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面向海外华裔青年的中华文化传播新思路

来源 :对外传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13716744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6年的夏天,腾讯视频上一首名为《A Place We All Call Home》(一个我们都称为家的地方)的MV吸引了不少人的注意。没有华丽的舞台和炫目的灯光,13位黄皮肤黑眼睛的年轻人用略带“洋腔”的普通话唱道:“我的父亲喜欢喝中国的茶叶,‘一带一路’是爷爷奶奶口中的故事,我们来自世界各地,但中国还是我们的家乡,因为热爱我们回到这里……”。这些华裔青年自己填词创作了这首歌曲。来自爱尔兰的华裔青年吴迪风说,“自己从小在爱尔兰长大,但总会觉得和当地人有些区别”,这次活动她最大的收获是“遇到了和我一样的人”,就像歌中唱的那样,“身处家乡,俨如游子”的“她”,终于“用你最真实的笑脸换下我的面具”。
  作为上海市侨办“丝路青年行”优秀华裔大学生微电影参访团的成员,来自16个国家的92位团员穿过南京路的人来人往,登上雨雾缭绕的武夷山顶,迷上外滩的灯光夜景,爱上丝路沿线的山山水水。“在这里,在一起”,感悟“万为一,不同但一致”。他们终于和父辈相遇,和祖国相遇,终于找到了自己的根自己的魂。
  这已是上海市侨办举办的第八届优秀华裔大学生参访团活动。海外华裔青年是未来海外华人社会、也是未来住在国主流社会的中坚力量,培养他们的族群意识, 促进他们传承中华文化,是我们凝聚海外侨心、涵养侨务资源的必然举措,因此,如何面向这个特殊的群体做好中华文化的传承和传播工作,培养未来亲华友华的海外力量,便显得尤其重要。
  2015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寄语《人民日报》海外版:“用海外读者乐于接受的方式、易于理解的语言,讲述好中国故事, 传播好中国声音,努力成为增信释疑、凝心聚力的桥梁纽带。”①这番话,揭示了面向海外民众传播中华文化的跨文化本质,道出了有效传播的途径和方法,同样也适用于指导面向海外华裔青年的中华文化传播工作。本文以上海市侨办近年来开展华裔青年文化参访团的创新实践为个案,解析新时代下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的新思路。
  一、认识传播对象新特点
  从2007年开始,上海市侨办开始组织“优秀华裔青年文化参访团”活动,每年暑期组织已进入海外著名高校就读的华裔青年回国参访,通过教授讲座、文化考察、企业参观、公益活动等方式,让团员多方位观察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社会经济,受到参访团员的好评。随着中国国力的强大,中国逐渐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更大作用。祖籍国的发展,使海外华裔青年的热情高涨,要求回国参访的需求也逐年增加,而此时,这些华裔大学生对祖籍国的认知和回国参访的需求也产生了新的特点。
  第一,华裔青年的生理心理情感各方面的发展渐趋成熟,他们有思想善思考,有个性不盲从,尤其是那些进入名校学习的华裔青年,他们对待中国和世界的发展,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
  第二,这些华裔青年,已是第二、第三甚至第N代华人,他们从小接受住在国主流思想的教育,价值观和文化认同与原来的“华侨”已有根本的不同,他们中的很多人,对祖籍国文化(即中华文化)和住在国文化持有双重认同,②因此,他们对祖籍国的态度,不同于他们想着叶落归根的传统的父辈,他们对于祖籍国的情感既亲近又隔膜,亲近是因为他们知道自己的族裔身份,隔膜是因为他们的双重认同带来的困惑。
  第三,作为优秀青年学子,这些华裔青年正处于探索自己人生和事业发展道路的阶段,而中国的强大,使他们意识到祖籍国对于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意识到祖籍国的强大其实和他们个人的发展紧密相关。
  因此,面向这一特殊群体的中华文化的传播,单纯的说教或者灌输都是无效的,必须考虑增加新内容,丰富新内涵。
  二、挖掘传播内容新内涵
  习总书记说:“讲述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这看似简单,其实大有文章可做。面对海外华裔青年的“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又应该如何定位呢?
