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课堂是智慧演绎的诗章

来源 :教师·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oxiu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人说,一切优秀的文字,都是心灵绽放的花朵。一字即一花,或素洁、雍容;或矜持、潇洒;或典雅、质朴,字字显花容,句句展花枝。文字虽然是平面的,没有生命力的,但优秀的语文教师,应该使枯燥的文字生动起来;理想的语文课堂,应该使平面的文字站立起来。
  例如,《一个中国孩子呼声》的重点词是“和平”“战争”。对于生活在和平年代里的学生来说,他们没有体验,没有感受。为了丰富词语的内涵,调动学生的情感,为了使“和平”“战争”这两个枯燥的文字生动起来,使平面的文字站立起来,教者是这样安排教学的:
  ⑴要求学生找出课文中的重点词,板书:和平(红色,字大),战争(蓝色,字略小)。
  ⑵说到和平,你头脑中会浮现怎样的画面,你自然而然会想到一些什么词语?(鲜花、阳光、沙滩、海鸥、蓝天、白云、歌声、欢笑、嬉闹、读书、踢球、草地、玩耍、爱、和谐、新鲜、春天、享受、乐园、自由、宁静……)。
  ⑶提起战争,你又会想起什么词语呢?(子弹、鲜血、受伤、牺牲、炮火、硝烟、痛苦、妻离子散、家毁人亡、满目荒凉、凄惨、轰炸、骨肉分离、血流成河……)。
  ⑷学习课文,了解雷利的父亲就是为了制止战争而牺牲的,这带给雷利以及家人多大的痛苦。
  ⑸穿插播放一组战争的录象,一组战争的图片,雷利父亲的遗体回来时的情景。音乐渲染,教师语言导入。
  ⑹水到渠成揭示主题:要和平,不要战争!学生用自己的声音,发出自己的呼吁!
  巧妙地引拨,学生通过这种感性的学习方式,读出了“和平”、“战争”这两个词的的内涵,使平面的文字站立起来了。也正是通过这样的感性方式,“和平”“战争”这两个词融化为学生的血肉、深入到学生的骨髓。
  整节课,教师没有生硬的说教,没有刻意的灌输,老师围绕“和平”、“战争”这两个词语展开教学,一步一步引导学生,把没有生命力的文字读活了。这就是逐字逐词、由表及里地深入到文本骨髓的过程!在这样的课堂上,语言文字训练和人文精神的锤炼浑然一体!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和谐统一。
  瞧,平面的文字就这样站立起来啦!
  《棉花姑娘》片段:
  ⑴出示句子:“棉花姑娘惊奇地问……”
  ⑵惊奇是什么意思?
  ⑶课件出示图片,引导观察棉花姑娘的表情“惊奇”。
  ⑷你们也来做做这个表情?
  ⑸怎么把这种“惊奇地”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呢?
  ⑹还不够惊奇?谁再来读?
  瞧,本是一个平面的汉字,在老师的调拨和学生的意会下,一下子就立了起来啦!站立起来后,平面的文字也就有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语文,就是情感的熏陶!语文,就是个性的释放!使平面的文字站立起来,这,就是语文的理想课堂!
  理想课堂是人性弥漫的天堂——使花开的声音绽放开来。
  有这样一个教学片段一直留在我的记忆中:
  学生交流的时间,突然,教师听到了一个孩子与众不同的发言,于是,这位教师走近这位男孩子,蹲下来,竟然把他抱到了凳子上,然后左手揽住他的双腿上部,右手拿着话筒,仰视着他,非常真诚地说:“我仰视你,是因为你从课文的字里行间读出了独到的想法。这里,我愿意和在场的同学和听课的老师一起再次聆听你刚才讲过的话语。”这个孩子非常激动,马上把他的发言大声地自豪的又重复了一遍,自然,台下是一片热烈的掌声。
  大家的掌声不仅仅是送给这位了不起的孩子,更是送给这位了不起的教师,他高扬个性,尊重个体,尊重学生对文本的独特体验,赏识学生的个性,仔细聆听每一个学生的声音——花开的声音,他的课堂,不就是人性弥漫的天堂吗?
  《三个儿子》的设计很是动了一番脑筋,尤其是上课时那样投入,那样忘我地与课文融为一体,与课堂融为一体。老师用温暖的眼神关注每一颗心灵,还有那份包容与机智,如行云流水,给每一位学生自信。尤其是教师指导朗读时极富煽动性的激励语言,极其的高明,极其的巧妙:
  “男孩子用朗读告诉老师,这跟头翻得有多好。”
  “女孩子用朗读告诉老师,这歌唱得有多好。”
  “瞧他的表情多自豪,如果还有动作就更好啦!”
   “我怎么感觉不到重呢,谁再读读?”
