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新课程背景下,化学课堂教学的目标应多元化设计,注重让学生在经历和实践中自己领悟,形成自己的行动策略和方法,并精心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关键词: 新课程背景 化学课堂 教学策略
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广大教师的精神面貌、教学观念、教学方法等发生了可喜的变化。课堂教学是新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教师参与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渠道。化学新课程打破了化学教学内容的传统体系,对课程内容体系进行了很大的调整,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需求,而且非常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贴近社会生活,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主动地学习知识、技能、方法,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满足终身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是高中化学课程改革的基本点。那么,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才能体现新课程理念的课堂教学呢?下面我谈谈体会。
一、课堂教学目标多元化设计策略
传统的化学教学片面强调知识与技能目标,忽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忽视促进学生化学科学素养的全面提高。化学新课程把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放在首位。这就需要我们在课堂教学设计时全面考虑,做到以下三点:一是把握好知识与技能目标的层次性。知识与技能目标的制定既要把握教学深度、广度,又要注意不能盲目地拓宽、加深、删减某些教学内容,还要注意目标的可接受性、阶段性、发展性。二是重视过程与方法目标的构建。教学设计中要突出引导学生以探究的方式学习,激发学生探求科学的热情和兴趣。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科学的作用,体验科学的方法,为学生后续学习和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让“问题情境—实验探究—交流讨论—分析归纳—拓展应用”成为学生自主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的过程与方法。三是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挖掘与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化学教学的最高目标,它主要包括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对科学本质的认识,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对化学与社会发展关系的认识及科学态度、科学精神、辩证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思想的形成。化学知识与技能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载体,过程与方法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形成的基础,课堂教学是促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主要渠道。在课堂教学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大目标体现在各个主题内容的教学中,互相依存,密不可分。在教学中要让学生通过多种活动方式学习知识和技能,从中体验学习化学的乐趣,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感受并欣赏化学对改善个人生活和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学会与人合作,增强社会责任感。
二、讲授性教学向感受性教学转变的策略
传统的知识性教学以学科为本位,旨在传授给学生知识,而发展性教学以人为本,旨在促进人的发展。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在讲授性教学中,学生没有或者很少有自主性的体验,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所讲授的知识,从而在学习书本中隐含的只能意会的知识时显得困难,只能靠死记硬背。至于学会解题要多做练习,在练习中领悟,但只有少数尖子生才能真正在练习中领悟到解题的策略和方法,多数学生却没有领悟,大量的练习成了学生的负担,久而久之学生就失去了学习积极性,甚至厌恶学习。新课改明确提出了“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和经验”,“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利于探究,勤于动手”等要求。这些要求都在呼唤讲授性教学向感受性教学转变。感受性教学是指在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进行体验,让学生在经历和实践中实现自我领悟,形成自己的行动策略和方法,从而学得只能意会的知识。例如:学习了“铁及其化合物的应用”内容后,学生兴趣浓厚,提出了很多问题。基于学生的强烈兴趣,我对这一节做了“铁与补铁”为主题的教材拓展,以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将学生分为“铁与人体健康”、“铁与饮食”两个课题研究小组,组织学生采用查资料,市场调研等方式对铁在人体中的主要存在形式、作用及其与人体健康的关系,以及补铁食品与补铁药品的种类与功效进行研究。学生用与以往完全不同的课程学习方式了解了铁与人体健康的关系,认识了食物补铁与药物补铁的原理、使用方法及注意点,因人而异地制定了合适的补铁途径。这种,学生通过查阅资料锻炼了处理信息的能力,通过验证日常生活中一些说法的科学性,形成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崇尚科学、爱好探究的情感,从科学的角度认识和理解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化学课堂教学中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让学生感受到化学知识的学习是自身发展的需要,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目前在化学课堂教学中确实存在重视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忽视“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的问题。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从小学到中学一直习惯于回答教师事先设计好的各种问题,根本没想过或没听说过学生在课堂上根据教学内容向教师或同学提出问题,甚至不敢提出或提不出任何问题。因此,要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生兴趣,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同时也是诱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基石。在化学课堂教学实际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的认识冲突,诱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确实感到有兴趣有必要提出问题。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问题是思维的动力,是创新思维的基石。要提出问题需要具备较高的能力,而这种能力不是学生头脑中固有的,也不是自然而然產生的,而是靠老师在平时课堂教学中逐渐培养起来的。因此,我们要创造让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条件。
参考文献:
[1]路晓成.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教师读[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毕华林.化学新课程理念与实施[M].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
