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慕课”这个随互联网时代而来的崭新的学习方式,正在打破学校与学校之间的隔墙,让更多的人分享以前少数人才能享受的优质资源和精英教育。这也就意味着,不管你是在家里,还是在学校的教室里,只要有一个能够联通外界的网络信号,就可以听到来自国内外各高校的经典课程。
百花齐放 高校慕课建设“争奇斗艳”
2012年被《纽约时报》称之为“慕课元年”,网络视频教学平台迅速在世界范围内建立。而国内的高校在这方面也不甘人后,近年来纷纷进行慕课建设,据2016年中国MOOC大会信息显示,清华大学慕课建设数量已经超过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跃居世界第一位,一时间慕课成为各大高校教学改革的“排头兵”。
实际上除了清华、北大这样的国内著名高校,即便是一些普通高校,也纷纷在慕课建设上投入各种资源,进行积极布局。不但如此,国内有实力和条件的高校,已经把自己的慕课建设与国际慕课平台接轨。2013年7月,复旦大学与上海交大分别与全球最大在线课程联盟Coursera签署合作协议,成为率先加入该联盟的两所中国内地高校;9月,北京大学的《民俗学》《世界文化地理》《电子线路》和《20世纪西方音乐》4门课程在在线课堂平台edX上线,成为首批尝试在国际在线教育平台发布课程的国内高校课程。
于是,在国内著名高校的引领之下,国内高校的慕课建设在近年来风生水起。2013年10月,重庆大学等高校发起成立“东西部高校课程共享联盟”,实现高校优质课程资源广泛共享; 2014年,华中师范大学牵头组建湖北教师教育网络联盟,学生可以通过慕课跨校积累学分,获学位证;2015年,宁波高校慕课联盟成立,预计未来5年内建设200门优质的本地化慕课课程,引进500门优秀的慕课课程,建设1000门校本慕课课程。
资源共享 慕课教育提供“无门槛”全民学习
由于是一种开放式的教育资源共享,所以谁的课好,谁的课不好,谁的课有价值,谁的课太“口水”,不用像传统的教育模式那样,由高校的有关部门来考核、打分,而是直接由听课的学生用“脚”投票,所以慕课教育天生就具有优胜劣汰的特点。而正是这样的特点,那些得到学生认可与追捧的课,才是最有价值,也最为经典的课程。这样一来,原来一堂课可能只有几十个人,最多不过几百个人听,现在却可能有成千上万的人在听、在学,进而实现了教育资源最大限度的共享,也实现了知识最大限度的传播。
另外不得不提的一点是,在慕课教育模式之下,和以往为毕业而学习、为就业而学习不同,慕课让人自由地依兴趣选课,让学习远离“枯燥”并回归求知爱真的本质。虽然我们今天讨论的主要是国内大学高校的慕课建设,但实际上大家也都知道,慕课已经完全走出大学校园,可以让任何有兴趣学习、愿意学习的人,把学习当成一种新的生活方式,让“终身学习”成为我们身边的现实。“互联网+”是近年来的一个热词,那么“互联网+知识”无疑才是最具价值、最有魅力的。而慕课正是“互联网+知识”的一种表现形式,一种承载方式。
防微杜渐 慕课建设高歌猛进“成果”难摘
当我们为慕课的到来感到激动与兴奋的时候,也需要听到理性与清醒的声音。实际上,国内高校在慕课建设高歌猛进的同时,也比国外高校更快地迎来了“成长的烦恼”。一方面,很多国内高校是出于赶时髦、追潮流的心理进行慕课建设,只重视数量而忽视了质量。比如,有的学校老师强迫要求学生必须注册学习,慕课学习成了任务,指标数字上来了,但学生的学习效果怎么样反倒没有人关注,这显然属于本末倒置。另一方面,别看每一科目的慕课课程推出来的时候,都会受到很多学生的追捧,但是最终能够完成整个科目的学习,拿到结业证书的学生却很少。这说明建立在自觉自愿自律基础上的学习方式,学生无法持之以恒,坚持到底,辍学率太高,这正在成为它最大的问题。
有调查研究发现:斯坦福大學提供的人工智能课程吸引了16万注册学生,但仅有20%左右的学生完成了课程。麻省理工学院的一项在线开放课程也有近16万人注册,但实际完成课程的只有7157人。但是相比之下,中国学生的辍学率却更高一些。世界上已经出现了32个较为知名的慕课平台,其中美国14个。据统计,在注册数量排前25位的国家当中,中国居18位,但在前30名获得证书数量的国家中,没有中国。
这实际上就是在告诉我们,慕课很好,但是在我们决定投入慕课学习之前,不妨先对自己的耐力、意志力、自律性有一个客观理性的认识,先从那些自己最感兴趣,同时也最容易坚持到底、顺利结业的课程开始。由易而难,循序渐进,才最容易看到效果;否则半途而废,反而是对自我学习能力的一种挫伤和打击。
也可以说,慕课最大限度地实现了教育资源和知识的共享,但是慕课不可能取代大学课堂,尤其是基础课和专业课。有人举了一个看似极端,其实挺有道理的例子:如果学生真的可以依靠慕课学习到所有的知识,那么我们是不是只需保留清华、北大等等几所国内著名高校,然后让全国的学生都去学习他们的课程,最后通过学分制拿到大学毕业证呢?这显然不可能,也不现实。所以慕课只是能对传统课堂,传统大学教育的一种有益补充,而不可能取代传统的教育和传统的大学课堂。
所以过分地夸大慕课的作用,以为慕课可以颠覆教学,是不切实际的。只有对慕课有了这种客观而理性的认识,才有利于我们后续的慕课建设,才有利于全国的大学生加入慕课学习,并且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作者系时事评论员)
