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前,全国将有一批本科院校转型为职业院校。转型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但转型将面对许多问题:职教专业师资从哪里来?学院如何突出特色?专业如何设置?生源如何解决?谁能正视现实,破解困境,走出改革创新之路,谁才是最大的赢家。
关键词:职业教育改革;困境;分析
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曾提到:我国即将出台方案,实现两类人才、两种模式高考。第一种高考模式是技术技能人才的高考,考试内容为技能加文化知识;第二种高考模式就是现在的高考,学术型人才的高考。技能型人才的高考和学术型人才的高考分开。教育部改革方向已明确,国家普通高等院校1200所学校中,将有600多所转向职业教育,转型的大学本科院校正好占高校总数的50%。本次高校改革,调整的重点是1999年大学扩招后“专升本”的600多所地方本科院校,将率先转为职业院校。
尽管国家明确了重视发展职业教育的改革方向,但当前社会上对职业教育认同度低、难以招收到好生源等问题,无形中成了职业教育发展的阻碍。如何提升职业教育的认可度?普通院校如何转变办学模式?高等职业专科院校如何在新一轮改革中增强竞争力?普通院校专业师资如何解决?一系列问题摆在面前,我们不能无视改革面临的困境。
一、普通院校的原有师资如何安排,专业师资如何解决
在新一轮的教育改革中,将有600多所转向职业教育,转型的大学本科院校正好占高校总数的50%。重新重视职业教育是对过去高校办学理念的反思,高等教育向职业教育类型方向转型是正确的。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应在目前以大专层次为主的基础上,适当发展本科层次乃至研究生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可以培养高层次应用型技术人才,完善我国目前的人才体系结构。目前许多高职专科院校的专业师资都很缺乏,许多教师是从普通院校毕业的,多数没有实际工作经验,教学方法仍然沿用传统的灌输式。广州一个课题组对制造业企业工作3年以上的2502名职校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25.06%的毕业生认为职业院校缺乏实验、实训设备;20.67%的认为专业教学与职业岗位工作相去甚远;15.56%的认为课程内容针对性不强,盲目、陈旧;13.01%的认为教师大都“纸上谈兵”。普通院校改为职业院校后,专业教师从何出来?原有大量的普通专业师资如何安排?
二、转型后的普通院校如何突出特色,专业如何设置
当前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和社会各类需求脱节矛盾越来越突出。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为727万,比去年增加28万,毕业生就业形势更加严峻。而春节过后,全国多省份的企业忍受着技工荒和招工难的现实。这种“大学生过剩”与“技工严重缺乏”冰火两重天的反差格局,促使高校必须進行转型。普通高校必须借助国家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让高校办学理念重回理性,促进转型尽早实现。
可是,600所普通高校转变为职业院校,如何定位学校办学特色?如何突出专业特点?是否还和过去一样“一刀切”“一窝风”地办同样的专业?会不会办成千校一面?如何做到“人无我有”的专业格局?试想,学生进入职校之后,仍然学不到技术,毕业之后到企业参加工作,没有什么优势,自然也难以获得尊重。职业教育的特点是重视实践活动、培养实用技能。“600所本科转职”能否保证教学质量?如果不转变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是难以完成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目标的。
以云南省为例,专科升格为本科的有9所师范学院,第一批由普通本科转型为职业学院的学院预计有9所,多数学院是师范类学院,专业设置主要是语文、数学、物理等纯理论性质的学科,学院如何转换、设置职业院校所需的专业?转型后如何突出各个学校的特色?如何破解师资困境?
