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文坛巨子中,梁实秋和老舍的交情可不一般。1934年9月,梁实秋应胡适之邀,离开青岛大学,到北京大学任教;与此同时,老舍则应邀来到青岛大学中文系任教。两人擦肩而过,差一点儿成为同事。不过,有缘人总是有缘,几年之后,两人还是走到了一起。
抗战大后方相遇两人意见曾“相左”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老舍奔赴大后方,就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总务部主任,是“文协”的实际负责人。梁实秋也奔赴后方,除就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以外,他还兼任了《中央日报》“平明”副刊的主编。在发刊词中,梁实秋一篇短短的《编者的话》引起轩然大波,一些人据此认定梁实秋在宣扬“抗战无关论”,纷纷发表文章进行“反击”。1938年12月,老舍起草了一封以“文协”名义致《中央日报》的公开信,信中称:“梁实秋先生之《编者的话》中,竟有‘不知文坛坐落何处,大将盟主是谁’等语,态度轻佻,出语儇薄,为抗战以来文艺刊物所仅见。梁实秋先生个人行为,有自由之权,本会也无从干涉。惟对于‘文坛坐落何处’等语之居心设词,实未敢一笑置之。在梁先生个人,容或因一时逞才,蔑视一切,暂忘团结之重要,独蹈文人相轻之陋习,本会不欲加以指斥,不过,有碍抗战文艺之发展,关系甚重;目前一切,必须与抗战有关,文艺为军民精神食粮,断难舍抗战而从事琐细之争辩。本会未便以缄默代宽大,贵报当有同感。”
本来,这封信应该见报的,但在梁实秋的老同事、时任教育部次长的张道藩的干预下,该信未得发表。而梁实秋,应该知道有这样一封信,也应该知道在关于“抗战无关论”的争论中,老舍没有站到自己一方。
同住重庆北碚往来频繁建友谊
尽管如此,他和老舍见面后还是非常友好。这可能因为梁实秋实在是喜欢老舍的作品。作为土生土长的老北京,梁实秋认为老舍“以纯粹的北平土话写小说颇为别致”。虽然贵为师尊的胡适对老舍的作品评价不高,以为老舍的幽默是勉强造作的,但梁实秋还是喜欢。
有一段时间,老舍和梁实秋都搬到重庆北碚居住,见面的机会较多。在梁实秋眼中,老舍稍有点窝囊,不拘小节。“老舍先是住在林语堂先生所有的一栋小洋房的楼上靠近楼梯的一小间房屋,房间很小,一床一桌,才可容身。他独自一人,以写作自遣。有一次我问他写小说进度如何,他说每天写上七百字,不多写。他身体不大好,患胃下垂,走路微微有些佝偻着腰,脸上显着苍老。他写作的态度十分严谨,一天七百字不是随便写出来的。他后来自己说:
‘什么字都要想好久。’他的楼下住着老向一家,但是他们彼此往来并不太繁。老舍为人和蔼可亲,平易近人,但是内心却很孤独。”这是梁实秋在《关于老舍》一文中的回忆。寥寥几句,描述出一个与一般读者想像中不同的老舍形象,可谓解人之言。
有一天,梁实秋带着小女儿文蔷去看望老舍,文蔷请老舍给自己签名题字。老舍欣然提笔,为她写下“身体强学问好才是最好的公民”十三个字。梁实秋认为,这跟老舍的个人经验有关。老舍曾经得过急性盲肠炎。当时罹患盲肠炎的人很多,老舍也不幸染病,但开刀非常不顺利。据友人介绍,老舍的腹腔被打开之后,医生遍寻盲肠不得,足足花了个把钟头,才在腹腔左边找到,普通盲肠都在右边,老舍由于胃下垂之故,盲肠换了位置。这次手术后,他的身体益发虚弱了。因此,他才格外提醒孩子们要注重身体。
为筹集善款 两人同说北京相声
