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每看到身边的同学因为数学成绩不理想,出现急躁、厌学情绪,甚至一蹶不振、失去信心的时候,我都想真诚地说一句:学数学勿急躁。要慢慢培养兴趣,逐步形成好习惯,不断巩固旧知识、发现新知识。当自己能把数学阅读、书写、运算技能熟练到自动化或半自动化程度的时候,自然就会事半功倍,取得好成绩。具体有以下几点学习方法,写出来给大家做个参考。
一、重视基础 很多同学都有过好高鹜远、重“量”轻“质”的时候,尤其是高三复习阶段,有些同学嫌老师讲课太细、太慢,就不愿听课了,喜欢自己做一些试卷,钻研一些难题。由于这样的同学平时测试成绩不错,因而得到过老師几次表扬,其他同学也都传来崇拜敬佩的眼神;还有的同学把数学成绩好的同学当成了小老师,每到课间和午休时间,很多同学跑来向“小老师”请教,于是“小老师”给这个讲了给那个讲,颇有点“数学高手”的范儿,开始“沾沾自喜”“自我感觉良好”了。等到了期中考试,这些同学的数学成绩在班里却位居中游,并没有出类拔萃,这是出人预料的。等试卷发下来,出错的不是选择就是填空,而且老师一点就会,如此状况让这些同学很受打击,后悔不已。经过分析发现,这些同学主要是忽视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学习与训练,眼高手低,会解题方法但不注意细节,经常是知道某道题怎么做就一带而过,不去认真演算、书写一遍,在考试中出现了一看都会、一做就错的情况。因此,学习数学还是要从基础知识开始,跟着老师的学习计划,按部就班,稳步前进,千万别自作聪明,我行我素,陷入题海战术的误区。其实考试大多考查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如果不从基本知识学起,好高骛远,就会得不偿失。 二、主动学习
升入高中后,要及时转换思维,不要再像初中那样依赖老师督促学习。如果不提前预习,坐等老师讲课,结果就会导致在课堂上很紧张,因为没有时间去思考,一堂课下来,既忙乱又糊涂,即使自习课上再学一遍也未必能全部掌握老师讲课的内容,几次下来就会对数学产生厌烦情绪,严重时会影响到学习兴趣。遇到这种情况,我认为,最好做个学习计划,利用早、晚自习提前预习一下,并在预习不明白的地方做上标记,听课的时候对难点、疑点多用点心,经老师一讲就会茅塞顿开、恍然大悟了。所以,学习数学的好的办法就是变被动为主动,做好预习,这样听课效率就能提高了。 三、学要得法 很多同学问我学习数学的方法,其实也没什么特别的方法,无非就是有个认真听课的好习惯。老师上课主要讲知识的来龙去脉,剖析概念的内涵,分析重点、难点,突出思想方法。只要我们提前预习了,找准难点、疑点了,专心听课,老师一讲,难题就能迎刃而解。再利用自习时间做几道题及时巩固一下,思考一下各章节之间的联系,对概念、法则、公式、定义理解了再记忆,再做几道综合题,基本就能把知识点串联起来,并融会贯通、举一反三了。如果上课不认真听讲,课下做老师布置的作业时只是机械模仿、死记硬背、乱套题型,缺少思考理解,学习效果会事倍功半。 四、注意积累 测试、竞赛的错题和失分点容易暴露出平时学习的缺点和软肋。每次考试或竞赛后,最好把错题记录到一个专门的笔记本上,并分析出错原因,前后延伸,把相关的定义、公式和计算方法再梳理一遍,强化理解,加深记忆,防止二次犯错。每次临近考试或竞赛的时候,如果漫无目的地到处翻书,背公式、定义、试题或猜题,那都是盲目备战。如果能意识到考试最容易出错的地方就是第一次犯错的地方,在考试开始前把原来错过的题再复习一遍,相信一定能够考出好成绩。 五、课外交流
在做好课内学习、积极参加校内外举办的数学竞赛与讲座的同时,通过订阅一些课外书籍与报刊的方式,主动与老师或同学交流,能加深和巩固课内所学的知识,同时,还能提高个人对数学的兴趣爱好。当我们在课外阅读与交流中,理解了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智慧的火花”,懂得了数学已从幕后走向台前,并与金融、计算机技术等相结合,就会极大地激出主动学习的兴趣。 六、进一步学习
高中数学很多地方难度大,方法新,分析能力要求高,如二次函数在闭区间上的最值问题、函数值域的求法、实根分布与参变量方程、三角公式的变形与灵活运用、空间概念的形成、排列组合应用题及实际应用问题等。客观上这些观点就是分化点,有的内容还是高、初中教材都不讲的脱节内容,所以要凭个人认识和兴趣,挤出时间进一步学习,这样在考试时即使试题有所扩延,也能够沉着解答,不会惊慌失措。 记得数学家华罗庚说过,数学学习是一个“由薄到厚”和“由厚到薄”的学习过程。数学世界真是千变万化,喜欢学习数学的人会觉得数学奇妙无穷,被它打败了的人就会觉得数学真是枯燥难懂。所以,学习数学要迎难而上,慢慢培养学习兴趣,我们在学习中要加强应用数学思维和创新思维的方法,加强能力的培养与训练,立足长远,不断改善学习方法,逐步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努力提高数学成绩。
