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住在大乘巷

来源 :北京纪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kedal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份有味道的记忆


  上世纪70年代因为结婚,我嫁到大乘巷,也便开始了我的一份有味道的记忆。
  这种味道确实不怎么好闻,但正是因此给予我的是一辈子忘不了的记忆。其实在七八十年代的北京,很多人对于倾倒垃圾的记忆都会很相似。当时塑料袋还是个稀罕物,于是各家各户选择盛放垃圾的物件基本是以桶来代替,尤其是以铁皮为主要材料的油漆桶是垃圾桶中的“战斗机”。原因有二,其一是大小合适,垃圾装满正好适合一位成年人的力量所及,豆条做的提手更是灵活耐用。其二是当时各家各户都烧炉子,尤其是冬天,炉灰的产出量巨大,有很多时候铲出的炉灰并未燃尽,铁皮桶正好不怕烧坏。土簸箕、小铁桶、大条帚便成了家中的“卫生组三员猛将”。


入住大乘巷后的第一个家

  小铁桶喂饱了,怎么办?倒垃圾!

说得简单,倒哪儿?


  垃圾桶!垃圾桶与北京百姓的生活距离最近。老北京小胡同赛牛毛,数量赛牛毛,宽窄也有点这劲头儿,甭说汽车钻不进来,就连技术高超的三轮儿,您正着进来,遇见俩急弯儿,都得倒着出去。所以只有垃圾桶才能临时解决小胡同里居民们倒垃圾的问题。在胡同稍微宽敞点的地方放一两个,由环卫工人定期将垃圾清走。圆柱形的身姿,一米多高,硕大的身材,厚铁皮打造,底部装俩“风火轮儿”便于工人推拉,顶部裝铁盖子,尽量起到遮挡气味的效果。
  垃圾箱可以说是垃圾桶的转运站,长方形的身材吞吐量了得,密封性能要比垃圾桶强很多。然而,每到冬天它也会遇到一位强敌。那是一桶没凉透的煤灰渣子,进了垃圾桶犹如到了独属于它的主战场,破报纸、烂袜子、露了大脚指头的片儿懒、白球鞋……在这些散兵游勇的帮助下,死灰复燃,火看不见,烟却不老少。白色甚至浓得发黄的烟从垃圾箱中由各种缝隙挤了出来,在胡同中“乱跑”,丝毫不跟你商量,便去你家做客。