梁实秋和老舍都是在北京长大,对北京的风土人情很熟悉。抗战期间,有一次要开一个筹集善款的游艺大会,大家纷纷报名表演节目。梁实秋和老舍商量了一下,决定合作一段北京特产一一相声。老舍对相声颇有研究,他选了两个老段子一一《新洪洋洞》、《一家六口》,至于为什么不写赶时髦的新段子,老舍认为:“这玩意儿可不是容易的,老词儿都是千锤百炼的,所谓雅俗共赏,您要是自己编,不够味儿。咱们还是挑两段旧的,只要说的好,陈旧也无妨。”老舍将相声里的词记得滚瓜烂熟,他口授,梁实秋记录下来,每天早晨一起来就照着背:“你是谁的儿子……我是我爸爸的儿子……”。梁实秋觉得这样的词一点都不好笑,而且太低俗,老舍告诉他:“不,咱们中国群众就爱听这个,相声里面没有人叫爸爸就不是相声。”
演出当天,老舍听到两个人对话。一个江苏人问:“你说什么是相声?”旁边一个看上去很高明的人回答:“相声,就是昆曲。”这一句话使梁实秋心里更没底了。好在,有老舍在,梁实秋总算没有退却。“老舍的那一张脸,不用开口就够引人发笑,老是绷着脸,如果龇牙一笑,能立刻把笑容敛起,像有开关似的。头顶上乱蓬蓬的一撮毛,没梳过,倒垂在又黑又瘦的脸庞上。衣领大约是太大了一点儿,扣上纽扣还是有点儿松,把那个又尖又高的‘颏里嗉(北平土话,谓喉结)’露在外面。背又有点儿驼,迈着八字步,真是个相声的角色。”
上台之前,老舍嘱咐梁实秋:“说相声第一要沉得住气,放出一副冷面孔,永远不许笑,而且要控制住观众的注意力,用干净利落的口齿在说到紧要处使出全副气力斩钉截铁一般进出一句俏皮话,则全场必定爆出一片喝彩声,用句术语来说,这叫做‘皮儿薄’,言其一戳即破。”
锣鼓歇了,轮到相声登场。梁实秋和老舍大摇大摆地踱到台前,深深向观众鞠了一躬,然后一边一个,面无表情地一站,两件破纺绸大褂,一人一把扇子,台下已经笑不可抑。
高潮部分发生在老舍拿折扇敲梁实秋头的时候。事先两人已经说好,只是比划一下,并不真打。但老舍不知是一时激动忘形,还是有意违反诺言,抡起大折扇狠狠向梁实秋打来,梁看来势不善,向后一闪,折扇正好打落了梁的眼镜。说时迟,那时快,梁实秋手掌向上两手平伸,正好托住那落下来的眼镜,他保持那个姿势不动,喝彩声历久不绝,有人以为这是一手绝活儿,还高呼:“再来一回!”
这段说相声的经历,似乎给梁实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好几次在文章中津津乐道地提起。
(文/蔡菜)
抗战大后方相遇两人意见曾“相左”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老舍奔赴大后方,就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总务部主任,是“文协”的实际负责人。梁实秋也奔赴后方,除就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以外,他还兼任了《中央日报》“平明”副刊的主编。在发刊词中,梁实秋一篇短短的《编者的话》引起轩然大波,一些人据此认定梁实秋在宣扬“抗战无关论”,纷纷发表文章进行“反击”。1938年12月,老舍起草了一封以“文协”名义致《中央日报》的公开信,信中称:“梁实秋先生之《编者的话》中,竟有‘不知文坛坐落何处,大将盟主是谁’等语,态度轻佻,出语儇薄,为抗战以来文艺刊物所仅见。梁实秋先生个人行为,有自由之权,本会也无从干涉。惟对于‘文坛坐落何处’等语之居心设词,实未敢一笑置之。在梁先生个人,容或因一时逞才,蔑视一切,暂忘团结之重要,独蹈文人相轻之陋习,本会不欲加以指斥,不过,有碍抗战文艺之发展,关系甚重;目前一切,必须与抗战有关,文艺为军民精神食粮,断难舍抗战而从事琐细之争辩。本会未便以缄默代宽大,贵报当有同感。”
本来,这封信应该见报的,但在梁实秋的老同事、时任教育部次长的张道藩的干预下,该信未得发表。而梁实秋,应该知道有这样一封信,也应该知道在关于“抗战无关论”的争论中,老舍没有站到自己一方。
同住重庆北碚往来频繁建友谊
尽管如此,他和老舍见面后还是非常友好。这可能因为梁实秋实在是喜欢老舍的作品。作为土生土长的老北京,梁实秋认为老舍“以纯粹的北平土话写小说颇为别致”。虽然贵为师尊的胡适对老舍的作品评价不高,以为老舍的幽默是勉强造作的,但梁实秋还是喜欢。
