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倡导对学生进行发展性评价,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提高自信心,“激励性评价”就体现了这一要求。那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运用这一评价方式呢?
一、热爱学生是激励性评价的基础
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这么说过:“孩子们求学的欲望是由老师激发起来的,假如他们是温和的,是循循善诱的,不用粗鲁的办法去使学生疏远他们,而用仁慈的感情与言语去吸引他们;假如他们和善地对待他们的学生,他们就容易得到学生的好感,学生就宁愿进学校而不愿停留在家里了。”由此可见,教师教育学生的过程,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如果教师热爱学生、善待学生,那么就会吸引学生、激着学生去积极思考,用心学习,克服困难,走向成功。“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学生无论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自由地发展。”罗素的这句话更让我们体会到,教师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会起到多么大的作用,教师只有对学生抱有强烈的爱,宽容的理解,诚挚的友善,平等的尊重,才能引起学生对教师的尊敬、信任和亲近,才能创造激励学生学习的感情基础,造成有利于學生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良好教育气氛。“亲其师,信其道”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很难想象,一个眼里总是看着学生的缺点,对学生没有半点喜爱、平时对学生一味“打击、训斥”惯了的教师,有一天,他突发奇想,想要激励学生会是什么样子。恐怕学生只会把这种激励误认为是一种虚伪、一种讽刺或人格的污辱,更抵触教师、甚至仇视教师,个别的学生也许还会产生过激的言行吧。
二、以学生为主体是激励性评价的重要手段
现代心理学研究证明:内部动机比外部刺激更具持久作用,人的成长进步关键在于自我心智的发展。因此,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中,更应关注的是怎样才能发挥激励性评价的真正作用,即促进学生自身的成长发展。新课程改革下的课堂,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学生是课堂的主角,因而,在教学中,教师应把自己定位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启发者、帮助者、激励者,真正地把课堂还给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多元激励性评价。如:在朗读教学中,数名学生朗读课文后,即可让他们分别谈谈自己朗读得如何、好在哪里,再相互之间评一评,还有哪些方面是需要改进的,最后教师做总结性归纳补充,让学生在这种互相交流中取长补短、不断改进。再如,作文教学中进行的习作互评、互改,就是以学生激励为评价主体,通过学生互评互议,形成各抒己见、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三、适时、适度是激励性评价的有效保障
开展激励性评价重点在于如何抓好契机,也就是说教师要善于做“及时雨”。在学生最需要的时候去鼓励,“雨”要下得及时,既不可久旱后降甘露,也不要水漫金山悲凄凄。在课堂上,当一个学生尽其所能解答了一道疑难的时候,教师就应当堂表扬他;当一个学生回答问题错了的时候,教师也应先肯定他勤于思考,勇于回答问题,然后再鼓励他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这样适时适度的激励表扬,可让学生学得专注,也学得开心。另外需要注意的是,现在谈到激励,许多人认为就是要把学生往好的方面评价,不好也硬要找到好的方面,大肆表扬、鼓励。诚然,这种积极评价是必不可少的,但殊不知,一味的表扬会使学生对自己没有清醒的、全面的认识,会让他自我感觉太好、自信过头,一遇到挫折就往往一蹶不振、自暴自弃,反而不利于他们进一步的成长。我们必须意识到表扬是激励的一种方式,但激励不等于表扬,批评也是一种激励,无原则的表扬只会适得其反。当然要注意的是,批评时不能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信心,要委婉地否定,有时还要根据学生不同的性格特点,不同情况不同对待。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否定性评价,使其具有一定的心理承受能力,既认识到自己的优点,也清楚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对其提出针对性的改进建议,这样才能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进步发展。
责任编辑黄日暖
一、热爱学生是激励性评价的基础
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这么说过:“孩子们求学的欲望是由老师激发起来的,假如他们是温和的,是循循善诱的,不用粗鲁的办法去使学生疏远他们,而用仁慈的感情与言语去吸引他们;假如他们和善地对待他们的学生,他们就容易得到学生的好感,学生就宁愿进学校而不愿停留在家里了。”由此可见,教师教育学生的过程,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如果教师热爱学生、善待学生,那么就会吸引学生、激着学生去积极思考,用心学习,克服困难,走向成功。“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学生无论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自由地发展。”罗素的这句话更让我们体会到,教师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会起到多么大的作用,教师只有对学生抱有强烈的爱,宽容的理解,诚挚的友善,平等的尊重,才能引起学生对教师的尊敬、信任和亲近,才能创造激励学生学习的感情基础,造成有利于學生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良好教育气氛。“亲其师,信其道”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很难想象,一个眼里总是看着学生的缺点,对学生没有半点喜爱、平时对学生一味“打击、训斥”惯了的教师,有一天,他突发奇想,想要激励学生会是什么样子。恐怕学生只会把这种激励误认为是一种虚伪、一种讽刺或人格的污辱,更抵触教师、甚至仇视教师,个别的学生也许还会产生过激的言行吧。
二、以学生为主体是激励性评价的重要手段
现代心理学研究证明:内部动机比外部刺激更具持久作用,人的成长进步关键在于自我心智的发展。因此,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中,更应关注的是怎样才能发挥激励性评价的真正作用,即促进学生自身的成长发展。新课程改革下的课堂,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学生是课堂的主角,因而,在教学中,教师应把自己定位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启发者、帮助者、激励者,真正地把课堂还给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多元激励性评价。如:在朗读教学中,数名学生朗读课文后,即可让他们分别谈谈自己朗读得如何、好在哪里,再相互之间评一评,还有哪些方面是需要改进的,最后教师做总结性归纳补充,让学生在这种互相交流中取长补短、不断改进。再如,作文教学中进行的习作互评、互改,就是以学生激励为评价主体,通过学生互评互议,形成各抒己见、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三、适时、适度是激励性评价的有效保障
开展激励性评价重点在于如何抓好契机,也就是说教师要善于做“及时雨”。在学生最需要的时候去鼓励,“雨”要下得及时,既不可久旱后降甘露,也不要水漫金山悲凄凄。在课堂上,当一个学生尽其所能解答了一道疑难的时候,教师就应当堂表扬他;当一个学生回答问题错了的时候,教师也应先肯定他勤于思考,勇于回答问题,然后再鼓励他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这样适时适度的激励表扬,可让学生学得专注,也学得开心。另外需要注意的是,现在谈到激励,许多人认为就是要把学生往好的方面评价,不好也硬要找到好的方面,大肆表扬、鼓励。诚然,这种积极评价是必不可少的,但殊不知,一味的表扬会使学生对自己没有清醒的、全面的认识,会让他自我感觉太好、自信过头,一遇到挫折就往往一蹶不振、自暴自弃,反而不利于他们进一步的成长。我们必须意识到表扬是激励的一种方式,但激励不等于表扬,批评也是一种激励,无原则的表扬只会适得其反。当然要注意的是,批评时不能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信心,要委婉地否定,有时还要根据学生不同的性格特点,不同情况不同对待。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否定性评价,使其具有一定的心理承受能力,既认识到自己的优点,也清楚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对其提出针对性的改进建议,这样才能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进步发展。
责任编辑黄日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