  讲到传播中华文化,一般人脑子里就会出现传统文化,而事实上,在以往的对外宣传中,悠久的历史、古老的文化、美丽的山水等等確实构成了传播的主要内容。但这些静态的文化内容对于思维活跃的华裔青年来说,是否真的如我们想象的那么有吸引力呢?在某次活动后的调查反馈中,茶艺讲座是四个讲座中得分最低的,只有7%不到,这说明,纯知识性的文化讲座不受这些年轻人的欢迎。
  仔细分析他们的年龄特点和生活背景,我们可以发现华裔青年的新需求。因为不了解祖籍国的发展,所以他们一定想知道祖籍国近些年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因为中国和世界各国的经济贸易关系日渐增强,他们一定很关心自己的未来和中国的关系;因为他们身处海外,海外对中国发展的一些偏见也许会给他们带来疑惑,所以要让他们解除疑惑,就要让他们了解中国当下的政治和政策。
  基于上述分析,上海市侨办近几年优秀华裔青年采访团的活动内容都围绕着了解当代中国发展的大主题。请曾经参与国家重要活动或研究的著名教授,如上海世博会的总设计师开设讲座;结合他们的专业,带领他们参观大型外资或国有企业,考察社区活动,了解新农村建设和农村合作医疗等等;安排他们到养老院、孤儿院等参加公益活动,参加一些青年的NGO活动,比如说到上海的创业者公共实训基地,去和青年创业者进行座谈,和上海青年白领自发组织的一些社团如剧社、读书会进行交流等等。最受欢迎的是社会考察,每一期,都会根据他们的专业,安排不同的考察线路,有文化的、科技的、环保的、经济的等等。比如环保类的,安排他们去考察东滩湿地的保护、水源地的保护、苏州河治理工程等项目,经济类的安排去上海的期货交易所、证券交易所等,帮助他们了解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
  这样的活动,贴近了华裔青年的身心特点和认知需求,运行几年,颇受好评。
  2015年,中国政府推出“一带一路”倡议,这一意义深远的举措,显示了中国承担更多责任义务、为人类和平发展作出更大贡献的责任和姿态,但是在国际上一片赞扬声中,也有一些不和谐的声音。
  为了让海外华裔青年在了解历史的基础上更深刻地理解中国社会,2016年青年参访团的主题,就确定为“丝路青年行”,紧扣“寻根”和“发展”两条主线设计活动,将突出文化元素的景点和体现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的参访点穿插在一起,使华裔青年既能感受到文化上的归属感,又能体验中国未来发展带来的无限机遇。两周时间里,青年们寻访“海上丝绸之路”遗迹,体验制香采茶,在生动立体的文化体验中摆脱“身份困境”,找到了“中国根”;参观上港集团等企业,听人才政策讲座,与青年企业家聊创业梦想,实地考察创业基地,了解上海科创中心建设,激发了华裔青年回国创业发展的热情。   三、利用传播媒介新手段
  更有意思的是,该活动运用了微电影这一新颖媒介。微电影即微型电影,是网络发展的新兴传播媒介。微电影短小精悍,取材容易,又极富创意,非常适合年轻人富有感性、求新求变的心理特点。制作微电影的过程,又极富挑战性,它要求团队合作默契,深入挖掘故事的文化内涵,并寻找合适的视觉表达。面向华裔青年的活动,是否也可以尝试媒介创新,采用最新的媒介手段,变“听故事”为“讲故事”?
