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我国古人的腰带(上)

来源 :文物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38159897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的冠带制度,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在我国服饰史中,腰带是服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吕氏春秋通诠·慎势》说:“冠带,本指服制,引申为礼仪、教化。”冠,帽子的统称;带,古人服饰的一部分,这里主要指腰带,即束腰之带。尽管腰带有着多种样式和多种名称,但在礼制社会的古代中国,腰带不仅是服饰美构成的要素之一,更一直是区分束系者等级、地位的重要标志。由于腰带所具有的这种特殊作用,古人对它十分重视,不论穿着官服、便服,腰间都要束上一带,尤其在交往礼见时,更是缺它不可。古代君臣之间更是如此。欧阳修在《归田录》中记载,宋太宗夜间召见侍臣陶谷,“谷至,见帝而立”,却不肯进去。太宗立即意识到这是因为自己没有束带的缘故,于是令左右取来袍带,匆匆束上,陶谷这才进去。在当时,皇帝召见侍臣而不束腰带是失礼的行为,所以不能行君臣之礼。古人的冠服腰带是封建社会礼仪制度的重要载体,也是宝贵的历史文化遗存。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在近年日益升温的古董收藏大潮中,对古人带饰的系列收藏和深入研究,却相对落后于其他门类的文物。
  2007年秋,笔者应邀到哈尔滨市的几家公私博物馆,期间曾去过以收藏辽金龙纹铜镜著称的企业博物馆——龙江龙博物馆,发现该馆的藏品很有特色,其展品多成系列,而且十分注重研究。比如他们对古人带饰的收藏,历经十多年的征集过程,已经形成了系列。在时代上,有西周、春秋、战国、汉、唐、辽、宋、金、元、明、清各代腰带(包括零散饰件)400多种。这些带饰原件的质地,囊括了金、银、铜、铁、玉、木、煤精、水晶、陶瓷、螺钿、绿松石、砗磲等十多种;制作工艺包括鎏金、镂空、浮雕、线刻、捶揲、錾刻、镶嵌、填彩、填漆、景泰蓝、珐琅、绘画等;纹饰则包括人物故事、佛教故事、道教故事、儒家礼仪、军事战争、职贡交聘、农耕渔猎、山水花鸟、瑞兽图腾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容。
  龙江龙博物馆的带饰系列藏品极具收藏价值和研究价值,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把该馆带饰藏品介绍给广人文物爱好者,一直是我的夙愿。在龙江龙博物馆的支持下,自2013年年初开始,本人对其馆藏带饰作了初步研究。
  带、郭洛带及其饰件
  龙江龙博物馆的馆藏带饰,以带、郭洛带数量为多。
  考古发现表明,与中原地区使用丝织大带和带钩几乎同时,我国北方居住的匈奴、鲜卑等东胡古代民族在革带上使用了一种类似带钩功能的金属装置,即带鐍。所谓带鐍,指的是一种带扣,其形或圆或方,并附有扣针,使用时,将皮带伸入扣内,然后插入扣针即可。由于它结扎起来比带钩牢固,所以被广泛使用。这种装有“鐍”的革带,也称鐍带,其出现可能比带钩略晚。目前所见的带鐍实物,大多是春秋、战国以后的遗物。有研究者认为,三国时期以后,革带用鐍者逐渐增多,而用钩者日见减少,以至最后完全取代了带钩。此后流行的郭洛带、蹀躞带以至金带、玉带等,大多用带翕萄,而不用带钩,带钩的使命遂告结束。
  实际上,鐍虽然是常见于革带上的一种装置,但有时也可用于丝带。这种丝带是以丝织物织成的一种宽阔的腰带,史籍中常见的绲带、织成带等名称,就是指这种腰带。如《东观汉记》载:“郑(邓)遵破匈奴,于是上赐金刚鲜卑绲带一具。”在这种绲带(即织成带)的首端,就缀有一个金属带鐍。《后汉书-舆服志》记载命妇服饰:“自公主、封君以上,皆带绶,以采组为绲带,各如其绶色。黄金辟邪,首为带躏,饰以白珠。”据此可知,这种装有带鐍并且饰有牌饰的腰带,不仅可以用于有地位的男子,也可用于贵族妇女。
