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77年对许多人而言都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而刘凤鸣正是其中之一。一张泛黄的老照片上,意气风发的刘凤鸣露着含蓄而自信的笑容,而在他旁边还有很多和他一样的年轻面庞。他们当年都是北京大学法律系77级同学,也是改革开放后接受北大治学传统熏陶的第一届大学生。
30年足以铸就辉煌,如今的刘凤鸣已是微软大中华区副总裁及微软全球副总法律顾问,而他的同窗中有著名法学家、法院院长和大律师。蓦然回首,刘凤鸣由衷地觉得,个体生命的价值能与国家命运、民族复兴融合在一起,是何等令人骄傲。
跨出国门扬威海外
在窗明几净的微软会议室,一身正装的刘凤鸣出现在笔者面前,而打开了话匣子却发现,此时此刻的他并不是一位大谈企业发展蓝图的老总,而是一个满怀感恩的爱国游子。谈到改革开放的意义,刘凤鸣感概万千,一再表示自己是改革开放的直接受益者,而且正因为改革开放,他才有机会到北大就读并出国深造。
1976年,在甘肃插队的刘凤鸣面临三个选择:到兰州饭店当保安员、楼面服务员或餐厅服务员。近三年艰苦的农村生活让他格外向往餐餐饱饭的滋味,第三种职位成了不二之选。1977年文革动乱终于结束,高等院校恢复招生。刘凤鸣笑言自己当时并不知道上大学会是怎么回事,只觉得自己还不到20岁,应该多学点东西,于是他参加了当年的高考并幸运地被北京大学法律系录取。
1981年,全国开始正式招收研究生,刘凤鸣再次受到幸运之神眷顾,被教育部选派为中国首批出国留学生,先后就读于美国明尼苏达州哈姆林大学法学院及华盛顿大学西雅图法学院,并获得了法学硕士、博士学位及哲学博士候选人资格证书。
在美国就读期间,刘凤鸣做了一件自认为很了不起的事情。他在美国完成法学博士学业准备参加律师职业资格考试却被禁止。华盛顿州法律规定,非美国常住居民禁止参加此类考试。刘凤鸣并未善罢甘休,在华盛顿州立法院提起了行政诉讼。几经周折,法官终于裁定只要他能考取律师执照,就能获得永久执业资格。后来基于这个判例,华盛顿州的法律废除了这条不近人情的规定。
刘凤鸣表示,当时挑起这起诉讼的初衷,只是想测试一下美国司法制度是否真如它所声称的那般公正。事后他明白了一个道理:特定环境给了你什么权利,你就应该尝试行使它。事实上谁也不知道华盛顿州法院法官是否会听一个中国人的辩白,但结果是成功了,而且因此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单枪匹马打赢了一场行政官司,刘凤鸣不仅让中国人扬眉吐气,也让自己对未来充满了信心。
虽然在美国律师界取得了成功,刘凤鸣却始终难以割舍对祖国的眷恋,寻找机会在国内大展拳脚。1995年,刘凤鸣作为Davis Wright Tremamine律师事务所的合伙人在北京成立了办事处,成为第一个在大型跨国律师事务所担任合伙人的中国人。1997年,刘凤鸣加入了微软,负责中国区全部的法律、政府和社区事务,把根扎在了中国。当笔者问他要在中国做多久时,他表示,只要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不变,只要中国用得到他,他就会一直留下来。
海纳百川智造中国
从上山下乡、粉碎四人帮、恢复高考、留学海外到回国创业,刘凤鸣亲眼目睹了改革开放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在微软工作的10多年间,他也深刻地感受到了改革开放为外资公司带来的机遇。“没有改革开放,也不会有微软这样的外资企业进入中国市场,继而迅速成长,我也不会有机会服务于微软。”
刘凤鸣指出,像微软这样一个跨国企业在华设立子公司,这本身就是改革开放的直接产物,在此之前外商是不允许成立独资企业来经营目前的业务。对于微软来说,在中国最大的成就之一就是吸引了大量人才,如今微软在中国有3000多名员工,很多都是在相关领域里高、精、尖的技术人员。没有改革开放,也不会培养出这些优秀学子,没有他们,微软也不可能在中国有一展宏图的机遇。
刘凤鸣强调,如果没有改革开放中国的经济就不会发展如此迅速,对微软产品的需求就不会像今天这样庞大。中国现在是全世界最大的计算机软件市场之一,也是全球最大的电视和手机市场,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公司研究并生产出更适合中国消费者的产品,改革开放让很多外资企业到中国发展的梦想成为了现实。
