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产权变动在哈萨克牧区社会的反应与影响——以新疆阿勒泰富蕴县为例

来源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_L_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对新疆哈萨克牧区社会调查的基础上,文章围绕着草原产权的“质”变过程,探究其质变后在基层牧区社会的反应,并分析其对牧业生产及牧民带来的影响。基于此,指出草场承包开启了牧区草原产权制度改革的正确方向,但同时要关照到牧区的传统文化以及草场资源时空分布的异质性特点,只有对其加以创新和完善才会更有利于促进牧区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其他文献
本文追溯了英语诗体ode的起源和发展,并据此提出ode在翻译时不应一成不变地译成汉语的"颂",而应根据实际情况加以变通,可以省略,也可以借鉴传统汉语诗歌的"赋、曲、咏"等,使
本文从语言学发展的历史,探讨在语言研究中人的地位的变化.通过分析历史上主要语言学流派和思想对语言和人与语言关系的理解,本文指出,自古代关于语言的神话传说迄今,在语言
语言学界对隐喻怀有浓厚的兴趣,对隐喻的研究呈多学科、多角度发展,同时也存在一些失误,如语义泛化、夸大隐喻源等.通过对传统隐喻理论的研究思考,我们认为隐喻的意义取决于
本文借助山东大学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改革实验结果,探讨了在实施基于计算机网络的英语多媒体教学模式改革中所遇到的问题。作者指出在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改革中容易出现误区,提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