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号新闻”面面观

来源 :新闻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dggertretfdhghdf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新闻标题制作中,问号得到特别青睐。越来越多的纸媒新闻引问号入题,形成“问号新闻”。“问号新闻”为新闻传播增添了活力,同时也引发了诸如新闻真实性、媒体公信力、新闻职业道德等方面的一系列问题。面对这些问题,媒体只有对“问号新闻”把握好一定的原则和度,并注重媒体自身品位的塑造和提升,才能使“问号新闻”呈现良性发展趋势。
  关键词:“问号新闻” 类型 原因 问题 策略
  
  在新闻学研究领域,“问号新闻”是一个较新的词汇。该提法最早见于一篇署名为陆高峰的文章《“问号新闻”问题多》,文章开头对“问号新闻”作了如下描述:“现在报纸上标题里带问号的新闻越来越多了。《地球人是火星人的后裔?》《李连杰下月淡出影坛潜心佛法?》《张爱玲遗作是自传体小说?》《女友流产儿是布莱尔骨肉?》《怪!火星上哪来的垃圾?》《周杰伦身患骨癌?》《苏慧伦染性病?》《红楼梦是清世祖董小宛情爱史?》《布莱尔窃听希拉克?》《拉丹被捕?》《美谋杀巴解阵线领袖?》……这些带问号的新闻我们姑且称之为‘问号新闻’。”从这段描述中,不难得到两个信息。一即新闻标题中带有问号,可谓之“问号新闻”;二即这些“问号新闻”都有一个共同点:无中生有、制造噱头。因此,文中的“问号新闻”是特指性的,即指以问号的人题来吸引受众,同时又能掩盖新闻内容的真实性、规避责任的一类新闻。实际上这只是“问号新闻”的一部分,本文所研究的“问号新闻”是广义的,泛指一切以问号人题的新闻。
  问号到底能不能应用于新闻标题,这个问题历来存有争议。徐宝璜在《新闻学》一书中曾论及“问号新闻”,但基本上持否定态度。他认为,“新闻题目。不宜用发问式表述之,因按理新闻纸乃以供给新闻为职务,不应登载未经证实之传言也。”该观点的出发点是“新闻本位”,既然新闻是事实,就应该是确切的已被证实了的事实,而不应该是不确切的东西。标题以发问式表述,说明事实仍不能确定,是不能构成新闻的。而事实上,新闻标题经由多年的发展,已经逐步成熟起来。现在的新闻标题常常由引题、主题和副题三部分构成,引题导引,主题发问,副题补充作答,仍能表达出确实的内容。如1982年2月17日《浙南日报》的一则新闻:
  市民普遍反映“买鱼难”,那么……(引题)
  鱼都游到哪里去了?(主题)
  二月九日,在小南门码头查获了大批转手倒卖的冰带鱼(副题)
  该标题常被研究者引以说明问号在标题中运用的妙处。的确,经由引题的背景说明、主题的生动发问和副题的清晰补充,事实不仅清楚明白,且很好地隐藏了作者的态度,不失为好的“问号新闻”。也就是说,引问号人题是完全可以达到报道“多数阅者所注意之最近事实”的目的,并为多数阅者所接受的。
  问句的三种类型疑问句、反问句和设问句,在任何一条“问号新闻”中都是适用的。“问号新闻”也因此表现出不同的类型。肖隆福撰文《“问号新闻”。别问“歪”了就好》概括了“问号新闻”的几种情形,包括故弄玄虚类、抒发情感类、提示吸引类、观点平衡类和深情呼唤类五种。据此。笔者将“问号新闻”的类型归结为以下四种:
  引问号八题平衡观点,坚持客观公正。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但有些事实本身就具有不确定性,尚处在讨论阐述时期,各方观点不一,不能一锤定音,媒体在报道时就应该客观公正地展示各方观点,让受众自己去评判。如2008年4月17日《南方周末》(第17版法治版)的一则新闻《死刑判决要不要跟群众感觉走?》,此文旨在分析履新不久的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王胜俊在与珠海中院法官座谈时撂出死刑判决的三个依据,“一是要以法律的规定为依据;二是要以治安总体状况为依据;三是要以社会和人民群众的感觉为依据”。前两个“依据”大家是没有什么异议的,可是“死刑判决要不要跟着群众的感觉走”则成为公众争论的焦点。这则新闻选择以标题发问,将各家之言分为“正方”、“反方”和“中立”三者,然后邀请专家学者对本方观点进行陈述,把不同的观点展示给公众,其中没有任何点评,完全是“百家争鸣”,用事实说话,只提供观点碰撞和交流的平台,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也非常符合《南方周末》“在这里,读懂中国”的主题和深度、理性、客观的办报风格。
  引问号入题提示内容,吸引受众。新闻标题是新闻信息的高度浓缩与提炼,是信息的精华所在,除了外在具有的吸引、引导的作用外,提示告知新闻信息仍是它的基本任务。如:
  裤子穿得过低也犯罪?(主题)
  美国路易斯安那州审判组驳回反低松裤议案(副题)
  (《玉林晚报》2008年4月24日第10版国际综合版)
  同版的另一条“问号新闻”是:
  谁击落格鲁吉亚侦察机?(主题)
  俄外交部称是阿布哈兹军方(副题)
  这两个标题就像一面橱窗。把新闻的扼要内容展示在读者面前,读者可以决定是否继续阅读新闻的具体内容。标题把选择阅读内容的权利交给了读者,这正符合自主意识强烈的现代读者的要求。标题以设问句的形式表现,与其他句式相比又有不同,它就如面对面地与读者对话,替读者发问,从而拉近与读者的距离。
  引问号入题抒发情感。表达传者立场。新闻工作者追求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这个过程实际上是认识——情感——新闻敏感——表达(即报道)的过程,在新闻报道的每一个程序里几乎都融入了新闻工作者的情感。展现在读者面前的一则新闻,新闻标题是情感抒发的第一站,它或隐或显地包含着传者的情感和态度,而在诸多样式中,“问号新闻”是最能抒发强烈情感的样式之一。是新闻与评论的有机结合点。如2008年4月22日《南国早报》(第26版杜会新闻版)的新闻《龙头企业,能否少排些臭水?》,这一“问号新闻”包含了媒体对龙头企业环保问题的关注,也包含了对当地居民的同情,标题以对话式的发问出现。使媒体充当了“民意代表”的重要角色,从“废液酸臭味让人寝食难安”、“希望企业考虑居民感受”、“县环保部门着手调查此事”三部分的报道中,可以透视传者强烈的人文关怀精神。再如,2008年4月24日《玉林晚报》(第8版本市新闻版)的一则新闻:
  他们吸毒的理由千奇百怪,其中一个理由令办案民警哭笑不得(引题)
  吸毒可减肥?荒谬!(主题)
  这条“问号新闻”的特点是以设问人题。在发问后,直接加以简短而有力的评论“荒谬”!一个问号和一个感叹号充分展示了编者的强烈情感。这也正是众多读者的心声。
  引问号入题故弄玄虚,哗众取宠。新闻的首要功能是传递信息。并消除受众的“不确定性”。如前所言,引问号人题能激起读者的好奇心,起到吸引读者眼球的作用,但是为达到这个目的,传者常常不惜以问号故弄玄虚,加剧受众的“不确定性”,有戏弄受众之嫌。此类新闻以娱乐类新闻居多。如2004年4月14日《厦门商报》 (第12版娱乐新闻版)的一则新闻:
  羽·泉不经意“泄露天机”(引题)
  那英北京怀孕待产?(主题)