有一段时间,老舍和梁实秋都搬到重庆北碚居住,见面的机会较多。在梁实秋眼中,老舍稍有点窝囊,不拘小节。“老舍先是住在林语堂先生所有的一栋小洋房的楼上靠近楼梯的一小间房屋,房间很小,一床一桌,才可容身。他独自一人,以写作自遣。有一次我问他写小说进度如何,他说每天写上七百字,不多写。他身体不大好,患胃下垂,走路微微有些佝偻着腰,脸上显着苍老。他写作的态度十分严谨,一天七百字不是随便写出来的。他后来自己说:
‘什么字都要想好久。’他的楼下住着老向一家,但是他们彼此往来并不太繁。老舍为人和蔼可亲,平易近人,但是内心却很孤独。”这是梁实秋在《关于老舍》一文中的回忆。寥寥几句,描述出一个与一般读者想像中不同的老舍形象,可谓解人之言。
有一天,梁实秋带着小女儿文蔷去看望老舍,文蔷请老舍给自己签名题字。老舍欣然提笔,为她写下“身体强学问好才是最好的公民”十三个字。梁实秋认为,这跟老舍的个人经验有关。老舍曾经得过急性盲肠炎。当时罹患盲肠炎的人很多,老舍也不幸染病,但开刀非常不顺利。据友人介绍,老舍的腹腔被打开之后,医生遍寻盲肠不得,足足花了个把钟头,才在腹腔左边找到,普通盲肠都在右边,老舍由于胃下垂之故,盲肠换了位置。这次手术后,他的身体益发虚弱了。因此,他才格外提醒孩子们要注重身体。
为筹集善款 两人同说北京相声
梁实秋和老舍都是在北京长大,对北京的风土人情很熟悉。抗战期间,有一次要开一个筹集善款的游艺大会,大家纷纷报名表演节目。梁实秋和老舍商量了一下,决定合作一段北京特产一一相声。老舍对相声颇有研究,他选了两个老段子一一《新洪洋洞》、《一家六口》,至于为什么不写赶时髦的新段子,老舍认为:“这玩意儿可不是容易的,老词儿都是千锤百炼的,所谓雅俗共赏,您要是自己编,不够味儿。咱们还是挑两段旧的,只要说的好,陈旧也无妨。”老舍将相声里的词记得滚瓜烂熟,他口授,梁实秋记录下来,每天早晨一起来就照着背:“你是谁的儿子……我是我爸爸的儿子……”。梁实秋觉得这样的词一点都不好笑,而且太低俗,老舍告诉他:“不,咱们中国群众就爱听这个,相声里面没有人叫爸爸就不是相声。”
演出当天,老舍听到两个人对话。一个江苏人问:“你说什么是相声?”旁边一个看上去很高明的人回答:“相声,就是昆曲。”这一句话使梁实秋心里更没底了。好在,有老舍在,梁实秋总算没有退却。“老舍的那一张脸,不用开口就够引人发笑,老是绷着脸,如果龇牙一笑,能立刻把笑容敛起,像有开关似的。头顶上乱蓬蓬的一撮毛,没梳过,倒垂在又黑又瘦的脸庞上。衣领大约是太大了一点儿,扣上纽扣还是有点儿松,把那个又尖又高的‘颏里嗉(北平土话,谓喉结)’露在外面。背又有点儿驼,迈着八字步,真是个相声的角色。”
上台之前,老舍嘱咐梁实秋:“说相声第一要沉得住气,放出一副冷面孔,永远不许笑,而且要控制住观众的注意力,用干净利落的口齿在说到紧要处使出全副气力斩钉截铁一般进出一句俏皮话,则全场必定爆出一片喝彩声,用句术语来说,这叫做‘皮儿薄’,言其一戳即破。”
锣鼓歇了,轮到相声登场。梁实秋和老舍大摇大摆地踱到台前,深深向观众鞠了一躬,然后一边一个,面无表情地一站,两件破纺绸大褂,一人一把扇子,台下已经笑不可抑。
高潮部分发生在老舍拿折扇敲梁实秋头的时候。事先两人已经说好,只是比划一下,并不真打。但老舍不知是一时激动忘形,还是有意违反诺言,抡起大折扇狠狠向梁实秋打来,梁看来势不善,向后一闪,折扇正好打落了梁的眼镜。说时迟,那时快,梁实秋手掌向上两手平伸,正好托住那落下来的眼镜,他保持那个姿势不动,喝彩声历久不绝,有人以为这是一手绝活儿,还高呼:“再来一回!”
这段说相声的经历,似乎给梁实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好几次在文章中津津乐道地提起。
(文/蔡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