在国家政策方面,微软和许许多多的外资公司都是直接受益者。随着改革开放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比如微软刚刚进入中国时享受到很多税收优惠政策,比如微软在全国各地招收的研究人员有机会获得北京市的常住户口等,这一切都为微软在中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成就了微软的今天。
刘凤鸣指出,纵观微软在中国的布局,它已经是在美国之外规模最大、发展速度最快、职能最完整的子公司,涵盖基础研究、产品开发、市场销售、技术支持和教育培训等多个层面。除了包括亚洲研究院,亚洲工程院等在内的微软中国研究开发集团外,还在20多个城市建有分支机构,业务覆盖全国。此外,在中国的许多城市都设有微软技术中心,它们并不仅仅为微软服务,而是与产业、政府合作的窗口,微软通过战略投资、软件外包、人才培训、技术合作等创造了完整的产业生态系统。
事实上,微软在中国的发展与中国的经济脉搏息息相关。从中国早期的“自造”演变为“制造”,现在走向“创造”甚至“智造”,特别是党的十七大把中国定位成建设创新型国家,这对于中国企业和跨国企业都是千载难逢的机遇。
刘凤鸣表示,自己和微软公司都是改革开放的受益者和参与者。而现在,微软公司又通过资金、技术、人才和市场,以及公益事业等深人参与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推动缩小数字鸿沟,促进中国软件行业的发展。这是一个非常积极的互动。
在海外生活多年的刘凤鸣对中国有着特殊的认同感,他说:
“中国的改革开放最英明的一点就是让中国人了解到外面的世界是怎样的。中国有一个非常好的现象就是,中国人了解的东西非常多,所以才向往去创造更美好的事物。如果要比较一个中国的出租车司机和美国出租车司机,你会感觉到美国司机对中国了解非常少,甚至不知道中国在哪里;而中国司机对美国的了解却很清楚,甚至对美国大选都可以娓娓道来。这都是改革开放的结果。人们了解多了,参与的事情就多了,想象力也会更加丰富。改革开放是一项很巨大的工程,但却能从很多普通的细节反映出来。”
谈到未来,刘凤鸣坦言,一个强大的国家,自主创新并不意味着自我创新、封闭创新,而是一种开放型、合作型的创新。在中国的创新体系中,跨国公司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跨国企业要有自己的正确定位,要把企业文化和中国本土文化密切结合;而中国企业决策者也应该张开双臂,把跨国企业的创新资源纳入自己的创新系统中,这正是改革开放精神实质的最佳体现。
30年足以铸就辉煌,如今的刘凤鸣已是微软大中华区副总裁及微软全球副总法律顾问,而他的同窗中有著名法学家、法院院长和大律师。蓦然回首,刘凤鸣由衷地觉得,个体生命的价值能与国家命运、民族复兴融合在一起,是何等令人骄傲。
跨出国门扬威海外
在窗明几净的微软会议室,一身正装的刘凤鸣出现在笔者面前,而打开了话匣子却发现,此时此刻的他并不是一位大谈企业发展蓝图的老总,而是一个满怀感恩的爱国游子。谈到改革开放的意义,刘凤鸣感概万千,一再表示自己是改革开放的直接受益者,而且正因为改革开放,他才有机会到北大就读并出国深造。
1976年,在甘肃插队的刘凤鸣面临三个选择:到兰州饭店当保安员、楼面服务员或餐厅服务员。近三年艰苦的农村生活让他格外向往餐餐饱饭的滋味,第三种职位成了不二之选。1977年文革动乱终于结束,高等院校恢复招生。刘凤鸣笑言自己当时并不知道上大学会是怎么回事,只觉得自己还不到20岁,应该多学点东西,于是他参加了当年的高考并幸运地被北京大学法律系录取。
1981年,全国开始正式招收研究生,刘凤鸣再次受到幸运之神眷顾,被教育部选派为中国首批出国留学生,先后就读于美国明尼苏达州哈姆林大学法学院及华盛顿大学西雅图法学院,并获得了法学硕士、博士学位及哲学博士候选人资格证书。
在美国就读期间,刘凤鸣做了一件自认为很了不起的事情。他在美国完成法学博士学业准备参加律师职业资格考试却被禁止。华盛顿州法律规定,非美国常住居民禁止参加此类考试。刘凤鸣并未善罢甘休,在华盛顿州立法院提起了行政诉讼。几经周折,法官终于裁定只要他能考取律师执照,就能获得永久执业资格。后来基于这个判例,华盛顿州的法律废除了这条不近人情的规定。
刘凤鸣表示,当时挑起这起诉讼的初衷,只是想测试一下美国司法制度是否真如它所声称的那般公正。事后他明白了一个道理:特定环境给了你什么权利,你就应该尝试行使它。事实上谁也不知道华盛顿州法院法官是否会听一个中国人的辩白,但结果是成功了,而且因此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单枪匹马打赢了一场行政官司,刘凤鸣不仅让中国人扬眉吐气,也让自己对未来充满了信心。
