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热点概览]
近年来,地震、海啸、沙尘暴、疾病、持续的冰雪等灾害不断出现,世界各国对此日益关注,这些灾害出现的原因历来是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它与生态问题、可持续发展战略等热点问题密切相关,是高考命题的焦点之
[主干链接]
从政治学科分析,要重点掌握国家职能、国家要履行好社会公共服务等职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尊重自然的客观性,坚持用联系、发展、矛盾观点看问题办事情,在尊重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挥科学价值观的导向作用等观点和基础知识。
从历史学科分析,要对古代开发土地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作出正确评价,如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的农业发展及其引发的环境问题;并对近代工业文明兴起过程中的各种弊端和问题,可持续发展战略等知识点理解掌握和灵活运用。
从地理学科分析,要对我国对自然资源过度开发利用而缺乏保护,环境问题的产生,环境问题的防治与环境保护等问题有正确的认识。
[典型题例]
一、单项选择题
全球变暖的威胁不亚于战争。完成1~2题。
1.研究人员预计2100年冰川消融后,海平面可能上升超过16厘米。南太平洋的岛屿国家图瓦卢,领土最高点海拔仅4.5米,一次大规模的潮汐可能就会淹没它。这会直接威胁到( )
A.当今时代的主题 B.国家的性质
C.国家的独立权 D.主权国家的存在
2.人类活动是温室气体生成的重要原因,特别是工业时代以来的人类活动,如人居、建筑、交通、生活用电器等;而牧业生产,以牛为代表的一些动物的消化过程则会产生大量甲烷。对抗气候变暖,各国政府都应该发挥积极作用,因为( )
A.供给与需求不平衡
B.市场经济不是万能的
C.消费结构影响生产结构
D.市场调节有失灵现象
3.2006年1月8日,国务院发布了《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防患于未然”是这个预案的一个基本要求,“预测和预警”被明确规定为一项重要内容。“防患于未然”及“预测和预警”包含的哲理有( )
①承认因果联系的客观性,是正确认识和解决问题的前提 ②正确把握因果联系,可以提高人们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 ③原因和结果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④认识了因果联系,就可以避免灾害发生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③④ D.①②
4.2007年11月15日,某地区遭受强热带风暴“锡德”袭击,造成大量人员伤亡,但相比1970年死亡50万人和1991年死亡14.3万人,风暴“锡德”没能使该地区出现更严重的人员伤亡,应归功于该沿海地区相对成熟的风暴预警体系。这给我们的启示是( )
A.要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B.联系具有客观性,人们无法改变事物的联系
C.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能提高人们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
D.人类活动必然会引起自然灾害的发生
5.2007年12月3~5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针对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会议要求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始终居安思危,高度重视并及时化解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和问题。这蕴含的哲理是( )
①主要矛盾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 ②正确意识能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 ③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④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6.图中B处在汉朝时还是水草丰美的大草原,而现在已变成一片沙漠,其人为原因是( )
A.气候由湿润向干旱转变的结果
B.植被由草原向荒漠退化的结果
C.农业由耕种向畜牧转变的结果
D.人类过度开垦和放牧对植被破坏的结果
若在河流上修建水库,则水库下游的河流水位会产生明显的变化。下图是我国东部某河流水文站测得的修建水库前后的水位变化。回答7~8题。
7.修建水库前,与该河流出现最高水位有关的现象是( )
A.梅雨连绵 B.春雨霏霏
C.冰雪融化 D.气旋活动频繁
8.修建水库后,可能使河流下游地区( )
A.洪涝灾害频繁
B.诱发地震、滑坡
C.河床泥沙沉积严重
D.某些鱼类减少或绝迹
珠江三角洲自2005年底开始再次发生成潮危害,这是珠江三角洲遇到的最严重的咸潮。咸潮是指沿海地区海水通过河流或其他渠道倒流进内陆区域后,水中的盐分仍然达到或超过250毫克/升的自然灾害。咸潮一般发生在上一年冬至到次年立春清明期间,咸潮的直接诱因是南粤大地连年干旱,但海平面的升高和人类的无序采砂也会加剧咸潮的蔓延。回答9~10题。
