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推动了西藏农牧区乡村的经济发展,但由于西藏特殊的状况,导致西藏农牧区的民生保障还存在一定的困境。如何在西藏所有县区全部脱贫摘帽、基本消除绝对贫困、全面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广大农牧民的民生保障水平,需要从提高公共资源的投入效率、增加公共产品的产出效益、加强公共服务的使用效能三个维度进行精准着力、综合施策,使农牧民有更多的获得感、满足感和幸福感。
关键词:西藏 ;乡村振兴 ;民生保障 ; 公共服务
一、问题的提出
西藏地处青藏高原,自然资源禀赋较差,单元土地年均产值低。为获取更多的土地产出,迫使农牧民分散游动进行社会生产,通过土地面积的扩大以增加产量来弥补单元土地面积产出较低的缺陷,并由此形成农牧区村落的空间距离分散形态,也造成了农牧区社会经济发展基础薄弱、发展速度较慢的状况。随着西藏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农牧民的民生保障水平得到一定的提高,但由于西藏城乡社会经济发展速度不一致,凸显出城乡民生保障差距逐渐拉大的问题,与此同时,农牧区社会经济发展速度慢,公共财政支出捉襟见肘,进一步阻滞了公共资源的高效投入、公共产品的高效产出和公共服务的高效使用。
二、民生保障的三重困境
(一)公共资源投入效率低
一方面,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大部分依靠中央和自治区的转移支付,社会公共财政支出及其有限,从源头上造成民生保障的公共资源投入不足,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其他财政支出方面的挤压,造成以年为单位时间内公共资源投入工作的完成量达不到年初的投入预算。另一方面,农牧区村落分散游离,小聚居比较分散,既表现于聚落规模小,又表现于人口密度低,各聚落公共资源投入不均等、效率低。特别是部分牧区的行政村由于四季的交替需要根据自然规律进行游牧,牧民并没有固定的居住场所,形成流动性村落聚落态势,公共资源的投入极度不平衡。
(二)公共产品产出效益少
在中央和全国进行对口援藏的大力“输血性”支持下,极大厚实了农牧区公共产品产出的条件和基础。然而,农牧区的自我“造血性”公共产品产出无论在种类、数量、质量上还不能完全满足农牧民的需要,公共产品的产出效益较少,并当前表现在教育场所、医疗场所、村落健身场所、文化教育宣传场所、农村水电煤气网基础设施建设等各个方面。如农牧区尽管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教育类公共产品体系,但由于中小学及幼儿教育的硬件、软件还与西藏各城镇市区有很大差距,无论是在应试教育还是在素质教育上,公共产品的产出效益都比较少。而在医疗上,针对特定病例的医疗设施条件还不是很健全,医疗机构的硬软件只能满足于基本的感冒、发烧、腹泻等病症的治愈需求。
(三)公共服务使用效能差
受限于农牧区地理空间的距离落差,以及生活方式观念等的代沟,使公共服务消费的非竞争性、非排他性、非分割性没有得到充分的显现出来。部分如乡村公办幼儿园的稀少、乡镇公办小学基础硬软件现代化教学设备等公共服务使用效能的迟滞,以及置放在村党群活动中心的农家书屋等公共服务又因为人口稀薄、阅读距离远而使用率极低造成服务浪费。
三、应对策略
(一)提高公共资源的投入效率
加大对农牧区单位时间内公共资源投入工作的完成量的监督审计力度,简便公共资源的预算、拨款流程,建立更快更顺畅的公共资源投入渠道,使公共资源的投入直达农牧区基层,专项资源专项利用。根据西藏易地扶贫搬迁、土地确权、拆迁等工作的开展情况,集中公共资源的投入,统一规划建设农牧民集中安置点的各类民生保障设施,特别是以现代化的理念统一规划建设农牧区现代化村落,使公共资源的投入能够因村域因民情发挥出精准投入的作用,达到以公共资源投入效率的提高带动农牧民民生保障水平提高的路径设计目的。
(二)增加公共产品的产出效益
现代化的市场商品思维观念、智能化的家用必需品、网络化的人际关系、民主化的政治需求促使农牧民有更多种类、更大数量、更高质量的公共产品产出效益增加需求。一是发挥网络的作用,在教育上加快祖国内地、西藏城镇市区和农牧区各类各级学校的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在医疗上加快网络寻医问病步伐和医疗保险报销比例,通过网络积极缩小农牧区的教育、医疗在硬软件上的历史差距。二是根据农牧民多元利益需求,及时跟进现代化村落健身场所、文化教育宣传场所、农村水电煤气网基础设施建设等各个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满足农牧民多样的现代化社会下美好生活的需要,是公共产品的产出效益得到充分发挥,实现以公共产品的产出效益增加促进农牧民民生保障水平提高的路径设计目的。
(三)加强公共服务的使用效能