关键词: 新课程背景 化学课堂 教学策略
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广大教师的精神面貌、教学观念、教学方法等发生了可喜的变化。课堂教学是新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教师参与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渠道。化学新课程打破了化学教学内容的传统体系,对课程内容体系进行了很大的调整,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需求,而且非常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贴近社会生活,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主动地学习知识、技能、方法,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满足终身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是高中化学课程改革的基本点。那么,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才能体现新课程理念的课堂教学呢?下面我谈谈体会。
一、课堂教学目标多元化设计策略
传统的化学教学片面强调知识与技能目标,忽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忽视促进学生化学科学素养的全面提高。化学新课程把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放在首位。这就需要我们在课堂教学设计时全面考虑,做到以下三点:一是把握好知识与技能目标的层次性。知识与技能目标的制定既要把握教学深度、广度,又要注意不能盲目地拓宽、加深、删减某些教学内容,还要注意目标的可接受性、阶段性、发展性。二是重视过程与方法目标的构建。教学设计中要突出引导学生以探究的方式学习,激发学生探求科学的热情和兴趣。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科学的作用,体验科学的方法,为学生后续学习和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让“问题情境—实验探究—交流讨论—分析归纳—拓展应用”成为学生自主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的过程与方法。三是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挖掘与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化学教学的最高目标,它主要包括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对科学本质的认识,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对化学与社会发展关系的认识及科学态度、科学精神、辩证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思想的形成。化学知识与技能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载体,过程与方法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形成的基础,课堂教学是促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主要渠道。在课堂教学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大目标体现在各个主题内容的教学中,互相依存,密不可分。在教学中要让学生通过多种活动方式学习知识和技能,从中体验学习化学的乐趣,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感受并欣赏化学对改善个人生活和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学会与人合作,增强社会责任感。
二、讲授性教学向感受性教学转变的策略
传统的知识性教学以学科为本位,旨在传授给学生知识,而发展性教学以人为本,旨在促进人的发展。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在讲授性教学中,学生没有或者很少有自主性的体验,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所讲授的知识,从而在学习书本中隐含的只能意会的知识时显得困难,只能靠死记硬背。至于学会解题要多做练习,在练习中领悟,但只有少数尖子生才能真正在练习中领悟到解题的策略和方法,多数学生却没有领悟,大量的练习成了学生的负担,久而久之学生就失去了学习积极性,甚至厌恶学习。新课改明确提出了“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和经验”,“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利于探究,勤于动手”等要求。这些要求都在呼唤讲授性教学向感受性教学转变。感受性教学是指在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进行体验,让学生在经历和实践中实现自我领悟,形成自己的行动策略和方法,从而学得只能意会的知识。例如:学习了“铁及其化合物的应用”内容后,学生兴趣浓厚,提出了很多问题。基于学生的强烈兴趣,我对这一节做了“铁与补铁”为主题的教材拓展,以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将学生分为“铁与人体健康”、“铁与饮食”两个课题研究小组,组织学生采用查资料,市场调研等方式对铁在人体中的主要存在形式、作用及其与人体健康的关系,以及补铁食品与补铁药品的种类与功效进行研究。学生用与以往完全不同的课程学习方式了解了铁与人体健康的关系,认识了食物补铁与药物补铁的原理、使用方法及注意点,因人而异地制定了合适的补铁途径。这种,学生通过查阅资料锻炼了处理信息的能力,通过验证日常生活中一些说法的科学性,形成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崇尚科学、爱好探究的情感,从科学的角度认识和理解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化学课堂教学中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让学生感受到化学知识的学习是自身发展的需要,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目前在化学课堂教学中确实存在重视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忽视“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的问题。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从小学到中学一直习惯于回答教师事先设计好的各种问题,根本没想过或没听说过学生在课堂上根据教学内容向教师或同学提出问题,甚至不敢提出或提不出任何问题。因此,要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生兴趣,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同时也是诱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基石。在化学课堂教学实际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的认识冲突,诱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确实感到有兴趣有必要提出问题。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问题是思维的动力,是创新思维的基石。要提出问题需要具备较高的能力,而这种能力不是学生头脑中固有的,也不是自然而然產生的,而是靠老师在平时课堂教学中逐渐培养起来的。因此,我们要创造让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条件。
参考文献:
[1]路晓成.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教师读[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毕华林.化学新课程理念与实施[M].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