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术期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专项质控模块设计与运用

来源 :中国卫生质量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fdsfdsadsfafds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日益受到重视.手术部联合信息、质管、院感等部门,共同研发“围术期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专项指控模块,实现了各环节联动,形成了完整的手术患者“围术期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动态质控链,使临床科室对手术患者围术期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合格率、手术过程中药物使用规范率以及满意度均得以提升.该设计革新了手术室传统的管控模式,改变了以往单一、点状、片段式质控方式,进阶为全程动态、线性质控管理,全面提升了手术室质控管理综合能力.
其他文献
以ROCCIPI技术作为理论框架,构建“互联网+护理服务”模式,包括完善组织架构、建立信息平台、护士选拔与培训、确定服务内容、确定收费标准、服务流程、质量控制与安全保障等.“互联网+护理服务”开展后,护士在线问诊患者2982例,患者满意度为96.78%,上门护理服务患者59例,患者满意度为100%.基于ROCCIPI构建的“互联网+护理服务”模式能够满足居民多元化健康管理需求,提高患者满意度.但仍需根据患者需求及方案要求循序渐进增设上门护理服务项目;对接省级监管平台,与医保部门协商报销方案;加强“互联网+
本文旨在为中国生物类似药上市后临床用药互换监管政策与实践提出建议.查阅文献和相关政策,简述中国生物类似药发展现状,梳理欧美生物类似药可互换性监管经验和临床用药互换研究进展.中国生物类似药发展迅速,但相关制度建设仍需完善.欧美国家已初步建立生物类似药临床用药互换监管制度,但目前实践经验和研究证据有限,专家共识尚未建立.生物类似药与原研生物药在临床可互换性上仍存在争议,监管机构需重视生物类似药临床用药互换安全性问题,应建立并完善临床数据公开、可互换性评价、药品命名溯源、互换激励制度等相关政策.
“互联网+护理”上门服务是一种新型护理模式.对国外以医疗机构及以卫生组织或医疗企业为主的两类“互联网+护理”上门服务模式的护士资质要求、服务流程、服务形式和内容、支付方式、安全保障和服务质量评价等进行总结,认为我国“互联网+护理”上门服务模式应合理配置上门护理服务资源,适当放宽上门护士服务权限,利用智能远程医疗设备深化“互联网+护理”上门服务内涵,健全医保支付体系,完善上门护理服务质量评价体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