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晓森是个聪明伶俐的孩子,领悟力较强,爱看书,有主见,但就是不好好学习,上课想说话就说话,想睡觉就睡觉;高兴了才写几笔作业,字乱得像蜘蛛爬过的一样。由于学习习惯不好,他的成绩不说也可想而知。因为作业和纪律问题,我在班中没少批评他。起初,我让他在放学前把前一天的作业补齐,他虽是一脸的不乐意,但还是凑合补齐了;后来,一批评他,他就把脖子一梗,眼睛一斜,一副不服气的样子。为了不耽误上课,我没跟他计较。谁知有一次,他竟在我讲课时把一本课外书放在桌上公然看起来,我走过去把书拿起来放到了讲台桌上,他站起来理直气壮地说:“凭什么收我的书?”我没有理睬他,继续讲课,他气哼哼地坐下了,嘴里还嘟囔着什么。下课后,由于年级组里要开会,我急急忙忙回了办公室,当我回到班里时,预备铃已经响起,我突然发现上节课没收的书不见了踪影,而晓森正翻看着那本书。我叫他到前面来,大声地问:“谁叫你把书拿回去的?”“这是我的书。”他满不在乎地说。“太不像话了!打电话让你妈妈来一趟!”我忍无可忍了。“我妈很忙,没时间。”这不是诚心挑衅吗?我扫视了一下全班,班里安静极了,同学们的目光齐刷刷地看着我,看我如何解决这件事,其中几个平时也爱顶嘴的学生向晓森投去了赞许的目光。我的大脑进行了快速的思考:切忌急躁!今天这件事如何处理,不但关系到晓森的教育问题,而且关系到班中这股叛逆之风是否会刮起的问题。我来了个180度大转弯:“你个人的问题我们不占上课时间来处理,先上课。”他见我没有接招,怏怏地坐下了。
这件事该如何处理?我彻夜难眠,翻来覆去地思考:学生违纪的根源在哪里?我突然想起鲧治水的故事:鲧用堵塞的办法去治水,费了很大的劲,却始终没能消除洪水灾害。我们单纯靠批评的方法,不是在重演几千年前的错误吗?大禹吸取父亲鲧的教训,用疏导的方法治水,不仅消除了洪灾,还可以灌溉农田。禹与鲧治水的成败,给了我启示,给了我智慧。
事是因书而起,我就从书下手。我从同学那了解到晓森正在看于丹的《论语心得》,于是有一天我便和他聊起了这本书。出乎我意料的是,他说于丹的《论语心得》写得不怎么样,有很多地方对《论语》理解得根本就不对。“很有想法嘛!清华、北大等高校的10名博士与你有相同的看法。”我半开玩笑地说。他有点不好意思:“我觉得他们说的有道理。”“一千个观众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嘛!我倒觉得她把深奥的道理讲得浅显易懂,使《论语》真正走进了我们的心里。”我俩你一言我一语地谈起了读书心得,早已忘记了前几天课堂上的不愉快。渐渐地,我俩成了“书友”。在和他交流读书体会时,我又不失时机地赞许了他的聪明伶俐、爱读书、领悟力强,提出了纠正不良学习习惯的建议。我对他的尊重改变了他对我的看法,我给他的建议他欣然接受了,按时写作业了,书写工整了,上课听讲认真了,这次毕业考试语文、数学、英语都考了90分以上的好成绩,这可是他以前考试从来未得过的呀!后来他坦言:其实以前与我对着干,主要是反感我的当众批评,不留面子,虽也知道老师是为了自己好,但就是不愿意听,所以就故意“叛逆”,如果我还批评他,他会继续“叛逆”下去。我听后,暗自吸了一口凉气,幸亏我及时“醒悟”,否则后果不堪设想啊!
感悟: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管理存在着一种巨大的“误区”——那就是总觉得学生犯错是“叛逆”,是不可饶恕,在处理学生时喜欢树立“典型”,要杀鸡儆猴,总试图用最严厉的处罚来警戒学生犯类似错误,结果效果却并不理想,往往适得其反,学生逆反心理更加强烈。青少年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重要阶段,他们好胜心强,视野开阔,思维敏捷,不同的成长环境造就了不同的思想、气质、性格,因此在学校生活中就表现出不同的行动和情绪。教师的责任就在于让学生发扬那些健康的、向上的因素,转化那些不利的、消极的因素,这就是“扬长避短”、因材施教吧。□
(作者单位:北京市丰台区第五小学)
这件事该如何处理?我彻夜难眠,翻来覆去地思考:学生违纪的根源在哪里?我突然想起鲧治水的故事:鲧用堵塞的办法去治水,费了很大的劲,却始终没能消除洪水灾害。我们单纯靠批评的方法,不是在重演几千年前的错误吗?大禹吸取父亲鲧的教训,用疏导的方法治水,不仅消除了洪灾,还可以灌溉农田。禹与鲧治水的成败,给了我启示,给了我智慧。
事是因书而起,我就从书下手。我从同学那了解到晓森正在看于丹的《论语心得》,于是有一天我便和他聊起了这本书。出乎我意料的是,他说于丹的《论语心得》写得不怎么样,有很多地方对《论语》理解得根本就不对。“很有想法嘛!清华、北大等高校的10名博士与你有相同的看法。”我半开玩笑地说。他有点不好意思:“我觉得他们说的有道理。”“一千个观众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嘛!我倒觉得她把深奥的道理讲得浅显易懂,使《论语》真正走进了我们的心里。”我俩你一言我一语地谈起了读书心得,早已忘记了前几天课堂上的不愉快。渐渐地,我俩成了“书友”。在和他交流读书体会时,我又不失时机地赞许了他的聪明伶俐、爱读书、领悟力强,提出了纠正不良学习习惯的建议。我对他的尊重改变了他对我的看法,我给他的建议他欣然接受了,按时写作业了,书写工整了,上课听讲认真了,这次毕业考试语文、数学、英语都考了90分以上的好成绩,这可是他以前考试从来未得过的呀!后来他坦言:其实以前与我对着干,主要是反感我的当众批评,不留面子,虽也知道老师是为了自己好,但就是不愿意听,所以就故意“叛逆”,如果我还批评他,他会继续“叛逆”下去。我听后,暗自吸了一口凉气,幸亏我及时“醒悟”,否则后果不堪设想啊!
感悟: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管理存在着一种巨大的“误区”——那就是总觉得学生犯错是“叛逆”,是不可饶恕,在处理学生时喜欢树立“典型”,要杀鸡儆猴,总试图用最严厉的处罚来警戒学生犯类似错误,结果效果却并不理想,往往适得其反,学生逆反心理更加强烈。青少年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重要阶段,他们好胜心强,视野开阔,思维敏捷,不同的成长环境造就了不同的思想、气质、性格,因此在学校生活中就表现出不同的行动和情绪。教师的责任就在于让学生发扬那些健康的、向上的因素,转化那些不利的、消极的因素,这就是“扬长避短”、因材施教吧。□
(作者单位:北京市丰台区第五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