  “女孩子们,你们来当当这位自豪的妈妈。”
  “男孩子们,你们也来读读,一定不会输给女孩子的。”
  古人云,“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理想的语文课堂,应该是极具个性色彩的。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人,具有独特意义的人。所以,教师要尊重个体、张扬个性,尊重学生对文本的独特体验。
  课堂是什么?是师生生命成长的平台—— 一个充满活力的生命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一群鲜活的生命在一起彼此对话、唤醒、碰撞、交融、分享,尽情享受生命成长的快乐。我们呢,我们去聆听,用真诚的心灵去聆听,更仔细、更广泛去聆听,聆听不同花开的声音……
  理想课堂是心灵流动的乐章——使飞扬的激情喷涌而出。
  熟悉我的朋友们都说,我算是一个有激情的人。是的,每天早上,我必喝一大杯咖啡或者浓茶,让自己的神经高度兴奋起来才走入课堂,弄得自己有时生字课、复习课也那样眉飞色舞,也情不自禁地要激情投入一番。明明知道自己皮肤不好与长期喝浓茶有关系,但也没想到要去改变什么。诺大的一间教室,我从不用扩音设备,隔壁303班经常举行“高级首脑会议”,我惟恐自己粗大的嗓门、不雅的形象被暴光,还专门吩咐一个孩子一定记得上课关门。同事们有时“效仿”我的动作来“取乐”,当然,他们的“调侃”是善意的,但我还是经常提醒自己要把握好“度”,要掌握好“火候”,要控制自己的动作。
  课堂上如此地激情,有时激情倒有些“张狂”,原本以为自己很另类,甚至有时还感觉和我一样情趣相投的“知音”难觅,哪知,这次在我们的青年教师比武的课堂上,让我大长见识,大为感叹,我算是领略到了我们年轻老师的那种激情,那份投入,我好感动!我为我们年轻老师的激情喝彩!为这样激情澎湃的语文课堂喝彩!好样的,年轻老师们!
  一直以为,王静老师的课堂激情是清理之中的,因为平日里,她的笑声就是爽朗的,她说话就是大气的,《棉花姑娘》一课,“棉花姑娘生病了,叶子上有许多可恶的蚜虫”,说到“可恶”,你瞧,她脸上写着“可恶”,语气中含着“可恶”,眼神里露出“可恶”,肢体动作中演绎出“可恶”,可爱的王静,此时,对可恶的蚜虫呀,可真是恨到了极点!也许这就是语文的魅力!这就是激情的魅力!
  周余老师的激情也是预料之中的,因为他是男孩子,又是北方人,尽管声音不是很清澈但也浑厚,语音语调不是很纯正但也别具特色、自成一家,高度稍有欠缺但也“体积”不小。他在《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课堂上演绎出的激情,也是那样澎湃、那样高昂。
  黄桂蓉老师在《一面五星红旗》中放射出的激情却是大大出乎预料!这位老师,我只知道她教语文,但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一直叫不出她的名字,直到一次教研活动上,她竟然谈起了我,一问别人,才知道了她的名字,平时也就多注意了她一些。小巧玲珑,眉清目秀,细声细气,小家碧玉可就是这样一位瘦小的、内向的、文弱的教师,在课堂上,想不到喷薄而出的,却是如此铿锵有力的话语,如此汹涌澎湃的激情!她的一举手,一投足,彰显了她的大气,她一次又一次用自己的激情去感染学生,去鼓舞学生,去激励学生。她弱不经风的外表与她汹涌澎湃的激情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我真的想不到,她小小的身躯里竟然蕴藏着如此巨大的能量!还有李霞英老师,给人的感觉也是文弱的,可课堂上的她,竟也是那样的激情四射,神采飞扬!
  是啊,语文脱离了感情,语文就是麻木的、冰冷的、僵死的,语文就失去了生命的底蕴。这样的语文,根本不可能根植于学生的心灵世界。“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感情只能用感情去触摸,感情只能用感情去领悟,感情只能用感情去交融……
  要使学生有感悟,教师首先要有感悟;要使学生能体验,教师首先要能体验;要使学生受感动,教师首先要受感动。只有当教师深情投入、真情流露、热情洋溢、激情四射的时候,学生才能受到真正的熏陶和感染。从这个意义上说,语文教师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
   曾听过无数大师们的课,至今留在我印象中的不是精妙的教学设计,不是渊博的学识,而是他们课堂上涌动着的一股汹涌澎湃的激情!
   例如王菘舟(我最崇拜的大师之一),听过他很多节课,课堂上的他,是何等的意气风发,何等的神采飞扬!那种激情,真正是“喷涌而出”,激情,充满了他的语言,他的表情,他的举手投足之间,他的激情,感染了课堂,感染了那一个个鲜活的小生命。他将自己,将文本,将学生,在心灵上融为一体,师生交流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心与心的交流,是情与情的互融。
  还有窦桂梅,几年之前就听过她的《激情与思想》的报告,真的很受感染。她说,读书是一个发现的过程,发现心灵的“黄金屋”,发现生命的“颜如玉”,那么如何把我们自己发现的感受的转化为过程送给孩子们,靠什么,靠激情!“激情是我永远的追求”,“岁月会让我们容颜变老,但激情会让我们青春依旧!”说得太好了!其实,除了王菘舟老师,窦桂梅老师,还有很多很多的名师,他们之所以能创造出那样美好的课堂境界,都是因为他们心中的那份激情。
  我常想,我们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最不能缺少的,就是激情!激情投入工作,憔悴的就只是自己的身体、自己的面容,靓丽的却是自己的精神、自己的灵魂!工作的琐碎,外界五彩缤纷的骚扰,足以把一个人的激情吞没,每天重复着同样的事情,说着同样的话,作业本的红勾勾甚至也是很机械地一个一个打下去就是了,久而久之,对教育也就渐渐麻木。教师的激情怎么能不老、怎么能常青?靠的是内在的、真正的对学生的喜欢,对自己生命的热爱——这种爱的激情最后化作对教育的执着!