9.咸潮危害最容易发生在( )
A.过量抽取地下水的地区
B.沿海地势低平地区
C.河流人海口
D.多台风地区
10.以下措施可以减缓咸潮危害的是( )
A.修筑堤坝,抵御海水入侵
B.上游水库开闸放水,增加河流入海量
C.挖采河沙,疏通河道
D.减少地下水的抽取,多用河水
读《我国某石灰岩地区不同植被下土壤空气中CO2浓度示意图》(右图),完成11~13题。
11.如果水分条件相同,那么图中哪种植被下的土壤、岩石最易被溶蚀( )
A.无植被耕地 B.人工草坡
C.柏树林 D.天然草坡
12.如果当地植被破坏严重,最终产生的环境问题是( )
A.石漠化 B.泥石流
C.盐碱化 D.水土流失
13.限制该地区交通建设的原因之一是( )
A.降水较多,施工困难
B.喀斯特地貌广布,地表破碎
C.生态脆弱,破坏后难以恢复
D.岩石疏松,施工取材困难
二、综合题
14.材料一 2006年7、8月份,我国四川和重庆地区出现持续大旱。据气象学家分析,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西侧高原积雪偏少,成为异常热源,导致高原地区上升气流加强。此高温现象是在大系统背景下造成的。当年夏天副热带高压“西深积点”普遍高于往年,整体副热带高压较往年向偏西偏北偏移,且持续时间也很长,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青藏高压的异常是关键因素。
材料二 《中国沿32°N纬线地形剖面图》
材料三 区域经济的发展为整体经济发展提供了源头活水。成渝经济区又名“长江上游经济带”,它将会成为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经济区后,中国经济增长的又一个增长极。据了解,按照构想,成渝经济区的范围被划定为20.28平方公里,占川渝两省总面积的35.75%。
请回答:
(1)图中①②③表示的地形区是:
①_______;②_______;③_______。
(2)请在图中画出气流运动的剖面示意图,并解释川渝地区干旱少雨的直接原因。
(3)该高原积雪偏少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并简述该原因对地球造成的影响。
图中②地区对①地区地理环境的影响,体现了地理环境的_______性,这种特性表现在_______,_______。
(4)成都的城市布局形式是_______,重庆的城市布局形式是_______,形成这种状况的主要自然因素是_______的不同。这两种城市布局的优缺点是什么?
(5)元明清三朝重视对西南地区的管理。除了明朝在西南各地设置都指挥使司外,元清两朝采取了什么重大的行政举措?有何历史意义?
(6)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的哪些举措直接促进了西南地区的发展?
(7)用经济常识的有关知识说明推进成渝经济区发展的重大意义。
近年来,地震、海啸、沙尘暴、疾病、持续的冰雪等灾害不断出现,世界各国对此日益关注,这些灾害出现的原因历来是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它与生态问题、可持续发展战略等热点问题密切相关,是高考命题的焦点之
[主干链接]
从政治学科分析,要重点掌握国家职能、国家要履行好社会公共服务等职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尊重自然的客观性,坚持用联系、发展、矛盾观点看问题办事情,在尊重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挥科学价值观的导向作用等观点和基础知识。
从历史学科分析,要对古代开发土地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作出正确评价,如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的农业发展及其引发的环境问题;并对近代工业文明兴起过程中的各种弊端和问题,可持续发展战略等知识点理解掌握和灵活运用。
从地理学科分析,要对我国对自然资源过度开发利用而缺乏保护,环境问题的产生,环境问题的防治与环境保护等问题有正确的认识。
[典型题例]
一、单项选择题
全球变暖的威胁不亚于战争。完成1~2题。
1.研究人员预计2100年冰川消融后,海平面可能上升超过16厘米。南太平洋的岛屿国家图瓦卢,领土最高点海拔仅4.5米,一次大规模的潮汐可能就会淹没它。这会直接威胁到( )
A.当今时代的主题 B.国家的性质
C.国家的独立权 D.主权国家的存在
2.人类活动是温室气体生成的重要原因,特别是工业时代以来的人类活动,如人居、建筑、交通、生活用电器等;而牧业生产,以牛为代表的一些动物的消化过程则会产生大量甲烷。对抗气候变暖,各国政府都应该发挥积极作用,因为( )
A.供给与需求不平衡
B.市场经济不是万能的
C.消费结构影响生产结构
D.市场调节有失灵现象
3.2006年1月8日,国务院发布了《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防患于未然”是这个预案的一个基本要求,“预测和预警”被明确规定为一项重要内容。“防患于未然”及“预测和预警”包含的哲理有( )
①承认因果联系的客观性,是正确认识和解决问题的前提 ②正确把握因果联系,可以提高人们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 ③原因和结果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④认识了因果联系,就可以避免灾害发生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③④ D.①②
