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的阅读实践活动。因高中语文教师对初中语文课程以及因初中语文教师对高中语文课程缺乏深入的了解,有些知识链出于断裂状态,影响了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顺利开展。本文通过论述实现高一语文与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顺利衔接,以期减少困惑,坚定目标,更好地教好高中语文。
【关键词】初高中语文 阅读教学 有效衔接
阅读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的阅读实践活动。学生在阅读活动中具有自主性、独立性,教师则起引导、点拨作用。教师的分析讲解不能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部分初中生升入高中后,对高中语文阅读有不同程度的不适应。有一部分学生初中语文学习成绩还是挺不错的,到了高中语文成绩难以提高,部分学生感到不知所措,甚至对语文学习失去信心。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也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与困惑:如部分知识高中需要用到,但是初中教师却没有很好的讲和练,以至部分知识处于断裂状态。这些问题的出现,值得广大初高中语文教师们引起重视。笔者经过深入分析和研究,认为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我们对初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能力目标落实还不够分明。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初、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研究意识淡薄。只有极少数的高中教师了解初中语文课程标准;也只有少数初中教师了解过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也并非所有初高中语文教师都对初、高中各册教材的语文知识和能力目标进行过梳理。二是初高中阅读教学目标不明确。阅读教学主要指现代文阅读教学、古诗文阅读教学和课外阅读教学。首先是现代文阅读教学目标的重复问题。关于“理清思路――探讨文章主旨”这一基本能力的培养本来是初中的基本培养目标。如果高中教师仍然把它当作每篇文章教学的重点环节,学生必然认为高中语文与初中语文没有层次跳跃。从而缺乏新鲜感和学习动力,渐渐地对高中语文失去了兴趣。如果高中教师把时间过多地用于重复初中的培养目标,必定要影响高中层次鉴赏能力的培养。其次是初、高中古诗文阅读教学的提高层次问题,相应地若没有进一步的鉴赏能力培养,也会导致学生兴趣的丧失。那么,如何才能实现高一语文与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顺利衔接呢?
一、产生初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裂缝”的成因
1.初高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独特性
初中生个性的发展,随着生理和智力所发生的一系列特殊变化,在自我意识、情绪情感、日常心态等诸多方面也出现了许多新特点,具体表现为:①自我意识的高涨。因为初中生具有不成熟、不客观、不稳定性的心理特点,他们往往固执己见,对待别人的评价表现出强烈的敏感性,这种特征使初中生感到压抑、孤独且神经过敏。②情绪表现的矛盾性特征。在初中生的情绪表现中,也充分体现出半成熟半幼稚的矛盾性特点。③人际交往上的新特点。由于心理上的不安与焦躁,使他们的交友范围逐渐缩小,并将感情的重心逐渐偏向于关系密切的朋友尤其是具有好感的异性朋友。同时,初中生此时与父母的关系表现的是情感上、行为上、观点上的脱离和榜样作用的削弱。而高中生在智力取得高度发展后,其各种个性品质趋于稳定和成熟——辩证逻辑思维高度发展;情绪体验深刻,富于热情;自我意识高度发展,能用一些名言警句激励和鞭策自己;自我评价的能力开始成熟。但高中生的自我评价往往有偏高现象,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也初步形成,但稳定性较差,也易产生挫折感,且带有明显的个性色彩。所以,初中生与高中生有许多质的不同,是两个明显差异的发展阶段,表现为质的飞跃。
2. 初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产生“裂缝”的原因
尽管一轮又一轮的高中教材修订,为的是能进一步与初中教材实现“接轨”。但是,初中教材定位于适应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性、适应性,而高中教材必须定位于作为高考命题的依据,必须体现固有的知识深度和广度,因此,在实际实施中无形地加大了初高中教材间的“裂缝”。高中教师在教法初中的教法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导致高中学生的阅读学习越发的吃力,成绩不理想,最终学习的热情就越来越缺乏了,甚至丧失信心,开始厌学。繁重的认知任务,全新的教法、学法,新老师、新同学、新校园……这一切,对于高一学生来说,既神秘有新奇。但恰恰是这个“新”字又为他们带来了困惑,而对此作出适应又需要有一个过程。
二、比较初高中课程标准,明确阅读学段目标
