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莫言
作家简介:莫言,原名管谟业,1955年2月17日生,祖籍山东高密,是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
作品素描:《檀香刑》是莫言的代表作之一,发表于2008年,曾引起文学界热议。小说以1900年德国人在山东修建胶济铁路、袁世凯镇压山东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慈禧仓皇出逃为历史背景,讲述了发生在“高密东北乡”的一场兵荒马乱的运动,一桩骇人听闻的酷刑,一段惊心动魄的故事。
第七章 悲歌
★主要人物★
孙丙:孙眉娘的父亲,他是个富有浪漫气质的戏班班主,拥有一部自认为天下第一的潇洒胡须。他好喝酒、爱逛窑子、讲义气,算是条汉子。他最大的成就是将“猫腔”进行改革发展,在曲艺上取得重大成就。是檀香刑的被施刑者。
孙眉娘:孙丙的女儿,丈夫是痴儿赵小甲,公公是刽子手赵甲,钱丁的干女儿、情人。她的职业是卖五香狗肉。她娇媚风骚,有着沉鱼落雁之貌却因一双大脚嫁给了赵甲的半傻的儿子。
钱丁:高密知县,清廷政府官员。他生得相貌堂堂,天生一副官样,颇能服人。心中也一直以仕途为第一,但因与孙眉娘的感情纠缠,以及心中的耿直善良,被牵扯到这一案子中。
自从下巴上的胡须被人薅去之后,孙丙的生活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简洁的一句陈述,总括下文要讲述的内容。“重大的”一词看似平淡无奇,却足以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那天上午,在女儿家。他躺在炕上,仰望着已经悬挂在房梁上的绳子套儿,等待着女儿行刺不成或者行刺成功的消息,随时准备悬梁自尽。(长短句搭配,行文错落有致。仅用了两句话,就描述出了时间、地点、人物、场景、动作和事态,语言凝练而富有概括力,同时又极具画面感。)因为他知道,女儿此去,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对他来说,都难免受牵连再入牢狱。他在县狱里待过,知道里边的厉害,所以宁愿自杀,也不愿进去受罪。(以全知视角对孙丙准备自杀的原因进行说明。“自杀”隐含着强烈的故事冲突和戏剧性,让本节一开始就异峰突起,并渲染出一种悲剧氛围。)
孙丙在炕上躺了整整一个白天,有时睡,有时醒,有时半睡半醒。在半睡半醒时,他的脑海里就出现了在明亮的月光下那个仿佛从天而降的歹徒的形象……(这两句的前后衔接十分自然,用语简洁,却有一种音乐的节奏感。省略号之后,既是对孙丙半睡半醒时头脑中所想的如实描述,更是对之前事件的必要插叙。)歹徒身材高大,腿脚矫健,行动迅捷,如同一匹巨大的黑猫。(黑猫是黑夜里的幽灵,在大家的眼中,黑猫是不吉祥的象征。)当时他行走在从十香楼通往曹家客栈的狭窄街巷里,被月光照耀得通亮如水的青石街道上,摇曳着他长长的身影。(月色如水,孙丙如同在水中漂游,诗意和杀机一同呈现。)十香楼里的酒色使他腿软头昏,以至于当那黑衣人突然地出现在面前时,他还以为是个幻影。