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爱你,威尼斯

来源 :艺术时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w6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艺术家太爱威尼斯了。他们以温州商人席卷楼市的热情,飞扑而去,在静静的初夏。除了火热的爱意,没有任何原因可以解释中国艺术的组团批发,在威尼斯。诚如艾未未父亲的诗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合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中国艺术家对威尼斯的深情,如诗人般热忱。从1993年开始,这漂浮于亚得里亚海水上的土地,便成为中国艺术“成功”的代名词——在拿破仑眼中“欧洲最美的客厅”,中国第一次以“东方之路”的名字被人招待。之后的故事,仿佛一首英雄交响曲,成功得令人窒息。
  令人窒息的成功,如捕鼠器上的香饵,弥漫着童话般的奇幻想象。西方美女的水晶鞋,东方闺秀的裹脚布,混杂了钻营的机智,威尼斯水城遭遇中国火热的爱意。一切看上去都那么理所当然,却又那么不期而遇。欧洲,或许做梦也没想过,在“中国制造”横扫一通后,他们还要面对中国艺术!但不管你想没想过,中国艺术还是以无畏拒绝的精神,表达出跨越国界的爱意。没办法,他们太爱这片土地了。
  对这片土地,他们不仅有话要说。他们还知道,这大胆的示爱即便被拒绝,也会成为历史。多么深沉!只要表达而已。一袭白袍、一管丝竹,结伴在异乡飘荡;一脚雨靴、一抹红巾,横尸在异乡街头;一头光发、一身袈裟,悬吊于异乡海面。没有想不到,只有做不到。中国顶着艺术的伟大旗帜“空袭”欧洲,努力声援了“百科宫殿”试图探讨的人类想象力的问题。太多奇思妙想,在威尼斯的夏天留下中国足迹,无论你喜欢还是不喜欢。
  对,无论喜欢还是不喜欢,都要表达浓浓的爱意。即便不为你接受,即便不为你正视,都要在表达中寻找因你而存在的想象。威尼斯,谁让你从1993年开始介入中国梦的呢?谁让你成为中国艺术走向世界的假想舞台?谁让你具有让中国新贵买单的煽动能力?因为这些,中国艺术深切地爱上你,哪怕仅是单相思。
  哪怕仅是单相思,也要让它努力噴发,就在2013的第一场夏季。犹如蝗虫侵袭的热浪,威尼斯因中国而改变!没关系,你所需要的入场费,中国人不说no。20年了,中国梦不再是乞讨你的欧元,而是要像金援非洲一样拯救你的艺术梦。多么深沉的爱,如诗人的泪水。你也不用担心,中国艺术如潮水般的爱,会弄脏你高贵的公主裙。因为,他们没有任何拥抱你纯洁裙摆的念头,他们只要在你身边摆个pose,摄个影带回家,然后告诉家乡的父老乡亲:2013的第一场夏季,来过威尼斯!多么简单的要求。
  多么简单的要求,威尼斯。在你充满奇妙梦幻的水上之城,中国艺术漫天飞舞的传单,不过只占据了你光辉历程中无关紧要的一个初夏。即便,你高贵的公主裙需要变位,也摆上个pose,那不过只是短暂的快门键。很快,你的圣马可广场就会恢复平静,在白鸽的栖息中,安享亚得里亚海风。那时,你会遗忘这场爱如潮水的初夏。
  但对中国艺术而言,这个初夏,会永远在记忆中。
其他文献
1  初夏,《夕阳红》编辑部收到一封读者来信,信里内容大致如下:  两年前,我在街头下棋,遇到一位非常合得来的棋友,他常常陪我一起聊天,散步,我们渐渐成为无话不谈的忘年交。半年前,我左腿骨折,卧床不起,多亏这个年轻人的悉心照料,我才没有落下残疾。我没有配偶,更没有子女,亲戚朋友对我从来都是不闻不问。现在,我想立一份遗嘱,就是想在我死后,把我的两套住房和其他财产全部送给这个年轻人,请问,法律上允许吗
期刊
本雅明致阿多诺  柏林,1928年7月2日  亲爱的维森贡德先生:  你诚恳的信笺1激励了我,使得我能够满怀喜悦,等待你《舒伯特》手稿2的到来。我想那正是你向我暗示的。与此同时,我希望你关于舒伯特的手稿能够成功收尾。我可否事先得到你的允准,允准我将你的手稿也给恩斯特·布洛赫3看看?如果我能够和他一起阅读你的手稿,这对我来说有着极大的好处。  那次在柏林的时候,你对我的朋友阿尔弗雷德·科恩4表现得如