  引题作为引子是肯定句,读者受思维惯性影响,会以为主题是一个较为确实的答案,谁知道却是疑问句,再看罢文章,充满了记者的猜测和推断,还是不知道是否怀孕待产。再如2002年4月2日的《中国广播电视报》(第2版娱乐版)推出的《独家张国荣自杀真相》,头版的6个导读是清一色的“问号新闻”式,分别是《他为何看破红尘?》《他最后的异常表现?》《他是否染上了绝症?》《他的临终遗言写了什么?》《他有没有见到唐先生和英俊少年约会?》《他的骨灰如何安葬?》。所有这些,的确足够吸引读者的眼球,足够煽情。但是却没有半点确实的信息,被人称作媚俗,也是说得过去的。
  故弄玄虚的“问号新闻”还表现为“以真当假”。“华南虎照事件”被媒体盘点为2007年中国十大新闻事件之一,其影响范围之广、延续时间之长是大众始料未及的,即便在2008年还是余温不减。2008年4月25日《玉林广播电视报》(第4版社会特稿版)别出心裁地刊出新闻《华南虎脚惊现容县?》,具体描述了华南虎惊现容县的过程。文章最后有编者的注解:作者曾在广西容县黎村镇珊萃中学、容县黎村镇政府工作过,以上所写,均为事实。并配发了两张照片,一张是“平潭大屋”(华南虎现身地点)的近照,一张是标本瓶里的“华南虎脚”,如此看来,这条新闻的真实性是可以得到保证的,为何在新闻标题后加以问号呢?编者的意图很明显,就是要吸引读者的注意。在该报头版导读中,这则新闻的标题也被置于首位,以示突出。在“华南虎照事件”的大背景下,“华南虎”已成为敏感词汇,受众十分关心与华南虎相关的任何新闻,这为少数媒体以“华南虎”故弄玄虚、哗众取宠提供了滋生的土壤。
  竞争面前的选择。在“快餐文化”的大背景下,如何让报纸新闻锁住读者的视线,不至于被读者简单掠过,是传者不得不思考的一个课题。“标题党”这个特殊群体的诞生便是因此之需。媒体致力于新闻标题的制作,力图求新、求奇,致使问号得到青睐。不管以问号入题有多少种类型,它们的共同点都是——吸引受众。
  此外,在报纸竞争日趋白热化的情势下,报道内容的同质化已成为一大问题。引问号入题不失为一种展现媒体独特视角的策略。2007年7月13日《南方都市报》(A12版娱乐新闻版)刊发文章《徐静蕾博客点击量过亿自夸:是我够勤快》,之后各地媒体相继转载此文,并引发媒体对徐静蕾等明星博客的延伸报道,这让众多读者对徐静蕾博客的高点击率有了更多的好奇和兴趣。这种主流报道一直延续到2008年5月份,12日《新民晚报》(A10版文娱新闻版)的一则新闻打破了这种格局:
  “刷博”广告网上明码标价明星“买假”遭遇诚信危机(引题)
  老徐博客高点击率有猫腻?(主题)
  这篇“问号新闻”的出现体现了该媒体报道视角的转变,从某种程度上讲。不失为一篇独家新闻。
  责任面前的矛盾。职业责任与“问号新闻”。迅速、真实、全面地传播新闻信息是媒体的首要职责,但要同时做到这三点有一定难度。当然,新闻的生命是“真实”,在任何情况下。新闻报道都不能违背这一准则;“迅速”则是竞争的关键之所在。是“新闻”的内涵之一,以上两者是完全可以同时达到的。但是,“全面”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在采访报道中很难做到,在一定情况下甚至与现实是矛盾的。因为任何事件都由其起因、经过和结果组成,外加其影响、效应和延伸,而且在不断的变化之中,媒体很有可能顾此失彼。或者厚此薄彼,所以“全面”只能是新闻工作者极力追求的一种状态,更多的是将“真实”和“迅速”放在首位的。在实践中,常常无法达成对新闻信息的“全面”传播,这是因为受到了诸多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包括保证时效性的需要、事件本身发展的周期性、从业人员自身素质的限制、采访中遇到的各种阻挠等。所以“问号新闻”在一定意义上是信息不对称的产物。即媒体所掌握的新闻信息达不到预期要求,而造成新闻传播受阻,我们的传者有能力来质疑。却缺乏手段去求证。所以,当传播确切信息的职责受到阻力,新闻工作者常常寄希望于问号。具体地说,首先是真实性的不确定,当传者不知道事件是否完全真实的时候,产生“问号新闻”。这一类主要是对道听途说得到的信息的报道。其次是全面性的不确定,传者一旦掌握了新闻事实的一个部分,为追求“时效”和“全面”。常常用问号来预(猜)测新闻事件的发展。