比较初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我们会发现初高中阅读教学要求有很大的差异。比如,在现代文阅读方面是这样要求的:①阅读方法上,初中要求“熟练运用略读、浏览”,高中则要求“能根据不同目的、阅读材料,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法”。②理解方面,初中要求“理解主要内容”,高中则要求“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和情感”。③分析评价方面,初中要求“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高中则要求“作出自己的分析和判断,学习从不同角度进行阐发、评价、质疑”。④鉴赏方面,高中更强调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很明显,在现代文阅读教学方面高中比初中要求都增强了许多。只要初高中教师把握学段要求,落实到位,就不会出现大的偏差。我们不能凭经验教学,要强化对初、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研究意识,另外还要了解相邻学段的教学要求和教材内容。
三、利用“积累与应用”,做好“文本研习”的落实
高中语文教材课文后都设置了“积累与应用”和“文本研习”,利用“积累与应用”,做好“文本研习”的落实,就是做好衔接工作的一个很好的突破口。如果说教材课文后的“积累与应用”更多的是结合课文的语言知识的操作的话,那么,“文本研习”则更多的是运用语言思维工具从不同层面对课文进行分析解读。前者是单一的,后者是综合的。着眼高一学生的接受水平,对两者应有不同的要求。前者要求可以高些,节奏快些,后者要求可以适当降低,节奏放慢些。由于高一学生抽象概括能力、议论组织能力还有待发展,因此有经验的教师在处理那些思维跨度过大的“思考题”时,往往艺术地变换提问角度,化难为易;或者极有技巧地切分为几个相互联系的步骤,设置“解题中介”,配置激发相关联想的情境,抛弃教参上大而无当的标准答案,探求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思维结果。只有具备了这样的认识,我们才会通过预习、讨论、总结等课堂环节的控制,积极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充分发掘“文本研习”以及“积累与应用”的训练价值,切断学生机械被动学习的因果链条,加强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的心向,化解课文的艰深,顺应新的教法,使衔接落到实处。 四、了解学生语文学情,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进入高一后,我们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要对学生语文学习情况或进行“面”上粗线条的了解,或进行“点”的详细深入的分析,了解学生课内课外相应的知识结构与层次、学法层面、语文素质素养层面等方面的真实情况,据此分析研究学生语文学情,并选择相应的方法实施教学。重点要做好以下工作:教学生学会预习:如自查工具书,扫除文字障碍,阅读课文,找到重点,提出疑难,根据课后的“文本研习”进行思考。要养成好的习惯,不翻字典不看书,不动笔墨不看书。教学生主动去积累语文基础知识。如积累每篇课文中涉及的有关字词句式、语法修辞等,要注意有心积累,存心记忆,用心感悟。教学生学会分析理解课文。根据具体课文的教学目的,以及老师提出的要点,自己试着分析理解课文。领会文章的写作意图,体会文章的写作技巧,欣赏文章的行文构思,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读书时,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意到。教学生学会规范地做阅读练习。要独立作业,对那些思考性较强的阅读练习要多动脑筋。学会比较异同或归类整理的方式,不断提高整体认识和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能力。要在阅读训练中及时查缺补漏。教学生学会阅读。教学生精读和泛读的方法,推荐美文佳作等。教学生学会自学。教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实际与学习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学习重点与学习方法,以满足独特个体的学习需要。教学生收集、整理、使用信息的方法,学会在庞杂的信息中寻找自己需要的最有价值的东西。
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衔接得好,过渡得顺利,语文阅读教学便能顺汤顺水地开展,阅读教学的成效便能显著提高,尤其是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将促进他们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希望广大高初中语文教师一起努力,共同为语文教学的顺利发展作出贡献,让学生在语文的光芒照耀下,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1.魏本亚著:走进高中新课改(语文老师必读),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余应源著:语文教育学,江西教育出版社,1998.
