也浑厚,语音语调不是很纯正但也别具特色、自成一家,高度稍有欠缺但也“体积”不小。他在《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课堂上演绎出的激情,也是那样澎湃、那样高昂。
黄桂蓉老师在《一面五星红旗》中放射出的激情却是大大出乎预料!这位老师,我只知道她教语文,但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一直叫不出她的名字,直到一次教研活动上,她竟然谈起了我,一问别人,才知道了她的名字,平时也就多注意了她一些。小巧玲珑,眉清目秀,细声细气,小家碧玉可就是这样一位瘦小的、内向的、文弱的教师,在课堂上,想不到喷薄而出的,却是如此铿锵有力的话语,如此汹涌澎湃的激情!她的一举手,一投足,彰显了她的大气,她一次又一次用自己的激情去感染学生,去鼓舞学生,去激励学生。她弱不经风的外表与她汹涌澎湃的激情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我真的想不到,她小小的身躯里竟然蕴藏着如此巨大的能量!还有李霞英老师,给人的感觉也是文弱的,可课堂上的她,竟也是那样的激情四射,神采飞扬!
是啊,语文脱离了感情,语文就是麻木的、冰冷的、僵死的,语文就失去了生命的底蕴。这样的语文,根本不可能根植于学生的心灵世界。“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感情只能用感情去触摸,感情只能用感情去领悟,感情只能用感情去交融……
要使学生有感悟,教师首先要有感悟;要使学生能体验,教师首先要能体验;要使学生受感动,教师首先要受感动。只有当教师深情投入、真情流露、热情洋溢、激情四射的时候,学生才能受到真正的熏陶和感染。从这个意义上说,语文教师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
曾听过无数大师们的课,至今留在我印象中的不是精妙的教学设计,不是渊博的学识,而是他们课堂上涌动着的一股汹涌澎湃的激情!
例如王菘舟(我最崇拜的大师之一),听过他很多节课,课堂上的他,是何等的意气风发,何等的神采飞扬!那种激情,真正是“喷涌而出”,激情,充满了他的语言,他的表情,他的举手投足之间,他的激情,感染了课堂,感染了那一个个鲜活的小生命。他将自己,将文本,将学生,在心灵上融为一体,师生交流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心与心的交流,是情与情的互融。
还有窦桂梅,几年之前就听过她的《激情与思想》的报告,真的很受感染。她说,读书是一个发现的过程,发现心灵的“黄金屋”,发现生命的“颜如玉”,那么如何把我们自己发现的感受的转化为过程送给孩子们,靠什么,靠激情!“激情是我永远的追求”,“岁月会让我们容颜变老,但激情会让我们青春依旧!”说得太好了!其实,除了王菘舟老师,窦桂梅老师,还有很多很多的名师,他们之所以能创造出那样美好的课堂境界,都是因为他们心中的那份激情。
我常想,我们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最不能缺少的,就是激情!激情投入工作,憔悴的就只是自己的身体、自己的面容,靓丽的却是自己的精神、自己的灵魂!工作的琐碎,外界五彩缤纷的骚扰,足以把一个人的激情吞没,每天重复着同样的事情,说着同样的话,作业本的红勾勾甚至也是很机械地一个一个打下去就是了,久而久之,对教育也就渐渐麻木。教师的激情怎么能不老、怎么能常青?靠的是内在的、真正的对学生的喜欢,对自己生命的热爱——这种爱的激情最后化作对教育的执着!
(责任编辑:李再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