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互动式教学是以学生为学习主体,教师为引导和促进角色,课堂上进行老师与学生相互交流、问答和对话的一种教学模式。它可以充分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学习主体功能,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增进师生之间、学生相互之间全方位的情感交流、课程知识内容的对话,同时还培育老师和学生的实践能力、相互合作的团队精神。在互动教学模式下,通过灵活运用多媒体教学等手段,改变陈旧的“本本”主义和灌输方法,从而提高“两课”教学的效果。
【关键词】互动教学 多媒体 两课 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1)06-0039-0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以下简称“概论”课)理论性强、抽象程度高,是大学生最难以领会和掌握的一门公共课。然而传统教学模式,尤其是老师手捧课本、独白式地进行灌输说教的模式难以真正达到教学目标。互联网的发展、计算机教学应用的普及给我们的“概论”课教学模式改革提供了机会。互动教学模式就是一种运用现代先进的教学理念,尤其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理论的有效教学模式。它可以充分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学习主体功能,而且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增进师生之间、学生相互之间全方位的情感交流、课程知识内容的对话,从而培育学生的实践能力、相互合作的团体精神。而且利用现代科技教学手段,灵活运用多媒体教学课件,不仅能够增加学生猎取相关知识、拓展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还可以帮助学生培养自主思考、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有效地实现“两课”的教学目的。
一、“概论”课的教学现状及原因分析
现在,包括“概论”课在内的“两课”教学偏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脱离现实世界的基本状况和实际生活。许多讲授“两课”的老师对此都有深刻的体会。有着近30年“两课”教龄的马昌海老师在谈起“两课”教学时说:“思政课相对而言比较抽象、理论性强,加之现在的学生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多元化。要是一味采取灌输式教学,的确会引起学生的反感。”的确,即使授课老师敬业,备课很认真,理论阐述完善而透彻,甚至为了不时地提起学生们逐渐衰减的兴趣而穿插一些有趣的故事,但由于其教学形式是单向的“一言堂”或者“满堂灌”,课堂效果或秩序依然不佳。从考试的结果看,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也并不理想。总之,传统教学模式下的“概论”课的教学现状与教学效果令人堪忧。教学效果令人担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历史性原因,也有新情况和新问题。概括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1.“概论”课的教学内容重复多
由于这种课程注重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理论又大而全,一定的容量下就没有与中学的教学形成层次上的差异。1996年国家教委印发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基本上涵盖了大学几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基本内容,所以,大学生在进入高校之前就已经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有了一定的理论知识,甚至在高考压力下,还超出了中学的基本教学范围而“提前”学习了大学的“概论”课内容。大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用性”不如专业课强,从而造成与国家教委和学校的高度重视相反的结果,即事实上被边缘化了,无论从教学内容、还是理论深度上都被打了折扣,这样就与中学形成了重复。毋庸置疑,高校的“概论”课如果不添加新内容,或改变教学模式,学生必然缺乏新鲜感,不认真听课,从而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
2.“概论”课的教学内容缺乏时代感和针对性
当今世界日新月异,大学生又处于即将走向社会的重要阶段,他们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对社会和现实问题的思考是中学生不可比拟的,而且,许多现实问题直接影响着他们的职业规划。如果说在讲政治的年代政治课是非常吸引人的话,那么在当今社会价值多样化,尤其是高度经济化取向的年代,思想政治课的低下回报率给这种课程的教学提出了根本性的挑战。可以说,“概论”课没有很好地把握时代精神的脉搏,没能科学地解释我国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纷繁复杂的社会问题和现象。大学生更倾向于在大众传媒和互联网等平台上获取与时代问题相关的信息,并在上面寻找答案。由于“概论”课教材编写的特点决定了它相对于我们所处时代的社会现状的滞后性,“落后于社会发展少则5年,多则10年,甚至更长时间”。一门缺乏现实“实用性”和“价值回报”的政治理论课如果再缺乏时代感,与大学生的处境没有丝毫关系和针对性,怎么能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呢?这种课程的教学实效性又怎么能提高呢?