  法律责任与“问号新闻”。近几年国内出现多起媒体“侵犯当事人名誉权”诉讼案,而以记者或媒体败诉居多。随着我国法制建设的推进,人们的法律意识显著增强,媒体在新闻报道中也越发谨慎地考虑新闻可能要担负的法律责任和可能产生的社会影响。在对一些可能侵犯当事人权益的新闻进行报道时,“问号新闻”是选择之一。当然,并不是说使用问号就能规避一切法律责任,“问号新闻”的功效是尽可能降低传者担当法律责任的风险。而这对媒体来说已经足够。而且被认为是一个一举多得的好方法。
  社会责任与“问号新闻”。媒体报道什么,很大程度上由受众决定,在经济效益这根指挥棒下,吸引受众眼球的内容被强化了。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人的心理需求有多方面,但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认为,在人的所有需求中。生理层次的需求是最普遍的。因此,与之相关的信息,如名人隐私、绯闻、暴力、色情内容和其他刺激性等内容也是受众兴趣最容易重合的部分。在市场自由竞争的环境下,这些内容会出现失控、泛滥的局面。新闻媒体理应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传播健康信息,净化大众文化,正确引导舆论。但是苦于在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矛盾中徘徊,难以作出选择,不得不借助于“问号新闻”,殊不知,实效其实有负于想法。
  引问号入题,运用得当,则精彩活泼而不显呆板,引人深思而不觉说教,历年的全国好新闻获奖作品中就有很多“问号新闻”。应该说,引问号入题。为新闻增添了一种有效的报道方式,活跃了新闻传播活动,并且为受众所接受。但是,应该极力反对那些故弄玄虚式的“问号新闻”。笔者认为,此类“问号新闻”存在不少问题:
  对新闻真实性的伤害。许多失实的新闻,就是记者道听途说又未经亲身核实、验证而造成的。故弄玄虚类的“问号新闻”多存在这种情况。“娱乐新闻可算是‘问号新闻’的重灾区。一些靠‘东拼西凑加网摘,不管采访尽瞎猜’的娱乐记者,在没有真实材料的情况下,只好采访不够。问号来凑。像《陈冠希被撞身亡?》、《那英有孕在身?》之类的娱乐问号新闻,大都是子虚乌有。这类问号新闻有一个基本模式,开头一般都是某某明星被传如何如何,中间再绘声绘色、添油加醋地展开传闻或绯闻,结尾由明星本人或经纪人加以澄清。”的确,这类“问号新闻”是缺乏真实性的。 这样的“问号新闻”尽管可能暂时吸引了读者,但读者读后却会产生一种被戏弄的感觉。
  对媒体公信力的伤害。报纸新闻标题以问号的形式出现太多,会造成读者的视觉迷惑,并使其对新闻事件产生更多的怀疑,亦即增加了读者对新闻事件的“不确定性”。“问号新闻”太多太集中是版面失语的表现,一些读者被标题的问号悬念所吸引,但读完报道,悬念仍未解开,就会有一定的挫折感,而这种挫折感的累积。对媒体的公信力的负面影响是巨大的。
