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好生物的基本方法就是观察,初中生物教师要特别注重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而且要与学生自身情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是提高学生能力的有效途径。文章从学生已有的感性认识《小蝌蚪找妈妈》为出发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其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老师将和学生一起走进“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一节的学习,讲述在学习中如何进行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的培养,并且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把学生的感官和思维激活,让他们在学习中了解生物的形态变化与生活环境息息相关,从而自觉养成观察的习惯,并阐述了生物教学应联系生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关键词]创新能力 实验能力 观察能力 思维能力 素质教育 保护环境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3-0166-01
创新能力是21世纪合格人才必须具备的素质,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创新能力的培养,而知识的教育和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创新的基础。因此,在教学中注重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而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学生的各种能力大都是在课堂中获得的。面对四十五分钟的挑战,教师只有把握教学艺术的精髓,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针对“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一节内容,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的:
一、激情饱满的导入
自然的导入语是课堂教学的良好开端。让学生回顾童年所听到或看到的童话故事,能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是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前提。教师提起《小蝌蚪找妈妈》时,很多学生会眼前一亮,进而进入美好的回忆中。这时,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接着,教师可以问:“小蝌蚪找妈妈的旅途顺利吗?为什么?”引出新课,自然且顺理成章,这样,学生就会对所要学习的新知识产生强烈的兴趣,使新旧知识得到很好的衔接。
二、创新思维的设计
思维基于实验始于问题。生物的学习是建立在观察和实验之上的,观察力是“思维的触角”。引导学生观察,多做实验,让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的过程中培养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则诱发探索,诱发思维,诱发创新。
观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生动的感性认识形式,它往往通过多种感官的联合活动,并在思维的参与下进行。“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一节内容,着力于教师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图片,产生质疑,进行思维,最后产生共识。教师指导学生要有明确的观察目的和任务:本节课的观察目的是青蛙的生殖和发育过程是怎样的?不同阶段外部形态怎样?任务是青蛙的发育过程经过了几个阶段?如何真正理解两栖动物?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注意力集中在所要观察的事物中,并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生物实验的加强
生物知识贴近生活,实验和探究的内容较多,生物和其他自然科学一样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科学。在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生物实验起着不可替带的作用,生物实验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帮助学生获得生物知识,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实事求是、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生物实验的形式多种多样。课堂演示是最普遍的一种形式,它可以清楚而生动地阐明问题,能提供生动的感性材料帮助学生从宏观向微观过渡,使生物结构和生理功能容易理解,更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给学生以深刻的印象;它能启发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充分理解生物结构与生理功能的内在关系,获得新的生物知识;通过教师的演示能教会学生正确使用实验仪器和操作技能;还能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分析能力、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四、反馈训练的配合
反馈是检测观察能力及思维能力的有效方法。观察能力只有通过训练才能提高,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主要在于加强实验和习题的训练。在本节中给学生的训练题是:比较蝌蚪与成蛙的区别,主要是从生活环境、呼吸器官、尾、四肢及食物五方面,教师要指导学生运用比较进行观察,使学生从平常的现象中发现不平常的东西,从相似的事物中找出差异及从差异中找出共同点或因果关系。通过这样的训练达到观察、思维能力的提高。
五、人文色彩的渗透
由“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中的三个资料分析显示,我国的环境保护是值得人们十分重视的一个重要问题。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客观条件,让学生走向大自然,认识大自然,提高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让学生根据平时对生活的观察,回答出很多和环保有关的内容:如水污染问题、乱砍滥伐、过度放牧、乱捕野生动物等现象。针对这些现象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是非常适时的,让学生从小就有一种忧患意识,再上升为一种责任,使学生能从内心感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多么重要。
总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教师只有做好课前的充分准备,调动学生的所有感官来参与学习,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使课堂教学真正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出具备观察能力、思维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关键词]创新能力 实验能力 观察能力 思维能力 素质教育 保护环境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3-0166-01
创新能力是21世纪合格人才必须具备的素质,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创新能力的培养,而知识的教育和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创新的基础。因此,在教学中注重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而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学生的各种能力大都是在课堂中获得的。面对四十五分钟的挑战,教师只有把握教学艺术的精髓,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针对“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一节内容,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的:
一、激情饱满的导入
自然的导入语是课堂教学的良好开端。让学生回顾童年所听到或看到的童话故事,能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是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前提。教师提起《小蝌蚪找妈妈》时,很多学生会眼前一亮,进而进入美好的回忆中。这时,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接着,教师可以问:“小蝌蚪找妈妈的旅途顺利吗?为什么?”引出新课,自然且顺理成章,这样,学生就会对所要学习的新知识产生强烈的兴趣,使新旧知识得到很好的衔接。
二、创新思维的设计
思维基于实验始于问题。生物的学习是建立在观察和实验之上的,观察力是“思维的触角”。引导学生观察,多做实验,让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的过程中培养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则诱发探索,诱发思维,诱发创新。
观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生动的感性认识形式,它往往通过多种感官的联合活动,并在思维的参与下进行。“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一节内容,着力于教师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图片,产生质疑,进行思维,最后产生共识。教师指导学生要有明确的观察目的和任务:本节课的观察目的是青蛙的生殖和发育过程是怎样的?不同阶段外部形态怎样?任务是青蛙的发育过程经过了几个阶段?如何真正理解两栖动物?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注意力集中在所要观察的事物中,并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生物实验的加强
生物知识贴近生活,实验和探究的内容较多,生物和其他自然科学一样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科学。在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生物实验起着不可替带的作用,生物实验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帮助学生获得生物知识,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实事求是、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生物实验的形式多种多样。课堂演示是最普遍的一种形式,它可以清楚而生动地阐明问题,能提供生动的感性材料帮助学生从宏观向微观过渡,使生物结构和生理功能容易理解,更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给学生以深刻的印象;它能启发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充分理解生物结构与生理功能的内在关系,获得新的生物知识;通过教师的演示能教会学生正确使用实验仪器和操作技能;还能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分析能力、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四、反馈训练的配合
反馈是检测观察能力及思维能力的有效方法。观察能力只有通过训练才能提高,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主要在于加强实验和习题的训练。在本节中给学生的训练题是:比较蝌蚪与成蛙的区别,主要是从生活环境、呼吸器官、尾、四肢及食物五方面,教师要指导学生运用比较进行观察,使学生从平常的现象中发现不平常的东西,从相似的事物中找出差异及从差异中找出共同点或因果关系。通过这样的训练达到观察、思维能力的提高。
五、人文色彩的渗透
由“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中的三个资料分析显示,我国的环境保护是值得人们十分重视的一个重要问题。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客观条件,让学生走向大自然,认识大自然,提高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让学生根据平时对生活的观察,回答出很多和环保有关的内容:如水污染问题、乱砍滥伐、过度放牧、乱捕野生动物等现象。针对这些现象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是非常适时的,让学生从小就有一种忧患意识,再上升为一种责任,使学生能从内心感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多么重要。
总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教师只有做好课前的充分准备,调动学生的所有感官来参与学习,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使课堂教学真正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出具备观察能力、思维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