  根据考古发现的资料可知,在相当于春秋晚期的墓葬中已有匈奴使用的鐍带发现,如内蒙古杭锦旗桃红巴拉和毛庆沟匈奴墓中就出土过圆形带鐍;其形制都是在当中有供穿带用的孔,前部有喙状突起,尾部有钮孔。这种鐍每条带上只有一件,其作用相当于带扣。另外,国内外也曾出土过很多匈奴、东胡式(也称“鄂尔多斯式”)铜带饰,这些带饰分为带扣(鐍)和牌饰,用镂雕工艺,纹饰十分精美,带鐍很多都铸有喙状突起和穿带子的孔。镂雕的纹饰图案,前期的大多为动物和斗兽纹,后期逐渐出现了家畜、禽鸟和人物,有的十分形象生动,艺术价值很高。这类在带鞓上装一种斗兽纹铜饰牌而用铜鐍扣结的鐍带,年代可从春秋中晚期一直延续到两汉、南北朝。这类带子在用鐍扣结和鞋的牌饰等方面,都与中原革带的带钩不同,因而应属另一系统的带饰。令人遗憾的是,由于这类牌饰大都以散件的形式出土,故而以前往往被人忽略,仅将其视为单纯的饰牌而疏于研究。近年来,历史、考古学界的一些专家已经注意到这类鐍带,并在研究上有所突破;而一些文博单位和收藏家也逐渐发现、认识到了这类鐍带的艺术价值与历史价值,鐍带的收藏热和研究热正在兴起。龙江龙博物馆经过近十年的征集,目前馆藏鐍带已达百余种。
  郭洛带亦称“郭落带”、“钩落带”,特点是制作者在革带上饰以铜钩、铜牌或金牌,牌上装饰有鹿纹、羊纹、兽纹等形象,是鲜卑人游猎生活的一种艺术性反映。文献记载,春秋战国时期,东胡已有鲜卑之名,东汉以前便以“鲜卑”名山或名族。也有学者认为,鲜卑即“犀毗”,亦称“师比”,是指胡人的带饰而言。此带钩初出自东胡,战国时传入赵国等。《史记·匈奴传·索隐》引张晏言指出:“鲜卑郭落带,瑞兽名也,东胡好服之。”“郭落”,本义为瑞兽,而“鲜卑”则意为瑞祥或神,合之为瑞兽或神曾,因此东胡人喜以鹿、虎等瑞兽的形状铸镂于带饰上,从而称其为“鲜卑郭落带”,意为瑞兽带或神兽带。从考古出土实物看,一些“郭洛带”所铸镂空金属纹饰,动物纹多采用草原上极为流行的虎形、豹形、骆驼形、鹰形、羊形等,图案则多为几何纹样。
  从形制上看,中原传统腰带的带头是鸭形(或作鸟形)带钩,而鲜卑带头则与之截然不同。在龙江龙博物馆带饰系列藏品中,就有不少以动物(包括家畜、禽鸟)和人物为图案的青铜、金银牌饰,考其形制和工艺,即应属鲜犁郭洛带的饰件。
  (本文配图均为龙江龙博物馆藏品)
  (责任编辑:李珍萍)
其他文献
承德皇家寺庙古建筑自1994年与避暑山庄一起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以来,其宗教内涵、历史地位、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已经越来越为全社会各阶层所重视。其实,每一座寺庙都有它各自不同的历史内涵和时代背景,因而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不同的影响,比如说皇家寺庙之一的殊像寺。  殊像寺与其他几座寺庙建立的时代背景有明显的不同,其他各寺庙都是出于国家安全的需要,出于国家民族政策的需要,出于国家民族团结和融合的需要,而殊
期刊
一  2003年,王世襄先生尽集“俪松居长物”,手自编纂《自珍集》面世。虽说数达八十的明式家具早已转让上海博物馆而不入此集,其收录仍有十类近三百件套,可谓琳琅满目。开卷之首,即“唐‘大圣遗音’伏羲式琴”,文曰:  “‘大圣遗音’栗壳色,七徽以下弦路露黑色,遍体蛇腹断,中间细断纹,额有冰纹断。圆池,池上刻草书‘大圣遗音’四字。池内纳音左右上下四隅分刻隶书‘至德丙申’四字年款。是为唐肃宗至德元年,公元
期刊