  为了进一步调动团员们参与的积极性,2016年的参访团活动,尝试让华裔青年用音乐MV、人物专访、纪录片、纪实摄影、剧情微电影等五种类型的微电影纪录他们眼中“海上丝绸之路”所蕴含的风土人情、文化底蕴和发展机遇,使他们从“听故事”的人变为“讲故事”的人,从被动的活动接受者变为主动的活动参与者。
  新颖的活动方式吸引了华裔青年,为了完成微电影的创作,他们必须思考“为什么要去这些点参访”“去参访些什么内容”“参访后有什么意义”。他们主动上网查阅参访点介绍,精心编写电影剧本,甚至通宵达旦开展后期制作。通过这些活动,团员们真正把想要其了解的内容印在了脑中,刻在了心里,而不是走马观花,转身就忘。
  在最后的电影展映式中,青年们用五部微电影作品③鲜活生动地讲述了对祖籍国的情感和对“一带一路”的理解。这五部微电影通过新媒体和网络平台等渠道进行了展映。微电影作品在上海发布、文汇APP、腾讯视频等新媒体上线后,亲民的内容、丰富的故事性、符合年轻人心理特点的话语风格,使影片获得了良好的反响,一周内点播量突破九万,网友们纷纷点赞评论:“华裔大学生能用摄制微电影的形式记录‘一带一路’,是在认祖归宗,和习总书记的‘一带一路’倡议相呼应,应该点赞。”而收获最大的是这些作为参访团员的海外华裔青年。
  四、探索文化传播新思路
  “丝路青年行”参访活动结束后,主办方向团员发放了调查问卷,以了解活动的成效。调查显示,团员们的收获不小,活动成效很大。
  第一,活动加深了海外华裔青年对“一带一路”的了解。参加活动前,仅有25.21%的团员表示听说过“一带一路”倡议,而通过两周的活动,63.8%的团员已认识到“一带一路”倡议与自己未来事业发展有关。
  第二,在问及未来是否愿意來大陆就业,表示很愿意的团员占到45%,51%的团员表示可以考虑,这说明绝大部分团员都愿意来大陆发展,这从一个侧面表明他们对大陆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都充满了信心。


  第三,在上海的参观活动中,最受欢迎的是参观上港集团,其次是两岸留学生创业基地,这说明华裔青年对与自己今后的发展相关的内容感兴趣。


  第四,本次活动安排了四个讲座,最受欢迎的是微电影的主题策划,最不受欢迎的是茶艺讲座,但是福建考察茶叶的生产过程时,团员们了解制茶过程,品茶学茶艺,还创作了微电影《与茶相会》,这说明华裔青年对静态的传统文化传授方式兴趣不大,他们更愿意参与其中,更喜欢以体验的方式来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


  第五,被问到本次活动的收获,超过半数的团员觉得是希望“今后来大陆发展事业”,第二是“向周边的人介绍大陆发展”,两者相加,超过80%,说明团员们把祖籍国紧紧地与个人的发展联系在一起考虑。


  通过上面的问卷调查结果分析,可以发现,这些海外华裔青年对自己的祖籍国充满信心,明确了今后到中国大陆发展事业的想法。这正说明了这次“丝路青年行”的活动成效斐然,让海外华裔青年体验了祖籍国的文化,感受了祖籍国的发展,了解了祖籍国的“一带一路”国策,从感情上接受了祖籍国,并且将自己未来的发展道路与祖籍国紧密相连。
  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面向海外青年的中华文化传播也应该顺时而为,顺势而为,不断探索新思路。上海市侨办在举办优秀华裔青年参访活动中的尝试表明,在面向华裔青年的中华文化传播过程中,只要精准地把握传播对象的新特点新需求,结合时局挖掘传播内容的新内涵,并且根据华裔青年特点尝试利用新的媒介手段,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就一定能落到实处。
  「注释」
  ①《用海外乐于接受方式易于理解语言 努力做增信释疑凝心聚力桥梁纽带》,《人民日报》2015年5月22日。
  ②这方面的研究有不少,如近年有刘燕玲:《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华裔学生的双重认同研究》,《世界民族》2015年第1期。
  ③这五部微电影为音乐录影带《A Place We All Call Home》、人物专访《鼻尖上的篾香》、纪录片《丝路撷珠》、摄影纪录片《溯源》和剧情微电影《与茶相会》。
其他文献
国际传播在国际政治及国际关系中已不仅是一般性的工具或中介,而是一种新的信息传播形态,与一个国家的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多方面关系密切。它对国际政治产生了重要影响,是展现一个国家的文化影响力、构建国家形象的重要手段。如何讲好中国的故事,发出中国声音,增强中华文化的吸引力与影响力,国际传播显得越来越重要。从2017年获得中国新闻奖的国际传播作品质量来看,很显然这些作品越来越重视国际传播的客观规律,通过
期刊
