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人文精神的失落恐怕不是一个局部的学科现象,但历史学科的人文失落尤为值得反思。人文教育——历史课堂的精神舞蹈,是每一个历史教学人员必须思考、必须跨越的门槛。
1 严酷的现实令人深思
1.1 高中历史教育呼唤人文精神长期以来,教育注重教师“教”,忽略、忽视学生智力开发、个性张扬和对社会生活的情感体验,导致普遍的人文素养、人文精神的匮乏。学生的智力水平、学习成绩与道德品质出现“倒挂”现象。教师也告诉学生:“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但学生依然对历史的现实意义不甚了解。翻开课本,学生便是陷入于知识的“汪洋大海”而不能自拔,只能是将自己也无偿送进时光隧道!
1.2 21世纪的人才更需要人文精神当前教育过分地强调对科技的培养,也就是片面重视成才的问题,完全忽视对人的价值、追求和精神的培养,也就是成“人”问题。学生的人文素养极为匮乏,缺乏正确的社会理想和积极健康的审美情趣,缺乏社会公德和对人的理解与宽容。因此,加强人文教育,大力弘扬人文精神,提高人文素养,是新世纪教育所面临的紧迫课题。
2 历史教师如何在历史教学中落实人文教育
2.1 改变落后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感受人文情怀很多学生觉得“历史”像尘封了几千年的“文物”,使这门本来蕴涵人类智慧的学科被遗忘在角落。鉴于此,历史教师必须拓宽思路,从课内外知识、环境、言传身教等方面全方位多渠道多样化地展开教学,如知识竞赛、专题辩论会、专题演讲、开辟学习园地、成立兴趣小组等。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引入竞争机制,如课堂上创设问题抢答、笔答题竞赛。学生打开紧闭的窗户,揭下历史的真实面纱,就能找寻到心灵的“乐园”,且乐在其间。学生自然而然地“爱其师而敬其道”,人文精神如薪火传承。
2.2 捕捉教材的人文闪光,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教师要有意识地提取、加工、整理历史学科中大量人文主义素材,有机地渗透在教学之中,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唤醒沉睡在他们心中的美好情操。例如通过对庄子、荀子、韩非子等诸子的教学介绍,让学生欣赏诸子丰满、独特的个性,使学生认识到正因为他们具有传奇色彩的个性使他们名载史册;结合我国传统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儒家思想,对“仁、义、礼、智、信”“齐身、治国、平天下”等儒家所强调的人文素质有扬弃地继承,培养学生个人的理性修养和道德品质的完善;通过对毛泽东、华盛顿、林肯、周恩来等杰出人物的介绍,培养学生注重个人的道德品质的发展。
2.3 加强学生对历史学科和其他人文学科的联系人文主义教育是通过加强文学、哲学、艺术、伦理、历史、地理等人文科学来完成教学任务的。如在讲“百家争鸣”时,引导学生选读优秀的先秦散文《庄子》《韩非子》《孟子》等,既有利于学生理解历史现象,又能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在讲述各国历史过程中,介绍各国的人文地理常识、民族风俗等来加强学生的文化修养,开拓学生的视野;利用历史教材中的文艺知识如中国京剧的形成和发展,通过名画、戏曲录像资料,培养学生艺术鉴赏能力。
2.4 设置多样化的评价标准,肯定学生的人文成长当前,新课程改革的浪潮滚滚而来,对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的重视程度也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对于学生的学分认定,教师可以采取多样化的方式,如结合家乡乡土特点进行历史追忆,写调查报告;结合现实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观点,写小论文;自己制作历史小报等,发挥他们的特长,给他们的活动打分。从多角度去评价学生,能够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有利于培养他们的人文精神。
2.5 以教师高尚的人格,影响学生人文主义的形成“教师的高尚不在于他培养了多少科学家、艺术家,而在于他的细微之处,以高尚的师德影响人,培育人。”学生处于成长时期,可塑性大,模仿力强,教师最容易成为学生效仿的典范。教师虔诚的敬业态度以及为达到教育目标而表现出来的强烈责任心,本身就是激励学生积极进取、奋发开拓的无声召唤。一个“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注意方式方法于细微之处、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的教师,将为学生的一生播下幸福的种子,使之受益无穷。
3 结语
总之,人文教育决非一朝一夕、一招一式之功,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加强人文教育是对高中历史教育本源的回归,它符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要求,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高中历史教育的发展与时代要求和社会发展相适应。
参考文献
[1]文辅相.我对人文教育的理解[J].中国大学教学,2005(6)
[2]张天宝.主体性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43
[3]刘军.历史教学的新视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77
(作者单位:河北省藁城市第四中学)
1 严酷的现实令人深思
1.1 高中历史教育呼唤人文精神长期以来,教育注重教师“教”,忽略、忽视学生智力开发、个性张扬和对社会生活的情感体验,导致普遍的人文素养、人文精神的匮乏。学生的智力水平、学习成绩与道德品质出现“倒挂”现象。教师也告诉学生:“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但学生依然对历史的现实意义不甚了解。翻开课本,学生便是陷入于知识的“汪洋大海”而不能自拔,只能是将自己也无偿送进时光隧道!
