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慢学习 一直在“充电”状态
采访·文/ Promise
见到松田彩的时候,她在咖啡厅里看书,手里拿着的是一本《中日关系史》,桌子上还放着电子词典。这个来自日本广岛的女孩,现在正在北大哲学系攻读中国哲学的硕士学位。
回望松田彩这短短的人生,她一直在不断的学习与充电中。高中的时候,松田彩曾作为交流生来中国表演书法,然后又因为想当政治家,于是逃离了日本压抑的社会环境,到美国学习国际关系。升上大二后,她发现美国人看问题的方式已经不适用于她以后要从事职业的世界观,所以她毅然休学,飞到福州,开始系统地学习中文。
虽然为了实现理想,需要更多的金钱准备或者现实条件,但松田彩却选择了首先给自己不断充电。这些年来,她一直在运动,但也一直在学习中。“在美国,学习强度特别高,”松田彩说,“每天我都在不断地读书,写作业,还要准备各种不定期的考试。”到了中国,在别人都忙着赶紧报考专业或者进行相关实习的时候,松田彩却实打实地不断勤学苦练语言,很快就通过了最高级别的汉语水平测试。
“我的理想没变过。但我觉得了解中国政治对我以后的理想职业有很大的帮助。而想从思想上了解中国政治的根源,就一定要学习哲学。”于是,慢悠悠的松田彩选择了北大:“这是中国最好的大学啊。”
在北大上课,用的教材多数是中国人都不一定能hold得住的古书,“我现在看古文还是有一定的难度,读书读得很慢,”松田彩苦恼地挠挠头,“要不断地查字典,还要先看一遍简体的翻译,才能去看原文。”尽管花费非常多的时间,但是松田彩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每天,从上午10点到下午6点,松田彩几乎都泡在课堂上。回到家的时候已经七点多,吃过饭还会继续看书,这是常态。“上个学期,我每周三次兼职,每次8小时,还要写论文、看书,确实累。”这学期,她调整了一下,只在周六去兼职教书,但做完兼职回家,往往还是要读书到深夜,“我是个夜猫子,通常到3点左右才合上书睡觉”,可是第二天,她九点多就起床,来学校上课。“我最近又修了中日关系史的课程,”她翻开书包,“我还带了其他政治学的书,有时间就会翻翻。”
一个人,能沉住气,一直为了以后的理想而学习,这绝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然而提到未来的打算,松田彩却毫不迟疑:“我觉得现在学到的东西还远远不够呢。”
慢游走 我的生活就是工作笔记
采访·文/夏园
在Fany放弃国内的一切出走法国之前,他做过的工作可以用如今火热的“跨界”二字来形容:律师助理、培训教师、房地产从业者……每一样都是如今被定义为“名利双收”的职业。然而,他却放弃了在企业“高起点打拼”的机会,选择继续探索未知的世界:他认为一个人可以被称为“年轻”的时光总是有限的,但不应该因为这点“有限”而做肤浅与无谓的忙碌,有时,慢反而更有效。
Fany现在在法国念哲学。在Fany看来,“慢”不是生活态度,它只是一种生活节奏,所以,同样地,忙碌并不等于有意义。在欧洲,因为人文社科的博士培养体制采用散养式的教学方法,Fany就开始背着笔记本到处慢慢游走,在呼吸学院派学术空气的同时,淘淘塞纳河畔的旧书摊,逛逛宏伟的协和广场、第5区的电影院,甚至是经常罢工的地铁站。他以笔记本慢慢记录着见闻与素材,尽管这些与他的专业和日后的工作没有直接的关系,却使他内心一天天地丰盈与充实:“当大多数人都选择了一条望得到尽头的大路,在路上拥挤厮杀的时候,你却选择了一条看似孤独漫长的羊肠小道,没准会领略到不一样的风景。”