三、生源争夺有没有真正的赢家
为了完成转型,为了提升就业率,各院校会不会“一窝风”地设置相同的热门专业?会不会造成新一轮的生源抢夺大战?未转型前,一些以医学专业为特点的专科学校因为有较高的就业率,还能保持自己的优势,一些学生选择就读医学专科学校就是为了好找工作。转型后,本科院校如果都设置高就业率的医学专业,那么在高考生源逐年下降的情况下,一般本科院校与专科院校争夺生源的事情必然会发生。转型后,本科院校具有的高学历优势是高考分数在二本线学生的首选,高职专科院校原有的热门专业优势将不复存在;转型后,本科学院原有的师资如何安置?职教专业师资从哪里来?如何整合各院校的现有资源?如何解决学院之间抢夺生源的问题?对于一个省来说,在生源抢夺大战中,谁会是真正的赢家?对政府、各学校来说,生源抢夺只会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重复办学也会造成资源配置的不合理,最终只会两败俱伤,不会有真正的赢家。
高等教育向职业教育方向转型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但是,转型后的各院校专业设置要做到“人无我有”,要结合本地实际办出自己的特色,使现有资源得到最大化的利用,不能“一窝蜂”地挤热门专业,更不能陷入恶性竞争。普通本科院校转职业教育是机遇,也是职业教育腾飞的重要节点,要有全面的规划和全方位的配套措施。开头第一步走扎实了,今后的路才能走好。
关键词:职业教育改革;困境;分析
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曾提到:我国即将出台方案,实现两类人才、两种模式高考。第一种高考模式是技术技能人才的高考,考试内容为技能加文化知识;第二种高考模式就是现在的高考,学术型人才的高考。技能型人才的高考和学术型人才的高考分开。教育部改革方向已明确,国家普通高等院校1200所学校中,将有600多所转向职业教育,转型的大学本科院校正好占高校总数的50%。本次高校改革,调整的重点是1999年大学扩招后“专升本”的600多所地方本科院校,将率先转为职业院校。
尽管国家明确了重视发展职业教育的改革方向,但当前社会上对职业教育认同度低、难以招收到好生源等问题,无形中成了职业教育发展的阻碍。如何提升职业教育的认可度?普通院校如何转变办学模式?高等职业专科院校如何在新一轮改革中增强竞争力?普通院校专业师资如何解决?一系列问题摆在面前,我们不能无视改革面临的困境。
一、普通院校的原有师资如何安排,专业师资如何解决
在新一轮的教育改革中,将有600多所转向职业教育,转型的大学本科院校正好占高校总数的50%。重新重视职业教育是对过去高校办学理念的反思,高等教育向职业教育类型方向转型是正确的。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应在目前以大专层次为主的基础上,适当发展本科层次乃至研究生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可以培养高层次应用型技术人才,完善我国目前的人才体系结构。目前许多高职专科院校的专业师资都很缺乏,许多教师是从普通院校毕业的,多数没有实际工作经验,教学方法仍然沿用传统的灌输式。广州一个课题组对制造业企业工作3年以上的2502名职校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25.06%的毕业生认为职业院校缺乏实验、实训设备;20.67%的认为专业教学与职业岗位工作相去甚远;15.56%的认为课程内容针对性不强,盲目、陈旧;13.01%的认为教师大都“纸上谈兵”。普通院校改为职业院校后,专业教师从何出来?原有大量的普通专业师资如何安排?
二、转型后的普通院校如何突出特色,专业如何设置
当前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和社会各类需求脱节矛盾越来越突出。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为727万,比去年增加28万,毕业生就业形势更加严峻。而春节过后,全国多省份的企业忍受着技工荒和招工难的现实。这种“大学生过剩”与“技工严重缺乏”冰火两重天的反差格局,促使高校必须進行转型。普通高校必须借助国家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让高校办学理念重回理性,促进转型尽早实现。
可是,600所普通高校转变为职业院校,如何定位学校办学特色?如何突出专业特点?是否还和过去一样“一刀切”“一窝风”地办同样的专业?会不会办成千校一面?如何做到“人无我有”的专业格局?试想,学生进入职校之后,仍然学不到技术,毕业之后到企业参加工作,没有什么优势,自然也难以获得尊重。职业教育的特点是重视实践活动、培养实用技能。“600所本科转职”能否保证教学质量?如果不转变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是难以完成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目标的。
以云南省为例,专科升格为本科的有9所师范学院,第一批由普通本科转型为职业学院的学院预计有9所,多数学院是师范类学院,专业设置主要是语文、数学、物理等纯理论性质的学科,学院如何转换、设置职业院校所需的专业?转型后如何突出各个学校的特色?如何破解师资困境?
三、生源争夺有没有真正的赢家
为了完成转型,为了提升就业率,各院校会不会“一窝风”地设置相同的热门专业?会不会造成新一轮的生源抢夺大战?未转型前,一些以医学专业为特点的专科学校因为有较高的就业率,还能保持自己的优势,一些学生选择就读医学专科学校就是为了好找工作。转型后,本科院校如果都设置高就业率的医学专业,那么在高考生源逐年下降的情况下,一般本科院校与专科院校争夺生源的事情必然会发生。转型后,本科院校具有的高学历优势是高考分数在二本线学生的首选,高职专科院校原有的热门专业优势将不复存在;转型后,本科学院原有的师资如何安置?职教专业师资从哪里来?如何整合各院校的现有资源?如何解决学院之间抢夺生源的问题?对于一个省来说,在生源抢夺大战中,谁会是真正的赢家?对政府、各学校来说,生源抢夺只会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重复办学也会造成资源配置的不合理,最终只会两败俱伤,不会有真正的赢家。
高等教育向职业教育方向转型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但是,转型后的各院校专业设置要做到“人无我有”,要结合本地实际办出自己的特色,使现有资源得到最大化的利用,不能“一窝蜂”地挤热门专业,更不能陷入恶性竞争。普通本科院校转职业教育是机遇,也是职业教育腾飞的重要节点,要有全面的规划和全方位的配套措施。开头第一步走扎实了,今后的路才能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