1.2 21世纪的人才更需要人文精神当前教育过分地强调对科技的培养,也就是片面重视成才的问题,完全忽视对人的价值、追求和精神的培养,也就是成“人”问题。学生的人文素养极为匮乏,缺乏正确的社会理想和积极健康的审美情趣,缺乏社会公德和对人的理解与宽容。因此,加强人文教育,大力弘扬人文精神,提高人文素养,是新世纪教育所面临的紧迫课题。
2 历史教师如何在历史教学中落实人文教育
2.1 改变落后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感受人文情怀很多学生觉得“历史”像尘封了几千年的“文物”,使这门本来蕴涵人类智慧的学科被遗忘在角落。鉴于此,历史教师必须拓宽思路,从课内外知识、环境、言传身教等方面全方位多渠道多样化地展开教学,如知识竞赛、专题辩论会、专题演讲、开辟学习园地、成立兴趣小组等。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引入竞争机制,如课堂上创设问题抢答、笔答题竞赛。学生打开紧闭的窗户,揭下历史的真实面纱,就能找寻到心灵的“乐园”,且乐在其间。学生自然而然地“爱其师而敬其道”,人文精神如薪火传承。
2.2 捕捉教材的人文闪光,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教师要有意识地提取、加工、整理历史学科中大量人文主义素材,有机地渗透在教学之中,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唤醒沉睡在他们心中的美好情操。例如通过对庄子、荀子、韩非子等诸子的教学介绍,让学生欣赏诸子丰满、独特的个性,使学生认识到正因为他们具有传奇色彩的个性使他们名载史册;结合我国传统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儒家思想,对“仁、义、礼、智、信”“齐身、治国、平天下”等儒家所强调的人文素质有扬弃地继承,培养学生个人的理性修养和道德品质的完善;通过对毛泽东、华盛顿、林肯、周恩来等杰出人物的介绍,培养学生注重个人的道德品质的发展。
2.3 加强学生对历史学科和其他人文学科的联系人文主义教育是通过加强文学、哲学、艺术、伦理、历史、地理等人文科学来完成教学任务的。如在讲“百家争鸣”时,引导学生选读优秀的先秦散文《庄子》《韩非子》《孟子》等,既有利于学生理解历史现象,又能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在讲述各国历史过程中,介绍各国的人文地理常识、民族风俗等来加强学生的文化修养,开拓学生的视野;利用历史教材中的文艺知识如中国京剧的形成和发展,通过名画、戏曲录像资料,培养学生艺术鉴赏能力。
2.4 设置多样化的评价标准,肯定学生的人文成长当前,新课程改革的浪潮滚滚而来,对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的重视程度也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对于学生的学分认定,教师可以采取多样化的方式,如结合家乡乡土特点进行历史追忆,写调查报告;结合现实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观点,写小论文;自己制作历史小报等,发挥他们的特长,给他们的活动打分。从多角度去评价学生,能够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有利于培养他们的人文精神。
2.5 以教师高尚的人格,影响学生人文主义的形成“教师的高尚不在于他培养了多少科学家、艺术家,而在于他的细微之处,以高尚的师德影响人,培育人。”学生处于成长时期,可塑性大,模仿力强,教师最容易成为学生效仿的典范。教师虔诚的敬业态度以及为达到教育目标而表现出来的强烈责任心,本身就是激励学生积极进取、奋发开拓的无声召唤。一个“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注意方式方法于细微之处、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的教师,将为学生的一生播下幸福的种子,使之受益无穷。
3 结语
总之,人文教育决非一朝一夕、一招一式之功,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加强人文教育是对高中历史教育本源的回归,它符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要求,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高中历史教育的发展与时代要求和社会发展相适应。
参考文献
[1]文辅相.我对人文教育的理解[J].中国大学教学,2005(6)
[2]张天宝.主体性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43
[3]刘军.历史教学的新视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77
(作者单位:河北省藁城市第四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