那人冷冷的笑声使他清醒过来。他本能地将腰里残存的几枚制钱扔在面前。在制钱落在石街上发出了清脆声音后,他嘴里夹缠不清地说:朋友,俺是高密东北乡的孙丙,唱猫腔的穷戏子,身上的银子还了风流债,改日请到东北乡去,兄弟为您唱一本连台大戏……(从头昏到清醒,从举动到说话,一连串下意识的本能反应真实可感,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孙丙重视钱财、委曲求全的性格。)黑衣人根本就没低头看那几枚制钱,而是一步步地紧逼上来。孙丙感到有一股冷气从黑衣人的身上散发出来,头脑顿时清醒了许多。这时,他才意识到自己碰到的绝不是一个为了图财而劫道的毛贼,而是一个前来寻仇的敌人。他的脑子走马灯般地旋转着,回忆着那些可能的敌人;与此同时,他的身体慢慢地后退,一直退到了一个月光照不到的阴暗墙角;而这时,黑衣人在明处,全身上下银光闪闪,透过蒙面的黑纱,似乎能看清他棱角分明的脸庞。(画面感很强,一个步步紧逼、身在明处、杀气逼人,一个慢慢后退、身在暗处、慌乱恐惧,细节的捕捉非常到位,叙述的节奏也十分紧凑。)黑衣人从下巴上垂挂下来蓬松在胸前的那个黑布囊突然地跳进了孙丙的眼帘,他感到被这突发事件搞得昏昏沉沉的头脑里开了一条缝隙,一道灵光闪过,知县的形象仿佛从黑衣内蝉蜕而出。(语言富有想象力,生动地表现出孙丙在慌乱恐惧中恍然大悟那一刻的内心反应。)恐惧感顿时消逝,心中升腾起仇恨和鄙视。原来是大老爷,他鄙夷地说。黑衣人继续发出冷冷的笑声,并且用手将那蓬松的布囊托起来抖了抖,似乎是用这个动作来证明孙丙的判断正确无误。“说吧,大老爷,”孙丙道,“到底要俺怎么样?”说完了这话,他攥紧了拳头,准备与化装夜行的县太爷一搏。但没等他出手,下巴上就感到一阵撕皮裂肉般的剧痛,而一络胡须已经在黑衣人的手中了。孙丙尖叫着朝黑衣人扑去。他唱了半辈子戏,在戏台上能翻空心跟头,能跌僵尸,这一套虽然不是真正的武功,但对付一个秀才还是绰绰有余。孙丙怒火填膺,抖擞起精神,扑进月光里,与黑衣人拼命,但他的手还没触及到黑衣人的身体,自己就仰面朝天跌倒在街道上。坚硬的石头碰撞着他的后脑勺子发出了沉闷的声响,一阵剧痛使他暂时地丧失了知觉。(心理、语言和动作描写交融一体、一气呵成,“鄙夷地说”“攥紧了拳头”“扑进月光里”塑造出一个英勇无畏的形象,然而展现得越充分,之后的“仰面朝天跌倒”就显得越讽刺。读者能够感受到,孙丙的愤怒和反击是多么苍白无力。)等他清醒过来时,黑衣人沉重的大脚已经踩在了他的胸脯上。他艰难地喘息着,说:“大老爷……您不是已经赦免俺了吗?怎么又……”(与前面的鄙夷和硬气相比,语气上的变化再次表现出孙丙内心软弱、委曲求全的性格。)黑衣人冷笑一声,依然不说话,他的手揪住孙丙一撮胡须,猛地一扯,那撮胡须就在他的手中了。孙丙痛苦地喊叫起来。黑衣人扔掉胡须,从身边捡起一块石头蛋子,准确地填进孙丙的嘴巴里。然后,他就用准确而有力的动作,片刻之间就把孙丙的胡须薅干净。(从不说话而只是冷笑了三次,动作迅捷、连贯、准确而有力,将黑衣人的形象刻画得生动传神,同时也与孙丙的形象形成鲜明对比。)等孙丙艰难地从地上爬起来时,黑衣人已经无影无踪,如果不是下巴和后脑勺子上的尖锐痛楚,他还以为自己是在一个梦境里。