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园林景观,即利用艺术手段和工程技术对一定区域内的景物进行改造,而形成的具有美韵的游憩场所和自然环境。园林景观与中国风景园林都是为了体现艺术魅力,为人们提供舒适的生活环境。园林景观可以将自然风光和人文文化融合在一起,体现一种美韵。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精神文化也得到了提高。对园林景观的设计,也达到了新的高度。园林景观的设计要突破以往的传统理念,积极创新。本文主要阐述了园林、景观的主要意蕴,并对园林、景观与中国风景园林的发展趋势做出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园林景观;中国风景园林;人文关怀
中图分类号: TU98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我国国民经济水平不断上升。人们开始不满足于传统的居住环境,开始寻求更适宜的生活场所。大城市内部交通拥挤,人口聚集,空气质量差,而且还会产生热岛效应。园林景观能带给人舒适的感觉,不单单空气清新,而且能够让人感觉置身于自然。社会的需求带动了园林景观与中国风景园林的发展。园林景观的设计,要利用建筑学、园林学、美学等学科,最大限度的利用自然元素,设计成一种融入城市的园林景观。中国风景园林的设计,要发掘出中国的传统文化,并在设计中融入。无论是园林景观还是中国风景园林,都要遵循生态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1景观的来源和局限性
“景观”一词,并非是中国古语。它是在20世纪从日本翻译过来的新词,即英语中的landscape。我国古代认为“景”、“观”二字属于同义字,因此用其中的一个就已经够了,比如“街景”、“城景”等。直到解放以后,我国才确定有“景观”一词,认为是一个地理学的词汇。在英语中,landscape分成了两块,land是土地的意思,scape是景物的意思,两个词连在一起。英语中的landscape源于德文landschaft,德文的这个单词来源于荷兰语,意思是陆地上有一片草场、田地、原野森林,中间是一些住房。指的是这些景致的集合。荷兰人认为的是风景画,而之后这个词用于了自然科学的生态学和地理学,从而失去了审美的内涵。
Landscape有着风景的含义,但汉字的“景观”却有着视觉的意味。而造景就是为了创造一片值得视觉欣赏的景致。“景观”包含了生态学、地理学以及艺术学的韵味。而我国景观、园林的设计师们,总是会追求“景观”的美、值得欣赏的方面。而这方面,并能够成为景观未来的发展趋势。
2园林的本质
园林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的一支。站在汉字的角度,它是“园”和“林”的结合。其实,在中国历史中,它既是园和池、园和亭、园和山,以及众多的集合而组成的代称。如果用一圈的篱笆来围成一个只是种菜的园子,那么就没有什么审美情趣,加上山水、建筑等组成一个大的整体才能称之为园林。园林的创造,是为了获得更美好的生活环境,既能享受大自然,也能遮挡艳阳,保持冬暖夏凉。具有很强文化意识,也充满了生活的功能。因为除了眼睛看以外,我们的祖先需要的是一个生活条件美好的实际生活境域,包括夏凉、冬暖、遮雨、透气、避风、向阳等,使我们不但看起景来眼睛舒服,而且我们赏景时所处地方(赏景点)的各种环境也舒服宜人,同时又具有文化意识和生活的功能。
3中国风景园林
如今,在我国学术界,认为可以将园林和LA(landscape architecture)相對应,我国已经将LA译成了园林学。风景园林的翻译和现实中的风景、园林存在着一定的重复,而且总给人一种不怎么能够用于硬质景观设计的印象。但比较于单纯的“园林”,它又能够拉开林业和园艺之间的差距。风景园林最大的特点,就是它有着综合性。它能够将观赏园艺、景观设计、环境艺术、国土规划融合在一起。中国风景园林的教育,最早是由清华营建系和北农大的园艺系联合在一起创办,这在世界上也是非凡的创举,只是后来学习前苏联而导致破坏。如今,西方文化向我国本土文化进行渗透。中国风景园林属于综合性的,那么也就需要用综合性的办法加以处理。 风景园林是利用艺术、科学的方法创造美好的室外生活,因此不能和LA完全的对应,走出自己的风景园林道路。
4景观、园林的发展趋势
4.1利用自然元素
景观、园林的设计,自然离不开使用自然元素。自然元素能够带给人一种清新之感,也体现了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在传统的景观、园林设计中,都曾使用过自然元素,但是运用自然元素比较单一,设计的层次感以及选择的品种都不能与周围的景物相协调。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认知水平的提高,景观、园林的设计将会采用多种的自然元素。在这种情况之下,一定要注意合理布局,将层次感体现出来,与周围的建筑、景物形成和谐的色彩搭配。并且能够达到艺术审美的要求。而利用自然元素,是景观、园林发展的必然。
4.2 凸显人文特色
