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本对话是初中生进行文本阅读的高级形式,也是初中生获得语感体验的重要途径。《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在初中语文阅读课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只有这样,才能让初中生通过文本语言的学习来形成相应的语感能力,获得语文素养的提升。笔者认为,引导学生进行有效文本对话,设计好导读问题是关键,因为导读问题是引发初中生文本阅读的有效触发器,有效的导读问题能够调动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思维,从而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入对话。
把握针对性,围绕中心来导读
解决导读问题“过大、过宽”、课堂氛围“热闹却无效”的问题,核心是导读问题的设计要紧扣文本中心,要突出针对性,要能够充分体现文本的中心内容与重点内容,要紧紧围绕文本的主旨,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文本对话。
笔者在教学《海燕》(苏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一课时,设计的导读问题是:“在这首散文诗中,高尔基主要通过几幅画面来展现海燕的形象?你觉得海燕是一个怎样的形象?”由于这个导读问题是基于文本中心的,因此,有效地引导学生对全文的内容展开阅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又能够围绕着重点,准确地找出作者在这一首散文诗中所描写的关于海燕的画面,并有效地引导学生对相关的语言描写进行品读,从而促成了课堂的高效。
以上案例中,导读问题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学生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做到了突出中心、突出主题、突出内容,从而使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具有很强的深入性和层次性,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语言智慧,也提升了综合语文素养。
把握层次性,层层深入来导读
在设计导读问题时,还要考虑学生语文学习的层次和文本的层次,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对文本的层层解读,达到理解课文内容的目的。因此,教师可以根据文本内容设计“问题串”,通过几个具有层次性的导读问题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层层对话,这样才能让学生的文本对话更有厚度。
笔者在教学《白杨礼赞》(苏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时,为学生设计了以下问题串:在这篇课文中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对白杨进行了赞美?作者为什么要写“西北高原”白杨树的生存环境?白杨树象征着什么?在课文的最后作者为什么又写到了楠木?学生在这四个问题的引导下,先是对课文进行了初读,在初读的过程中,解决了前面两个问题,然后又对课文进行了细读,在细读的过程中通过对比分析,掌握了课文的主旨。
在以上案例中,这四个问题都落在课文的重点之上,并且层层递进,不仅激发了学生文本对话的兴趣,而且有效地引导学生与全文进行了文本对话,更为重要的是引导了学生深入挖掘作者写作本文的情感基调。这样的阅读教学是高效的,学生的文本对话也是有意义的,学生在与文本对话过程中加深了对课文重点内容的理解与把握。
把握开放性,调动思维来导读
导读问题要具有一定的思维层次和一定的开放性,因此要能够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思维,有效地促进学生与文本进行深入对话。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导读问题的开放性设计要紧扣文本中心和学生的思维中心,这样才能让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更高效。
例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对《晏子使楚》(苏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这篇课文进行阅读时,设计了这样的导读问题:晏子是什么样的人,他有什么样的抱负?这篇文章表达了晏子什么样的精神?给你的启发是什么?然后让学生根据这些问题在课文中找出最能够体现中心思想的句子,并对其进行详细的批注。由于这两个导读问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因此,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思维。
以上案例中,教师设计的导读问题没有固定的答案,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开放思维,对文本内容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深入解读,有效地引导学生在文本解读过程中对课文内容进行深入对话,从而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体验。
总之,在初中语文阅读课的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具有针对性、开放性、层次性的导读问题让学生的文本对话更有深度、广度与厚度。
(作者单位:湖北省十堰市东风第二中学)
把握针对性,围绕中心来导读
解决导读问题“过大、过宽”、课堂氛围“热闹却无效”的问题,核心是导读问题的设计要紧扣文本中心,要突出针对性,要能够充分体现文本的中心内容与重点内容,要紧紧围绕文本的主旨,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文本对话。
笔者在教学《海燕》(苏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一课时,设计的导读问题是:“在这首散文诗中,高尔基主要通过几幅画面来展现海燕的形象?你觉得海燕是一个怎样的形象?”由于这个导读问题是基于文本中心的,因此,有效地引导学生对全文的内容展开阅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又能够围绕着重点,准确地找出作者在这一首散文诗中所描写的关于海燕的画面,并有效地引导学生对相关的语言描写进行品读,从而促成了课堂的高效。
以上案例中,导读问题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学生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做到了突出中心、突出主题、突出内容,从而使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具有很强的深入性和层次性,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语言智慧,也提升了综合语文素养。
把握层次性,层层深入来导读
在设计导读问题时,还要考虑学生语文学习的层次和文本的层次,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对文本的层层解读,达到理解课文内容的目的。因此,教师可以根据文本内容设计“问题串”,通过几个具有层次性的导读问题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层层对话,这样才能让学生的文本对话更有厚度。
笔者在教学《白杨礼赞》(苏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时,为学生设计了以下问题串:在这篇课文中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对白杨进行了赞美?作者为什么要写“西北高原”白杨树的生存环境?白杨树象征着什么?在课文的最后作者为什么又写到了楠木?学生在这四个问题的引导下,先是对课文进行了初读,在初读的过程中,解决了前面两个问题,然后又对课文进行了细读,在细读的过程中通过对比分析,掌握了课文的主旨。
在以上案例中,这四个问题都落在课文的重点之上,并且层层递进,不仅激发了学生文本对话的兴趣,而且有效地引导学生与全文进行了文本对话,更为重要的是引导了学生深入挖掘作者写作本文的情感基调。这样的阅读教学是高效的,学生的文本对话也是有意义的,学生在与文本对话过程中加深了对课文重点内容的理解与把握。
把握开放性,调动思维来导读
导读问题要具有一定的思维层次和一定的开放性,因此要能够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思维,有效地促进学生与文本进行深入对话。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导读问题的开放性设计要紧扣文本中心和学生的思维中心,这样才能让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更高效。
例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对《晏子使楚》(苏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这篇课文进行阅读时,设计了这样的导读问题:晏子是什么样的人,他有什么样的抱负?这篇文章表达了晏子什么样的精神?给你的启发是什么?然后让学生根据这些问题在课文中找出最能够体现中心思想的句子,并对其进行详细的批注。由于这两个导读问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因此,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思维。
以上案例中,教师设计的导读问题没有固定的答案,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开放思维,对文本内容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深入解读,有效地引导学生在文本解读过程中对课文内容进行深入对话,从而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体验。
总之,在初中语文阅读课的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具有针对性、开放性、层次性的导读问题让学生的文本对话更有深度、广度与厚度。
(作者单位:湖北省十堰市东风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