中国的传统家具从席地而坐到床榻时期,再到椅凳时期,经历了漫长的发展阶段。从战国时代到宋元时期,家具的时代特征变化较大。到了明清时期,中国的家具更是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繁荣期。至今,明式家具和清式家具依然为国内外的收藏者热捧。特别是明式家具,因其造型和装饰风格上的简洁质朴、含蓄典雅的风格和科学合理的榫卯工艺,被公认为是中国传统家具中的精华。  而形成于清代中期的清式家具则一改明式家具的朴素、典雅,代
期刊
一件拍品的专场  3月12日,应友人邀约,青铜器鉴定及修复专家贾文忠从北京飞赴纽约。走进机仓,他意外地发现头等舱里坐满了古玩商。一打听,大家都是为了一件拍品而来——皿方罍。  同样为了皿方罍,佳士得拍卖公司不惜重金打造专场,将拍品编号为1888。细心地安排“要发”的谐音来讨巧,无非是迎合中国人的胃口,也充分反映出佳士得对皿方罍创造又一个天价的信心。  到纽约后的几天里,贾文忠更是惊讶:酒店里、餐厅
期刊
二十具铜炉素净高雅,参差于明式条案之上,皆为王世襄《自珍集》中著录遗珍。而今,人去物在,睹物思人。  世襄先生藏炉四十余具,且大都有座,或铜或木者。经“文革”浩劫,发还时余炉三十具,仅“玉堂清玩”大鬲炉木座同归。此三十具铜炉,先生均著录于《自珍集》中。2003年8月相伴一生的妻子袁荃猷女士仙逝,世襄先生大悲间无心藏物,便委托中国嘉德拍卖公司悉数拍卖,而此时仅铜炉二十一具(余九具,早已由先生“由我遣
期刊
宋代陶瓷中,常见一类仿古器,这些器物在器形或纹饰上模仿青铜器(对于宋代仿古陶瓷所模仿的青铜器对象,通常认为是商周时期的青铜器,而在实际情况中,有些仿古并非来自商周时期,如樽式炉明显是模仿流行于汉代的樽。而又有一些形制则不是来自于青铜器,而是玉器,如琮式瓶,对于其形制来源学界未有定论,参见谢明良《琮瓶的变迁》,《故宫学术季刊》第二十三卷第一期,2005),呈现出独特的面貌,是研究宋代陶瓷不可回避的重
期刊
王世襄先生无疑是当代成就卓著的文物学家,对于收藏者而言,他还是最具影响力、品牌效应的玩家、收藏家。他所涉足的画论、音乐史、漆器、竹刻、家具、竹木牙角、鸽哨、葫芦、蟋蟀谱等领域,学术成就非凡,家具、漆器、竹刻、葫芦、鸽哨的研究更具开创之功。  1952年王世襄先生与故宫博物院绝缘后,放弃了诸如书画一类“高大上”的研究门类,学术视野定位为重新发现、挖掘那些长时间被研究者忽视但却具有重要价值的文物艺术品
期刊
辽宁抚顺,历史文化悠久,矿产资源丰富,曾以“煤都”之称驰名中外。  煤精,又名煤玉,黑宝石,是亚洲最大的人工露天矿——辽宁抚顺西露天矿独有的矿产资源。煤精是五千多万年前的柞、桦、柏等树木和低等植物如苔藓、藻类等经过漫长的地质演变而成,夹杂于煤层之中,其特点是稍轻于煤,质地坚韧,结构细腻,乌黑发亮,横竖纹理明显,是雕刻工艺品的上好原料,故称之为“煤中之精华”。  抚顺煤雕,是指利用抚顺自然资源煤精为
期刊
在上海嘉定安亭镇的一条街上,有一座私人博物馆——翥云艺术馆。博物馆的藏品和展览,生动展现了嘉定历史文化的源远流长。这座博物馆,是嘉定人周嘉花了20年时间耗资上千万元打造的。  嘉定建县于南宋嘉定十年,距今已有780多年的历史,是名副其实的江南历史文化名城。这里民风纯朴,文风鼎盛,风光秀丽,人杰地灵,名胜众多,素有“教化嘉定”的美称。出身在嘉定一个数代都是读书人家庭的周嘉,从小就受到父母的教诲和乡土
期刊
早在公元前的战国至汉代时,笔、墨、纸、砚已相继出现。文房用具在不断的发展演进中,其品种、质量愈来愈丰富和精良,方便了人们的书写绘画,间接地发展着文化艺术。文房用具功能多样,质地不一,形式各异。文房用具是一种消耗品,用毕即弃,不断更换,能流传保存至今的十分难得,精品更是凤毛麟角。新疆考古发掘出土的文房用具数量较少,但历史跨度长,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代新疆的社会文化生活。  古代新疆地区的文房用具多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