  (责任编辑:李再湘)
其他文献
各市州教育局(教师工作科)、教师培训机构、各有关高校:  为进一步繁荣和发展我省教育科学,充分发挥教育科研在教育宏观决策和各级各类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先导作用,加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研究,为全省师资队伍建设服务,经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批准,决定从2008年10月15日开始启动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8年度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研究专项课题(以下简称教师教育研究专项课题)申报工作。现将有关事项
内容提要: 根据海南省教研培训院《2009年小学语文、数学教研员“集体备课”专题活动的通知》的要求和安排,海南省小学语文“集体备课”专题研训活动于2009年9月14日和15日在全省各市县全面展开。789名小学语文教研员和教师参加了“集体备课”主题研训活动,这是海南省332名小学语文教研员在参加了暑期全省小学教研员培训之后参加的“集体备课”专题实践研训活动。   截至9月30日,全省“集体备课”专题
在常宁市区南郊的冷水洞,矗立着一所园林式学校,这就是常宁市教师培训基地、教师培养的摇篮--常宁市教师与学习资源中心。其前身为常宁市教师进修学校,创办于1980年,占地40余亩,建筑面积9800m2米,教学、生活设施齐备,设备齐全,固定资产2000万元。现有教职工73人,其中高级教师11人,中级职称教师28人,在籍学员(生)1160人。  世纪之初,我国的教育形势发展风云激荡,新课程改革全面实施,教
大家都知道,学校的工作以教学为中心,而课堂教学又是教学工作的主体工程。听课、评课是加强教学常规管理,开展教学科研活动,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主线,抓住了这个主线就能促进整个教学改革向前发展。  每次听完课后反思总是很多,虽然每位老师的课各具特色,风格不一,但很多地方在我们的平时教学中值得借鉴和学习。2009年上学期共听课30节,其中数学课6节,语文课7节,英语课5节,文综课6节,理综课6
摘要:我公司生产的再生水100%来源于煤矿产生的矿井污水,实现了对矿井污水的综合利用,符合循环经济,助力节能减排,既保护了环境也创造了经济效益。后因企业纳税信用等级和水质问题未能享受到税收优惠政策。  关键词:资源综合利用;纳税信用等级;水质检验  一、矿井水处理项目能实现水资源的综合利用  我公司积极响应国家节能减排政策要求,努力改善城市环境质量,大力推进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积极谋划节能减排项目
随着民办学校的异军突起和农村集中办学的逐步实现,寄宿制不再局限于中学和大学了,更多的小学也实行了寄宿制,实行了封闭式的管理。  小学阶段,正是一个人道德品质形成的初始阶段,同时也是很重要的阶段。培养是与非的观念,培养追求与进取的美德,培养善良与爱心,培养健康的个性,培养公民意识,等等,都是小学阶段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传统的德育教育一直都是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完成的,而在寄宿制学校中,学生大部分
孩子就是孩子,孩子有属于自己的世界,孩子有属于自己的语言,有他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孩子眼中的世界是成人无法感受的,是五彩缤纷的。因此,尽管评价小学生作文可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不能忘记,我们所面对的是一群天真无邪、无忧无虑“不能平视,只能低头看”的孩子。所以平日里在评价小学生作文时,我们应该从孩子的角度用孩子的眼光去看他们写的文章是否“真”,是否“实”。所谓“真”,在笔者眼中看来就是说真话,写真事,
财会〔2019〕23号  党中央有关部门,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全国政协办公厅,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各民主党派中央,有关人民团体,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财政局:  为了适应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改革需要,规范政府方对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合同的确认、计量和相关信息的列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根据《政府会计准则——基本
一、背景    2006年,我州成立了湘西自治州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指导中心,中心下设办公室,负责全州教师远程培训工作的具体组织和业务指导,并承担中学学段辅导教师队伍建设和学习辅导任务。下属八县市也成立了县市级远训中心,负责本县市远训管理和小学学段辅导教师队伍建设与学习辅导工作。目前我州已有一万多中小学教师在网上进行远程学习和交流。按照教学计划,我州参加非学历远程培训的学员,第一学年在指定的网站上进
摘要:“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这些不仅仅是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奋斗目标,更是我们所处的新数字时代对各行各业的人才提出的新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强调: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互联网”一词在十九大报告中共出现了八次,由此可见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已席卷经济活动、社会生产的各个领域,而其中发展得如火如荼的人工智能技术更是我们注册会计师行业面临的新时代背景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