4.2007年11月15日,某地区遭受强热带风暴“锡德”袭击,造成大量人员伤亡,但相比1970年死亡50万人和1991年死亡14.3万人,风暴“锡德”没能使该地区出现更严重的人员伤亡,应归功于该沿海地区相对成熟的风暴预警体系。这给我们的启示是( )
A.要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B.联系具有客观性,人们无法改变事物的联系
C.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能提高人们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
D.人类活动必然会引起自然灾害的发生
5.2007年12月3~5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针对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会议要求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始终居安思危,高度重视并及时化解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和问题。这蕴含的哲理是( )
①主要矛盾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 ②正确意识能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 ③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④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6.图中B处在汉朝时还是水草丰美的大草原,而现在已变成一片沙漠,其人为原因是( )
A.气候由湿润向干旱转变的结果
B.植被由草原向荒漠退化的结果
C.农业由耕种向畜牧转变的结果
D.人类过度开垦和放牧对植被破坏的结果
若在河流上修建水库,则水库下游的河流水位会产生明显的变化。下图是我国东部某河流水文站测得的修建水库前后的水位变化。回答7~8题。
7.修建水库前,与该河流出现最高水位有关的现象是( )
A.梅雨连绵 B.春雨霏霏
C.冰雪融化 D.气旋活动频繁
8.修建水库后,可能使河流下游地区( )
A.洪涝灾害频繁
B.诱发地震、滑坡
C.河床泥沙沉积严重
D.某些鱼类减少或绝迹
珠江三角洲自2005年底开始再次发生成潮危害,这是珠江三角洲遇到的最严重的咸潮。咸潮是指沿海地区海水通过河流或其他渠道倒流进内陆区域后,水中的盐分仍然达到或超过250毫克/升的自然灾害。咸潮一般发生在上一年冬至到次年立春清明期间,咸潮的直接诱因是南粤大地连年干旱,但海平面的升高和人类的无序采砂也会加剧咸潮的蔓延。回答9~10题。
9.咸潮危害最容易发生在( )
A.过量抽取地下水的地区
B.沿海地势低平地区
C.河流人海口
D.多台风地区
10.以下措施可以减缓咸潮危害的是( )
A.修筑堤坝,抵御海水入侵
B.上游水库开闸放水,增加河流入海量
C.挖采河沙,疏通河道
D.减少地下水的抽取,多用河水
读《我国某石灰岩地区不同植被下土壤空气中CO2浓度示意图》(右图),完成11~13题。
11.如果水分条件相同,那么图中哪种植被下的土壤、岩石最易被溶蚀( )
A.无植被耕地 B.人工草坡
C.柏树林 D.天然草坡
12.如果当地植被破坏严重,最终产生的环境问题是( )
A.石漠化 B.泥石流
C.盐碱化 D.水土流失
13.限制该地区交通建设的原因之一是( )
A.降水较多,施工困难
B.喀斯特地貌广布,地表破碎
C.生态脆弱,破坏后难以恢复
D.岩石疏松,施工取材困难
二、综合题
14.材料一 2006年7、8月份,我国四川和重庆地区出现持续大旱。据气象学家分析,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西侧高原积雪偏少,成为异常热源,导致高原地区上升气流加强。此高温现象是在大系统背景下造成的。当年夏天副热带高压“西深积点”普遍高于往年,整体副热带高压较往年向偏西偏北偏移,且持续时间也很长,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青藏高压的异常是关键因素。
材料二 《中国沿32°N纬线地形剖面图》
材料三 区域经济的发展为整体经济发展提供了源头活水。成渝经济区又名“长江上游经济带”,它将会成为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经济区后,中国经济增长的又一个增长极。据了解,按照构想,成渝经济区的范围被划定为20.28平方公里,占川渝两省总面积的35.75%。
请回答:
(1)图中①②③表示的地形区是:
①_______;②_______;③_______。
(2)请在图中画出气流运动的剖面示意图,并解释川渝地区干旱少雨的直接原因。
(3)该高原积雪偏少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并简述该原因对地球造成的影响。
图中②地区对①地区地理环境的影响,体现了地理环境的_______性,这种特性表现在_______,_______。
(4)成都的城市布局形式是_______,重庆的城市布局形式是_______,形成这种状况的主要自然因素是_______的不同。这两种城市布局的优缺点是什么?
(5)元明清三朝重视对西南地区的管理。除了明朝在西南各地设置都指挥使司外,元清两朝采取了什么重大的行政举措?有何历史意义?
(6)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的哪些举措直接促进了西南地区的发展?
(7)用经济常识的有关知识说明推进成渝经济区发展的重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