景观、园林的设计既充分体现了自然元素的美,也是一种文化创作的建筑体系。景观、园林的创造,并不仅仅是为了美化环境,其实也是为了体现人文的特色。景观属于外来词汇,它主要的意思是强调,就是利用人造的景物来让众人欣赏,感觉其中的美韵。而这样其实就忽视了景观拥有的含义和它的文化理念。景观只是用来欣赏,而没有融入设计思想,因此不存在生态化和人性化。园林是中国传统的文化建筑,中国古典园林就有着亭、台、楼、阁、池的内部构造。古典园林的设计,是为了满足我国古代达官贵人、文人墨客的欣赏,属于贵族的“内部花园”。一般的老百姓很难能够看到或者欣赏到。曹雪芹的《红楼梦》内“刘姥姥进大观园”就表现出了这样的状况。而龚自珍的《病梅馆记》内的“病梅”,就缺少着对大众的关怀,只是为部分人欣赏所服务的。而景观、园林的发展趋势,将会利用人文特色来凸显出景观、园林的文化和生活功能,达到景观园林设计的最终目的。
5中国风景园林的发展趋势
5.1体现出中华民族精神文化资源
信息时代的快速便捷,使得世界文化开始向着多元、融合的方向发展。中国风景园林也将跟随着世界潮流,转向多元和融合。只是追求多元的文化精神,可能会失去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中国有几千年的文化历史,文化传承至今,已经沉淀了非常巨大的文化资源。中国风景园林的设计,要科学合理的使用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资源。每一个区域,都有着不同的文化特色。因此,设计中国风景园林要充分的利用当地的风土人情、民俗文化,体现出中国风景园林的独特魅力。这将是中国风景园林的发展趋势。
5.2遵循可持续发展、生态环保的基本原则
中国风景园林不单单要重视社会人文与自然的结合,也要遵循可持续发展,保持生态环保。世界科技发展过程中,工业发展一直都给社会带来了污染,损害了自然生态。如今,世界上一些国家已经步入了新型经济生产,重视自然环保建设。我国城市热岛效应严重,而且交通尾气污染大。因此,设计风景园林,就要将景观设计看成一个有机体,拥有和生态自然相同的功能。在设计风景园林的过程中,将生态环保的理念融入,也可以使用一些节能环保的技术,例如雨水收集器、太阳能电池等。既然要将人文和自然相结合,就要充分的利用两个方面的节能办法,既保持风景园林的模式漂亮,也要形成新陈代谢、有机循环的生态系统。
结束语:
园林、景观与中国风景园林的发展趋势,其实便是更多的向着人文关怀、自然元素的方面延伸。园林是中国的词汇,而景观来源于国外。无论是园林还是景观,都带有自然生态的特色,是因为人们需要更适宜的生活环境而创造。中国风景园林要向着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保的方向发展,并要融入中国特色文化。园林、景观、中国风景园林的设计,都需要适应时代的潮流,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文化加以指导。
参考文献:
[1]江贵宽.园林景观与中国风景园林的发展方向研究[J].现代园艺.2012,(10).
[2]王绍增.园林、景观与中国风景园林的未来[J].中国园林.2005,(3).
[3]吴才岳.分析园林、景观与中国风景园林的未来[D].现代园艺.2013,(2).
关键词:园林景观;中国风景园林;人文关怀
中图分类号: TU98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我国国民经济水平不断上升。人们开始不满足于传统的居住环境,开始寻求更适宜的生活场所。大城市内部交通拥挤,人口聚集,空气质量差,而且还会产生热岛效应。园林景观能带给人舒适的感觉,不单单空气清新,而且能够让人感觉置身于自然。社会的需求带动了园林景观与中国风景园林的发展。园林景观的设计,要利用建筑学、园林学、美学等学科,最大限度的利用自然元素,设计成一种融入城市的园林景观。中国风景园林的设计,要发掘出中国的传统文化,并在设计中融入。无论是园林景观还是中国风景园林,都要遵循生态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1景观的来源和局限性
“景观”一词,并非是中国古语。它是在20世纪从日本翻译过来的新词,即英语中的landscape。我国古代认为“景”、“观”二字属于同义字,因此用其中的一个就已经够了,比如“街景”、“城景”等。直到解放以后,我国才确定有“景观”一词,认为是一个地理学的词汇。在英语中,landscape分成了两块,land是土地的意思,scape是景物的意思,两个词连在一起。英语中的landscape源于德文landschaft,德文的这个单词来源于荷兰语,意思是陆地上有一片草场、田地、原野森林,中间是一些住房。指的是这些景致的集合。荷兰人认为的是风景画,而之后这个词用于了自然科学的生态学和地理学,从而失去了审美的内涵。
Landscape有着风景的含义,但汉字的“景观”却有着视觉的意味。而造景就是为了创造一片值得视觉欣赏的景致。“景观”包含了生态学、地理学以及艺术学的韵味。而我国景观、园林的设计师们,总是会追求“景观”的美、值得欣赏的方面。而这方面,并能够成为景观未来的发展趋势。
2园林的本质
园林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的一支。站在汉字的角度,它是“园”和“林”的结合。其实,在中国历史中,它既是园和池、园和亭、园和山,以及众多的集合而组成的代称。如果用一圈的篱笆来围成一个只是种菜的园子,那么就没有什么审美情趣,加上山水、建筑等组成一个大的整体才能称之为园林。园林的创造,是为了获得更美好的生活环境,既能享受大自然,也能遮挡艳阳,保持冬暖夏凉。具有很强文化意识,也充满了生活的功能。因为除了眼睛看以外,我们的祖先需要的是一个生活条件美好的实际生活境域,包括夏凉、冬暖、遮雨、透气、避风、向阳等,使我们不但看起景来眼睛舒服,而且我们赏景时所处地方(赏景点)的各种环境也舒服宜人,同时又具有文化意识和生活的功能。
