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信息化并不简单地等同于计算机化或网络化教育,而是一个关系到整个教育改革和教育现代化的系统工程。它的发展尤其对农村基础教育的优化,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实现农村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具有极其重要意义。
著名教育学者黎加厚博士曾经精要地概括:“基础教育信息化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新教育体系,包括教育观念、教育组织、教育内容、教育模式、教育技术、教育评价、教育环境等一系列的改革和变化。发展基础教育信息化的目的,是使我国现有的教育体系适应信息时代对新一代公民教育的基本要求。”而在我国,普遍认为基础教育信息化是将信息作为教育系统的一种基本构成要素,并在基础教育的各个领域广泛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育现代化的过程。
前两年,我国启动了农村“校校通”工程,该工程对农村的教育信息化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但是,真正实施的情况却不容乐观。据有关研究人员统计的数据显示,我国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尚存在很多问题。
资金严重匮乏我国虽然已制定了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相关政策,并建立了相关的管理监督机制,但由于各区县政府资金匮乏,投入资金极少,其他各级政府没有任何拨款,所以学校的信息化建设主要依靠国家投资;而这部分投资又经过各级政府的层层截留,拨到学校的资金就所剩无几了。
有关硬件设备不足在一些经济较发达的乡镇学校中,每个年级配备一台电脑,以电脑为服务器,同时接入多台电视机,这样每个班都可以使用电脑的资源,但要分时段使用。而有的学校班型小、人数少,只有十几个学生,投入资金是一种奢侈。有的一个学校只有一两台电脑,仅用于学校管理及教师查找资料。
多媒体教室的建立也是凤毛麟角,原因是维护、使用费用太高,难以承担。即使建了,也舍不得用。如投影仪灯泡要定期更换,价格昂贵,难以支付,所以基本不敢用。有些学校都没有建电子阅览室。
网络连接情况差有关调查显示,在被调查的农村学校中,只有50%学校有上网机器,所有调查小学学校上网率只有15.9%;所有调查学校没有电子图书,总共拥有教育信息资源70 G。
师资力量严重缺乏据调查,在这些农村学校中,生师比最低达到640:1。绝大部分信息技术教师都不是本专业毕业,乡镇教委只是组织一些相近专业的教师通过培训,持证上岗;有的甚至由其他学科的教师兼职。
由此可见,我国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的现状不容乐观,除了许多客观因素的影响,同时也跟当地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视程度有着一定关系。笔者认为,我国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构建势在必行。
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构建的必要性众所周知,我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5亿多劳动力中有4亿多在农村,自然资源绝大部分也在农村,“三农”(即农村、农业、农民)也是我国必须面对的问题。要把我国建设成一个繁荣富强的国家,离开农村的现代化和城市化是不可能的。农村要实现真正的现代化,必须走基础教育优先于经济发展以开发劳动力资源的道路。这个前提正是我国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构建的必要性。
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构建的意义确定简单地说,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构建的意义就在于可以实现教育信息资源的城乡一体化配置。教育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和网络化发展趋势,决定了信息技术可以实现基础教育信息资源的城乡一体化配置。如果只有一份传统的纸质教育信息资源,如图书、杂志和报纸等,一位读者在借阅,其他读者就不能共享。并且,受时间和距离限制,学生也不可能经常跨学校查阅图书资料。这种“一对一”和“面对面”的阅读方式,决定了每个学校必须组建自己的图书馆和阅览室。其结果是,有资金的城市重点学校建设图书馆 ,无资金的农村学校就没有了图书信息资源,城乡之间生均拥有图书量差距巨大。和传统的纸质教育信息资源相比,数字教育信息资源优势明显,在信息流量许可的情况下,同一个数字信息完全可以实现多人同时阅读,互不影响;资源不受存放地点和距离远近的限制,只要阅读者在互联网上,就可以随时随地阅读。因为数字化教育信息资源在网络内的高度共享性,信息时代的资源库建设,绝对不能照搬传统的资源建设模式,完全不必每个学校都建教育信息资源库。只要在同一个地区内,从开放、远程、多元和人本的角度来考虑,组建一个中心教育信息资源库,城乡所有学校实现与该资源库的网络互通,则信息时代教育信息资源配置的城乡一体化问题就迎刃而解。