早在刚抵达法国的时候,他便和同学开始策划一场主题为“欧洲思想地图”的旅行,目的是游走于欧洲充满人文思想情怀的国家,以搜集细节作为自我完善与进步的素材。早前,他已经完成了包括法国在内的一部分行程,今年的计划是5~6月期间从希腊开始,完成希腊、意大利、德国、法国四国的思想之旅,关注思想家的历史,走访非商业地区,探访思想家的故居。
现在,Fany已经走过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经历了法国大选,还在2012年台湾大选期间去进行学术交流。北欧人民的团结友善,希腊景区对哲学侃侃而谈的人们,去德国的火车上司机主动给免单、陌生人递过来的睡袋……这些生活的细节,全部成了Fany的工作笔记。Fany承认,他的“慢”没有为自己带来适应“狼性生存”法则的能力与办法,然而,脑袋里装下的却是受用一生的思想与启发。他的目标是回国后谋求一个教职工作,一份能保障生活收入的工作即可,再用他的专业和知识服务于公益、旅行、法律服务。
慢追求 净化也是一种竞争力
采访·文/千页
归隐,貌似是一种避开竞争的方法,但是,不与城市节奏比拼,选一种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是一种自我完善与净化的过程,是生存与竞争的最终目的。
小野和大姐梁海静的静莲满堂在山里,是他们三年前来杭州时找到的老房子,也是他们的汉服工作室。大姐统领,并负责缝制;小野负责纹样,把文字复原成想象图。绣娘们穿麻质的日式宽松上衣,腰间打一个蝴蝶结,安静地盘腿席地而坐或是垫一块大方垫子。来自丹东的灵儿负责工笔画,身边铺开的是日本植物染料;三位苗族绣娘小梅、阿仙和阿道姐负责刺绣,面前的竹笸箩里装着五彩的绣花线。
有人说,躲到山里做汉服,这分明已经算是退隐山林的老式活法啊,但其实不然。他们讲究,他们工作,他们也有专门千里迢迢进山里拜访的客人,这种静静地净化自己与净化生活的方式,是他们最独特的吸引力。
梁海静习惯五点半起床,在茶园打一小会儿太极拳;小野会稍微迟一些,约摸六点钟起床,跑步爬山,或是吹尺八。对于小野来说,尺八不属于纯乐器,不像箫笛等有辅助发声,反而有点像太极拳,靠丹田调息养息,凭一根管子,讲求心性。
结束了晨间活动,姐弟俩开始吃早饭。头天晚上的米饭加点水烧一锅泡饭,剩菜拿来做小菜,江南人爱得很。 吃完早餐就上班了,当然,不用打卡,也不会遇上早高峰,只是从隔壁住处来到工作室。夏令时间,绣娘们七点半上班,冬令时间则是八点,在上班族看来,确实早了点儿,但住在山里的他们却乐呵呵地享受着这种作息。
厨房就在楼下,菜有时候小野和大姐去山下买,有时候则是住在山下的绣娘们“上班”时带上来,信佛的梁家姐弟都是素食主义者,一日三餐都很清淡。
饭后一个小时午休时间后继续手工劳作,直到五点钟下班,绣娘们背上布包,迎着夕阳下山。而小野和大姐则开始了另一番宁静。
大姐肯定要看书,小野则继续做着服饰研究,或者画插画。听起来和工作并没有区别,但正因为是真正热爱,久而久之也分不清工作和休闲。这不像之前在公司,上班干的活和自己玩的肯定大相径庭。说起之前的经历,小野想来也挺不可思议的,大上海鼎鼎有名的奥美广告公司里做着制片助理,一份分镜师的工作说不上多么富裕却也足以活得很潇洒。但做了八年后,他毅然跑到了乡村。大姐也是,虽说上大学前就开始做中山装、旗袍、对襟唐装,但摇身一变,大公司里的财务成了绣娘。
对于小野姐弟俩放弃大城市的体面工作,钻进山里做起古人的做法,父母一直保留意见,邻居街坊也会怀疑,房东尤甚:每天都在做老祖宗的东西,这样和外面几乎不接触,能交得起房租么?是啊,做一件成人服至少要花上三个月,这种慢活儿,能养得活自己么?