期刊
与朱德群先生相识是在改革开放以后,1983年,当时我尚在上海画院工作, 朱先生到大陆旅游得以初次相见。87年我赴法国访问,有幸第一次去朱先生家作客,以后若干年,我与朱先生在国内外不同场合多次会面,最令人难忘的是93年与95年为吕霞光先生的文物捐献及中法文化交流,两次到巴黎,又得以到德群老师家中做客。此时朱先生已搬进新居,位于巴黎近郊塞纳河畔的维蒂市。画室是由著名建筑师多明尼克, 雕塑家费候为他们设
期刊
风暴中崛起  情境主义国际(Situationist International)作为一个组织形成于1950年代时值战后现代化和城市化迅速发展的欧洲。经济的迅猛发展不仅带来了狂热的消费主义和物质主义,日常生活基础设施的更新和重建也给城市空间和设施利用的规划提出了新的挑战,新型的城市规划和建设使人们的生活空间发生了变化,进而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一切都和“旧世界”划清了界线,但物质和消费膨胀给人
期刊
INTERVIEW  that’s where the name came from.  We started in 1978 as a performance group – a music performance group – but what we did was not mainstream: it was difficult for the audience to accept and
期刊
朗西埃小词典  艺术与政治  政治自身的场地往往被取消,艺术在今天成为政治的避难所,也就不奇怪了。艺术成了政治的外场,其中陡生的像地震波那样的层层异感,当然会与这个时代的主导共识格格不入了。  政治审美  政治思想决不由知识分子或马克思主义者或甚至先进政党先验地把握,而由一个介入行动的集体,内在地生产出来。群众用不着被告知他们被主导的原因,重要的,是如何使他们建立改变现存秩序的信念。新政治起于群众
期刊
最初,德国驻上海总领馆的文化领事海墨思博士联系到我,那时他刚来到中国不久。他希望能做一些与中国当代艺术有关的项目。但是具体如何进行,以及以何种方式发展,我们并没有设想和限定。关于空间的处理与运用,我们讨论了几次,甚至邀请到建筑师李青先生为这个空间的设计出谋划策。但是,最后我们发现,由于原空间无法更改的一些现实条件,使得我们觉得即便是将空间完全用展墙全部封隔出来,也只是一个最为普通平常的、面积尴尬的
期刊
展览和机构——热汤和美酒  最近我拜访了斯德哥尔摩郊区的Tensta Konsthall,一个位于移民聚居区的中等规模的艺术机构,由Maria Lind 担任馆长。在当日的艺术家讲座之后,Maria Lind邀请每一位到场的观众在艺术中心的小咖啡厅享用热汤和美酒。大概30多人参加了这场朴素的宴请。而让我难忘的是,Maria Lind不停地忙着给所有的来宾斟酒,照顾到每位来宾的姿态。这位馆长/策展人
期刊
5月份,中国艺术界最关注的两件事应是:雅克·朗西埃的中国之行和威尼斯的中国现象了。正好,如果用朗西埃的美学主张来讨论中国艺术家大批涌进威尼斯现象,将会产生怎样的“歧感”叙述呢?  反对“共识逻辑”,提倡“歧感美学”是朗西埃涉入艺术领域时祭出的鲜明旗帜。在朗西埃看来,今天的艺术特别是具有解放性的艺术必须是对我们早已达成的“共识逻辑”开战。何为共识,按照朗西埃的观点,感知与感知之间,感知呈现模式和意义
期刊
搞当代艺术的人都喜欢谈可能性,一场讨论会上,也许会出现大多数人都使用“可能性”这个高频词的情形。当“可能性”遭遇“可能性”时,所谓的交流,也就是在可能性中左摇右摆,很难相遇。  这样的不相遇型研讨会,一次次开,我也一次又一次地去旁听,我感兴趣的是,他们知道这种交流的不可能,但还是会很有仪式感地坐到一起,并期待交流的成效在偶然之间发生。这样的安排,可以理解成是他们在与确然性、定论、共识进行较劲、对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