虽然在美国律师界取得了成功,刘凤鸣却始终难以割舍对祖国的眷恋,寻找机会在国内大展拳脚。1995年,刘凤鸣作为Davis Wright Tremamine律师事务所的合伙人在北京成立了办事处,成为第一个在大型跨国律师事务所担任合伙人的中国人。1997年,刘凤鸣加入了微软,负责中国区全部的法律、政府和社区事务,把根扎在了中国。当笔者问他要在中国做多久时,他表示,只要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不变,只要中国用得到他,他就会一直留下来。
海纳百川智造中国
从上山下乡、粉碎四人帮、恢复高考、留学海外到回国创业,刘凤鸣亲眼目睹了改革开放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在微软工作的10多年间,他也深刻地感受到了改革开放为外资公司带来的机遇。“没有改革开放,也不会有微软这样的外资企业进入中国市场,继而迅速成长,我也不会有机会服务于微软。”
刘凤鸣指出,像微软这样一个跨国企业在华设立子公司,这本身就是改革开放的直接产物,在此之前外商是不允许成立独资企业来经营目前的业务。对于微软来说,在中国最大的成就之一就是吸引了大量人才,如今微软在中国有3000多名员工,很多都是在相关领域里高、精、尖的技术人员。没有改革开放,也不会培养出这些优秀学子,没有他们,微软也不可能在中国有一展宏图的机遇。
刘凤鸣强调,如果没有改革开放中国的经济就不会发展如此迅速,对微软产品的需求就不会像今天这样庞大。中国现在是全世界最大的计算机软件市场之一,也是全球最大的电视和手机市场,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公司研究并生产出更适合中国消费者的产品,改革开放让很多外资企业到中国发展的梦想成为了现实。
在国家政策方面,微软和许许多多的外资公司都是直接受益者。随着改革开放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比如微软刚刚进入中国时享受到很多税收优惠政策,比如微软在全国各地招收的研究人员有机会获得北京市的常住户口等,这一切都为微软在中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成就了微软的今天。
刘凤鸣指出,纵观微软在中国的布局,它已经是在美国之外规模最大、发展速度最快、职能最完整的子公司,涵盖基础研究、产品开发、市场销售、技术支持和教育培训等多个层面。除了包括亚洲研究院,亚洲工程院等在内的微软中国研究开发集团外,还在20多个城市建有分支机构,业务覆盖全国。此外,在中国的许多城市都设有微软技术中心,它们并不仅仅为微软服务,而是与产业、政府合作的窗口,微软通过战略投资、软件外包、人才培训、技术合作等创造了完整的产业生态系统。
事实上,微软在中国的发展与中国的经济脉搏息息相关。从中国早期的“自造”演变为“制造”,现在走向“创造”甚至“智造”,特别是党的十七大把中国定位成建设创新型国家,这对于中国企业和跨国企业都是千载难逢的机遇。
刘凤鸣表示,自己和微软公司都是改革开放的受益者和参与者。而现在,微软公司又通过资金、技术、人才和市场,以及公益事业等深人参与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推动缩小数字鸿沟,促进中国软件行业的发展。这是一个非常积极的互动。
在海外生活多年的刘凤鸣对中国有着特殊的认同感,他说:
“中国的改革开放最英明的一点就是让中国人了解到外面的世界是怎样的。中国有一个非常好的现象就是,中国人了解的东西非常多,所以才向往去创造更美好的事物。如果要比较一个中国的出租车司机和美国出租车司机,你会感觉到美国司机对中国了解非常少,甚至不知道中国在哪里;而中国司机对美国的了解却很清楚,甚至对美国大选都可以娓娓道来。这都是改革开放的结果。人们了解多了,参与的事情就多了,想象力也会更加丰富。改革开放是一项很巨大的工程,但却能从很多普通的细节反映出来。”
谈到未来,刘凤鸣坦言,一个强大的国家,自主创新并不意味着自我创新、封闭创新,而是一种开放型、合作型的创新。在中国的创新体系中,跨国公司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跨国企业要有自己的正确定位,要把企业文化和中国本土文化密切结合;而中国企业决策者也应该张开双臂,把跨国企业的创新资源纳入自己的创新系统中,这正是改革开放精神实质的最佳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