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说万科是中国房地产企业的风向标,估计没什么人会反对,这不仅体现在万科全国第一的市场占有率,更表现在万科对于政策走势的敏感性和反应力。率先自建廉租房、中小户型设计方案大赛、发起“海螺行动”、抢先降价、公开宣扬“拐点论”,万科的步调与调控政策出奇地一致。
效果若何?万科年报显示,其2007年业绩同比2006年出现大幅增长,销售面积、销售金额、营业收入、净利润四项指标都实现了100%左右的高增长。在全国楼市持续低迷、开发商哀鸿遍地的今年第一季度,万科的销售面积和销售金额和去年同期相比,增幅居然分别高达82.9%和119.1%。其它开发商们也只能望之兴叹、口水汪洋了。
自去年第四季度以来,部分城市的楼市明显向下调整,至今仍看不到“阴转多云”的苗头。那么,到底是什么力量在左右中国房地产业的发展方向?如果一定要归结为一条,那么只能是:住房政策。
首先,住宅市场是房地产市场的主要组成部分,每年的住宅建设面积约占新建房屋面积的75%左右,住宅市场的任何风吹草动,都会直接影响到楼市的整体走向,从而引起房企经营业绩的波动,主攻住宅市场的万科、金地、保利等大部分地产商皆如此。
其次,住房涉及民生,同时具有社会属性和商品属性,政府不能、也不应放任住宅产业全部实行市场化运作。自2003年以来的房地产宏观调控,正是以调节住宅市场为重点。值得深思的是,目前我国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市场化程度已经很高,而住宅产业又同时处于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双重发展环境中,二者的重要性又呈动态变化,毫无疑问,这将让高度市场化的企业疑虑重重。
因此,房地产开发企业若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洞察我国住房政策的发展脉络,并制定与之相匹配的企业战略。
我国住房制度改革经历了两次大的转型。1998年是分水岭,之前一直处于尝试、摸索阶段;之后,由于严格地停止实物分配,住房制度改革获得了实质性的进展,住宅商品化、市场化速度很快,市场繁荣,房价持续高涨,以致全国冒出5万多家开发企业,房地产业的高利润几乎世人皆知。
然而,危机正是在这一非理性繁荣的过程中慢慢发酵。一方面,房价持续快速增长,明显超过居民收入增幅;另一方面住房保障被忽视和漠视,从而引发群众买房难等诸多社会矛盾。中央深切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于是,从2006年的“国六条”开始,我国的住房制度开始第二次转型,其重心向住房保障倾斜。
从中可以看出,住房制度改革经历了一个“高度计划经济——高度市场经济——市场机制与行政机制并重”演变轨迹。虽然目前住房保障成为重中之重,但建设部仍一再强调住房制度改革仍是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尤其对于限价商品房,虽然北京、广州、厦门等城市大刀阔斧地在推行,其比重甚至高过经济适用房,但建设部一直对其态度谨慎,上海至今都没推出这种特殊产品。
历史上,我们曾犯过忽“左”忽“右”错误,最终伤及社会经济的良性发展。制度性的原因使地方官员好大喜功,以前为追求GDP和城市面貌巨变,在住宅市场化的道路上狂奔;如今中央号召住房保障建设,有必要防范地方政府同样为了政绩而盲目地建造保障性住房(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以及政策性住房(限价商品房,经济租用房),尤其是后者,如果所占市场份额过大,则会破坏市场机制,也将使市场化的开发企业无所适从。
而房地产企业需要密切关注的是,我国住宅行业正在将区分为特征明显的三个市场:纯商品住宅市场、保障型住宅市场、混和型市场。纯商品房市场所占份额仅有20%左右,以后基本不受行政干预,这是开发商可以尽情发挥的领域;保障型住宅市场主要由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组成,所占市场份额为15%左右,基本上由政府主导,但开发商可以参与,尤其是经济适用房,这两个产品不存在任何市场风险,在一定程度上属于政府包销,虽然利润空间较小,但收益细水长流,且借此能与政府搞好关系。
所谓混和型市场,特指同时受市场机制和行政计划作用的住宅市场,比如限价商品房和“90/70”产品。这一市场比较复杂,存在政策不稳定因素,又是开发商介入较多的领域。而对“90/70”政策,开发商可选择的余地较小,既然拗不过政策,不如积极响应,最佳策略是在中小户型上做创新。3月份万科销售的产品中,90平方米以下的产品比例呈上升趋势,3月份销售套数的比例已经超过50%,这与万科一直在小户型产品研究上花力气是分不开的。当然,企业必须意识到,全国各地对于中小户型的需求量是不一样的,出现供大于求的可能性极大,而这个“一刀切”式政策的“保鲜期”只到2010年,因此根据区域市场特征,开发商须提前应对。