3.传统的“概论”课教学方式单一,缺乏互动性的教学创新、新技术手段的运用。
在信息膨胀的时代,我们不能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模式里止步不前。传统教学模式使得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能动性被极大地忽视了,这在高度强调个体主动性的时代,明显地脱离了时代精神的需要,从而导致教与学两个环节的脱离。现代教学理论把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和积极性放在更高的地位上,如果不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能动性,那么绝大多数学生的注意力就会游离于课堂教学之外,教学效果自然不好。传统的忽视新教学技术手段的教学模式与当今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对于一个普通的大学生来说,各种图形、影像、声音、动画都已是其生活和学习中熟悉的一部分,而传统的依赖嘴、粉笔和黑板的教学模式似乎更显得陌生起来了,如果能够有效地利用多媒体教学等手段,建立师生互动机制、学生积极参与的教学氛围,是完全可以把学生的心拉回到教室里。总之,让学生在较为鲜明的感性认识中轻松地掌握理论知识,同时,让他们在现实的师生互动中学会尊重老师和同学,培养个人品德,这就是互动式教学模式的根本目的。
二、“概论”课互动教学的实践探索
笔者在从事“概论”课的教学实践中,采用了一些互动式教学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具体来说,在2010-2011学年第一学期,笔者对海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09级大二本科学生200多人、化学院155人、09级旅游管理和应用数学班等共500人的教学中,通过分组自由选择案例讲解、讨论辩论主题、PPT多媒体课件制作等方式,在课堂上进行互动教学的实践;并把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计入课程的平时成绩。下面就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采取的几种典型的互动教学模式:
1.启发提问式
该方法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任务和学习的客观规律,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和启发学生进行主动性思考,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一种方法。它要求教师事先准备好问题材料,在上课时给学生观看,并提出启示性问题,让学生进行短暂思考后进行对话式回答。在学生思考和回答问题时,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不同表现给予不同的提示和引导,以保证循着预定的方向进展;最后对学生的回答给予点评,并引出要讲的知识原理。笔者在讲第五章“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时,在制作的PPT课件中,首先提醒学生回顾第一章中讲到的“事物的发展规律性,事物是变动、发展的”;那么,按照这一条规律,和任何社会一样,资本主义社会也有其产生、发展、最后灭亡的过程,而这正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所要论述的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的表现。通过这几句简单的串联,就把第一章和第三章与随后要讲的第五章内容联系起来了,从而让学生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一个不可分割的逻辑整体,彼此之间是相互联系的。随后再展示几幅当今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和军事等方面的画面,最后提问:“我们在现实世界中,似乎感到美国、西欧等发达资本主义依然很强大,而且看不到灭亡的迹象。这该如何解释?”让学生做短暂的思考,并回答问题。由于学生们认识较肤浅、不全面,容易走向两个极端,要么说资本主义繁荣是假象,要么说理论可能出现了错误。对于这些各种各样片面性的补充性回答就成为学生试图寻找最终完满答案的吸铁石,它使得学生们带着问题、带着主动性的思考认真地听教师逐步解释资本主义的新发展。这样,学生们感到时间不再是漫长的,而教师也不再为无人提问和听讲犯愁。
2.讨论法模式