不理解归不理解,小野和大姐却享受着这种生活。现在,除了为高档茶馆雅集制作汉服外,静莲满堂也为有需要的人定制礼仪,成人礼或是婚礼,整个过程中,还会有盘头娘、司仪这些职位产生。而在礼仪里,女子的父母、亲朋好友也会盛装出席。小野笑说,朱元璋说过,完全恢复汉人的礼仪制度,其实还包括祭祀礼。大有一副从静莲满堂开始恢复传统礼制的架势。最近,知道汉服和静莲满堂的人竟也渐渐多起来,一些城里的客人会不辞劳顿赶来寻访。
慢竞争 我用四年时间织人脉网
采访·文/袁大方
彦儿是个刚毕业不久的90后,但在她那个行当,她已经有了不错的口碑,而且连收入也几乎是同期毕业生的两倍甚至三倍。二十来岁,就这么优秀,是因为大学时期就开始工作吗?彦儿摇头:“我只是用大家拼了命去实习的时间,用来交朋友而已。”
彦儿念的是传媒宣传,一个靠“口碑”和“信誉”评定是否靠谱的圈子。所以,几乎所有学生都趋之若鹜地想去一些大名鼎鼎的广告公司实习,因为她们认为,当简历上写着“在XX公司实习一个月”也是一个重要的加分项。于是,不少同学大二的时候就争取一切机会参加实习,搞活动,为了去某公司实习用尽了方法,唯有彦儿从不凑这热闹,也从不参与活动的执行:“但我每次都去溜达,跟人聊天去的。”
每次学校里有什么活动,或者院系要到外头举办活动,彦儿都愿意帮忙做观众团,而且跟身边所有面善的人聊天。“因为我觉得多个朋友就是多条路,而且多聊天也会有启发,这些东西都不是急功近利能获得的。”彦儿说。
有一次传媒学院与工大做联谊,同学们甚少愿意去当观众团:“因为觉得工科男跟我们不是一个世界的,混的圈子也不一样,所以大家觉得去了没意义。”但是彦儿觉得工科男生可能见识跟自己也不一样呢,于是在那里愉快地认识了几个朋友,并且一直保持联系,以至于到了大四的时候,某家著名的公关公司需要做一个跟模具开发有关的项目,而只有彦儿有相关的资源,所以在所有人艳羡的目光中她得到了唯一 一个的实习生机会。
还有一次,是一个关于国画的活动,因为国画与媒体策划也没有关系,去的人寥寥无几。彦儿在那个聚会上认识了一些年纪虽然比较大但见世面非常广的朋友,并且被推荐看了《秘境探索》、《总统在想什么》这样的好书。于是在一年后的实习生策划中,彦儿提到了在书里学到的一些观点,也迅速地被公司高层相中因此脱颖而出。
彦儿的四年貌似没有往专业上使劲,但却因为保持着缓慢踏实的心态,广交朋友,在眼界和资源上给自己赚足了筹码。现在的她虽然只有23岁,但已经是一家非常著名的公关公司的策划小组的骨干了,她准备再多努力一年:“如果年终奖还有去年那么多,我就能给自己买辆小车了。”彦儿说。
“慢” 是一种制胜态度
文/刘同
曾经的我一直不明白,当一个人能快的时候为什么不快,为什么非得慢下来?
尽快升职,尽快加薪,尽快找到自己的定位,尽快获得他人的认同,于是每天处于紧绷的状态,不容许自己犯任何一个错误,不允许自己在任何一个地方掉队。
我当时是一个快竞争的人。毕业之初,同样的工作效率,但每天的工作时间要比别人长一倍,我心里默默地告诉自己:这不叫吃亏。假使一个人要工作满5000小时之后才能升职,别人每天工作8小时需要625天升职,而我每天工作16个小时只需要312天就够了。
那时,做事快,说话快,思维快,行动快。于是以这种快为豪。于是常常忽略周围的人告诉我“慢一点,再慢一点”。
临近三十岁,突然有一种奇怪的感受:当我再看到“快”的人,总觉得这种人有一种慌乱,急功近利,有想要拔得头筹的野心的感觉。
我突然就明白为什么早几年自己在职场中不顺遂。
尤其在现在的职场,当每个人都如同我当年打了鸡血般时,我突然很期盼看到温润、稳重的人。正如同谁也想不到,在一个追寻快速的快递市场,突然出现了一种叫“慢递”的业务。同样我也想不到,曾经飞快的我,现在在评价一个人是否优秀的时候,总是会以“慢”的特质来进行衡量——走路慢,说话慢,微笑慢,握手慢……当有人愿意与你做心神交流时,“快”是会毁了一切的。而这时的“慢”,则会让人觉得舒服,走心,充满好感。