他用手抠出了把口腔塞得满当当的石头蛋子,眼泪哗哗地流了出来。他看到,在被月光照亮的青石街上,自己的胡须,宛如一撮撮凌乱的水草,委屈地扭动着……(仍然是月色如水,但诗意和杀机都已不再,剩下的只是绝望和悲凉。插叙以这一悲情的场面结束,与本节一开始渲染的悲剧氛围自然地融合到一起。) 傍晚时,女婿乐呵呵地进来一次,扔给他一个大烧饼,然后又乐呵呵地出去了。(随着插叙的结束,文章的叙述陡然发生了转折,女婿的“乐呵呵”对前文孙丙独自一人营造的悲剧氛围形成了反讽,事态变得诡异起来。)一直等到掌灯时分,女儿才从外边回来。在通明的红烛照耀下,她欢天喜地,根本不似杀人归来,也不似杀人未遂归来,而仿佛是去参加了一个盛大的结婚宴会。(女儿的“欢天喜地”加剧了反讽效果,悲剧氛围至此已荡然无存。事态的发展出乎孙丙的意料,也进一步刺激着读者的阅读心理。)没及他张口询问,女儿就拉下了脸,(女儿面对孙丙时“拉下了脸”,与其刚从外边回来时的欢天喜地形成对比,也让事态再次变得紧张起来。)说:“爹,你胡说八道!钱大老爷是个书生,手软得如同棉胎,怎么会是蒙面大盗?我看你是让那些臭女人用马尿灌糊涂了,眼睛不管事了,脑子也不好使了,才说出那些混话。你也不想想,即便是钱大老爷想薅你的胡子,还用得着他堂堂知县亲自动手?再说了,他要真想薅你的胡子,斗须的时候,让你自己薅掉不就得了?人家何必赦免你?再说了,就冲着你骂那句脏话,人家就可以正大光明地要了你的命,即便不定你的罪,关死在班房里的人多了去了,人家还跟你斗什么胡须?爹,你也是扔掉四十数五十的人了,还是这样地老不正经。整日价眠花宿柳,偷鸡摸狗,我看薅了你的胡子的,是天老爷派下来的神差。这是上天给你的一个警告,如果你还不知悔改,下次就会把你的头拔了去!”(孙眉娘的话可谓气势逼人、逻辑严谨、有理有据,透露出她对钱大老爷的袒护心态,对亲爹却毫不吝啬自己的恶言恶语,其在双方面前的立场一目了然。这段语言描写十分精彩,将眉娘嬉笑怒骂乃至泼辣粗俗的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
女儿连珠炮般的话语,激得孙丙大汗淋漓。他疑惑地看着女儿一本正经的脸,心里想:是不是活见了鬼?这些话,十句中倒有八句不是女儿的声口。仅仅一天不到的工夫,她就换了个人似的。他冷笑一声,说:“眉娘,姓钱的在你的身上使了什么魔法?”(女儿的话让孙丙感到紧张惶惑,然而他所能做的也仅仅是出于本能的回击:冷笑,以及歹毒的反问。父女之间关系的紧张,以及孙丙身上的那种被动和无力感,表现得越发突出。)
“听听你这话,还是个爹吗?”眉娘翻了脸,怒道,“钱大老爷是堂堂正正的君子,见了俺目不斜视,”她从怀里摸出一锭白花花的大银子,扔到炕上,(前文中女婿给孙丙烧饼时是“扔”,女儿在这里同样是“扔”,两个“扔”字也生动地反映出他们之间的关系。)说,“大老爷说了,‘王八戏子鳖待诏’,正经人没有干这个的。大老爷赏给你五十两银子,让你回去解散戏班子,做个小买卖。”
他心中恼怒,很想把那锭银子掷回去,显示一下高密东北乡人的骨气,但把银子抓到手里后,那凉爽柔软的感觉,令他实在不忍释手。他说:“闺女,这锭银子,不会是铅心裹了锡皮吧?”(从直呼“眉娘”到称呼“闺女”,从歹毒的反问到关心银子,孙丙拿到银子后的心理变化和语言表现,十足地刻画出其庸俗市侩的性格。与本节开篇时准备自杀的悲剧氛围相比,这句话的出口让反讽效果达到了极致。)
