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J614.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2233(2015)11-0137-02
[作者简介]牛世生(1938- ),辽宁丹东人,吉林电视台《乡村行》导演、《华人歌词》主编(兼)、吉林省音乐文学学会副主席、歌词作家。(丹东118000) 人皆知,文学乃人学。人与万物最重要的一个区别就是情感的不同。人的情感有更加强烈的主观性、指向性,并且它是随主观意识的变化而变化。文学是为人而生,因为有情,才有了它独具的生命力。
歌词属文学范畴,当然也离不开一个情字。
读了刘瓦碴的歌词,一种强烈的冲动就是其词具有强烈的震撼力和独有的情感色彩。
刘瓦碴,山东青岛一位文学青年。我与他从未谋面。是《当代音乐》刘申五先生把他的词作给了我,让我习读一下,再说点感受。
当我灯下信手打开刘瓦碴的歌词,刚一触目,一股扑面而来的气势,及其恢弘、高远的歌词气场,立刻让我大有触电之感。“总有一片云飘在天边/总有一扇门被人虚掩/总有一阵风吹过地平线/总有一个梦留在山那边/为何一片情义薄云天/为何一张脸写满茫然/为何一条路不敢回头看/为何一颗心敏感近百年”(《日月经天》)两段词各用了四个排比句,不但铿锵有力,句句递进,更让人读罢激情难收、回味绵延。真是不得不刮目相看。
古人说,诗言志。诗与词本为同宗兄弟,“言志”,当然也为共同的属性。正因为如此,有人才说,人生的所有痛苦,在词人的心里你都可以一一找到; 人生所有的幸福与欢乐,都能够在词人的歌中流淌。歌词是真情宣泄的平台,歌词是生命的一种喧响。没有人情的歌不是好歌,没有人情的词不是好词。歌词就是要贴近生活,歌唱生活;歌词就是要忠于情感,赞美情感。
读罢刘瓦碴的歌词,感受最深的就是他灌注于词中的那股一碰即爆的强烈激情。也正因为有了这种冲天之情的扶摇直上,才使他的歌词有了一个突出的特点,那就是气薄云天、气贯长虹,气冲斗牛。“有我站在风中/那面红旗就从来没有倒过/顺着我手指的方向/能看到什么是巍峨/有我站在旗下/四面八方就都是猎猎战歌/在那激情的岁月/更懂得什么是祖国”(《旗手》);“啊 沧海横流 奋勇向前 啊 英雄一笑 日月经天”(《日月经天》)
我们说,歌词不应该是观念化的写作,歌词的目的不应超出歌词的本身。歌词的境界就是词家的人生境界。词家的胸怀,就是歌词的气魄。正因为如此,刘瓦碴才能有“感谢那阵风把芳香散开/感谢那条河把黄沙带来/抚摸大地接通五千年血脉/拥抱蓝天张开八万里胸怀”以及“高山之高读懂每一片云霞神采/大海之大珍惜每一层浪花飞白//把手伸过来牵在一起连成无限的爱/把歌唱起来汇在一起呼唤最美未来”(《神采》)。这种只手擎天,登极峰,眺极目,气壮山河的英雄自白,绝不是一般词家的可以所为。词是情感的自然流淌,绝不是击头顿足的喊叫。心窄如缝者,即使倾注全部情感,也不过是断断续续地涓涓细流;只有心阔似海者,才能有气吞山河之声,扶摇直上之势。