选择某个适合讨论的主题,最好是有两组同学持不同看法的问题,让他们进行辩论,教师同时记下各种典型的不同意见。这种方法能够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发言,越是具有对抗性的论点越是能够吸引学生的思考,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改变学生对枯燥乏味的、抽象的理论知识的学习态度,激发他们深入思考问题,把理论与亲身经历和现实实践结合起来,找到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连结方法,而且在学生的相互交流过程中培养他们的集体精神、尊重他人的品德,教师也需要思考、处理和整合各种不同意见,从而实现教学相长、相互促进和提高。笔者在了解到体育专业的学生有许多在社会上打工的情况后,从学生们提出来的分组讨论主题中抽取一个相关题目,“大学生毕业去向:是就业还是读研?”让两组持相反意见的学生进行辩论,陈述各自的理由,同时也穿插性地给学生们引入辩证法的一些原理、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辩证统一、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人的自我价值的实现、马克思“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的社会理想等方面的知识,让他们自觉地把这些原理、要点与他们的论述结合起来,既言之有据、又言之有理。既达到了对专门知识的活学活用,又让他们看到了自己和对方的不足之处;让他们了解到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从而学会宽容地对待别人的意见看法,辩证地看待社会思潮和个人面临的现实问题,这样他们对辩证法和矛盾规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3.制作课件式
就某个主题或者小节单元知识,让学生制作PPT多媒体课件,促使他们领会书本知识,围绕知识或问题,使用包括互联网在内的各种信息资源收集材料,同时也学会使用PPT多媒体软件,这对于师范类学生也是一项必须掌握的技能。当然,更主要的还是学生们在制作课件的过程中,把理论知识与各种各样的材料联系起来,因为搜集的材料案例要与“概论”课相关小节的内容有联系。不能只顾搜集而不做评析。总之,基本的要求就是要学生搜集材料案例和运用原理知识得当,思想观点正确,具体分析要深入和透彻。搜集材料和制作课件不仅能够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以培养他们自学的习惯,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同时也为教师搜集教学案例、图片和视频等资料提供帮助。可见,这也是一种教学相长、促进师生积极互动的方法。此外,教师让其他学生提出意见,综合评分,用激励机制促使学生认真对待多媒体制作实践,从而达到提升师生多媒体教学课件制作水平和质量,优化课堂教学环境,提高教学质量的效果。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还鼓励、推荐课件制作优秀者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多媒体课件制作大赛。
除了上面三种课堂教学互动模式外,笔者还和学生进行网上交流。目前,计算机和网络已普及,它已成为师生交流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平台。由于“概论”课一般都是几个班同学在一个教室里一起上的公共大课,人数多而学时相对又少,在课堂上要想实现每个人都能够充分参与互动是不可能的。那么,开辟课外网络教学和交流空间就是一个克服课堂上师生互动局限性的有效途径,还可以与学生们讨论教学方式的变换,共享好的意见和感想,贴近学生实际,解决学生实际问题。教师要根据大学生的思想实际,找到把理论知识与大学生切身利益和关心的问题最佳地结合起来的切入点,从而使课堂上的教学内容更有新鲜感、时代性。而且,这个平台具有即时性、开放性、平等性、交互性等优点,互动交流更加方便快捷。教师和学生平等相待,学生也不再有课堂上教师尊严的约束,而会敞开心扉告诉教师内心真实的想法,这就有效的弥补了课堂交流的不足,实现政治思想理论课的真正目的。
当然,就像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一样,互动模式教学也不是一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运用得好固然会提高教学效果,但运用得不好、忽视本课程的基本特征及具体教学情境,反而会适得其反。对于“概论”课的互动教学来说,首先是方向性的把握。“概论”课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决定了教师的历史使命和高度的政治责任。教师要本着对国家、对民族前途命运负责任的态度进行教学。掌握互动的度和方向,不能让课堂成为发表偏激言论的自由空间。第二是课堂气氛和节奏的掌控。同学们对现实社会问题的关注应得到鼓励和引导。教师要结合当前社会实际,精炼教学内容,不回避热点、难点问题,用科学的理论进行分析,使学生明确是非,正确认识社会现状和改革开放遇到的困难。第三是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协调统一。教师要合理地把握知识内容与学习、思维能力以及PPT等多媒体技术使用之间的平衡,不能走向诸如“唯媒体论”的极端。最后,教师还要注意互动教学的适用条件。教师要做到讲授与讨论相结合,注重启发独立思考和平等讨论问题。不能忽视理论学习、经典著作的阅读。理工科学生、文科学生的差异性:前者偏安静,需要互动偏多;后者偏动,要注重阅读和知识。
参考文献
1 王超群.高校“两课”教学如何提高吸引力[N].中国教育报,2010.09.21
2 熊志翔.高等教育制度创新论[M].广州:广东高教出版社,2002:186