“爹,你胡说什么?”眉娘怒气冲冲地说,“你和俺娘的事,别以为俺不知道。你风流成性,把俺娘活活气死,又差点儿让黑驴把俺咬死。为此俺记恨你一辈子!但爹是换不了的,纵有千仇万恨,爹还是爹。这个世界上,剩下一个真心希望你好的人,那也必定是我。爹,听钱大老爷的劝告,回去干点正经事儿,有那合适的,就娶了,好好地过几年太平日子吧。”(巧妙地安排眉娘自己说出对孙丙恶言恶语的原因,让情节变得合理可信。眉娘三段话都以对孙丙的训斥、指责开始,她与父亲之间的矛盾冲突可见一斑。)
孙丙怀揣着那枚大银子,返回了高密东北乡。一路上他时而怒火填膺,时而羞愧难当。遇到行人他就用袖子捂住嘴巴,生怕让人看到自己血糊糊的下巴。临近家乡时,他蹲在马桑河边,在如镜的水面上,看到了自己丑陋的脸。他看到自己的脸上布满了皱纹,双鬓如霜,似乎是一个衰朽残年的老人了。他长叹一声,撩起水,忍着痛,洗了脸,然后回了家。(几句话概述了孙丙的返乡之旅,然而对孙丙本人来说,却是一次重大的精神蜕变之旅。“长叹一声”仿佛是对过往生活的告慰和告别,忍痛洗脸似乎也隐含着些许新生的意味。)
孙丙解散了戏班子。班子里唱旦的小桃红,是个孤女,原本就跟他有一腿,借着这个机会,索性明媒正娶了。虽说年龄相差很多,但看上去还算般配。两口子用钱大老爷赏给的银子,买下了这处当街的院落,稍加改造,成了孙记茶馆。去年春上,小桃红生了龙凤胎,大喜。钱大老爷派人送来了贺礼:一对银脖锁,每个一两重。这事轰动了高密东北乡,前来贺喜者甚多,摆了四十多桌喜酒,才把贺客宴遍。人们私下里传说,钱大老爷是孙丙的半个女婿,孙眉娘是半个县令。乍听了这些话,他感到很耻辱,但时间一长,也就麻木不仁了。他丢了胡须,就如剪掉了鬃毛和尾巴的烈马,没了威风也减了脾气,横眉竖目的脸,渐渐变得平和圆润。如今的孙丙,过上了四平八稳的幸福生活。他满面红光,一团和气,俨然一个乡绅。(孙丙果然拿着钱大老爷的钱,并按照他的指示和眉娘的建议过上了新生活,从一开始的准备自杀发展到这一步可谓天南海北。孙丙人生中的这一戏剧性转折令人感喟,但他是真的浴火重生,开始了全新生活,还是隐忍偷生,夹起尾巴做人?)
总评
从写作技巧和文学性的角度来说,这段选文给了我们诸多启发,可以说主要的一些文学手法都在其中得到了生动的表现。
用词的准确、凝练和鲜活是最基本的,这体现在文章的字里行间,无须多言。修辞方面亦可圈可点,比如将黑衣人比喻为“一匹巨大的黑猫”,将恍然大悟描绘为“头脑里开了一条缝隙”,将胡须形容为“一撮撮凌乱的水草”。这类修辞在文中用得比较节制,但每一处都仿佛叙述过程中自然生发出来的,不仅贴切生动,而且提升了上下文的语言表现力。长短句的搭配让行文错落有致,这种节奏感本身就能给读者带来愉快的阅读体验。再如,黑衣人没有说一句话,而眉娘则主要是说了三段话,表现形式不同,但选文抓住了人物的主要特点和神韵,两个人物的形象塑造都十分生动饱满。
最重要的是,正如在文中多次点评过的,选文在铺垫、渲染、对比、转折、反讽等方面运用得浑然天成,营造出了浓厚的故事性和戏剧冲突,让读者的阅读心理随着行文的进展不断东奔西跑,从而获得愉快的阅读体验。