纯商品住宅大胆发挥、经济适用房积极参与、“90/70”产品谨慎应变、限价商品房小心尝试,如果坚持这样的开发策略,则企业基本不会走弯路。
效果若何?万科年报显示,其2007年业绩同比2006年出现大幅增长,销售面积、销售金额、营业收入、净利润四项指标都实现了100%左右的高增长。在全国楼市持续低迷、开发商哀鸿遍地的今年第一季度,万科的销售面积和销售金额和去年同期相比,增幅居然分别高达82.9%和119.1%。其它开发商们也只能望之兴叹、口水汪洋了。
自去年第四季度以来,部分城市的楼市明显向下调整,至今仍看不到“阴转多云”的苗头。那么,到底是什么力量在左右中国房地产业的发展方向?如果一定要归结为一条,那么只能是:住房政策。
首先,住宅市场是房地产市场的主要组成部分,每年的住宅建设面积约占新建房屋面积的75%左右,住宅市场的任何风吹草动,都会直接影响到楼市的整体走向,从而引起房企经营业绩的波动,主攻住宅市场的万科、金地、保利等大部分地产商皆如此。
其次,住房涉及民生,同时具有社会属性和商品属性,政府不能、也不应放任住宅产业全部实行市场化运作。自2003年以来的房地产宏观调控,正是以调节住宅市场为重点。值得深思的是,目前我国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市场化程度已经很高,而住宅产业又同时处于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双重发展环境中,二者的重要性又呈动态变化,毫无疑问,这将让高度市场化的企业疑虑重重。
因此,房地产开发企业若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洞察我国住房政策的发展脉络,并制定与之相匹配的企业战略。
我国住房制度改革经历了两次大的转型。1998年是分水岭,之前一直处于尝试、摸索阶段;之后,由于严格地停止实物分配,住房制度改革获得了实质性的进展,住宅商品化、市场化速度很快,市场繁荣,房价持续高涨,以致全国冒出5万多家开发企业,房地产业的高利润几乎世人皆知。
然而,危机正是在这一非理性繁荣的过程中慢慢发酵。一方面,房价持续快速增长,明显超过居民收入增幅;另一方面住房保障被忽视和漠视,从而引发群众买房难等诸多社会矛盾。中央深切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于是,从2006年的“国六条”开始,我国的住房制度开始第二次转型,其重心向住房保障倾斜。
从中可以看出,住房制度改革经历了一个“高度计划经济——高度市场经济——市场机制与行政机制并重”演变轨迹。虽然目前住房保障成为重中之重,但建设部仍一再强调住房制度改革仍是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尤其对于限价商品房,虽然北京、广州、厦门等城市大刀阔斧地在推行,其比重甚至高过经济适用房,但建设部一直对其态度谨慎,上海至今都没推出这种特殊产品。
历史上,我们曾犯过忽“左”忽“右”错误,最终伤及社会经济的良性发展。制度性的原因使地方官员好大喜功,以前为追求GDP和城市面貌巨变,在住宅市场化的道路上狂奔;如今中央号召住房保障建设,有必要防范地方政府同样为了政绩而盲目地建造保障性住房(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以及政策性住房(限价商品房,经济租用房),尤其是后者,如果所占市场份额过大,则会破坏市场机制,也将使市场化的开发企业无所适从。
而房地产企业需要密切关注的是,我国住宅行业正在将区分为特征明显的三个市场:纯商品住宅市场、保障型住宅市场、混和型市场。纯商品房市场所占份额仅有20%左右,以后基本不受行政干预,这是开发商可以尽情发挥的领域;保障型住宅市场主要由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组成,所占市场份额为15%左右,基本上由政府主导,但开发商可以参与,尤其是经济适用房,这两个产品不存在任何市场风险,在一定程度上属于政府包销,虽然利润空间较小,但收益细水长流,且借此能与政府搞好关系。
所谓混和型市场,特指同时受市场机制和行政计划作用的住宅市场,比如限价商品房和“90/70”产品。这一市场比较复杂,存在政策不稳定因素,又是开发商介入较多的领域。而对“90/70”政策,开发商可选择的余地较小,既然拗不过政策,不如积极响应,最佳策略是在中小户型上做创新。3月份万科销售的产品中,90平方米以下的产品比例呈上升趋势,3月份销售套数的比例已经超过50%,这与万科一直在小户型产品研究上花力气是分不开的。当然,企业必须意识到,全国各地对于中小户型的需求量是不一样的,出现供大于求的可能性极大,而这个“一刀切”式政策的“保鲜期”只到2010年,因此根据区域市场特征,开发商须提前应对。
纯商品住宅大胆发挥、经济适用房积极参与、“90/70”产品谨慎应变、限价商品房小心尝试,如果坚持这样的开发策略,则企业基本不会走弯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