3.周庆元著:语文教学设计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4.林崇德著:发展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5.倪文锦、欧阳汝颖著:语文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作者单位:546100广西来宾市第四中学)
【关键词】初高中语文 阅读教学 有效衔接
阅读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的阅读实践活动。学生在阅读活动中具有自主性、独立性,教师则起引导、点拨作用。教师的分析讲解不能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部分初中生升入高中后,对高中语文阅读有不同程度的不适应。有一部分学生初中语文学习成绩还是挺不错的,到了高中语文成绩难以提高,部分学生感到不知所措,甚至对语文学习失去信心。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也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与困惑:如部分知识高中需要用到,但是初中教师却没有很好的讲和练,以至部分知识处于断裂状态。这些问题的出现,值得广大初高中语文教师们引起重视。笔者经过深入分析和研究,认为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我们对初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能力目标落实还不够分明。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初、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研究意识淡薄。只有极少数的高中教师了解初中语文课程标准;也只有少数初中教师了解过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也并非所有初高中语文教师都对初、高中各册教材的语文知识和能力目标进行过梳理。二是初高中阅读教学目标不明确。阅读教学主要指现代文阅读教学、古诗文阅读教学和课外阅读教学。首先是现代文阅读教学目标的重复问题。关于“理清思路――探讨文章主旨”这一基本能力的培养本来是初中的基本培养目标。如果高中教师仍然把它当作每篇文章教学的重点环节,学生必然认为高中语文与初中语文没有层次跳跃。从而缺乏新鲜感和学习动力,渐渐地对高中语文失去了兴趣。如果高中教师把时间过多地用于重复初中的培养目标,必定要影响高中层次鉴赏能力的培养。其次是初、高中古诗文阅读教学的提高层次问题,相应地若没有进一步的鉴赏能力培养,也会导致学生兴趣的丧失。那么,如何才能实现高一语文与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顺利衔接呢?
一、产生初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裂缝”的成因
1.初高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独特性
初中生个性的发展,随着生理和智力所发生的一系列特殊变化,在自我意识、情绪情感、日常心态等诸多方面也出现了许多新特点,具体表现为:①自我意识的高涨。因为初中生具有不成熟、不客观、不稳定性的心理特点,他们往往固执己见,对待别人的评价表现出强烈的敏感性,这种特征使初中生感到压抑、孤独且神经过敏。②情绪表现的矛盾性特征。在初中生的情绪表现中,也充分体现出半成熟半幼稚的矛盾性特点。③人际交往上的新特点。由于心理上的不安与焦躁,使他们的交友范围逐渐缩小,并将感情的重心逐渐偏向于关系密切的朋友尤其是具有好感的异性朋友。同时,初中生此时与父母的关系表现的是情感上、行为上、观点上的脱离和榜样作用的削弱。而高中生在智力取得高度发展后,其各种个性品质趋于稳定和成熟——辩证逻辑思维高度发展;情绪体验深刻,富于热情;自我意识高度发展,能用一些名言警句激励和鞭策自己;自我评价的能力开始成熟。但高中生的自我评价往往有偏高现象,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也初步形成,但稳定性较差,也易产生挫折感,且带有明显的个性色彩。所以,初中生与高中生有许多质的不同,是两个明显差异的发展阶段,表现为质的飞跃。
2. 初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产生“裂缝”的原因
尽管一轮又一轮的高中教材修订,为的是能进一步与初中教材实现“接轨”。但是,初中教材定位于适应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性、适应性,而高中教材必须定位于作为高考命题的依据,必须体现固有的知识深度和广度,因此,在实际实施中无形地加大了初高中教材间的“裂缝”。高中教师在教法初中的教法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导致高中学生的阅读学习越发的吃力,成绩不理想,最终学习的热情就越来越缺乏了,甚至丧失信心,开始厌学。繁重的认知任务,全新的教法、学法,新老师、新同学、新校园……这一切,对于高一学生来说,既神秘有新奇。但恰恰是这个“新”字又为他们带来了困惑,而对此作出适应又需要有一个过程。
二、比较初高中课程标准,明确阅读学段目标