作家简介:莫言,原名管谟业,1955年2月17日生,祖籍山东高密,是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
作品素描:《檀香刑》是莫言的代表作之一,发表于2008年,曾引起文学界热议。小说以1900年德国人在山东修建胶济铁路、袁世凯镇压山东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慈禧仓皇出逃为历史背景,讲述了发生在“高密东北乡”的一场兵荒马乱的运动,一桩骇人听闻的酷刑,一段惊心动魄的故事。
第七章 悲歌
★主要人物★
孙丙:孙眉娘的父亲,他是个富有浪漫气质的戏班班主,拥有一部自认为天下第一的潇洒胡须。他好喝酒、爱逛窑子、讲义气,算是条汉子。他最大的成就是将“猫腔”进行改革发展,在曲艺上取得重大成就。是檀香刑的被施刑者。
孙眉娘:孙丙的女儿,丈夫是痴儿赵小甲,公公是刽子手赵甲,钱丁的干女儿、情人。她的职业是卖五香狗肉。她娇媚风骚,有着沉鱼落雁之貌却因一双大脚嫁给了赵甲的半傻的儿子。
钱丁:高密知县,清廷政府官员。他生得相貌堂堂,天生一副官样,颇能服人。心中也一直以仕途为第一,但因与孙眉娘的感情纠缠,以及心中的耿直善良,被牵扯到这一案子中。
自从下巴上的胡须被人薅去之后,孙丙的生活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简洁的一句陈述,总括下文要讲述的内容。“重大的”一词看似平淡无奇,却足以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那天上午,在女儿家。他躺在炕上,仰望着已经悬挂在房梁上的绳子套儿,等待着女儿行刺不成或者行刺成功的消息,随时准备悬梁自尽。(长短句搭配,行文错落有致。仅用了两句话,就描述出了时间、地点、人物、场景、动作和事态,语言凝练而富有概括力,同时又极具画面感。)因为他知道,女儿此去,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对他来说,都难免受牵连再入牢狱。他在县狱里待过,知道里边的厉害,所以宁愿自杀,也不愿进去受罪。(以全知视角对孙丙准备自杀的原因进行说明。“自杀”隐含着强烈的故事冲突和戏剧性,让本节一开始就异峰突起,并渲染出一种悲剧氛围。)
孙丙在炕上躺了整整一个白天,有时睡,有时醒,有时半睡半醒。在半睡半醒时,他的脑海里就出现了在明亮的月光下那个仿佛从天而降的歹徒的形象……(这两句的前后衔接十分自然,用语简洁,却有一种音乐的节奏感。省略号之后,既是对孙丙半睡半醒时头脑中所想的如实描述,更是对之前事件的必要插叙。)歹徒身材高大,腿脚矫健,行动迅捷,如同一匹巨大的黑猫。(黑猫是黑夜里的幽灵,在大家的眼中,黑猫是不吉祥的象征。)当时他行走在从十香楼通往曹家客栈的狭窄街巷里,被月光照耀得通亮如水的青石街道上,摇曳着他长长的身影。(月色如水,孙丙如同在水中漂游,诗意和杀机一同呈现。)十香楼里的酒色使他腿软头昏,以至于当那黑衣人突然地出现在面前时,他还以为是个幻影。那人冷冷的笑声使他清醒过来。他本能地将腰里残存的几枚制钱扔在面前。