我国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构建的思路归纳从我国的国情来看,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构建的思路应该是通过组织领导及相关人员学习、参观,使他们充分认识到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是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需要,信息素养应成为人们的一种基本能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是适应信息化社会教育方式根本转变的需要;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是国家提出的一项事关全局的战略任务,特别是农村中小学更应该根据自身的特点,制定具体措施。只是提高信息技术教师的认识是不够的,在我国的国情下,只有决策者首先明确了,问题才会明确。只有领导深入了解了当前贫困地区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现状,分析了影响农村信息技术应用的因素,才能制定出农村有效信息技术应用的策略,从而加快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步伐。
科学地进行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构建,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互派骨干教师并强化激励机制教育局制定城乡教育共同体实施方案,每年抽调城区和农村学校的骨干教师及中层干部,互换任教或挂职锻炼。互派的教师要深入课堂、贴近学生,城区派出的教师要以转变农村学校相对落后的教育思想和简陋的办学条件为目的,逐步提高农村学校的现代化教育教学水平和信息化管理水平;农村学校派出的教师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和条件,大胆锻炼和勇于创新。同时,教育局应落实互派骨干教师的相关福利和交通补助等劳保问题,对互派有功的教师应公开表扬和奖励,鼓励其积极性。
组建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技术队伍现有的信息技术设施设备若不及时进行维护和保养,将会缩短使用寿命,导致农村教育信息化效益低下,甚至有碍教学秩序的正常进行。农村学校自己维护维修设备存在诸多困难,若每所农村学校都单独聘请专业维修人员,又不现实;因此,应由教育局牵头组建信息技术应用指导与技术服务队伍。
建立教育资源共享机制信息化教育资源是教育信息化的基本保证,是充分发挥网络等信息化基础设施优势、构建网上学习环境的重要条件。资源建设是制约教学应用的关键环节,信息化教学能不能普及,关键在于资源,没有相应的资源支持,普及教育信息化只能是纸上谈兵,也只能做成面子工程、表面功夫。因此,教育信息资源建设是教育信息化建设进程中的重要一环。可以建立共享性的教育资源中心,让农村学校只要连网就可以得到所需要的资源,避免重复建设,从而节约大量的财力和人力。
强化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校园网是实现农村基教信息化的基础设施保证。每一个农村校园网在设计之初,都要本着“整合各种资源和需求,做到一网多能”的指导思想进行总体规划、一体化设计,还要做到“分步实施、逐步优化”,并不断完善教育教学资源,使校园网的网络中心设施与环境、网络软件与资源、网络应用与布线、网络性能与管理等4个方面与时俱进。校园网终端配备要遵循校本原则、渐进原则和够用原则,以实现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的社会效益最大化为最终目的。
(作者单位:山东省章丘市黄河乡教育委员会)
著名教育学者黎加厚博士曾经精要地概括:“基础教育信息化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新教育体系,包括教育观念、教育组织、教育内容、教育模式、教育技术、教育评价、教育环境等一系列的改革和变化。发展基础教育信息化的目的,是使我国现有的教育体系适应信息时代对新一代公民教育的基本要求。”而在我国,普遍认为基础教育信息化是将信息作为教育系统的一种基本构成要素,并在基础教育的各个领域广泛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育现代化的过程。
前两年,我国启动了农村“校校通”工程,该工程对农村的教育信息化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但是,真正实施的情况却不容乐观。据有关研究人员统计的数据显示,我国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尚存在很多问题。
资金严重匮乏我国虽然已制定了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相关政策,并建立了相关的管理监督机制,但由于各区县政府资金匮乏,投入资金极少,其他各级政府没有任何拨款,所以学校的信息化建设主要依靠国家投资;而这部分投资又经过各级政府的层层截留,拨到学校的资金就所剩无几了。
有关硬件设备不足在一些经济较发达的乡镇学校中,每个年级配备一台电脑,以电脑为服务器,同时接入多台电视机,这样每个班都可以使用电脑的资源,但要分时段使用。而有的学校班型小、人数少,只有十几个学生,投入资金是一种奢侈。有的一个学校只有一两台电脑,仅用于学校管理及教师查找资料。
多媒体教室的建立也是凤毛麟角,原因是维护、使用费用太高,难以承担。即使建了,也舍不得用。如投影仪灯泡要定期更换,价格昂贵,难以支付,所以基本不敢用。有些学校都没有建电子阅览室。
网络连接情况差有关调查显示,在被调查的农村学校中,只有50%学校有上网机器,所有调查小学学校上网率只有15.9%;所有调查学校没有电子图书,总共拥有教育信息资源70 G。
师资力量严重缺乏据调查,在这些农村学校中,生师比最低达到640:1。绝大部分信息技术教师都不是本专业毕业,乡镇教委只是组织一些相近专业的教师通过培训,持证上岗;有的甚至由其他学科的教师兼职。
由此可见,我国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的现状不容乐观,除了许多客观因素的影响,同时也跟当地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视程度有着一定关系。笔者认为,我国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构建势在必行。
