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小学数学课改实施以来,为了达到《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要求,教师一直努力将教学重心从“教”转变到“学”上来。将传统的单纯的模仿与记忆的学习方法,变为多变的、让学生实际参与进来的、能够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学习方法,小组合作教学是效果最显著、实施最容易的方式之一。
一、科学分组,做好基础工作
一般情况下,数学课堂上的分组是以座位为划分依据,前后座位的4人~6人为一组,座位的编排多是以身高为标准、男女生搭配进行分配,这样的安排虽然快速便捷,但是并不科学,没有办法保障不同水平的学生做到优势互补,小组内的分工也不合理、不明确。
科学的分组能够保障教学的有序进行。如在学习应用题时,4人~6人恰好可以分饰角色模拟题目情境,性格外向、态度积极的学生可以扮演主要角色,性格内向学生可以扮演配角或者负责记录,组织能力强的学生则可以进行角色分配……通过这样的分工,学生既可以将应用题通过生动形象的形式展示出来、以便理解,又可以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最重要的是在此过程中,学生各方面的综合能力都能够得到训练。
二、热烈讨论,活跃课堂氛围
在实施小组合作教学方式过程中,学生仍旧停留在独立思考的学习阶段中,这是该教学方法执行阶段的重要阻滞。当教师或学生提出一个需要探讨研究的问题后,有的学生更倾向于自己进行思考,有的学生没有勇气进行表达,有的学生甚至拿出自己的练习册全然不顾需要讨论的问题。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小组合作学习的相关理论研究和实践不成熟、具体操作存在问题、学生的思想没有转变过来等。
小组合作学习方法的关键在于学生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解决问题、提高能力,如果学生不能积极、热烈地进行讨论,那么该方法则无法达到预期效果。此时,教师应该起到活跃气氛的作用,可以通过树立典型、组织比赛、设立奖惩等方式帮助学生快速地进入角色;每组组长也应起到带头作用,积极的进行发言和引导,协助教师完成教学任务。
如在教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方程”这一单元时,笔者曾经在班里组织过一个小型的解方程竞赛,每个小组派出5名学生上讲台接力解方程,从去括号、去分母、等号两遍移项、合并同类项最后到求解,每个人负责完成一个步骤,直到解除方程。此项竞赛需要学生团结协作完成,但是在解题之前也需要学生进行交流讨论,每名学生既要保证完成自己步骤,又要确保没有跳步,同时还要检查上一名学生是否正确,只有配合默契、解题速度又完全正确的小组才能获胜。通过学生们相互讨论和上台解方程这项活动,既使课堂气氛得以活跃,又能够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
三、问题合理设置,激发学生参与度
小组合作学习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能掌握主动。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中,教师只要负责控制整体局面即可,这样既减轻了教师的工作压力,也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和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教师提出问题,全体组员共同讨论,表达自己意见的同时能够客观的听取他人的想法,在讨论中统一解决问题,并向全班同学分享自己小组的学习成果。
例如在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圆”的教学时,教师设置了以下问题:圆的半径和直径的关系?圆的半径和周长的关系?这些问题难易程度恰到好处,能让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有一个循序渐进的增加难度的过程。教师在提问完后,让学生之间进行相互交流,使他们通过自己思考和相互交流能很容易找到这几者之间的关系。但是如果教师将问题设置为“从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什么”,这个问题学生只要翻翻书就可以发现答案,太过简单,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会直接导致学生参与度较低;如果将问题设置为“圆的周长和面积存在怎样的关系”,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这个问题又过于复杂,降低了学生自信心,其参与度可想而知。因此,教师在设置问题时应掌握好力度,既要有挑战性,也要有可行性,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参与度。
四、设计最佳方案,激发团队意识
由于应试教育的本质,我国教育缺乏培养学生团队精神的重视。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每位小组成员为了自己小组的进度、正确率而积极地进行思考和讨论。为了解决问题,所有成员会齐心协力团结在一起。教师采取适当的竞技元素,更能激发学生的团队意识和集体荣誉感,这是传统的教学方式所无法比拟的。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在兴趣、知识、能力等方面可以实现探讨研究,相互督促相互鼓励,有助于提高整体水平,实现共同进步。
如教学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表面积的变化”时,有这样一道习题:用两个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表面积和原来相比有什么变化?这道题是为了训练学生的思维逻辑、实践能力和沟通交流的,如果教师一手包办,做了两个正方体进行演示,则违背了课改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目标。此时的教学方案设计应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为目的展开。课前,让每组学生准备几个符合要求的正方体,上课时让学生展开小组讨论和具体的操作,通过动手实践和沟通交流来解决问题。之后,可以选取代表为全班同学展示不同的方案,并进一步加大问题难度,提出新的思考,如“两个完全相同的长方体(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5CM、4CM、3CM)拼成的新的长方体表面积是否一样”等。动手实践类的合作学习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该教学模式也更易进行下去。学生通过实际动手,能够加强对知识点的掌握,能够将掌握透彻的知识点灵活运用到实际中。总而言之,动手实践类的合作学习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和价值,进而使该教学模式也更易进行下去。
综上所述,作为新课改倡导的三大教学方式之一的小组合作教学方式,无论是在提高学生学习成绩、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团队合作意识各个方面都起到了明显的积极影响。教师在采用此教学方式时,应注重科学分组、活跃课堂、有效设置问题、合理设计方案,让学生在活泼而又不失严肃的课堂上,学习新的理论知识、提高综合素质、树立自信,这对于学生的认知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都具有深远意义。小组合作教学方式,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让教学更加全面且有效率,是值得教育工作者不断推广、深入研究的新的领域。