一、国家民主基金会和它的“锐实力”  “我们如今所做的很多事在25年前都是中央情报局的秘密任务”,国家民主基金会(NED)的创建者阿伦·韦恩斯坦(Allen Weinstein)如此描绘这个组织的工作职能①。1983年,正是因为“水门事件”之后情报部门的各种丑闻给权力精英带来了困扰,里根政府才决定成立这个机构,并将中央情报局的很多职能移交给它来完成。如果认真分析这家“非政府”组织年度报告的财务状况
期刊
在全国各地巡视两年后,中国的中央环保督察组完成了一次全面摸底,巡视结果是让多家企业和超过1.8万名個人对违反中央治理环境规定的行动负责。  这些环保督察组是如何获得如此庞大的数据的?他们借助了义愤填膺的群众,后者举报了数万例违反环保规定的情况。中国老百姓最关注的问题之一就是中国有时污染极端严重的空气、水、土壤和食品。  两年前,中国在环保部下设立了一个新的中央环境保护督察组,此举向各省传递出了一个
期刊
新时代成就新理论,新理论指导新实践。党的十九大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写入党章,总结历史、面向未来,立足国内、放眼世界,不仅系统地说明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什么样、如何建的问题,而且在纷繁复杂的全球形势背景下,为解决人类所面临的共同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因此,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是我国主流媒体对外传播的重要指引,也是对外传播的重要内容和创新载体,为不断提升国际传播
期刊
2017年,国际形势继续呈现新旧秩序复杂更替的过渡期特征。欧洲屡遭恐袭,难民潮、英国脱欧、特朗普当选等事件促使民粹主义抬头,西方世界出现逆全球化潮流,国际关系的不确定性升高。在此背景下,致力于和平发展、互利共赢、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我国外交面临更多机遇与挑战。与此同时,科技引发的网络内容、网络技术竞争与网络安全也成为国际间传播博弈的焦点。  本研究以2017年1月1日至11月30日为时间范围,以C
期刊
作者雷小山(Shaun Rein)是中国市场研究集团创始人、董事总经理,被公认为中国市场的战略咨询领军人物之一,他撰写的《廉价中国的终结:颠覆世界的经济和文化趋势》《山寨中国的终结:创造力、创新力与个人主义在亚洲的崛起》被美国《出版商周刊》评为商业畅销书籍,受到《金融时报》等媒体的好评。  《鏖战中国市场:从新世界秩序中获利》一书,从政治和经济领域研究分析了中国崛起的发展经验。该书有趣、实用且富有
期刊
2017年1月15日至2月26日,北京大学“增强中国对外传播文化软实力深度研究”课题组就中国文化在沙特民众中的影响力进行了首次概率抽样大样本问卷调查,①问卷内容依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评估体系设计。②对中国文化符号的认知度与喜爱度进行分析发现:长城、大熊猫、茶在11类27项文化符号中名列前三;中国高铁、中国园林、茶的喜爱度名列前三;知名度高低不等于喜爱度高低;不同人群喜欢中国文化符号有区别。针对这些
期刊
上海报业集团旗下、“澎湃新闻”运作的英语媒体网站“第六声”(Sixth Tone),于2016年上线运行。作为中国第一家全数字英文媒体,“第六声”诞生于中国对外传播的新时代:一方面,互联网及其催生的新媒体,至少从技术和理论上有助于一个“去中心化”的全球传播格局;另一方面,经济实力与国际地位迅速攀升,让中国逐渐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  肩负“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使命,“第六声”积极尝试体制、机制
期刊
作者威廉·奥福尔霍特(William H. Overholt)是哈佛肯尼迪政治学院资深研究员,曾任多家美国银行、企业以及政府机构的顾问,是多位亚洲政要的政治顾问。本书揭示了许多关于中国的普遍误解,并解释了为什么民主选举制的政治体制对于社会不平等的贫困国家的经济发展不利。作者认为中国崛起为超级大国,表明其已达到了一个临界点。但这一成功使中国失去了以往飞速发展的条件,想要持续成功,就必须对经济和政治重
期刊
2017年10月5日至15日,由中国驻约旦大使馆、约旦安曼市政府、孔子学院总部主办,北京外国语大学阿拉伯学院与约旦安曼市文化局、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约旦费城大学、约旦皇家电影协会、九州梦工厂国际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等单位共同承办的“纪念中约建交40周年中国电影展”在约旦首都安曼举行。此次电影展映活动是中国电影走进约旦、走进阿拉伯世界的尝试和探索,它既是一次具体实践,也是一次实地调研,其中的一些经验值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