百花齐放 高校慕课建设“争奇斗艳”
2012年被《纽约时报》称之为“慕课元年”,网络视频教学平台迅速在世界范围内建立。而国内的高校在这方面也不甘人后,近年来纷纷进行慕课建设,据2016年中国MOOC大会信息显示,清华大学慕课建设数量已经超过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跃居世界第一位,一时间慕课成为各大高校教学改革的“排头兵”。
实际上除了清华、北大这样的国内著名高校,即便是一些普通高校,也纷纷在慕课建设上投入各种资源,进行积极布局。不但如此,国内有实力和条件的高校,已经把自己的慕课建设与国际慕课平台接轨。2013年7月,复旦大学与上海交大分别与全球最大在线课程联盟Coursera签署合作协议,成为率先加入该联盟的两所中国内地高校;9月,北京大学的《民俗学》《世界文化地理》《电子线路》和《20世纪西方音乐》4门课程在在线课堂平台edX上线,成为首批尝试在国际在线教育平台发布课程的国内高校课程。
于是,在国内著名高校的引领之下,国内高校的慕课建设在近年来风生水起。2013年10月,重庆大学等高校发起成立“东西部高校课程共享联盟”,实现高校优质课程资源广泛共享; 2014年,华中师范大学牵头组建湖北教师教育网络联盟,学生可以通过慕课跨校积累学分,获学位证;2015年,宁波高校慕课联盟成立,预计未来5年内建设200门优质的本地化慕课课程,引进500门优秀的慕课课程,建设1000门校本慕课课程。
资源共享 慕课教育提供“无门槛”全民学习
由于是一种开放式的教育资源共享,所以谁的课好,谁的课不好,谁的课有价值,谁的课太“口水”,不用像传统的教育模式那样,由高校的有关部门来考核、打分,而是直接由听课的学生用“脚”投票,所以慕课教育天生就具有优胜劣汰的特点。而正是这样的特点,那些得到学生认可与追捧的课,才是最有价值,也最为经典的课程。这样一来,原来一堂课可能只有几十个人,最多不过几百个人听,现在却可能有成千上万的人在听、在学,进而实现了教育资源最大限度的共享,也实现了知识最大限度的传播。
另外不得不提的一点是,在慕课教育模式之下,和以往为毕业而学习、为就业而学习不同,慕课让人自由地依兴趣选课,让学习远离“枯燥”并回归求知爱真的本质。虽然我们今天讨论的主要是国内大学高校的慕课建设,但实际上大家也都知道,慕课已经完全走出大学校园,可以让任何有兴趣学习、愿意学习的人,把学习当成一种新的生活方式,让“终身学习”成为我们身边的现实。“互联网+”是近年来的一个热词,那么“互联网+知识”无疑才是最具价值、最有魅力的。而慕课正是“互联网+知识”的一种表现形式,一种承载方式。
防微杜渐 慕课建设高歌猛进“成果”难摘
当我们为慕课的到来感到激动与兴奋的时候,也需要听到理性与清醒的声音。实际上,国内高校在慕课建设高歌猛进的同时,也比国外高校更快地迎来了“成长的烦恼”。一方面,很多国内高校是出于赶时髦、追潮流的心理进行慕课建设,只重视数量而忽视了质量。比如,有的学校老师强迫要求学生必须注册学习,慕课学习成了任务,指标数字上来了,但学生的学习效果怎么样反倒没有人关注,这显然属于本末倒置。另一方面,别看每一科目的慕课课程推出来的时候,都会受到很多学生的追捧,但是最终能够完成整个科目的学习,拿到结业证书的学生却很少。这说明建立在自觉自愿自律基础上的学习方式,学生无法持之以恒,坚持到底,辍学率太高,这正在成为它最大的问题。
有调查研究发现:斯坦福大學提供的人工智能课程吸引了16万注册学生,但仅有20%左右的学生完成了课程。麻省理工学院的一项在线开放课程也有近16万人注册,但实际完成课程的只有7157人。但是相比之下,中国学生的辍学率却更高一些。世界上已经出现了32个较为知名的慕课平台,其中美国14个。据统计,在注册数量排前25位的国家当中,中国居18位,但在前30名获得证书数量的国家中,没有中国。
这实际上就是在告诉我们,慕课很好,但是在我们决定投入慕课学习之前,不妨先对自己的耐力、意志力、自律性有一个客观理性的认识,先从那些自己最感兴趣,同时也最容易坚持到底、顺利结业的课程开始。由易而难,循序渐进,才最容易看到效果;否则半途而废,反而是对自我学习能力的一种挫伤和打击。
也可以说,慕课最大限度地实现了教育资源和知识的共享,但是慕课不可能取代大学课堂,尤其是基础课和专业课。有人举了一个看似极端,其实挺有道理的例子:如果学生真的可以依靠慕课学习到所有的知识,那么我们是不是只需保留清华、北大等等几所国内著名高校,然后让全国的学生都去学习他们的课程,最后通过学分制拿到大学毕业证呢?这显然不可能,也不现实。所以慕课只是能对传统课堂,传统大学教育的一种有益补充,而不可能取代传统的教育和传统的大学课堂。
所以过分地夸大慕课的作用,以为慕课可以颠覆教学,是不切实际的。只有对慕课有了这种客观而理性的认识,才有利于我们后续的慕课建设,才有利于全国的大学生加入慕课学习,并且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作者系时事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