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的课究竟怎样上?采用何种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知识是我们送给学生的,还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获取的?我们组织的语文课堂的讨论是否真的有效?在新课改后的教学中,我尝试着把新的教育理念和学习方式引入到初中语文教学之中,指导学生积极地进行自主学习,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以新课改的实施為契机,以尊重学生为前提,落实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他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现在我们正在实施的新课程改革,着重强调语文课堂教学是学生在教师积极指导下的自主学习,但是在长期以来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却得不到真正的落实,很多教师在具体的教育活动中希望学生顺从、听话;于是就有了老师专场演讲式的“满堂灌”“一言堂”;就有了学生正襟危坐的“聆听”。课堂上积极主动地举手发问的学生凤毛麟角,喜欢听讲,不喜欢思考;爱照着练,不爱用心去创造。
要使学生这一学习主体能够主动地探索、发现和体验,教师必须适应新的课程改革,切实转变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主的教育价值观,真正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教学中要着力组织、激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刺激学生的求知欲和发现欲,从而让他们的主动性、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挥,鼓励他们敢于大胆质疑,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权利和学校个性,让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体现,使我们的语文课堂达到这样的状态:学生敢想、敢说;愿意想,愿意说;会想,会说。语文教学之所以要保证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也是由语文本身的特点决定的。中国语言文字本身就具有模糊性,由此也就决定了文学作品的丰富性和多义性。一篇文章往往能提供给读者多角度的理解,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因此,对一篇文章,就应该允许有各种不同看法的存在,允许有自己的独特的视角。既然如此,学生提出自己不同于老师、不同于教参的理解,又为何不可呢?教师的作用是指导学生学会阅读、积累、运用,而并不是一定要学生接受老师的观点。只有这样,我们的语言教学才能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体现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以学生为本的教育价值观、扬学生所长的教育过程观、发展性为主的教育评价观、循序渐进的教育教学观”才能真正让学生有属于自己的思维空间,从而使学生在主动进行语文的自主学习中增进思考力和创造力真正成为课堂主人。
二、以课堂提问为突破口,营造使学生自主学习的氛围
我们发现,学生们在符合他们身心特点和发展水平的探究活动中,常常兴趣盎然,情绪高涨,接受知识的效率也特别高。可见,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对语文课的自主学习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只有学生对学习内容充满兴趣和疑问,其思维才会处于积极主动的活跃状态,从而产生学习的欲望,积极主动地去阅读思考,对语文做出较为深刻甚至是独到的解读和评判,才会有自身深刻的感悟与启迪。我常想:如果学生连语文课都不愿上,这是我们语文教师最大的败笔、渎职和悲哀。
要上好一节语文课,使课堂始终处在一种主动的氛围之中,单靠一两个提问是不够的,它需要我们站在高处,从整节课、整篇课文来谋划,设计出一组有层次、有步骤的系统化提问。这样的提问才有一定的思维深度,才能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认真解读文章,使课堂学习从多方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乃至创造能力。
三、以课堂讨论或辩论为多种展示形式,努力营造有亲和力的语文课堂教学气氛,促进合作,促进各个学习主体的主动探究
新课标下学习方法转变的关键是提升学生学习的本质,解决怎样学的问题。新课程标准提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尤其是启发式和讨论式,鼓励运用探究性的学习方式。语文课发挥学生主体探究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离不开课堂讨论和课堂辩论这种教学形式。但是,教师必须在策划、组织学生学习活动上多下功夫,促进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投入到语文学习中去。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就要求教师真正做到“以学定教”,学生以理解的坚决不讲,不是教学重点的不讲或少讲,应当鼓励学生认真思考,鼓励他们质疑问题的探索,帮助学生克服思维惰性,帮助学生摆脱“尽信书”、“尽信教师”的思维桎梏,并通过与老师、同学的交流激活思维,发展创新能力。