一、重视基础 很多同学都有过好高鹜远、重“量”轻“质”的时候,尤其是高三复习阶段,有些同学嫌老师讲课太细、太慢,就不愿听课了,喜欢自己做一些试卷,钻研一些难题。由于这样的同学平时测试成绩不错,因而得到过老師几次表扬,其他同学也都传来崇拜敬佩的眼神;还有的同学把数学成绩好的同学当成了小老师,每到课间和午休时间,很多同学跑来向“小老师”请教,于是“小老师”给这个讲了给那个讲,颇有点“数学高手”的范儿,开始“沾沾自喜”“自我感觉良好”了。等到了期中考试,这些同学的数学成绩在班里却位居中游,并没有出类拔萃,这是出人预料的。等试卷发下来,出错的不是选择就是填空,而且老师一点就会,如此状况让这些同学很受打击,后悔不已。经过分析发现,这些同学主要是忽视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学习与训练,眼高手低,会解题方法但不注意细节,经常是知道某道题怎么做就一带而过,不去认真演算、书写一遍,在考试中出现了一看都会、一做就错的情况。因此,学习数学还是要从基础知识开始,跟着老师的学习计划,按部就班,稳步前进,千万别自作聪明,我行我素,陷入题海战术的误区。其实考试大多考查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如果不从基本知识学起,好高骛远,就会得不偿失。 二、主动学习
升入高中后,要及时转换思维,不要再像初中那样依赖老师督促学习。如果不提前预习,坐等老师讲课,结果就会导致在课堂上很紧张,因为没有时间去思考,一堂课下来,既忙乱又糊涂,即使自习课上再学一遍也未必能全部掌握老师讲课的内容,几次下来就会对数学产生厌烦情绪,严重时会影响到学习兴趣。遇到这种情况,我认为,最好做个学习计划,利用早、晚自习提前预习一下,并在预习不明白的地方做上标记,听课的时候对难点、疑点多用点心,经老师一讲就会茅塞顿开、恍然大悟了。所以,学习数学的好的办法就是变被动为主动,做好预习,这样听课效率就能提高了。 三、学要得法 很多同学问我学习数学的方法,其实也没什么特别的方法,无非就是有个认真听课的好习惯。老师上课主要讲知识的来龙去脉,剖析概念的内涵,分析重点、难点,突出思想方法。只要我们提前预习了,找准难点、疑点了,专心听课,老师一讲,难题就能迎刃而解。再利用自习时间做几道题及时巩固一下,思考一下各章节之间的联系,对概念、法则、公式、定义理解了再记忆,再做几道综合题,基本就能把知识点串联起来,并融会贯通、举一反三了。如果上课不认真听讲,课下做老师布置的作业时只是机械模仿、死记硬背、乱套题型,缺少思考理解,学习效果会事倍功半。 四、注意积累 测试、竞赛的错题和失分点容易暴露出平时学习的缺点和软肋。每次考试或竞赛后,最好把错题记录到一个专门的笔记本上,并分析出错原因,前后延伸,把相关的定义、公式和计算方法再梳理一遍,强化理解,加深记忆,防止二次犯错。每次临近考试或竞赛的时候,如果漫无目的地到处翻书,背公式、定义、试题或猜题,那都是盲目备战。如果能意识到考试最容易出错的地方就是第一次犯错的地方,在考试开始前把原来错过的题再复习一遍,相信一定能够考出好成绩。 五、课外交流
在做好课内学习、积极参加校内外举办的数学竞赛与讲座的同时,通过订阅一些课外书籍与报刊的方式,主动与老师或同学交流,能加深和巩固课内所学的知识,同时,还能提高个人对数学的兴趣爱好。当我们在课外阅读与交流中,理解了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智慧的火花”,懂得了数学已从幕后走向台前,并与金融、计算机技术等相结合,就会极大地激出主动学习的兴趣。 六、进一步学习
高中数学很多地方难度大,方法新,分析能力要求高,如二次函数在闭区间上的最值问题、函数值域的求法、实根分布与参变量方程、三角公式的变形与灵活运用、空间概念的形成、排列组合应用题及实际应用问题等。客观上这些观点就是分化点,有的内容还是高、初中教材都不讲的脱节内容,所以要凭个人认识和兴趣,挤出时间进一步学习,这样在考试时即使试题有所扩延,也能够沉着解答,不会惊慌失措。 记得数学家华罗庚说过,数学学习是一个“由薄到厚”和“由厚到薄”的学习过程。数学世界真是千变万化,喜欢学习数学的人会觉得数学奇妙无穷,被它打败了的人就会觉得数学真是枯燥难懂。所以,学习数学要迎难而上,慢慢培养学习兴趣,我们在学习中要加强应用数学思维和创新思维的方法,加强能力的培养与训练,立足长远,不断改善学习方法,逐步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努力提高数学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