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识评价 点燃习作热情

来源 :课外语文·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从心理学角度看,学生怕写作文,厌写作文,其中的一个原因就是看不到自己的进步,缺乏写作的信心。要消除这个障碍,除了注意作文前对学生的“成功指导”,使学生相信自己——我能成功外,还要注意激励学生的习作热情,调动其积极性,使其增强兴趣,树立信心。
  【关键词】赏识;自我赏识;自信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心理学告诉我们,希望是人们奋斗的原动力。如果我们能对学生的作文多给予肯定,就能使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认识到自己会成功。实际上,每个人都需要善意的赞美。作为教师来讲,赞美学生是一种感情投入,是驱使学生奋发向上、锐意进取的动力源泉。甚至会触及学生的心灵,甚至是震撼。为此,教师对每个学生的习作,都应在不同程度上给予赏识。
  在方法上,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应更新作文的评价观念。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评价作文不仅看“成果”,更重要的是评价他是怎样写出来的。评价时力求公正、合理,富有启发性。习作中显示出来的真实体验、创造火花、主体意识都应给予肯定和赞赏。学生从教师的评价中受到的启迪、尝到成功的甜头,会激励他们写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可见,对小学生习作进行赏识评价是作文教学取得成功的必由之路。
  第斯多惠说:“教育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年龄越小的孩子越希望得到肯定与赏识。所以,对于小学生,教师的评价要落在一个“赏”字上,赏其取材新,赏其立意深,赏其体验丰富,赏其情感细腻……教师多一份赏识,学生就多一次成功。真诚的赏识,并且使学生都有机会获得“最佳”,使人人充满自信地作文,使人人品味着作文的快乐。
  一、自我赏识找自信
  “失败是成功之母。”对儿童来说,“成功是成功之母”也许更切合他们的心理。儿童直觉思维占主导地位,赏识更能激励他们积极向上。学生习作后,便由教师裁决。其实,未必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习作有困难的学生,习作后有的已经知道分数不佳,便不再细看老师的评语和分数了。批改岂不失去了作用?所以,要让学生进行自我批阅、自我赏识。
  (一)符号自我赏识
  我们可提倡写好作文后,由学生本人先对习作赏识一番,画出好词、好句、好段。这样就能充分调动学生习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并促使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对待习作。
  (二)图饰自我赏识
  如让学生自我发现妙词、佳句、精段,可以让学生用他们之间流行的小印章来评定自己的成绩。如小星星、卡通画、小动物图案等,让学生来自我评定,用自己喜欢的图饰来代表自己的成绩,容易被学生喜欢和接受,从而增强他们写作的信心。
  二、互评互赏促提高
  互评互赏创造了平等展现才华的机会,并具有浓郁的相互鼓励、取长补短的学习氛围。教师应和学生一起认真倾听,并热情地给予赞许。
  (一)同学间进行赏识
  由于各自写作能力的差异,学生习作的水平就有差异。而同桌相互朗读欣赏,无疑缩小了赏识的范围,使更多学生有获得赏识的机会。尤其对习作较困难的学生,更能激发他们积极向上的习作情趣。
  (二)小组内交流赏识
  4个人为一个小组,4个人都参加,轮流评改同一篇习作,首先默读全文,画出你喜欢的好词、好句、好段,再从书写、内容、语言、层次等不同方面做出评价,写下批语,最后由每位同学朗读赏识的词、句、段或者新颖的开头和结尾。一般不依次读全文,以免占用过多时间。让他们在4个人中间推荐一位优秀者的习作,在全班予以朗读,然后再让全班同学猜一猜这是谁的作文,最后请作者在掌声中领回自己的作文本,试想,这对小作者该是多么大的一种鼓励和鞭策啊!
  三、教师赏识点“火苗”
  “沙里淘金”是为了让孩子们尝到成功的喜悦,我竭力在他们作文的字里行间,用“放大镜”找优点,“差”中寻优,发现他们的点滴进步,不放过用得好的一个词,一个标点,写得好的一句话,一个标题。发现习作的闪光点,利用口头评语赏识。
  总之,在作文教学中,赏识学生个性表达。赏识学生自主评价作文,赏识学生真实习作,这样学生才会学会习作,享受习作,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个性,提高了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孕育了美好的情感。
  (责任编辑:刘宝瑞)
其他文献
【摘要】综合性学习是新课标的一项重要内容,目前很多学校对于综合性学习的贯彻还不够深入。本文对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同时也提出了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一、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的问题  1.教师对综合性学习把握不准。新课标刚开始实施的几年时间里,许多教师没
【摘要】学生的创新思维离不开教师精心设疑,而课堂设疑必须在吃透课文的基础上,根据文章的重点、难点加以确定,同时,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遵循学生思维活动的特点和规律,既讲究技巧,又顺乎自然,才能引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本文就学生创新意识在教师和学生课堂问答设计中、逐步培养中做了探索。  【关键词】创新意识;悬念性问题;求知欲;独创意识  【中图分类号】G623
【摘 要】应该重视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本的精义与表达,更需要教师通过文本的“例子”,关注学生正儿八经地“读、悟、得”这一“本”,关注和培养学生的自动探究、创新、进取这一“本”。  【关键词】课外阅读;现状;氛围;回归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教师应着重培养学生正确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