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行星起源的思考

来源 :飞碟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o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德国哲学家康德和法国天文学家拉普拉斯于18世纪下半叶由提出来的“星云说”,描述并详细论证了太阳系是由一块星云收缩形成的。“星云说”用自然界本身演化的规律性来说明星球演变的一些性质,为天文学的发展建立了不朽的功勋。到今天,结合丰富的观测资料,加上运用各种科学原理和方法,“星云说”有了崭新的面貌,发展成了论述从弥漫星云一恒星一红巨星一行星状星云一白矮星的一系列早期星球演变过程的学说。
  但是,“星云说”认为恒星与行星是在同一旋涡中同时形成的观点值得探讨。如果每个恒星系统的恒星与行星是在一个星云盘中同时形成,那么,宇宙中大量存在的互相围绕运动的双恒星系统,以及系外行星WASP-17b等的公转方向与其主恒星的旋转方向相反等现象又该如何解释呢?现在发现有些比木星质量大得多的行星运动轨道更趋向椭圆,它们与其围绕公转的恒星距离比日地距离还要近。如果“星云说”成立,这些行星在形成过程中就应在引力作用下掉入星云盘的恒星中,因此,最新观察结果已经彻底颠覆了“星云说”的行星形成过程。 可以推断,太阳与九大行星并不是一母同胞的亲兄弟,所有恒星系统的组合都是随机的,主星与伴星之间的关系就相当于二个年龄、经历各自不同的人相遇结伴而行。每个星球系统都不是固定不变的,围绕每个星球运转的伴星数量、质量由这个星球的能量决定,每个星球周围的伴星数量、伴星质量是随着这个星球的能量变化而不断变化的。
  恒星演化理论关于星球演变到白矮星之后的去向仍是一片空白。任何事物都有从发生到消失的发展过程,星球的演变也不应例外。通过相继发现的恒星级黑洞、褐矮星、高温行星、彗星、小行星等一系列过渡星球,把它们的形态联系起来研究发现,每个星球的演变都要经历恒星级黑洞~弥漫星云一叵星一红巨星一白矮星一行星一彗星一小行星几个阶段。把星球从恒星级黑洞开始到小行星结束的各个演变阶段时间进行累加,按照已知的太阳、地球等星球的历史推算,每个星球的寿命极限约在1000亿年以上。
  现在,让我们根据有关天文资料对宇宙星球演变的全过程加以推演:
  宇宙空间的物质从密度较大区域向密度较小区域汇集,会出现一个吸引力大于离心力的区域,在惯性作用下就形成一个由气体和尘埃组成的高速旋转运动的磁场旋涡——恒星级黑洞。
  恒星级黑洞产生的引力会吸引更多物质,形成围绕它旋转的吸积盘,从中诞生出恒星的胚胎——弥漫星云。
  当弥漫星云具备了发生原子核反应的二个必要条件——有相当大体积和达到一定密度时,在云团内部气体、尘埃巨大的摩擦作用下,弥漫星云中心区域的原子核反应爆发出巨大能量,演变为光辉耀眼的星球——恒星。
  恒星早期是向内吸积物质比向外辐射物质多,能量越来越大;到了后期,向外辐射物质比向内吸积物质多,能量越来越小。从恒星表面源源不断流向太空深处的能量加速了它的衰亡,最后进入它的暮年形态——红巨星。
  红巨星的表面温度下降,构成物质在离心力作用下向外层膨胀,内部高温物质会冲破温度较低外层的束缚,以超新星爆发的形式抛掉外层物质,形成一片行星状星云在空间飘荡。当包裹星核的“雾团”渐渐散去,就坍缩成一颗体积很小的阴暗幽灵——白矮星。
  白矮星的原子核反应被压缩在正冷却的固态外壳之中,所以它的体积很小但相对能量很大。它的亮度非常暗弱,之后经过不断的新星爆发而沦为自身不发光的星球——行星。
  行星阶段的前期是一个行星固态外壳不断膨胀,表层气态、液态物质不断减少的过程,到了后期,由于内部原子核反应衰减,固态外壳坍塌与表层物质继续散失,行星体积逐步缩小,演变为行星的碎裂状态——彗星。
  彗星是行星碎块(彗核)和气体、尘埃(彗发)的结合体,它的结构非常疏松,稍有风吹草动就四分五裂,最终分散成遨游于天际的太空岩石——小行星。
  像谷神星一类直径达几百千米的行星,不应属于小行星的范畴。只有那些行星、彗星瓦解后已经完全冷却的天体碎块,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小行星。
  星球的诞生和死亡此起彼伏,每时每刻既有旧的星球逝去,也有新的星球生成。自然界所有看似随机的现象,不是本身不可预测,而只是受到人类认识的限制,在随机性背后起支配作用的是确定性,偶然总是涵盖在必然之中的。探索星球演变规律应从尽可能少的假设出发,概括尽可能多的经验事实,实现科学本质上的简单性。