【关键词】互动教学 多媒体 两课 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1)06-0039-0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以下简称“概论”课)理论性强、抽象程度高,是大学生最难以领会和掌握的一门公共课。然而传统教学模式,尤其是老师手捧课本、独白式地进行灌输说教的模式难以真正达到教学目标。互联网的发展、计算机教学应用的普及给我们的“概论”课教学模式改革提供了机会。互动教学模式就是一种运用现代先进的教学理念,尤其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理论的有效教学模式。它可以充分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学习主体功能,而且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增进师生之间、学生相互之间全方位的情感交流、课程知识内容的对话,从而培育学生的实践能力、相互合作的团体精神。而且利用现代科技教学手段,灵活运用多媒体教学课件,不仅能够增加学生猎取相关知识、拓展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还可以帮助学生培养自主思考、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有效地实现“两课”的教学目的。
一、“概论”课的教学现状及原因分析
现在,包括“概论”课在内的“两课”教学偏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脱离现实世界的基本状况和实际生活。许多讲授“两课”的老师对此都有深刻的体会。有着近30年“两课”教龄的马昌海老师在谈起“两课”教学时说:“思政课相对而言比较抽象、理论性强,加之现在的学生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多元化。要是一味采取灌输式教学,的确会引起学生的反感。”的确,即使授课老师敬业,备课很认真,理论阐述完善而透彻,甚至为了不时地提起学生们逐渐衰减的兴趣而穿插一些有趣的故事,但由于其教学形式是单向的“一言堂”或者“满堂灌”,课堂效果或秩序依然不佳。从考试的结果看,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也并不理想。总之,传统教学模式下的“概论”课的教学现状与教学效果令人堪忧。教学效果令人担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历史性原因,也有新情况和新问题。概括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1.“概论”课的教学内容重复多
由于这种课程注重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理论又大而全,一定的容量下就没有与中学的教学形成层次上的差异。1996年国家教委印发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基本上涵盖了大学几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基本内容,所以,大学生在进入高校之前就已经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有了一定的理论知识,甚至在高考压力下,还超出了中学的基本教学范围而“提前”学习了大学的“概论”课内容。大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用性”不如专业课强,从而造成与国家教委和学校的高度重视相反的结果,即事实上被边缘化了,无论从教学内容、还是理论深度上都被打了折扣,这样就与中学形成了重复。毋庸置疑,高校的“概论”课如果不添加新内容,或改变教学模式,学生必然缺乏新鲜感,不认真听课,从而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
2.“概论”课的教学内容缺乏时代感和针对性
当今世界日新月异,大学生又处于即将走向社会的重要阶段,他们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对社会和现实问题的思考是中学生不可比拟的,而且,许多现实问题直接影响着他们的职业规划。如果说在讲政治的年代政治课是非常吸引人的话,那么在当今社会价值多样化,尤其是高度经济化取向的年代,思想政治课的低下回报率给这种课程的教学提出了根本性的挑战。可以说,“概论”课没有很好地把握时代精神的脉搏,没能科学地解释我国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纷繁复杂的社会问题和现象。大学生更倾向于在大众传媒和互联网等平台上获取与时代问题相关的信息,并在上面寻找答案。由于“概论”课教材编写的特点决定了它相对于我们所处时代的社会现状的滞后性,“落后于社会发展少则5年,多则10年,甚至更长时间”。一门缺乏现实“实用性”和“价值回报”的政治理论课如果再缺乏时代感,与大学生的处境没有丝毫关系和针对性,怎么能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呢?这种课程的教学实效性又怎么能提高呢?