在一个满是竞争的社会,竞争的不仅仅是速度,竞争的更是一种态度。而“慢”不代表落后停滞,更不是一种“吃亏”,相反地,它赢在让人安心,让人放心,是稳扎稳打的一种制胜态度。
采访·文/ Promise
见到松田彩的时候,她在咖啡厅里看书,手里拿着的是一本《中日关系史》,桌子上还放着电子词典。这个来自日本广岛的女孩,现在正在北大哲学系攻读中国哲学的硕士学位。
回望松田彩这短短的人生,她一直在不断的学习与充电中。高中的时候,松田彩曾作为交流生来中国表演书法,然后又因为想当政治家,于是逃离了日本压抑的社会环境,到美国学习国际关系。升上大二后,她发现美国人看问题的方式已经不适用于她以后要从事职业的世界观,所以她毅然休学,飞到福州,开始系统地学习中文。
虽然为了实现理想,需要更多的金钱准备或者现实条件,但松田彩却选择了首先给自己不断充电。这些年来,她一直在运动,但也一直在学习中。“在美国,学习强度特别高,”松田彩说,“每天我都在不断地读书,写作业,还要准备各种不定期的考试。”到了中国,在别人都忙着赶紧报考专业或者进行相关实习的时候,松田彩却实打实地不断勤学苦练语言,很快就通过了最高级别的汉语水平测试。
“我的理想没变过。但我觉得了解中国政治对我以后的理想职业有很大的帮助。而想从思想上了解中国政治的根源,就一定要学习哲学。”于是,慢悠悠的松田彩选择了北大:“这是中国最好的大学啊。”
在北大上课,用的教材多数是中国人都不一定能hold得住的古书,“我现在看古文还是有一定的难度,读书读得很慢,”松田彩苦恼地挠挠头,“要不断地查字典,还要先看一遍简体的翻译,才能去看原文。”尽管花费非常多的时间,但是松田彩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每天,从上午10点到下午6点,松田彩几乎都泡在课堂上。回到家的时候已经七点多,吃过饭还会继续看书,这是常态。“上个学期,我每周三次兼职,每次8小时,还要写论文、看书,确实累。”这学期,她调整了一下,只在周六去兼职教书,但做完兼职回家,往往还是要读书到深夜,“我是个夜猫子,通常到3点左右才合上书睡觉”,可是第二天,她九点多就起床,来学校上课。“我最近又修了中日关系史的课程,”她翻开书包,“我还带了其他政治学的书,有时间就会翻翻。”
一个人,能沉住气,一直为了以后的理想而学习,这绝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然而提到未来的打算,松田彩却毫不迟疑:“我觉得现在学到的东西还远远不够呢。”
慢游走 我的生活就是工作笔记
采访·文/夏园
在Fany放弃国内的一切出走法国之前,他做过的工作可以用如今火热的“跨界”二字来形容:律师助理、培训教师、房地产从业者……每一样都是如今被定义为“名利双收”的职业。然而,他却放弃了在企业“高起点打拼”的机会,选择继续探索未知的世界:他认为一个人可以被称为“年轻”的时光总是有限的,但不应该因为这点“有限”而做肤浅与无谓的忙碌,有时,慢反而更有效。
Fany现在在法国念哲学。在Fany看来,“慢”不是生活态度,它只是一种生活节奏,所以,同样地,忙碌并不等于有意义。在欧洲,因为人文社科的博士培养体制采用散养式的教学方法,Fany就开始背着笔记本到处慢慢游走,在呼吸学院派学术空气的同时,淘淘塞纳河畔的旧书摊,逛逛宏伟的协和广场、第5区的电影院,甚至是经常罢工的地铁站。他以笔记本慢慢记录着见闻与素材,尽管这些与他的专业和日后的工作没有直接的关系,却使他内心一天天地丰盈与充实:“当大多数人都选择了一条望得到尽头的大路,在路上拥挤厮杀的时候,你却选择了一条看似孤独漫长的羊肠小道,没准会领略到不一样的风景。”