3中国风景园林
如今,在我国学术界,认为可以将园林和LA(landscape architecture)相對应,我国已经将LA译成了园林学。风景园林的翻译和现实中的风景、园林存在着一定的重复,而且总给人一种不怎么能够用于硬质景观设计的印象。但比较于单纯的“园林”,它又能够拉开林业和园艺之间的差距。风景园林最大的特点,就是它有着综合性。它能够将观赏园艺、景观设计、环境艺术、国土规划融合在一起。中国风景园林的教育,最早是由清华营建系和北农大的园艺系联合在一起创办,这在世界上也是非凡的创举,只是后来学习前苏联而导致破坏。如今,西方文化向我国本土文化进行渗透。中国风景园林属于综合性的,那么也就需要用综合性的办法加以处理。 风景园林是利用艺术、科学的方法创造美好的室外生活,因此不能和LA完全的对应,走出自己的风景园林道路。
4景观、园林的发展趋势
4.1利用自然元素
景观、园林的设计,自然离不开使用自然元素。自然元素能够带给人一种清新之感,也体现了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在传统的景观、园林设计中,都曾使用过自然元素,但是运用自然元素比较单一,设计的层次感以及选择的品种都不能与周围的景物相协调。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认知水平的提高,景观、园林的设计将会采用多种的自然元素。在这种情况之下,一定要注意合理布局,将层次感体现出来,与周围的建筑、景物形成和谐的色彩搭配。并且能够达到艺术审美的要求。而利用自然元素,是景观、园林发展的必然。
4.2 凸显人文特色
景观、园林的设计既充分体现了自然元素的美,也是一种文化创作的建筑体系。景观、园林的创造,并不仅仅是为了美化环境,其实也是为了体现人文的特色。景观属于外来词汇,它主要的意思是强调,就是利用人造的景物来让众人欣赏,感觉其中的美韵。而这样其实就忽视了景观拥有的含义和它的文化理念。景观只是用来欣赏,而没有融入设计思想,因此不存在生态化和人性化。园林是中国传统的文化建筑,中国古典园林就有着亭、台、楼、阁、池的内部构造。古典园林的设计,是为了满足我国古代达官贵人、文人墨客的欣赏,属于贵族的“内部花园”。一般的老百姓很难能够看到或者欣赏到。曹雪芹的《红楼梦》内“刘姥姥进大观园”就表现出了这样的状况。而龚自珍的《病梅馆记》内的“病梅”,就缺少着对大众的关怀,只是为部分人欣赏所服务的。而景观、园林的发展趋势,将会利用人文特色来凸显出景观、园林的文化和生活功能,达到景观园林设计的最终目的。
5中国风景园林的发展趋势
5.1体现出中华民族精神文化资源
信息时代的快速便捷,使得世界文化开始向着多元、融合的方向发展。中国风景园林也将跟随着世界潮流,转向多元和融合。只是追求多元的文化精神,可能会失去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中国有几千年的文化历史,文化传承至今,已经沉淀了非常巨大的文化资源。中国风景园林的设计,要科学合理的使用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资源。每一个区域,都有着不同的文化特色。因此,设计中国风景园林要充分的利用当地的风土人情、民俗文化,体现出中国风景园林的独特魅力。这将是中国风景园林的发展趋势。
5.2遵循可持续发展、生态环保的基本原则
中国风景园林不单单要重视社会人文与自然的结合,也要遵循可持续发展,保持生态环保。世界科技发展过程中,工业发展一直都给社会带来了污染,损害了自然生态。如今,世界上一些国家已经步入了新型经济生产,重视自然环保建设。我国城市热岛效应严重,而且交通尾气污染大。因此,设计风景园林,就要将景观设计看成一个有机体,拥有和生态自然相同的功能。在设计风景园林的过程中,将生态环保的理念融入,也可以使用一些节能环保的技术,例如雨水收集器、太阳能电池等。既然要将人文和自然相结合,就要充分的利用两个方面的节能办法,既保持风景园林的模式漂亮,也要形成新陈代谢、有机循环的生态系统。
结束语:
园林、景观与中国风景园林的发展趋势,其实便是更多的向着人文关怀、自然元素的方面延伸。园林是中国的词汇,而景观来源于国外。无论是园林还是景观,都带有自然生态的特色,是因为人们需要更适宜的生活环境而创造。中国风景园林要向着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保的方向发展,并要融入中国特色文化。园林、景观、中国风景园林的设计,都需要适应时代的潮流,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文化加以指导。
参考文献:
[1]江贵宽.园林景观与中国风景园林的发展方向研究[J].现代园艺.2012,(10).
[2]王绍增.园林、景观与中国风景园林的未来[J].中国园林.2005,(3).
[3]吴才岳.分析园林、景观与中国风景园林的未来[D].现代园艺.2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