其一,在土地确权完成和异地扶贫搬迁深入开展的基础上,使分散或游离的农牧区家庭、聚落集中安置在村落,如加大村落内部太阳能路灯的集中安装,科技、文化、卫生下乡过程中的公共服务使用,农家书屋的集中利用学习等缩短农牧民在消费和使用公共服务时地理空间距离落差。其二,通过现代手机、电视、书籍、报刊等媒介的全方位立体式宣传,使广大农牧民逐渐移风易俗,接纳适应和满足现代化生活方式、消费习惯的公共产品的公共产品,如针对一些自然灾害易发点加大智能监测、提前预警,积极构建农牧区的网购、网销电子商务平台,远程教学就医等一系列现代化的公共服务,抚平农牧民的心理时间距离代沟,使农牧区的村落和乡镇公共服务的使用和消费体现出非竞争性、非排他性、非分割性的特征,通过公共服务使用效能的加强促进农牧民民生保障水平提高的路径设计目的。
四、结语
党的十九大擘画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蓝图,西藏乡村振興战略的实施要全盘考虑、综合着力、精准施策,特别是围绕农牧区民生保障水平的提高,既要及时发现所存在的困境,又要进行深入分析原因,更要明确应对策略。西藏农牧区地域范围广袤,各地的情况不一,本文还有很多情况没能考虑到,同时,随着西藏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不断向纵深推进好农牧区社会经济的发展进步,农牧民民生保障所面临的问题、原因及解决路径将逐渐发生变化,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作更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方晓玲. 多维发展、共建共享,提升西藏农村民生保障水平[N]. 中国民族报,2020-04-07(005).
[2]张远新.新时代党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理念创新探析[J].理论探讨,2020(03):41-46.
[3]徐志茹. 70年来党在西藏民生保障的辉煌成就[N]. 西藏日报(汉),2019-10-11(008).
[4]丁忠毅.边疆地区乡村振兴与整合的特殊使命与着力点选择[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03):126-137.
[5]胡洁. 稳步推进西藏土地制度改革[N]. 西藏日报(汉),2019-11-04(006).
[6]张建伟,图登克珠.西藏乡村振兴战略:历史逻辑、时代逻辑与现实逻辑的审视[J].西藏发展论坛,2019(06):18-21.
作者简介:马涛(1995—),男,汉族,西藏日喀则市人,在读研究生,学校:西藏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行政管理专业,研究方向:民族地区政府经济与管理。
廖贤毅(1993—),男,汉族,湖南祁阳人,西藏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民族地区政府经济与管理研究。
基金项目:西藏大学研究生“高水平人才培养计划”《西藏乡村振兴面临的困境与对策研究》(项目批准号:00060603)阶段性成果。
关键词:西藏 ;乡村振兴 ;民生保障 ; 公共服务
一、问题的提出
西藏地处青藏高原,自然资源禀赋较差,单元土地年均产值低。为获取更多的土地产出,迫使农牧民分散游动进行社会生产,通过土地面积的扩大以增加产量来弥补单元土地面积产出较低的缺陷,并由此形成农牧区村落的空间距离分散形态,也造成了农牧区社会经济发展基础薄弱、发展速度较慢的状况。随着西藏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农牧民的民生保障水平得到一定的提高,但由于西藏城乡社会经济发展速度不一致,凸显出城乡民生保障差距逐渐拉大的问题,与此同时,农牧区社会经济发展速度慢,公共财政支出捉襟见肘,进一步阻滞了公共资源的高效投入、公共产品的高效产出和公共服务的高效使用。
二、民生保障的三重困境
(一)公共资源投入效率低
一方面,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大部分依靠中央和自治区的转移支付,社会公共财政支出及其有限,从源头上造成民生保障的公共资源投入不足,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其他财政支出方面的挤压,造成以年为单位时间内公共资源投入工作的完成量达不到年初的投入预算。另一方面,农牧区村落分散游离,小聚居比较分散,既表现于聚落规模小,又表现于人口密度低,各聚落公共资源投入不均等、效率低。特别是部分牧区的行政村由于四季的交替需要根据自然规律进行游牧,牧民并没有固定的居住场所,形成流动性村落聚落态势,公共资源的投入极度不平衡。
(二)公共产品产出效益少
在中央和全国进行对口援藏的大力“输血性”支持下,极大厚实了农牧区公共产品产出的条件和基础。然而,农牧区的自我“造血性”公共产品产出无论在种类、数量、质量上还不能完全满足农牧民的需要,公共产品的产出效益较少,并当前表现在教育场所、医疗场所、村落健身场所、文化教育宣传场所、农村水电煤气网基础设施建设等各个方面。如农牧区尽管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教育类公共产品体系,但由于中小学及幼儿教育的硬件、软件还与西藏各城镇市区有很大差距,无论是在应试教育还是在素质教育上,公共产品的产出效益都比较少。而在医疗上,针对特定病例的医疗设施条件还不是很健全,医疗机构的硬软件只能满足于基本的感冒、发烧、腹泻等病症的治愈需求。