早在刚抵达法国的时候,他便和同学开始策划一场主题为“欧洲思想地图”的旅行,目的是游走于欧洲充满人文思想情怀的国家,以搜集细节作为自我完善与进步的素材。早前,他已经完成了包括法国在内的一部分行程,今年的计划是5~6月期间从希腊开始,完成希腊、意大利、德国、法国四国的思想之旅,关注思想家的历史,走访非商业地区,探访思想家的故居。
现在,Fany已经走过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经历了法国大选,还在2012年台湾大选期间去进行学术交流。北欧人民的团结友善,希腊景区对哲学侃侃而谈的人们,去德国的火车上司机主动给免单、陌生人递过来的睡袋……这些生活的细节,全部成了Fany的工作笔记。Fany承认,他的“慢”没有为自己带来适应“狼性生存”法则的能力与办法,然而,脑袋里装下的却是受用一生的思想与启发。他的目标是回国后谋求一个教职工作,一份能保障生活收入的工作即可,再用他的专业和知识服务于公益、旅行、法律服务。
慢追求 净化也是一种竞争力
采访·文/千页
归隐,貌似是一种避开竞争的方法,但是,不与城市节奏比拼,选一种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是一种自我完善与净化的过程,是生存与竞争的最终目的。
小野和大姐梁海静的静莲满堂在山里,是他们三年前来杭州时找到的老房子,也是他们的汉服工作室。大姐统领,并负责缝制;小野负责纹样,把文字复原成想象图。绣娘们穿麻质的日式宽松上衣,腰间打一个蝴蝶结,安静地盘腿席地而坐或是垫一块大方垫子。来自丹东的灵儿负责工笔画,身边铺开的是日本植物染料;三位苗族绣娘小梅、阿仙和阿道姐负责刺绣,面前的竹笸箩里装着五彩的绣花线。
有人说,躲到山里做汉服,这分明已经算是退隐山林的老式活法啊,但其实不然。他们讲究,他们工作,他们也有专门千里迢迢进山里拜访的客人,这种静静地净化自己与净化生活的方式,是他们最独特的吸引力。
梁海静习惯五点半起床,在茶园打一小会儿太极拳;小野会稍微迟一些,约摸六点钟起床,跑步爬山,或是吹尺八。对于小野来说,尺八不属于纯乐器,不像箫笛等有辅助发声,反而有点像太极拳,靠丹田调息养息,凭一根管子,讲求心性。
结束了晨间活动,姐弟俩开始吃早饭。头天晚上的米饭加点水烧一锅泡饭,剩菜拿来做小菜,江南人爱得很。 吃完早餐就上班了,当然,不用打卡,也不会遇上早高峰,只是从隔壁住处来到工作室。夏令时间,绣娘们七点半上班,冬令时间则是八点,在上班族看来,确实早了点儿,但住在山里的他们却乐呵呵地享受着这种作息。
厨房就在楼下,菜有时候小野和大姐去山下买,有时候则是住在山下的绣娘们“上班”时带上来,信佛的梁家姐弟都是素食主义者,一日三餐都很清淡。
饭后一个小时午休时间后继续手工劳作,直到五点钟下班,绣娘们背上布包,迎着夕阳下山。而小野和大姐则开始了另一番宁静。
大姐肯定要看书,小野则继续做着服饰研究,或者画插画。听起来和工作并没有区别,但正因为是真正热爱,久而久之也分不清工作和休闲。这不像之前在公司,上班干的活和自己玩的肯定大相径庭。说起之前的经历,小野想来也挺不可思议的,大上海鼎鼎有名的奥美广告公司里做着制片助理,一份分镜师的工作说不上多么富裕却也足以活得很潇洒。但做了八年后,他毅然跑到了乡村。大姐也是,虽说上大学前就开始做中山装、旗袍、对襟唐装,但摇身一变,大公司里的财务成了绣娘。
对于小野姐弟俩放弃大城市的体面工作,钻进山里做起古人的做法,父母一直保留意见,邻居街坊也会怀疑,房东尤甚:每天都在做老祖宗的东西,这样和外面几乎不接触,能交得起房租么?是啊,做一件成人服至少要花上三个月,这种慢活儿,能养得活自己么?