在制钱落在石街上发出了清脆声音后,他嘴里夹缠不清地说:朋友,俺是高密东北乡的孙丙,唱猫腔的穷戏子,身上的银子还了风流债,改日请到东北乡去,兄弟为您唱一本连台大戏……(从头昏到清醒,从举动到说话,一连串下意识的本能反应真实可感,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孙丙重视钱财、委曲求全的性格。)黑衣人根本就没低头看那几枚制钱,而是一步步地紧逼上来。孙丙感到有一股冷气从黑衣人的身上散发出来,头脑顿时清醒了许多。这时,他才意识到自己碰到的绝不是一个为了图财而劫道的毛贼,而是一个前来寻仇的敌人。他的脑子走马灯般地旋转着,回忆着那些可能的敌人;与此同时,他的身体慢慢地后退,一直退到了一个月光照不到的阴暗墙角;而这时,黑衣人在明处,全身上下银光闪闪,透过蒙面的黑纱,似乎能看清他棱角分明的脸庞。(画面感很强,一个步步紧逼、身在明处、杀气逼人,一个慢慢后退、身在暗处、慌乱恐惧,细节的捕捉非常到位,叙述的节奏也十分紧凑。)黑衣人从下巴上垂挂下来蓬松在胸前的那个黑布囊突然地跳进了孙丙的眼帘,他感到被这突发事件搞得昏昏沉沉的头脑里开了一条缝隙,一道灵光闪过,知县的形象仿佛从黑衣内蝉蜕而出。(语言富有想象力,生动地表现出孙丙在慌乱恐惧中恍然大悟那一刻的内心反应。)恐惧感顿时消逝,心中升腾起仇恨和鄙视。原来是大老爷,他鄙夷地说。黑衣人继续发出冷冷的笑声,并且用手将那蓬松的布囊托起来抖了抖,似乎是用这个动作来证明孙丙的判断正确无误。“说吧,大老爷,”孙丙道,“到底要俺怎么样?”说完了这话,他攥紧了拳头,准备与化装夜行的县太爷一搏。但没等他出手,下巴上就感到一阵撕皮裂肉般的剧痛,而一络胡须已经在黑衣人的手中了。孙丙尖叫着朝黑衣人扑去。他唱了半辈子戏,在戏台上能翻空心跟头,能跌僵尸,这一套虽然不是真正的武功,但对付一个秀才还是绰绰有余。孙丙怒火填膺,抖擞起精神,扑进月光里,与黑衣人拼命,但他的手还没触及到黑衣人的身体,自己就仰面朝天跌倒在街道上。坚硬的石头碰撞着他的后脑勺子发出了沉闷的声响,一阵剧痛使他暂时地丧失了知觉。(心理、语言和动作描写交融一体、一气呵成,“鄙夷地说”“攥紧了拳头”“扑进月光里”塑造出一个英勇无畏的形象,然而展现得越充分,之后的“仰面朝天跌倒”就显得越讽刺。读者能够感受到,孙丙的愤怒和反击是多么苍白无力。)等他清醒过来时,黑衣人沉重的大脚已经踩在了他的胸脯上。他艰难地喘息着,说:“大老爷……您不是已经赦免俺了吗?怎么又……”(与前面的鄙夷和硬气相比,语气上的变化再次表现出孙丙内心软弱、委曲求全的性格。)黑衣人冷笑一声,依然不说话,他的手揪住孙丙一撮胡须,猛地一扯,那撮胡须就在他的手中了。孙丙痛苦地喊叫起来。黑衣人扔掉胡须,从身边捡起一块石头蛋子,准确地填进孙丙的嘴巴里。然后,他就用准确而有力的动作,片刻之间就把孙丙的胡须薅干净。(从不说话而只是冷笑了三次,动作迅捷、连贯、准确而有力,将黑衣人的形象刻画得生动传神,同时也与孙丙的形象形成鲜明对比。)等孙丙艰难地从地上爬起来时,黑衣人已经无影无踪,如果不是下巴和后脑勺子上的尖锐痛楚,他还以为自己是在一个梦境里。他用手抠出了把口腔塞得满当当的石头蛋子,眼泪哗哗地流了出来。