  对新闻职业道德的伤害。衡量传者的职业道德水平,首先要看是否坚持真理,忠实于事实。其次是否履行一定的社会责任和义务。不少“问号新闻”,捕风捉影、故弄玄虚,用问号来规避责任。应该说,如今“问号新闻”的问题多多。说轻点是工作失误造成,说重些则是传者职业道德与职业观念出现了偏差。2001年6月上海国际电影节期间,一则在网上流传的《奚美娟被内定为上海电影节最佳女演员奖?》的“问号新闻”在电影节上掀起轩然大波,不少研究者对媒体这种热衷追逐娱乐炒作和隐私揭秘的行为进行了反思,其中亦有言辞激愤的,“大众传媒代表了社会的良知。什么是社会的良知?有一点是明确的,那就是对社会承担着道德的责任。对新闻真实性的严格把关,是起码的良知。如果为竞争而草率。分明也是一种堕落。”同样。笔者认为。用问号来为那种失实的新闻做盾牌,制造噱头,无疑“也是一种堕落”。
  为避免“问号新闻”带来的负面影响,媒体应从以下方面努力:
  第一,坚持客观性、真实性原则。不能把假新闻当“问号新闻”处理。现在许多假新闻之所以得以出笼并得到迅速传播,就是因为一些媒体片面追求轰动效应,没有对新闻的基本事实进行核实,加个问号就抛给读者,以示“客观”。这样“卖点”有了,自己还能左右逢源,不担风险。这种主观上的放纵,让假新闻以“问号新闻”的面目出现,客观上为假新闻的传播推波助澜,也让“问号新闻”背上了不应有的坏名声,这对读者和媒体自身是极其有害的。具体操作上,首先,“问号新闻”的标题和新闻内容都要准确,标题要符合事实。做到题文内容一致;其次,新闻语言要讲究分寸,不可以偏概全;再次,力求具体,切实反映新闻真实内容,而不是引问号追求轰动效应。
  第二,把握适度性原则,使“问号新闻”控制在一个适当的数量和频度内。这主要是出于对读者心理的一种考虑,如前所述,太多太集中的“问号新闻”容易混淆受众视听,增加读者对新闻事件的“不确定性”,一些“问号新闻”的标题常常在一个肯定意味很强的陈述句后面直接加以问号,造成一个180度的思维大转弯,令读者感到疑惑。因此,如果不把握好“问号新闻”的度。将对受众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这种负面影响一旦扩大,甚至会影响到媒体的生存与发展。
  第三,提升报纸品位,对“问号新闻”严格把关。“问号新闻”泛滥的报纸,尤其是故弄玄虚类“问号新闻”泛滥的报纸,多属都市报或晚报,这类报纸定位于市民生活报,文化品位相对主流报纸有一定差距。为了追求“看点”、“卖相”,它们往往哗众取宠,制造噱头,殊不知,这种华而不实的低俗新闻是报纸公信力的天敌。“传播工具负有为社会文化导向的责任,担当导向责任的人必须有导向的识见,有品位较高的艺术趣味:换句话说,是受过正规训练,能辨别肉麻和有趣之间的差别的人。”报纸媒体应该重视自身文化品位的塑造和提升,提高编辑记者的自身素质,尤其是要对“问号新闻”进行严格把关,只有传播高质量和高品位的新闻,才有利于塑造自身严谨、负责的品牌形象。
其他文献
无论是党报、都市报,还是专业类报刊,都有一定的办报导向。党报是党的喉舌,都市报是民生伴侣。而城市周报,因其出身于城市,受众以高学历、高收入、高职位的女性为主,她们既是时尚的追逐着,又是时尚的演绎者,所以,立足于城市生活,着眼于都市女性。城市周报无论是版面内容、图片,还是整体风格,大都以时尚导向作为自己的办报方向。力图使自己成为时尚的阐释者和代言人。    时尚导向是城市周报的现实需要    翻开城
摘要:近年来,网络论坛日益成为反映公共舆论的重要途径。笔者采用内容分析法,对《南方都市报》有关“邓玉娇案”的相关报道和人民网强国论坛深入讨论区的相关主帖进行统计分析。研究表明,传统媒体和网络舆论议题的互动是双向的,但整体而言是以“共鸣效果”为主。当事件进展有悖于网民意愿时,网民们便试图通过舆论呼声改变事件进程。此时,传统媒体会更对该议题进行强化报道,担负起公共议题设置的功能。  关键词:邓玉娇案 