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构建的必要性众所周知,我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5亿多劳动力中有4亿多在农村,自然资源绝大部分也在农村,“三农”(即农村、农业、农民)也是我国必须面对的问题。要把我国建设成一个繁荣富强的国家,离开农村的现代化和城市化是不可能的。农村要实现真正的现代化,必须走基础教育优先于经济发展以开发劳动力资源的道路。这个前提正是我国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构建的必要性。
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构建的意义确定简单地说,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构建的意义就在于可以实现教育信息资源的城乡一体化配置。教育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和网络化发展趋势,决定了信息技术可以实现基础教育信息资源的城乡一体化配置。如果只有一份传统的纸质教育信息资源,如图书、杂志和报纸等,一位读者在借阅,其他读者就不能共享。并且,受时间和距离限制,学生也不可能经常跨学校查阅图书资料。这种“一对一”和“面对面”的阅读方式,决定了每个学校必须组建自己的图书馆和阅览室。其结果是,有资金的城市重点学校建设图书馆 ,无资金的农村学校就没有了图书信息资源,城乡之间生均拥有图书量差距巨大。和传统的纸质教育信息资源相比,数字教育信息资源优势明显,在信息流量许可的情况下,同一个数字信息完全可以实现多人同时阅读,互不影响;资源不受存放地点和距离远近的限制,只要阅读者在互联网上,就可以随时随地阅读。因为数字化教育信息资源在网络内的高度共享性,信息时代的资源库建设,绝对不能照搬传统的资源建设模式,完全不必每个学校都建教育信息资源库。只要在同一个地区内,从开放、远程、多元和人本的角度来考虑,组建一个中心教育信息资源库,城乡所有学校实现与该资源库的网络互通,则信息时代教育信息资源配置的城乡一体化问题就迎刃而解。
我国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构建的思路归纳从我国的国情来看,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构建的思路应该是通过组织领导及相关人员学习、参观,使他们充分认识到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是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需要,信息素养应成为人们的一种基本能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是适应信息化社会教育方式根本转变的需要;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是国家提出的一项事关全局的战略任务,特别是农村中小学更应该根据自身的特点,制定具体措施。只是提高信息技术教师的认识是不够的,在我国的国情下,只有决策者首先明确了,问题才会明确。只有领导深入了解了当前贫困地区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现状,分析了影响农村信息技术应用的因素,才能制定出农村有效信息技术应用的策略,从而加快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步伐。
科学地进行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构建,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互派骨干教师并强化激励机制教育局制定城乡教育共同体实施方案,每年抽调城区和农村学校的骨干教师及中层干部,互换任教或挂职锻炼。互派的教师要深入课堂、贴近学生,城区派出的教师要以转变农村学校相对落后的教育思想和简陋的办学条件为目的,逐步提高农村学校的现代化教育教学水平和信息化管理水平;农村学校派出的教师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和条件,大胆锻炼和勇于创新。同时,教育局应落实互派骨干教师的相关福利和交通补助等劳保问题,对互派有功的教师应公开表扬和奖励,鼓励其积极性。
组建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技术队伍现有的信息技术设施设备若不及时进行维护和保养,将会缩短使用寿命,导致农村教育信息化效益低下,甚至有碍教学秩序的正常进行。农村学校自己维护维修设备存在诸多困难,若每所农村学校都单独聘请专业维修人员,又不现实;因此,应由教育局牵头组建信息技术应用指导与技术服务队伍。
建立教育资源共享机制信息化教育资源是教育信息化的基本保证,是充分发挥网络等信息化基础设施优势、构建网上学习环境的重要条件。资源建设是制约教学应用的关键环节,信息化教学能不能普及,关键在于资源,没有相应的资源支持,普及教育信息化只能是纸上谈兵,也只能做成面子工程、表面功夫。因此,教育信息资源建设是教育信息化建设进程中的重要一环。可以建立共享性的教育资源中心,让农村学校只要连网就可以得到所需要的资源,避免重复建设,从而节约大量的财力和人力。
强化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校园网是实现农村基教信息化的基础设施保证。每一个农村校园网在设计之初,都要本着“整合各种资源和需求,做到一网多能”的指导思想进行总体规划、一体化设计,还要做到“分步实施、逐步优化”,并不断完善教育教学资源,使校园网的网络中心设施与环境、网络软件与资源、网络应用与布线、网络性能与管理等4个方面与时俱进。校园网终端配备要遵循校本原则、渐进原则和够用原则,以实现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的社会效益最大化为最终目的。
(作者单位:山东省章丘市黄河乡教育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