(江苏省赣榆县华杰双语学校)
一、科学分组,做好基础工作
一般情况下,数学课堂上的分组是以座位为划分依据,前后座位的4人~6人为一组,座位的编排多是以身高为标准、男女生搭配进行分配,这样的安排虽然快速便捷,但是并不科学,没有办法保障不同水平的学生做到优势互补,小组内的分工也不合理、不明确。
科学的分组能够保障教学的有序进行。如在学习应用题时,4人~6人恰好可以分饰角色模拟题目情境,性格外向、态度积极的学生可以扮演主要角色,性格内向学生可以扮演配角或者负责记录,组织能力强的学生则可以进行角色分配……通过这样的分工,学生既可以将应用题通过生动形象的形式展示出来、以便理解,又可以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最重要的是在此过程中,学生各方面的综合能力都能够得到训练。
二、热烈讨论,活跃课堂氛围
在实施小组合作教学方式过程中,学生仍旧停留在独立思考的学习阶段中,这是该教学方法执行阶段的重要阻滞。当教师或学生提出一个需要探讨研究的问题后,有的学生更倾向于自己进行思考,有的学生没有勇气进行表达,有的学生甚至拿出自己的练习册全然不顾需要讨论的问题。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小组合作学习的相关理论研究和实践不成熟、具体操作存在问题、学生的思想没有转变过来等。
小组合作学习方法的关键在于学生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解决问题、提高能力,如果学生不能积极、热烈地进行讨论,那么该方法则无法达到预期效果。此时,教师应该起到活跃气氛的作用,可以通过树立典型、组织比赛、设立奖惩等方式帮助学生快速地进入角色;每组组长也应起到带头作用,积极的进行发言和引导,协助教师完成教学任务。
如在教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方程”这一单元时,笔者曾经在班里组织过一个小型的解方程竞赛,每个小组派出5名学生上讲台接力解方程,从去括号、去分母、等号两遍移项、合并同类项最后到求解,每个人负责完成一个步骤,直到解除方程。此项竞赛需要学生团结协作完成,但是在解题之前也需要学生进行交流讨论,每名学生既要保证完成自己步骤,又要确保没有跳步,同时还要检查上一名学生是否正确,只有配合默契、解题速度又完全正确的小组才能获胜。通过学生们相互讨论和上台解方程这项活动,既使课堂气氛得以活跃,又能够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
三、问题合理设置,激发学生参与度
小组合作学习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能掌握主动。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中,教师只要负责控制整体局面即可,这样既减轻了教师的工作压力,也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和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教师提出问题,全体组员共同讨论,表达自己意见的同时能够客观的听取他人的想法,在讨论中统一解决问题,并向全班同学分享自己小组的学习成果。
例如在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圆”的教学时,教师设置了以下问题:圆的半径和直径的关系?圆的半径和周长的关系?这些问题难易程度恰到好处,能让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有一个循序渐进的增加难度的过程。教师在提问完后,让学生之间进行相互交流,使他们通过自己思考和相互交流能很容易找到这几者之间的关系。但是如果教师将问题设置为“从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什么”,这个问题学生只要翻翻书就可以发现答案,太过简单,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会直接导致学生参与度较低;如果将问题设置为“圆的周长和面积存在怎样的关系”,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这个问题又过于复杂,降低了学生自信心,其参与度可想而知。因此,教师在设置问题时应掌握好力度,既要有挑战性,也要有可行性,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参与度。
四、设计最佳方案,激发团队意识
由于应试教育的本质,我国教育缺乏培养学生团队精神的重视。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每位小组成员为了自己小组的进度、正确率而积极地进行思考和讨论。为了解决问题,所有成员会齐心协力团结在一起。教师采取适当的竞技元素,更能激发学生的团队意识和集体荣誉感,这是传统的教学方式所无法比拟的。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在兴趣、知识、能力等方面可以实现探讨研究,相互督促相互鼓励,有助于提高整体水平,实现共同进步。
如教学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表面积的变化”时,有这样一道习题:用两个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表面积和原来相比有什么变化?这道题是为了训练学生的思维逻辑、实践能力和沟通交流的,如果教师一手包办,做了两个正方体进行演示,则违背了课改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目标。此时的教学方案设计应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为目的展开。课前,让每组学生准备几个符合要求的正方体,上课时让学生展开小组讨论和具体的操作,通过动手实践和沟通交流来解决问题。之后,可以选取代表为全班同学展示不同的方案,并进一步加大问题难度,提出新的思考,如“两个完全相同的长方体(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5CM、4CM、3CM)拼成的新的长方体表面积是否一样”等。动手实践类的合作学习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该教学模式也更易进行下去。学生通过实际动手,能够加强对知识点的掌握,能够将掌握透彻的知识点灵活运用到实际中。总而言之,动手实践类的合作学习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和价值,进而使该教学模式也更易进行下去。
综上所述,作为新课改倡导的三大教学方式之一的小组合作教学方式,无论是在提高学生学习成绩、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团队合作意识各个方面都起到了明显的积极影响。教师在采用此教学方式时,应注重科学分组、活跃课堂、有效设置问题、合理设计方案,让学生在活泼而又不失严肃的课堂上,学习新的理论知识、提高综合素质、树立自信,这对于学生的认知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都具有深远意义。小组合作教学方式,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让教学更加全面且有效率,是值得教育工作者不断推广、深入研究的新的领域。
(江苏省赣榆县华杰双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