歌词应是人生的体验。这种体验只能从心灵出发,才能延伸到无限。如果歌词以旁观者的神态去进行创作,那种激动也只是没有真情的激动,最终还是从观念到观念。当然,若把观念融于具体的情景之中,情景交融如水乳相融,骨头藏于血肉之中。血肉骨组成一个生命的有机体,这样的创作,又怎能不是情感的宣泄、生命的宣响?景为情之平台,情为景之血脉,这样的歌词肯定也会让人读之动情,唱之感人。所以,歌词不应为自娱自乐的一种手段,歌词应对人有所启迪。这种启迪,只能来自作者心灵的真情释放,或者把观念与情景融为一体,让读者在审美状态中能若有所悟,若有所思,若有所感。否则,只能让歌词成为一种观念的简单阐释、廉价迎逢。其结果是心灵被架空、体验被埋没,成为一种空对空的文字游戏。
通读刘瓦碴的歌词,深感其之所以有语惊四座,声震八方的威力。究其根源,不外乎为情真自心,情融于景。“积淀着五千年伤痕累累的荣光 ”,“那片秀丽 那片荒凉 /那是我深深爱着的家乡”。(《深爱的家乡》);“雪地追万里,无法冻僵相思。/胡杨一棵,残阳一抹,/那是家在诉说。/黄沙的味道,天空的味道,/无论有多远,我都能闻到/家的味道,根的味道,/那份荒凉,那份飘摇,/那是我血脉里的信条。”(《黄沙的味道》)。家是国,国是家,爱家才能爱国的一种人所共知的简理被其融入真情后,即刻便产生重新让人心潮澎湃、激情冲天的灵魂撞击。
情为词之魂。有情、无情,情深、情浅,无不反映着词家对人生在深度、高度、纯度和熟练度等方面的差别和优劣。一首好的歌词应是一种情景的审美再现。应该是在外给人形象的自然、灵动的直观感觉,在内应给人深沉、含蓄、丰富的冲击。这一点刘瓦碴应该说是初步做到了。这是值得我们祝贺的。
当然,从作品中,我也深感刘瓦碴可能是一位出身于诗人的“转型”词家。因为在他的词作中还散发着大量的诗的味道。这种味道除可以浓重歌词的意境外,还可以使歌词的语言更加灵动、鲜活,更加韵味十足。当然,诗为视觉艺术,而歌词却是听觉艺术。两者虽为弟兄,但毕竟已是各立门户。所以,歌词应该吸取诗的长处为我所用,但不应该把歌词当做诗来写。如果这样可以的话,那诗和歌词又何必各立门户呢?
(责任编辑:刘申五)
[作者简介]牛世生(1938- ),辽宁丹东人,吉林电视台《乡村行》导演、《华人歌词》主编(兼)、吉林省音乐文学学会副主席、歌词作家。(丹东118000) 人皆知,文学乃人学。人与万物最重要的一个区别就是情感的不同。人的情感有更加强烈的主观性、指向性,并且它是随主观意识的变化而变化。文学是为人而生,因为有情,才有了它独具的生命力。
歌词属文学范畴,当然也离不开一个情字。
读了刘瓦碴的歌词,一种强烈的冲动就是其词具有强烈的震撼力和独有的情感色彩。
刘瓦碴,山东青岛一位文学青年。我与他从未谋面。是《当代音乐》刘申五先生把他的词作给了我,让我习读一下,再说点感受。
当我灯下信手打开刘瓦碴的歌词,刚一触目,一股扑面而来的气势,及其恢弘、高远的歌词气场,立刻让我大有触电之感。“总有一片云飘在天边/总有一扇门被人虚掩/总有一阵风吹过地平线/总有一个梦留在山那边/为何一片情义薄云天/为何一张脸写满茫然/为何一条路不敢回头看/为何一颗心敏感近百年”(《日月经天》)两段词各用了四个排比句,不但铿锵有力,句句递进,更让人读罢激情难收、回味绵延。真是不得不刮目相看。
古人说,诗言志。诗与词本为同宗兄弟,“言志”,当然也为共同的属性。正因为如此,有人才说,人生的所有痛苦,在词人的心里你都可以一一找到; 人生所有的幸福与欢乐,都能够在词人的歌中流淌。歌词是真情宣泄的平台,歌词是生命的一种喧响。没有人情的歌不是好歌,没有人情的词不是好词。歌词就是要贴近生活,歌唱生活;歌词就是要忠于情感,赞美情感。