他看到,在被月光照亮的青石街上,自己的胡须,宛如一撮撮凌乱的水草,委屈地扭动着……(仍然是月色如水,但诗意和杀机都已不再,剩下的只是绝望和悲凉。插叙以这一悲情的场面结束,与本节一开始渲染的悲剧氛围自然地融合到一起。) 傍晚时,女婿乐呵呵地进来一次,扔给他一个大烧饼,然后又乐呵呵地出去了。(随着插叙的结束,文章的叙述陡然发生了转折,女婿的“乐呵呵”对前文孙丙独自一人营造的悲剧氛围形成了反讽,事态变得诡异起来。)一直等到掌灯时分,女儿才从外边回来。在通明的红烛照耀下,她欢天喜地,根本不似杀人归来,也不似杀人未遂归来,而仿佛是去参加了一个盛大的结婚宴会。(女儿的“欢天喜地”加剧了反讽效果,悲剧氛围至此已荡然无存。事态的发展出乎孙丙的意料,也进一步刺激着读者的阅读心理。)没及他张口询问,女儿就拉下了脸,(女儿面对孙丙时“拉下了脸”,与其刚从外边回来时的欢天喜地形成对比,也让事态再次变得紧张起来。)说:“爹,你胡说八道!钱大老爷是个书生,手软得如同棉胎,怎么会是蒙面大盗?我看你是让那些臭女人用马尿灌糊涂了,眼睛不管事了,脑子也不好使了,才说出那些混话。你也不想想,即便是钱大老爷想薅你的胡子,还用得着他堂堂知县亲自动手?再说了,他要真想薅你的胡子,斗须的时候,让你自己薅掉不就得了?人家何必赦免你?再说了,就冲着你骂那句脏话,人家就可以正大光明地要了你的命,即便不定你的罪,关死在班房里的人多了去了,人家还跟你斗什么胡须?爹,你也是扔掉四十数五十的人了,还是这样地老不正经。整日价眠花宿柳,偷鸡摸狗,我看薅了你的胡子的,是天老爷派下来的神差。这是上天给你的一个警告,如果你还不知悔改,下次就会把你的头拔了去!”(孙眉娘的话可谓气势逼人、逻辑严谨、有理有据,透露出她对钱大老爷的袒护心态,对亲爹却毫不吝啬自己的恶言恶语,其在双方面前的立场一目了然。这段语言描写十分精彩,将眉娘嬉笑怒骂乃至泼辣粗俗的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
女儿连珠炮般的话语,激得孙丙大汗淋漓。他疑惑地看着女儿一本正经的脸,心里想:是不是活见了鬼?这些话,十句中倒有八句不是女儿的声口。仅仅一天不到的工夫,她就换了个人似的。他冷笑一声,说:“眉娘,姓钱的在你的身上使了什么魔法?”(女儿的话让孙丙感到紧张惶惑,然而他所能做的也仅仅是出于本能的回击:冷笑,以及歹毒的反问。父女之间关系的紧张,以及孙丙身上的那种被动和无力感,表现得越发突出。)
“听听你这话,还是个爹吗?”眉娘翻了脸,怒道,“钱大老爷是堂堂正正的君子,见了俺目不斜视,”她从怀里摸出一锭白花花的大银子,扔到炕上,(前文中女婿给孙丙烧饼时是“扔”,女儿在这里同样是“扔”,两个“扔”字也生动地反映出他们之间的关系。)说,“大老爷说了,‘王八戏子鳖待诏’,正经人没有干这个的。大老爷赏给你五十两银子,让你回去解散戏班子,做个小买卖。”
他心中恼怒,很想把那锭银子掷回去,显示一下高密东北乡人的骨气,但把银子抓到手里后,那凉爽柔软的感觉,令他实在不忍释手。他说:“闺女,这锭银子,不会是铅心裹了锡皮吧?”(从直呼“眉娘”到称呼“闺女”,从歹毒的反问到关心银子,孙丙拿到银子后的心理变化和语言表现,十足地刻画出其庸俗市侩的性格。与本节开篇时准备自杀的悲剧氛围相比,这句话的出口让反讽效果达到了极致。)
