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家的居民楼底有一小卖部,巴掌大,油盐酱醋挤满货架,活像螺丝壳里做道场。
一日炒菜,发现家中无油,遂下楼。大爷找钱的时候,动作吞吞吐吐,不是老龄化的迟缓,而是在琢磨着什么,耽搁了速度,浑白的眼珠翻越过老花镜,瞟了我一眼,又一眼。换个人,我一定会把他看回去,反咬住他的目光撵上一截。但是,跟一个爷爷辈儿的较真地磕,有理也亏。补充一下,我平日超市购物,极少光临楼下,老大爷看我觉得眼生吧?随他看吧。偷空猫了一眼电视,红军正在过草地,脸上表情像表演希腊悲剧。
我把大爷找我的零钱一股脑塞到裤兜,抓起油瓶,脚底生风。
很久之后,才发现,在一堆稀软的纸币里夹杂了一张20元的假币。薄脆的质地和崭新的程度,一捏就感到它的血统不纯。它假得老老实实,一点企图装真币的心思都没有。
想到大爷找钱时的那点挣扎和犹豫,我的心情就像红军过草地一样悲壮。
大学的中国电影课,老师放贾樟柯的《小武》,怕我们瞌睡,放一段就暂停,然后讨论。
临汾拥挤的公交车,小偷的手像蛇一样无声无息地滑进一名乘客的口袋。暂停。老师问,你们能猜到下一个画面是什么吗?
窃取成功,到站下车;打110,扭送派出所……发言众多,基本分两派,偷着和偷不着。老师先知一样微笑看着我们,然后按下播放键——画面一晃,摇到司机的头顶——一块常见的“出入平安”的牌子颠簸摇晃,背面是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的头像。
贾樟柯要说的太明显了——重点不在偷窃的结果,而是一代人的信仰早已经松动、瓦解、消逝。
信仰缺失,人便没了敬畏,欲望开始蔓延。革命先辈抛头颅洒热血打下的江山正在以每平米2万5的均价出售。神州大地到处都沸腾着对GDP的崇拜。问题很快浮出水面,国家忙活着重塑形象,公共分子开始寻找中国人的信仰。身边的一切,既混乱又蓬勃,最能体现这种反差的就是我们的文化产业。
时值建党70年,打开电视满江红。可如果你能坐下来看上几集,你会发现,红剧的红不再是党旗的红,而是人民币的红。冲淡了意识形态,浓郁了商业价值。
为了收视率,有些红剧偶像化,养眼的明星、精致的画面、纠葛的感情,俊男美女以革命之名大谈恋爱;有些红剧则过分武侠,古龙式的情节、金庸式的神功、张纪中的手法,还有的红剧则嬉笑怒骂,插科打诨,寓教于乐的目的没有达到,观众倒是一个个被雷得外焦里嫩;更有甚者追求极端暴力美学,过分渲染肉体撕裂成两半,子弹击碎脑瓜的特写镜头。这一切只能说明——娱乐至上。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消费文化匆忙走向前台,红剧也很快被商品经济所利用,迅速转化为可以出售的商品,成为大众文化产业着力开发的重要资源。
人们当然需要娱乐,我也不喜欢黑着脸一板一眼地痛陈革命历史,谁也不喜欢高大全式的红色英雄。但娱乐至上的年代并不代表人们不需要信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曾经打动过一代人的青春,“人最宝贵的是时间……”像毛选语录一样,人人都能张口即来。《士兵突击》里“不抛弃不放弃”的许三多被大众评选为当年的“十大杰出青年”,《人间正道是沧桑》里关于自由意志的选择把许多知识分子重新拉回到荧幕前,《恰同学少年》成了多少青少年竞相追看的新经典。
当下的红剧如何找回信仰,继而照耀中国?这是一个值得思索的命题。
一日炒菜,发现家中无油,遂下楼。大爷找钱的时候,动作吞吞吐吐,不是老龄化的迟缓,而是在琢磨着什么,耽搁了速度,浑白的眼珠翻越过老花镜,瞟了我一眼,又一眼。换个人,我一定会把他看回去,反咬住他的目光撵上一截。但是,跟一个爷爷辈儿的较真地磕,有理也亏。补充一下,我平日超市购物,极少光临楼下,老大爷看我觉得眼生吧?随他看吧。偷空猫了一眼电视,红军正在过草地,脸上表情像表演希腊悲剧。
我把大爷找我的零钱一股脑塞到裤兜,抓起油瓶,脚底生风。
很久之后,才发现,在一堆稀软的纸币里夹杂了一张20元的假币。薄脆的质地和崭新的程度,一捏就感到它的血统不纯。它假得老老实实,一点企图装真币的心思都没有。
想到大爷找钱时的那点挣扎和犹豫,我的心情就像红军过草地一样悲壮。
大学的中国电影课,老师放贾樟柯的《小武》,怕我们瞌睡,放一段就暂停,然后讨论。
临汾拥挤的公交车,小偷的手像蛇一样无声无息地滑进一名乘客的口袋。暂停。老师问,你们能猜到下一个画面是什么吗?
窃取成功,到站下车;打110,扭送派出所……发言众多,基本分两派,偷着和偷不着。老师先知一样微笑看着我们,然后按下播放键——画面一晃,摇到司机的头顶——一块常见的“出入平安”的牌子颠簸摇晃,背面是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的头像。
贾樟柯要说的太明显了——重点不在偷窃的结果,而是一代人的信仰早已经松动、瓦解、消逝。
信仰缺失,人便没了敬畏,欲望开始蔓延。革命先辈抛头颅洒热血打下的江山正在以每平米2万5的均价出售。神州大地到处都沸腾着对GDP的崇拜。问题很快浮出水面,国家忙活着重塑形象,公共分子开始寻找中国人的信仰。身边的一切,既混乱又蓬勃,最能体现这种反差的就是我们的文化产业。
时值建党70年,打开电视满江红。可如果你能坐下来看上几集,你会发现,红剧的红不再是党旗的红,而是人民币的红。冲淡了意识形态,浓郁了商业价值。
为了收视率,有些红剧偶像化,养眼的明星、精致的画面、纠葛的感情,俊男美女以革命之名大谈恋爱;有些红剧则过分武侠,古龙式的情节、金庸式的神功、张纪中的手法,还有的红剧则嬉笑怒骂,插科打诨,寓教于乐的目的没有达到,观众倒是一个个被雷得外焦里嫩;更有甚者追求极端暴力美学,过分渲染肉体撕裂成两半,子弹击碎脑瓜的特写镜头。这一切只能说明——娱乐至上。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消费文化匆忙走向前台,红剧也很快被商品经济所利用,迅速转化为可以出售的商品,成为大众文化产业着力开发的重要资源。
人们当然需要娱乐,我也不喜欢黑着脸一板一眼地痛陈革命历史,谁也不喜欢高大全式的红色英雄。但娱乐至上的年代并不代表人们不需要信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曾经打动过一代人的青春,“人最宝贵的是时间……”像毛选语录一样,人人都能张口即来。《士兵突击》里“不抛弃不放弃”的许三多被大众评选为当年的“十大杰出青年”,《人间正道是沧桑》里关于自由意志的选择把许多知识分子重新拉回到荧幕前,《恰同学少年》成了多少青少年竞相追看的新经典。
当下的红剧如何找回信仰,继而照耀中国?这是一个值得思索的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