如今,兴办新闻网站,抢占舆论宣传新阵地,打造发展新支柱,已经成为地市党报的一个共同行动。这既是地市党报巩固主流媒体地位的需要,更是应对网络新媒体的冲击,壮大报业经济的必须。  报办新闻网站,优势在于新闻。核心竞争力也在于新闻。然而从新闻的角度来看,目前绝大多数报办新闻网站出现了一个似乎是对立的奇怪现状:一方面,由于有着母体强大的新闻采编优势,报办网站在当地拥有着其他网站所无可比拟的新闻“强势”,成
近年来,SNS的迅速发展让我们看到了被钢筋水泥隔住的外表冷漠的人们对交友的渴望。校内网、facebook等老牌SNS网站不断发展壮大,积累着用户资源。同时,开心网这个新兴力量也开始蓬勃发展。开心网能够在各大SNS网站的地盘中发掘并占领自己的一块领地,引起了极大的关注。本文试从开心网内部——如何进行定位,打造品牌角度出发,扩展到外部——开心网与开心网用户、开心网广告客户之间的关系,进行一些简单的梳理
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世界报业协会顾问兼策略咨询师吉姆·奇斯洛穆表示,到2008年年底,全球范围40%的报纸将实行“小报”化改革:美国第二大报业集团——论坛公司因为广告严重下滑和网络媒体的冲击,于2008年12月8日正式宣布申请破产保护:日本读卖新闻社也宣布,旗下有65年历史的《读卖Weekly》杂志由于发行量减少,决定在2008年12月1日发行最后一期后停刊:具有百年历史,曾7次获普利策奖的《基督
所谓手机报,是将传统媒体(目前主要是报纸)的新闻内容,通过移动通信技术平台进行定向传播,使用户能通过手机阅读到新闻内容或其他各类信息的一种媒体服务形态。它是手机媒体化进程的一种呈现。手机报可以分为两大模式:一种是彩信形式的手机报:另一种是WAP网站类型的手机报。如果将手机报看做一个产业的话,在这条产业链上涉及三方:作为内容提供商的传统媒体,作为信息传输中介的移动通信运营商,作为信息接受者的受众。手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华尔街风暴,现在已经演变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金融危机给全球经济带来了很大损失。企业倒闭,失业率提高,经济萧条。同样,作为第三产业的传媒和文化产业也难逃金融危机的影响。在金融危机中,房地产、制造业等行业的大量企业萎靡不振,使它们在传媒上的广告投放也相应更加谨慎。同时,金融危机引起的裁员潮、降薪潮使得受众在传媒产品的消费支出减少。金融机构的破产倒闭、贷款紧缩,也使得传媒集团面临资金
本文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等外部原因和发行、广告、营销、人才以及内容等内部原因两方面分析了《半岛都市报》崛起的原因,并且将其与同一市场上的主要同类报纸进行了
摘要:随着媒体多元化的发展,我国电视栏目的发展呈现出个性化、多元化的发展趋势,电视栏目名称的选择日益引起人们的注意,并形成了一种有趣的语言现象。本文从语音入手,重点讨论电视栏目名称的音节特征和语音修辞特色。  关键词:电视栏目名称 语音特色 语音修辞    中国电视事业从1958年诞生至今,已走过50个年头,与此相应,电视栏目的发展也从初期的探索阶段,发展到今天多元化、个性化的成熟阶段。作为电视栏
摄影从表现手法上大致分为纪实摄影、艺术摄影、观念摄影三大类。作为报纸的摄影版面。纪实类摄影占有绝对重要的地位。目前,摄影界对纪实摄影的定义还存在争论,但有两点共识:1、纪实摄影有证据、文献的作用;2、它的题材内容是具有一定社会意义和历史文献价值的。从以上两点来说,纪实摄影与新闻摄影、报道摄影互有交集,它们的区分只是概念性的,我们所说的纪实摄影是广义的,包括以上所有类型。  不少摄影爱好者爱好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