“爹,你胡说什么?”眉娘怒气冲冲地说,“你和俺娘的事,别以为俺不知道。你风流成性,把俺娘活活气死,又差点儿让黑驴把俺咬死。为此俺记恨你一辈子!但爹是换不了的,纵有千仇万恨,爹还是爹。这个世界上,剩下一个真心希望你好的人,那也必定是我。爹,听钱大老爷的劝告,回去干点正经事儿,有那合适的,就娶了,好好地过几年太平日子吧。”(巧妙地安排眉娘自己说出对孙丙恶言恶语的原因,让情节变得合理可信。眉娘三段话都以对孙丙的训斥、指责开始,她与父亲之间的矛盾冲突可见一斑。)
孙丙怀揣着那枚大银子,返回了高密东北乡。一路上他时而怒火填膺,时而羞愧难当。遇到行人他就用袖子捂住嘴巴,生怕让人看到自己血糊糊的下巴。临近家乡时,他蹲在马桑河边,在如镜的水面上,看到了自己丑陋的脸。他看到自己的脸上布满了皱纹,双鬓如霜,似乎是一个衰朽残年的老人了。他长叹一声,撩起水,忍着痛,洗了脸,然后回了家。(几句话概述了孙丙的返乡之旅,然而对孙丙本人来说,却是一次重大的精神蜕变之旅。“长叹一声”仿佛是对过往生活的告慰和告别,忍痛洗脸似乎也隐含着些许新生的意味。)
孙丙解散了戏班子。班子里唱旦的小桃红,是个孤女,原本就跟他有一腿,借着这个机会,索性明媒正娶了。虽说年龄相差很多,但看上去还算般配。两口子用钱大老爷赏给的银子,买下了这处当街的院落,稍加改造,成了孙记茶馆。去年春上,小桃红生了龙凤胎,大喜。钱大老爷派人送来了贺礼:一对银脖锁,每个一两重。这事轰动了高密东北乡,前来贺喜者甚多,摆了四十多桌喜酒,才把贺客宴遍。人们私下里传说,钱大老爷是孙丙的半个女婿,孙眉娘是半个县令。乍听了这些话,他感到很耻辱,但时间一长,也就麻木不仁了。他丢了胡须,就如剪掉了鬃毛和尾巴的烈马,没了威风也减了脾气,横眉竖目的脸,渐渐变得平和圆润。如今的孙丙,过上了四平八稳的幸福生活。他满面红光,一团和气,俨然一个乡绅。(孙丙果然拿着钱大老爷的钱,并按照他的指示和眉娘的建议过上了新生活,从一开始的准备自杀发展到这一步可谓天南海北。孙丙人生中的这一戏剧性转折令人感喟,但他是真的浴火重生,开始了全新生活,还是隐忍偷生,夹起尾巴做人?)
总评
从写作技巧和文学性的角度来说,这段选文给了我们诸多启发,可以说主要的一些文学手法都在其中得到了生动的表现。
用词的准确、凝练和鲜活是最基本的,这体现在文章的字里行间,无须多言。修辞方面亦可圈可点,比如将黑衣人比喻为“一匹巨大的黑猫”,将恍然大悟描绘为“头脑里开了一条缝隙”,将胡须形容为“一撮撮凌乱的水草”。这类修辞在文中用得比较节制,但每一处都仿佛叙述过程中自然生发出来的,不仅贴切生动,而且提升了上下文的语言表现力。长短句的搭配让行文错落有致,这种节奏感本身就能给读者带来愉快的阅读体验。再如,黑衣人没有说一句话,而眉娘则主要是说了三段话,表现形式不同,但选文抓住了人物的主要特点和神韵,两个人物的形象塑造都十分生动饱满。
最重要的是,正如在文中多次点评过的,选文在铺垫、渲染、对比、转折、反讽等方面运用得浑然天成,营造出了浓厚的故事性和戏剧冲突,让读者的阅读心理随着行文的进展不断东奔西跑,从而获得愉快的阅读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