读罢刘瓦碴的歌词,感受最深的就是他灌注于词中的那股一碰即爆的强烈激情。也正因为有了这种冲天之情的扶摇直上,才使他的歌词有了一个突出的特点,那就是气薄云天、气贯长虹,气冲斗牛。“有我站在风中/那面红旗就从来没有倒过/顺着我手指的方向/能看到什么是巍峨/有我站在旗下/四面八方就都是猎猎战歌/在那激情的岁月/更懂得什么是祖国”(《旗手》);“啊 沧海横流 奋勇向前 啊 英雄一笑 日月经天”(《日月经天》)
我们说,歌词不应该是观念化的写作,歌词的目的不应超出歌词的本身。歌词的境界就是词家的人生境界。词家的胸怀,就是歌词的气魄。正因为如此,刘瓦碴才能有“感谢那阵风把芳香散开/感谢那条河把黄沙带来/抚摸大地接通五千年血脉/拥抱蓝天张开八万里胸怀”以及“高山之高读懂每一片云霞神采/大海之大珍惜每一层浪花飞白//把手伸过来牵在一起连成无限的爱/把歌唱起来汇在一起呼唤最美未来”(《神采》)。这种只手擎天,登极峰,眺极目,气壮山河的英雄自白,绝不是一般词家的可以所为。词是情感的自然流淌,绝不是击头顿足的喊叫。心窄如缝者,即使倾注全部情感,也不过是断断续续地涓涓细流;只有心阔似海者,才能有气吞山河之声,扶摇直上之势。
歌词应是人生的体验。这种体验只能从心灵出发,才能延伸到无限。如果歌词以旁观者的神态去进行创作,那种激动也只是没有真情的激动,最终还是从观念到观念。当然,若把观念融于具体的情景之中,情景交融如水乳相融,骨头藏于血肉之中。血肉骨组成一个生命的有机体,这样的创作,又怎能不是情感的宣泄、生命的宣响?景为情之平台,情为景之血脉,这样的歌词肯定也会让人读之动情,唱之感人。所以,歌词不应为自娱自乐的一种手段,歌词应对人有所启迪。这种启迪,只能来自作者心灵的真情释放,或者把观念与情景融为一体,让读者在审美状态中能若有所悟,若有所思,若有所感。否则,只能让歌词成为一种观念的简单阐释、廉价迎逢。其结果是心灵被架空、体验被埋没,成为一种空对空的文字游戏。
通读刘瓦碴的歌词,深感其之所以有语惊四座,声震八方的威力。究其根源,不外乎为情真自心,情融于景。“积淀着五千年伤痕累累的荣光 ”,“那片秀丽 那片荒凉 /那是我深深爱着的家乡”。(《深爱的家乡》);“雪地追万里,无法冻僵相思。/胡杨一棵,残阳一抹,/那是家在诉说。/黄沙的味道,天空的味道,/无论有多远,我都能闻到/家的味道,根的味道,/那份荒凉,那份飘摇,/那是我血脉里的信条。”(《黄沙的味道》)。家是国,国是家,爱家才能爱国的一种人所共知的简理被其融入真情后,即刻便产生重新让人心潮澎湃、激情冲天的灵魂撞击。
情为词之魂。有情、无情,情深、情浅,无不反映着词家对人生在深度、高度、纯度和熟练度等方面的差别和优劣。一首好的歌词应是一种情景的审美再现。应该是在外给人形象的自然、灵动的直观感觉,在内应给人深沉、含蓄、丰富的冲击。这一点刘瓦碴应该说是初步做到了。这是值得我们祝贺的。
当然,从作品中,我也深感刘瓦碴可能是一位出身于诗人的“转型”词家。因为在他的词作中还散发着大量的诗的味道。这种味道除可以浓重歌词的意境外,还可以使歌词的语言更加灵动、鲜活,更加韵味十足。当然,诗为视觉艺术,而歌词却是听觉艺术。两者虽为弟兄,但毕竟已是各立门户。所以,歌词应该吸取诗的长处为我所用,但不应该把歌词当做诗来写。如果这样可以的话,那诗和歌词又何必各立门户呢?
(责任编辑:刘申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