败也垃圾成也垃圾


  垃圾桶和垃圾箱正式退出了人们的视野之时,胡同中的小空场儿没有了往日的臭气熏天,成为了孩子们快乐的活动场,百姓茶余饭后聊天下棋的聚会佳处;那是露天垃圾场变身为封闭式垃圾楼,苍蝇蚊子满天飞成为了历史;那是因为拆迁,我们基本没挪地儿就住进了楼房小区,用当时的新名词“就地上楼”……
  要说大乘巷成功打好“翻身仗”,还是得从1996年说起,那也是一个冬天。当时搬进楼房已经有几年的光景了,我也从20来岁的“新媳妇”到了知天命的年纪。买个油盐酱醋不用走多远,小区西门就有小铺儿,至今还记得售货员是位待产的孕妇,每次买东西总要和她说几句长辈对晚辈的贴己话,看着她一天天长大的肚子,也犹如看见了美好的未来。那美好的未来同样出现在小卖部门口的小黑板上,“垃圾分类”新鲜且醒目地以《致居民一封信》的形式出现在了街坊邻里的视野里、生活中。
  自打那天起,议论的声音、疑惑的声音、甚至扯闲篇儿的内容都会不约而同的与“垃圾分类”四个字有关。多年习惯有什么垃圾一股脑儿放一块堆儿的日子即将结束,分类?怎么分?有用没用?成为了大家伙儿的问题焦点。
  没多久,小区里便出现了几个拥有不同标志的分类垃圾桶,书本纸张、塑料泡沫、碎玻璃、废金属……原来分类就如此简单。这不是把原来各家各户勤俭持家的老作风加以延续吗?简单啊!当时对于“分类垃圾”的认识真就这么简单,总习惯与废品回收扯上关系。
  不过,小区里来的一群年轻人却给住户普及了不少简单而又不简单的知识。“地球村”听说是一个民间公益组织,在当时习惯于政府操心百姓生活的年月,一家社会组织管百姓生活同样是件特别新鲜的事。
  在这些年轻人的努力下,首先解决了“为什么分?”的问题。大家伙很快意识到,我们生活中长期进行的垃圾混装问题,不单单是卫生与生活节俭与否,更关系到整个环境与后面几代人的生活与生存。尤其是在看到塑料的顽固与难以分解,为整个地球带来了诸多危害时,大家心里非常沉重,而同时也打开了一扇窗,一扇环保的窗户。
  最初仅仅是把可回收物品进行分类的活动,在小区运行了几年,大家伙又开始筹划起与国际接轨的事。您可别小看这垃圾分类的国际接轨,居民们可谓“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因为小区里住的大多是教育工作者,一方面知识储备多,另一方面视野开阔。大家伙有的直接找资料,有的托在国外留学的孩子帮忙观察人家先进的垃圾处理经验。最终大家的视野集中到了“厨余垃圾”和“废旧电池”两方面内容上。
  尤其是废旧电池的处理,在当时尤其是上了岁数的人,手电棒、话匣子在家中的应用还是非常普及的,随之而来的便是废电池的产生。记得居委会给居民们看过一份宣传材料,一节旧电池在草地上,伴随着它的影响,干枯的草坪面积逐渐加大,这让居民们非常震惊。此外,据说中国少年报的知心姐姐和一位从德国留学归来的女博士早就关注到了这一点,他们与一群年轻人包括孩子们一直在努力倡导生活环保这件事。
  好像是在2000年左右,小区里诞生了一个小盒子,它们是废旧电池的新家……

生活因分类更文明


  在大乘巷生活了几十年,垃圾分类这件事让社区环境多了不少干净卫生,也让大家伙拥有着特殊的自豪感,这几十年,不大的小区,来过各级领导调研,也来过国际组织的老外“串门”参观。“我们家就住大乘巷!就咱北京第一个实行分类垃圾的那小区!”说者就有份自豪。
  但这一切还都不是最重要的,在我认为,分类垃圾这件事真正改善的是所有居民的生活方式,这样的方式让我们感受到了文明的力量。
  记得大概是在三四年前,小区刚开始搞厨余垃圾的时候。各家各户的参与热情都很高,但时间一长都会有疏忽大意的时候。对此,小区特意配备了垃圾分类指导员,并给各家各户分发了垃圾袋。“文明12分”制度也在小区里推行,一方面促进分类这件事在居民的头脑中随时想起;一方面通过一个季度12分,出现问题扣分,取消免费垃圾袋的方法促进居民的分类生活。
  说心里话,这样的方式确实管用,不是因为就图这免费的垃圾袋支持活动,而是因为大家伙共同完成一件事的凝聚力,与一份生活之乐儿。
  没错,咱北京人到什么时候,干什么事,都讲究一份心情,就图一乐。生活还在继续,大乘巷的分类垃圾生活相信还会发生各种改变,正如现在大家早已习惯了分类垃圾这件事,也早已将它与文明画上了等号。