3.传统的“概论”课教学方式单一,缺乏互动性的教学创新、新技术手段的运用。
在信息膨胀的时代,我们不能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模式里止步不前。传统教学模式使得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能动性被极大地忽视了,这在高度强调个体主动性的时代,明显地脱离了时代精神的需要,从而导致教与学两个环节的脱离。现代教学理论把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和积极性放在更高的地位上,如果不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能动性,那么绝大多数学生的注意力就会游离于课堂教学之外,教学效果自然不好。传统的忽视新教学技术手段的教学模式与当今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对于一个普通的大学生来说,各种图形、影像、声音、动画都已是其生活和学习中熟悉的一部分,而传统的依赖嘴、粉笔和黑板的教学模式似乎更显得陌生起来了,如果能够有效地利用多媒体教学等手段,建立师生互动机制、学生积极参与的教学氛围,是完全可以把学生的心拉回到教室里。总之,让学生在较为鲜明的感性认识中轻松地掌握理论知识,同时,让他们在现实的师生互动中学会尊重老师和同学,培养个人品德,这就是互动式教学模式的根本目的。
二、“概论”课互动教学的实践探索
笔者在从事“概论”课的教学实践中,采用了一些互动式教学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具体来说,在2010-2011学年第一学期,笔者对海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09级大二本科学生200多人、化学院155人、09级旅游管理和应用数学班等共500人的教学中,通过分组自由选择案例讲解、讨论辩论主题、PPT多媒体课件制作等方式,在课堂上进行互动教学的实践;并把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计入课程的平时成绩。下面就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采取的几种典型的互动教学模式:
1.启发提问式
该方法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任务和学习的客观规律,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和启发学生进行主动性思考,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一种方法。它要求教师事先准备好问题材料,在上课时给学生观看,并提出启示性问题,让学生进行短暂思考后进行对话式回答。在学生思考和回答问题时,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不同表现给予不同的提示和引导,以保证循着预定的方向进展;最后对学生的回答给予点评,并引出要讲的知识原理。笔者在讲第五章“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时,在制作的PPT课件中,首先提醒学生回顾第一章中讲到的“事物的发展规律性,事物是变动、发展的”;那么,按照这一条规律,和任何社会一样,资本主义社会也有其产生、发展、最后灭亡的过程,而这正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所要论述的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的表现。通过这几句简单的串联,就把第一章和第三章与随后要讲的第五章内容联系起来了,从而让学生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一个不可分割的逻辑整体,彼此之间是相互联系的。随后再展示几幅当今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和军事等方面的画面,最后提问:“我们在现实世界中,似乎感到美国、西欧等发达资本主义依然很强大,而且看不到灭亡的迹象。这该如何解释?”让学生做短暂的思考,并回答问题。由于学生们认识较肤浅、不全面,容易走向两个极端,要么说资本主义繁荣是假象,要么说理论可能出现了错误。对于这些各种各样片面性的补充性回答就成为学生试图寻找最终完满答案的吸铁石,它使得学生们带着问题、带着主动性的思考认真地听教师逐步解释资本主义的新发展。这样,学生们感到时间不再是漫长的,而教师也不再为无人提问和听讲犯愁。
2.讨论法模式