其他文献
你可以把它想成是科学史上最巨大、功能最强大的显微镜。大型强子对撞机(LHC)——距离日内瓦只有一小段车程的乡村地底下的环形机器已经组装完成,它所探究的是我们所探查过的最短尺度以及最高能量的物理。十几年来,粒子物理学家一直热切期盼有机会探索兆等级的物理(这样称呼是因为它牵涉到的能量高达1012电子伏特,也就是1兆电子伏特)。我们预期在这么高的能量上,必定会出现重大的新物理现象,例如难以理解的希格斯粒
期刊
在2007年6月初,印度古生物学家拉玛势贾姆教授带领考察队来到喜马拉雅山南麓,在郁郁葱葱的热带森林中安下了营帐,随后就带着考察工具和护身枪支,穿过2500余米高度的针叶林带,继续向高山攀登。6月中旬,教授和考察队员们来到6000余米高的大雪山。这里空气稀薄,寒冷彻骨,平时不用说人迹罕至,就连飞鸟也很难找到。这就是人们所说的“雪的故乡”。  第二天清晨,教授肩背行囊和自动步枪,来到一处山峦起伏的峡谷
期刊
外星人告诉朱里奥:“你们的世界太美妙了!其生物多样性丰富多彩,没有几个世界可以与之相媲美,至少我们无法说出一个。对我们而言,这是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富矿,有我们急需的各种物质,其中之一是水。非常遗憾的是,你们已经开始了破坏这个世界的行动。而在数百年前,我们也曾经有过相同的经历,相同的遭遇,相同的故事……”    事件闪回    1978年2月5日凌晨3时30分,西班牙30岁的商人朱里奥·费尔南德
期刊
如果物理學家被迫要以一个词来说明建造大型强子对撞机的理由,他们通常会回答“希格斯粒子”。希格斯粒子是大家关注的焦点,它是现今最成功的粒子理论中还没有被找到的粒子。在粒子物理史上,新对撞机在能量上的跃升是前所未见的。我们不知道它会发现什么,但是它所找到的东西以及所撞见的新问题,必将改变粒子物理的面貌,而且将影响相关的科學领域。  在这个新世界里,我们希望能够弄懂将电磁交互作用与弱交互作用这二种自然界
期刊
  
期刊
时间机器可能只在电影上出现过,但是确实有很多人有过无法解释的时间旅行经历:有些人在目击报告中宣称看到了金字塔的建造,还有人声称见到过真正的恐龙。但是,提交这些报告的人均不是重要人物。不过,最近的一份英国解密档案显示,1935年,英国空军中将维克多·戈达德曾驾机进入未来时空,后来又返回了自己的时代。  英国皇家空军中将戈达德在1935年时有一次神秘的经历。当时,他还是一名空军中校,正驾驶霍克“哈特式
期刊
大型强子对撞机于2008年9月10日开始运转,并产生了第一批图片。整个对撞机运行正常,出乎所有人的预料。这是2008年度科学界最引人瞩目的事件,这是有史以来人为的最高能量粒子对撞,它将揭示宇宙起源之谜。用霍金的话来说,这项实验将宣布“物理学上一个新的黄金时代即将到来”。打造巨大能量质子束流  大型强子对撞机是一座位于瑞士日内瓦近郊欧洲核子研究组织的粒子加速器与对撞机,作为国际高能物理学研究之用。大
期刊
美航空航灭局的“曙光”号航天器进入环绕灶神星的轨道几天之后,向地球发回这个巨大的太空石的第一张近距离照片。研究人员称,“曙光”号出于导航目的于2011年7月17日抓拍到的这张照片比以前看到的灶神星清晰洋细了许多。天文学家观察这颗巨大的太空石已经长达200年,起先用地面望远镜,后来改为轨道观测台,但是从米没有能够看得如此清晰。  “曙光”号主要研究人员、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克里斯托弗·卢梭在声
期刊
一项新的研究表明,宇宙中物质多于反物质这一令人费解的现象或许与银河系自转引起的离奇的时空延伸有关。  反物质是构成星系、恒星以及人类自身的原材料的一个奇特表亲。尽管今天的宇宙几乎完全是由物质构成的,这一事实本身让科学家困惑不已。宇宙在137亿年前那次大爆炸中诞生时产生的物质与反物质应该是相当的,二者早已通过爆炸而彼此湮灭,将宇宙置于完全的荒凉之中。所幸的是,物质并没有完全消失——也因此才有了地球与
期刊
一直记得1981年5月的一个晚上,那是我第一次见到一个直径30余厘米的黄色UFO拖着3米多长的橘黄色光带,在我们山东省利津县第三中学上空无声飞过,飞行时间大约5分钟。当时,我们全班连同正在晚自习辅导我们语文的黄全禄老师一起惊奇地大声喊:“飞碟,飞碟!”那个晚上,我们250余名师牛沸腾了,在议论着关于飞碟、百慕大的种种传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