比较初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我们会发现初高中阅读教学要求有很大的差异。比如,在现代文阅读方面是这样要求的:①阅读方法上,初中要求“熟练运用略读、浏览”,高中则要求“能根据不同目的、阅读材料,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法”。②理解方面,初中要求“理解主要内容”,高中则要求“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和情感”。③分析评价方面,初中要求“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高中则要求“作出自己的分析和判断,学习从不同角度进行阐发、评价、质疑”。④鉴赏方面,高中更强调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很明显,在现代文阅读教学方面高中比初中要求都增强了许多。只要初高中教师把握学段要求,落实到位,就不会出现大的偏差。我们不能凭经验教学,要强化对初、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研究意识,另外还要了解相邻学段的教学要求和教材内容。
三、利用“积累与应用”,做好“文本研习”的落实
高中语文教材课文后都设置了“积累与应用”和“文本研习”,利用“积累与应用”,做好“文本研习”的落实,就是做好衔接工作的一个很好的突破口。如果说教材课文后的“积累与应用”更多的是结合课文的语言知识的操作的话,那么,“文本研习”则更多的是运用语言思维工具从不同层面对课文进行分析解读。前者是单一的,后者是综合的。着眼高一学生的接受水平,对两者应有不同的要求。前者要求可以高些,节奏快些,后者要求可以适当降低,节奏放慢些。由于高一学生抽象概括能力、议论组织能力还有待发展,因此有经验的教师在处理那些思维跨度过大的“思考题”时,往往艺术地变换提问角度,化难为易;或者极有技巧地切分为几个相互联系的步骤,设置“解题中介”,配置激发相关联想的情境,抛弃教参上大而无当的标准答案,探求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思维结果。只有具备了这样的认识,我们才会通过预习、讨论、总结等课堂环节的控制,积极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充分发掘“文本研习”以及“积累与应用”的训练价值,切断学生机械被动学习的因果链条,加强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的心向,化解课文的艰深,顺应新的教法,使衔接落到实处。 四、了解学生语文学情,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进入高一后,我们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要对学生语文学习情况或进行“面”上粗线条的了解,或进行“点”的详细深入的分析,了解学生课内课外相应的知识结构与层次、学法层面、语文素质素养层面等方面的真实情况,据此分析研究学生语文学情,并选择相应的方法实施教学。重点要做好以下工作:教学生学会预习:如自查工具书,扫除文字障碍,阅读课文,找到重点,提出疑难,根据课后的“文本研习”进行思考。要养成好的习惯,不翻字典不看书,不动笔墨不看书。教学生主动去积累语文基础知识。如积累每篇课文中涉及的有关字词句式、语法修辞等,要注意有心积累,存心记忆,用心感悟。教学生学会分析理解课文。根据具体课文的教学目的,以及老师提出的要点,自己试着分析理解课文。领会文章的写作意图,体会文章的写作技巧,欣赏文章的行文构思,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读书时,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意到。教学生学会规范地做阅读练习。要独立作业,对那些思考性较强的阅读练习要多动脑筋。学会比较异同或归类整理的方式,不断提高整体认识和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能力。要在阅读训练中及时查缺补漏。教学生学会阅读。教学生精读和泛读的方法,推荐美文佳作等。教学生学会自学。教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实际与学习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学习重点与学习方法,以满足独特个体的学习需要。教学生收集、整理、使用信息的方法,学会在庞杂的信息中寻找自己需要的最有价值的东西。
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衔接得好,过渡得顺利,语文阅读教学便能顺汤顺水地开展,阅读教学的成效便能显著提高,尤其是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将促进他们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希望广大高初中语文教师一起努力,共同为语文教学的顺利发展作出贡献,让学生在语文的光芒照耀下,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1.魏本亚著:走进高中新课改(语文老师必读),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余应源著:语文教育学,江西教育出版社,1998.
3.周庆元著:语文教学设计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4.林崇德著:发展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5.倪文锦、欧阳汝颖著:语文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作者单位:546100广西来宾市第四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