“后窗外的空地”曾经杂乱今日整洁

  编辑 郎永
其他文献
一  1896年,契诃夫写成四幕剧《万尼亚舅舅》。此后百十年里,这个剧本向世界缓慢地绽放着跨越时代的价值。然而从此剧的首位导演开始,一代代人都試图从理性上去破解它,而不是用心去感受它。  剧本既非契诃夫与接受者思想交流的媒介,也非作者思想的转码器,而是契诃夫制造的某种“工具”。问题的关键不是它是何种材料制成,而在于它是什么“形状”。因此,不必把剧中人所言全盘视为契诃夫对生活看法的凝结,因为实际情况
期刊
专栏韵白  张永和,著名剧作家,国家一级编剧,原《新剧本》杂志社副主编,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著作:戏曲《烟壶》《龙须沟》《大清药王》(合作),电视连续剧《大清药王》《天下第一丑》(合作)《同光十三絕合传》《马连良传》《京剧的魅力与时尚》等。作者说  我从4岁看京剧,看了快80年,我爱她的高雅隽永、我爱她的京腔京韵,因此我参加京剧团、北京曲剧团、新剧本杂志,弄剧本、写文章、出著作,一个目的,为了让
期刊
第一次看到“毛泽东号”机车,是我16岁那年(1949年),当时我在北京铁路公安段警卫通信班做警卫工作,我们的主要任务就是保卫专、包列车的绝对安全。  说来也很有趣,我参加革命工作的时间是1949年2月1日,刚工作了一个月,“毛泽东号”机车就从东北随解放军进关了。  当时,不论我们在哪里执行任务,只要一看到“毛泽东号”机车来了,就十分兴奋,立时感到重任在肩!  “毛泽东号”机车诞生于1946年的哈尔
期刊
“小耗子上灯台,偷油吃下不来,吱吱吱吱叫奶奶,奶奶不在家,叽里咕噜滚下来。”这首儿歌在北京地区流传甚广,它创作于何时已不可考,但这首儿歌却陪伴了几代人的成长,时至今日仍在传承。歌谣产生于人们的日常劳作之中,它语言通俗、节奏明快,深受老百姓的喜爱,《诗经·魏风·园有桃》中有语:“心之忧矣,我歌且谣”。歌谣不仅是记载人类情感最短小精练的诗歌,还是保留当地民俗与语言的一大载体。  北京拥有悠久的历史与丰
期刊
专栏心墨  方继孝,北京鲁迅博物馆荣誉馆员。著有《陈梦家往事》《陈独秀遗稿的下落》《徐志摩和中国的康桥》等;随笔集《旧墨记——世纪学人的墨迹与往事》《旧墨二记——世纪学人的墨迹与往事》等;辑校《陈独秀先生遗稿》;学术论文集《字字珍藏——名人信札的收藏与鉴赏》(合著)。《旧墨记——世纪学人的墨迹与往事》被评为2006年度“中国最美的书”。《陈独秀先生遗稿》获2007年国家图书馆“文津奖”提名。  刘
期刊
专栏在路上  后商,诗人,评论人。读书千余册。渴望着,行动着,清醒着。作者说  “最早的‘在路上’故事是塞万提斯的骑士故事和约翰·班扬的讽喻故事,这些真的只是故事的故事,大概是为真理做出的滑稽又辛酸的尝试,而这就是我们重新出发,面对世界的最大的缘由。”  此前,《妙合神形——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明清肖像画展》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展,50余件肖像画作品,迎迓着攘攘来众。明清肖像画展以“帝王·皇族”“雅集·
期刊
作为英国高校博士生培养模式的新内容,朋辈协作受到越来越多高校的关注.英国高校推行朋辈协作的原因包括:传统的“孤独学者”模式不能应对英国博士生教育在学科、学位类型、
2021年8月14日,阴历七月七日,是中国传统的七夕节。七夕节,俗称“巧节”,又称“乞巧节”“双七节”。七夕节起于乞巧,应该是没有问题的,它从什么时候开始变成如今中国的情人节的呢?这就要翻翻历史了。  据《西京杂记》记载,汉高祖刘邦的戚夫人提倡夫妻之间要长相厮守、白头偕老。将夫妻之间的“情”字抬上了理论高度。随着牛郎织女这一爱情故事的广泛传播,经过历史的沉淀,慢慢的,七夕节一步步变成了情人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