其次,积极改变备课、授课的方式,把自己的“教学目标”改成学生的“学习目标”。授课时,留给学生充足的自主活动空间、时间,让学生充分思考和探索,拓宽他们的思路,进行多角度的思维。这是自己的任务就是为学生的讨论、辩论能获得预期的效果提供帮助和指导,把自己定位于“学生的指导者、学生的合作者、学生的服务者”,帮助、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四、以写作为依托,形成自主学习的结果
学生的自主学习重在过程,重在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习和思维水平的提高。这一学习过程不在于学生观点是否新颖,见解是否独特,而在于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所体验到的学习乐趣,在于他们对课文的深入理解、领会后的倾吐和表达,而这种自主学习与探究的过程正是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因此,在进行完课堂讨论或课堂辩论后,我往往要求学生把他们讨论、辩论的结果、心得写成小论文或读后感,就课文的思想内容、写作特点的某一点写出自己的认识。有时还要求学生对课文进行改写、缩写、扩写等,不做过高要求,以此来培养他们的探究意识和写作能力。在写作中,我要求他们做到行文规范,符合逻辑,观点鲜明,论据充分不空发议论。
五、在学生的自主学习中,坚决避免“放大羊”,教师应对学习过程进行合理调控,避免走入误区
1、学生的课堂讨论不分难易,甚至无价值的问题也讨论。
2、学生发现问题后,教师应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阅读讨论,避免为了完成任务而机械地赶时间,致使学生的自主学习成了“水中花”、“镜中月”,无实际意义和效果。
3、学生的自主学习应定位于学生的“学”上,每节课应让学生学有所得,但不可学得过多,有时一节完美的语文课完全可以有些遗憾之处。
4、学生的自主学习应避免过分强调学生的自读自悟,失去教师的积极调控。学生的自主学习应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自学过程。新课程形势下,语文教学重心向学生的自主学习转移,并不意味着教师的作用被淡化,相反对教师的自身素质、驾驭课堂的能力和艺术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
5、学生自主学习中的合作、讨论、发言,应避免优等生唱“独角戏”,学困生毫无发言权及立足之地。
6、学生的自主学习应避免偏离语文教学的特点,决不搞所谓的“创新”。实践证明,学生在语文教学的自主性学习活动中焕发了极大的热情,在教师的引导下,同学们深入挖掘教材质疑解疑,尝到了语文学习的快乐,他们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一、以新课改的实施為契机,以尊重学生为前提,落实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他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现在我们正在实施的新课程改革,着重强调语文课堂教学是学生在教师积极指导下的自主学习,但是在长期以来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却得不到真正的落实,很多教师在具体的教育活动中希望学生顺从、听话;于是就有了老师专场演讲式的“满堂灌”“一言堂”;就有了学生正襟危坐的“聆听”。课堂上积极主动地举手发问的学生凤毛麟角,喜欢听讲,不喜欢思考;爱照着练,不爱用心去创造。
要使学生这一学习主体能够主动地探索、发现和体验,教师必须适应新的课程改革,切实转变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主的教育价值观,真正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教学中要着力组织、激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刺激学生的求知欲和发现欲,从而让他们的主动性、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挥,鼓励他们敢于大胆质疑,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权利和学校个性,让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体现,使我们的语文课堂达到这样的状态:学生敢想、敢说;愿意想,愿意说;会想,会说。语文教学之所以要保证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也是由语文本身的特点决定的。中国语言文字本身就具有模糊性,由此也就决定了文学作品的丰富性和多义性。一篇文章往往能提供给读者多角度的理解,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因此,对一篇文章,就应该允许有各种不同看法的存在,允许有自己的独特的视角。既然如此,学生提出自己不同于老师、不同于教参的理解,又为何不可呢?教师的作用是指导学生学会阅读、积累、运用,而并不是一定要学生接受老师的观点。只有这样,我们的语言教学才能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体现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以学生为本的教育价值观、扬学生所长的教育过程观、发展性为主的教育评价观、循序渐进的教育教学观”才能真正让学生有属于自己的思维空间,从而使学生在主动进行语文的自主学习中增进思考力和创造力真正成为课堂主人。