(三)公共服务使用效能差
受限于农牧区地理空间的距离落差,以及生活方式观念等的代沟,使公共服务消费的非竞争性、非排他性、非分割性没有得到充分的显现出来。部分如乡村公办幼儿园的稀少、乡镇公办小学基础硬软件现代化教学设备等公共服务使用效能的迟滞,以及置放在村党群活动中心的农家书屋等公共服务又因为人口稀薄、阅读距离远而使用率极低造成服务浪费。
三、应对策略
(一)提高公共资源的投入效率
加大对农牧区单位时间内公共资源投入工作的完成量的监督审计力度,简便公共资源的预算、拨款流程,建立更快更顺畅的公共资源投入渠道,使公共资源的投入直达农牧区基层,专项资源专项利用。根据西藏易地扶贫搬迁、土地确权、拆迁等工作的开展情况,集中公共资源的投入,统一规划建设农牧民集中安置点的各类民生保障设施,特别是以现代化的理念统一规划建设农牧区现代化村落,使公共资源的投入能够因村域因民情发挥出精准投入的作用,达到以公共资源投入效率的提高带动农牧民民生保障水平提高的路径设计目的。
(二)增加公共产品的产出效益
现代化的市场商品思维观念、智能化的家用必需品、网络化的人际关系、民主化的政治需求促使农牧民有更多种类、更大数量、更高质量的公共产品产出效益增加需求。一是发挥网络的作用,在教育上加快祖国内地、西藏城镇市区和农牧区各类各级学校的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在医疗上加快网络寻医问病步伐和医疗保险报销比例,通过网络积极缩小农牧区的教育、医疗在硬软件上的历史差距。二是根据农牧民多元利益需求,及时跟进现代化村落健身场所、文化教育宣传场所、农村水电煤气网基础设施建设等各个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满足农牧民多样的现代化社会下美好生活的需要,是公共产品的产出效益得到充分发挥,实现以公共产品的产出效益增加促进农牧民民生保障水平提高的路径设计目的。
(三)加强公共服务的使用效能
其一,在土地确权完成和异地扶贫搬迁深入开展的基础上,使分散或游离的农牧区家庭、聚落集中安置在村落,如加大村落内部太阳能路灯的集中安装,科技、文化、卫生下乡过程中的公共服务使用,农家书屋的集中利用学习等缩短农牧民在消费和使用公共服务时地理空间距离落差。其二,通过现代手机、电视、书籍、报刊等媒介的全方位立体式宣传,使广大农牧民逐渐移风易俗,接纳适应和满足现代化生活方式、消费习惯的公共产品的公共产品,如针对一些自然灾害易发点加大智能监测、提前预警,积极构建农牧区的网购、网销电子商务平台,远程教学就医等一系列现代化的公共服务,抚平农牧民的心理时间距离代沟,使农牧区的村落和乡镇公共服务的使用和消费体现出非竞争性、非排他性、非分割性的特征,通过公共服务使用效能的加强促进农牧民民生保障水平提高的路径设计目的。
四、结语
党的十九大擘画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蓝图,西藏乡村振興战略的实施要全盘考虑、综合着力、精准施策,特别是围绕农牧区民生保障水平的提高,既要及时发现所存在的困境,又要进行深入分析原因,更要明确应对策略。西藏农牧区地域范围广袤,各地的情况不一,本文还有很多情况没能考虑到,同时,随着西藏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不断向纵深推进好农牧区社会经济的发展进步,农牧民民生保障所面临的问题、原因及解决路径将逐渐发生变化,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作更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方晓玲. 多维发展、共建共享,提升西藏农村民生保障水平[N]. 中国民族报,2020-04-07(005).
[2]张远新.新时代党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理念创新探析[J].理论探讨,2020(03):41-46.
[3]徐志茹. 70年来党在西藏民生保障的辉煌成就[N]. 西藏日报(汉),2019-10-11(008).
[4]丁忠毅.边疆地区乡村振兴与整合的特殊使命与着力点选择[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03):126-137.
[5]胡洁. 稳步推进西藏土地制度改革[N]. 西藏日报(汉),2019-11-04(006).
[6]张建伟,图登克珠.西藏乡村振兴战略:历史逻辑、时代逻辑与现实逻辑的审视[J].西藏发展论坛,2019(06):18-21.
作者简介:马涛(1995—),男,汉族,西藏日喀则市人,在读研究生,学校:西藏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行政管理专业,研究方向:民族地区政府经济与管理。
廖贤毅(1993—),男,汉族,湖南祁阳人,西藏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民族地区政府经济与管理研究。
基金项目:西藏大学研究生“高水平人才培养计划”《西藏乡村振兴面临的困境与对策研究》(项目批准号:00060603)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