不理解归不理解,小野和大姐却享受着这种生活。现在,除了为高档茶馆雅集制作汉服外,静莲满堂也为有需要的人定制礼仪,成人礼或是婚礼,整个过程中,还会有盘头娘、司仪这些职位产生。而在礼仪里,女子的父母、亲朋好友也会盛装出席。小野笑说,朱元璋说过,完全恢复汉人的礼仪制度,其实还包括祭祀礼。大有一副从静莲满堂开始恢复传统礼制的架势。最近,知道汉服和静莲满堂的人竟也渐渐多起来,一些城里的客人会不辞劳顿赶来寻访。
慢竞争 我用四年时间织人脉网
采访·文/袁大方
彦儿是个刚毕业不久的90后,但在她那个行当,她已经有了不错的口碑,而且连收入也几乎是同期毕业生的两倍甚至三倍。二十来岁,就这么优秀,是因为大学时期就开始工作吗?彦儿摇头:“我只是用大家拼了命去实习的时间,用来交朋友而已。”
彦儿念的是传媒宣传,一个靠“口碑”和“信誉”评定是否靠谱的圈子。所以,几乎所有学生都趋之若鹜地想去一些大名鼎鼎的广告公司实习,因为她们认为,当简历上写着“在XX公司实习一个月”也是一个重要的加分项。于是,不少同学大二的时候就争取一切机会参加实习,搞活动,为了去某公司实习用尽了方法,唯有彦儿从不凑这热闹,也从不参与活动的执行:“但我每次都去溜达,跟人聊天去的。”
每次学校里有什么活动,或者院系要到外头举办活动,彦儿都愿意帮忙做观众团,而且跟身边所有面善的人聊天。“因为我觉得多个朋友就是多条路,而且多聊天也会有启发,这些东西都不是急功近利能获得的。”彦儿说。
有一次传媒学院与工大做联谊,同学们甚少愿意去当观众团:“因为觉得工科男跟我们不是一个世界的,混的圈子也不一样,所以大家觉得去了没意义。”但是彦儿觉得工科男生可能见识跟自己也不一样呢,于是在那里愉快地认识了几个朋友,并且一直保持联系,以至于到了大四的时候,某家著名的公关公司需要做一个跟模具开发有关的项目,而只有彦儿有相关的资源,所以在所有人艳羡的目光中她得到了唯一 一个的实习生机会。
还有一次,是一个关于国画的活动,因为国画与媒体策划也没有关系,去的人寥寥无几。彦儿在那个聚会上认识了一些年纪虽然比较大但见世面非常广的朋友,并且被推荐看了《秘境探索》、《总统在想什么》这样的好书。于是在一年后的实习生策划中,彦儿提到了在书里学到的一些观点,也迅速地被公司高层相中因此脱颖而出。
彦儿的四年貌似没有往专业上使劲,但却因为保持着缓慢踏实的心态,广交朋友,在眼界和资源上给自己赚足了筹码。现在的她虽然只有23岁,但已经是一家非常著名的公关公司的策划小组的骨干了,她准备再多努力一年:“如果年终奖还有去年那么多,我就能给自己买辆小车了。”彦儿说。
“慢” 是一种制胜态度
文/刘同
曾经的我一直不明白,当一个人能快的时候为什么不快,为什么非得慢下来?
尽快升职,尽快加薪,尽快找到自己的定位,尽快获得他人的认同,于是每天处于紧绷的状态,不容许自己犯任何一个错误,不允许自己在任何一个地方掉队。
我当时是一个快竞争的人。毕业之初,同样的工作效率,但每天的工作时间要比别人长一倍,我心里默默地告诉自己:这不叫吃亏。假使一个人要工作满5000小时之后才能升职,别人每天工作8小时需要625天升职,而我每天工作16个小时只需要312天就够了。
那时,做事快,说话快,思维快,行动快。于是以这种快为豪。于是常常忽略周围的人告诉我“慢一点,再慢一点”。
临近三十岁,突然有一种奇怪的感受:当我再看到“快”的人,总觉得这种人有一种慌乱,急功近利,有想要拔得头筹的野心的感觉。
我突然就明白为什么早几年自己在职场中不顺遂。
尤其在现在的职场,当每个人都如同我当年打了鸡血般时,我突然很期盼看到温润、稳重的人。正如同谁也想不到,在一个追寻快速的快递市场,突然出现了一种叫“慢递”的业务。同样我也想不到,曾经飞快的我,现在在评价一个人是否优秀的时候,总是会以“慢”的特质来进行衡量——走路慢,说话慢,微笑慢,握手慢……当有人愿意与你做心神交流时,“快”是会毁了一切的。而这时的“慢”,则会让人觉得舒服,走心,充满好感。
在一个满是竞争的社会,竞争的不仅仅是速度,竞争的更是一种态度。而“慢”不代表落后停滞,更不是一种“吃亏”,相反地,它赢在让人安心,让人放心,是稳扎稳打的一种制胜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