二、以课堂提问为突破口,营造使学生自主学习的氛围
我们发现,学生们在符合他们身心特点和发展水平的探究活动中,常常兴趣盎然,情绪高涨,接受知识的效率也特别高。可见,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对语文课的自主学习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只有学生对学习内容充满兴趣和疑问,其思维才会处于积极主动的活跃状态,从而产生学习的欲望,积极主动地去阅读思考,对语文做出较为深刻甚至是独到的解读和评判,才会有自身深刻的感悟与启迪。我常想:如果学生连语文课都不愿上,这是我们语文教师最大的败笔、渎职和悲哀。
要上好一节语文课,使课堂始终处在一种主动的氛围之中,单靠一两个提问是不够的,它需要我们站在高处,从整节课、整篇课文来谋划,设计出一组有层次、有步骤的系统化提问。这样的提问才有一定的思维深度,才能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认真解读文章,使课堂学习从多方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乃至创造能力。
三、以课堂讨论或辩论为多种展示形式,努力营造有亲和力的语文课堂教学气氛,促进合作,促进各个学习主体的主动探究
新课标下学习方法转变的关键是提升学生学习的本质,解决怎样学的问题。新课程标准提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尤其是启发式和讨论式,鼓励运用探究性的学习方式。语文课发挥学生主体探究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离不开课堂讨论和课堂辩论这种教学形式。但是,教师必须在策划、组织学生学习活动上多下功夫,促进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投入到语文学习中去。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就要求教师真正做到“以学定教”,学生以理解的坚决不讲,不是教学重点的不讲或少讲,应当鼓励学生认真思考,鼓励他们质疑问题的探索,帮助学生克服思维惰性,帮助学生摆脱“尽信书”、“尽信教师”的思维桎梏,并通过与老师、同学的交流激活思维,发展创新能力。
其次,积极改变备课、授课的方式,把自己的“教学目标”改成学生的“学习目标”。授课时,留给学生充足的自主活动空间、时间,让学生充分思考和探索,拓宽他们的思路,进行多角度的思维。这是自己的任务就是为学生的讨论、辩论能获得预期的效果提供帮助和指导,把自己定位于“学生的指导者、学生的合作者、学生的服务者”,帮助、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四、以写作为依托,形成自主学习的结果
学生的自主学习重在过程,重在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习和思维水平的提高。这一学习过程不在于学生观点是否新颖,见解是否独特,而在于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所体验到的学习乐趣,在于他们对课文的深入理解、领会后的倾吐和表达,而这种自主学习与探究的过程正是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因此,在进行完课堂讨论或课堂辩论后,我往往要求学生把他们讨论、辩论的结果、心得写成小论文或读后感,就课文的思想内容、写作特点的某一点写出自己的认识。有时还要求学生对课文进行改写、缩写、扩写等,不做过高要求,以此来培养他们的探究意识和写作能力。在写作中,我要求他们做到行文规范,符合逻辑,观点鲜明,论据充分不空发议论。
五、在学生的自主学习中,坚决避免“放大羊”,教师应对学习过程进行合理调控,避免走入误区
1、学生的课堂讨论不分难易,甚至无价值的问题也讨论。
2、学生发现问题后,教师应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阅读讨论,避免为了完成任务而机械地赶时间,致使学生的自主学习成了“水中花”、“镜中月”,无实际意义和效果。
3、学生的自主学习应定位于学生的“学”上,每节课应让学生学有所得,但不可学得过多,有时一节完美的语文课完全可以有些遗憾之处。
4、学生的自主学习应避免过分强调学生的自读自悟,失去教师的积极调控。学生的自主学习应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自学过程。新课程形势下,语文教学重心向学生的自主学习转移,并不意味着教师的作用被淡化,相反对教师的自身素质、驾驭课堂的能力和艺术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
5、学生自主学习中的合作、讨论、发言,应避免优等生唱“独角戏”,学困生毫无发言权及立足之地。
6、学生的自主学习应避免偏离语文教学的特点,决不搞所谓的“创新”。实践证明,学生在语文教学的自主性学习活动中焕发了极大的热情,在教师的引导下,同学们深入挖掘教材质疑解疑,尝到了语文学习的快乐,他们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了很大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