选择某个适合讨论的主题,最好是有两组同学持不同看法的问题,让他们进行辩论,教师同时记下各种典型的不同意见。这种方法能够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发言,越是具有对抗性的论点越是能够吸引学生的思考,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改变学生对枯燥乏味的、抽象的理论知识的学习态度,激发他们深入思考问题,把理论与亲身经历和现实实践结合起来,找到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连结方法,而且在学生的相互交流过程中培养他们的集体精神、尊重他人的品德,教师也需要思考、处理和整合各种不同意见,从而实现教学相长、相互促进和提高。笔者在了解到体育专业的学生有许多在社会上打工的情况后,从学生们提出来的分组讨论主题中抽取一个相关题目,“大学生毕业去向:是就业还是读研?”让两组持相反意见的学生进行辩论,陈述各自的理由,同时也穿插性地给学生们引入辩证法的一些原理、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辩证统一、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人的自我价值的实现、马克思“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的社会理想等方面的知识,让他们自觉地把这些原理、要点与他们的论述结合起来,既言之有据、又言之有理。既达到了对专门知识的活学活用,又让他们看到了自己和对方的不足之处;让他们了解到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从而学会宽容地对待别人的意见看法,辩证地看待社会思潮和个人面临的现实问题,这样他们对辩证法和矛盾规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3.制作课件式
就某个主题或者小节单元知识,让学生制作PPT多媒体课件,促使他们领会书本知识,围绕知识或问题,使用包括互联网在内的各种信息资源收集材料,同时也学会使用PPT多媒体软件,这对于师范类学生也是一项必须掌握的技能。当然,更主要的还是学生们在制作课件的过程中,把理论知识与各种各样的材料联系起来,因为搜集的材料案例要与“概论”课相关小节的内容有联系。不能只顾搜集而不做评析。总之,基本的要求就是要学生搜集材料案例和运用原理知识得当,思想观点正确,具体分析要深入和透彻。搜集材料和制作课件不仅能够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以培养他们自学的习惯,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同时也为教师搜集教学案例、图片和视频等资料提供帮助。可见,这也是一种教学相长、促进师生积极互动的方法。此外,教师让其他学生提出意见,综合评分,用激励机制促使学生认真对待多媒体制作实践,从而达到提升师生多媒体教学课件制作水平和质量,优化课堂教学环境,提高教学质量的效果。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还鼓励、推荐课件制作优秀者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多媒体课件制作大赛。
除了上面三种课堂教学互动模式外,笔者还和学生进行网上交流。目前,计算机和网络已普及,它已成为师生交流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平台。由于“概论”课一般都是几个班同学在一个教室里一起上的公共大课,人数多而学时相对又少,在课堂上要想实现每个人都能够充分参与互动是不可能的。那么,开辟课外网络教学和交流空间就是一个克服课堂上师生互动局限性的有效途径,还可以与学生们讨论教学方式的变换,共享好的意见和感想,贴近学生实际,解决学生实际问题。教师要根据大学生的思想实际,找到把理论知识与大学生切身利益和关心的问题最佳地结合起来的切入点,从而使课堂上的教学内容更有新鲜感、时代性。而且,这个平台具有即时性、开放性、平等性、交互性等优点,互动交流更加方便快捷。教师和学生平等相待,学生也不再有课堂上教师尊严的约束,而会敞开心扉告诉教师内心真实的想法,这就有效的弥补了课堂交流的不足,实现政治思想理论课的真正目的。
当然,就像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一样,互动模式教学也不是一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运用得好固然会提高教学效果,但运用得不好、忽视本课程的基本特征及具体教学情境,反而会适得其反。对于“概论”课的互动教学来说,首先是方向性的把握。“概论”课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决定了教师的历史使命和高度的政治责任。教师要本着对国家、对民族前途命运负责任的态度进行教学。掌握互动的度和方向,不能让课堂成为发表偏激言论的自由空间。第二是课堂气氛和节奏的掌控。同学们对现实社会问题的关注应得到鼓励和引导。教师要结合当前社会实际,精炼教学内容,不回避热点、难点问题,用科学的理论进行分析,使学生明确是非,正确认识社会现状和改革开放遇到的困难。第三是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协调统一。教师要合理地把握知识内容与学习、思维能力以及PPT等多媒体技术使用之间的平衡,不能走向诸如“唯媒体论”的极端。最后,教师还要注意互动教学的适用条件。教师要做到讲授与讨论相结合,注重启发独立思考和平等讨论问题。不能忽视理论学习、经典著作的阅读。理工科学生、文科学生的差异性:前者偏安静,需要互动偏多;后者偏动,要注重阅读和知识。
参考文献
1 王超群.高校“两课”教学如何提高吸引力[N].中国教育报,2010.09.21
2 熊志翔.高等教育制度创新论[M].广州:广东高教出版社,2002: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