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众所周知“咽音”的声音技巧主要用于美声唱法。现阶段随着中外文化的交流与沟通不断广泛深入,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在自身不断发展的基础上,适度吸呐和借鉴西洋美声唱法的一些长处。在某些方面和一定程度上拓展了民族声乐的表现力,而民族唱法在不失去民族固有特色的前提下,合理采用一些“咽音”技法,在音色审美方面给人以新颖别样的听觉享受。
关键词:民族声乐;“咽音”唱法;合理运用;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10-00-02
一、“咽音”的含义及发音机能的状态
通常情况下,大多数人都用自然发音机能发音,这种发音机能用于讲话或一般自然声区的歌唱是可以胜任的。但进一步使音发的更高、更优美,这种发音机能就显得远远不够了。这种需要在自然发音机能的基础上,经过一种途径进行训练,使其逐步变成一种特殊的发音机能和技巧。这种方法促使喉器上部至会厌周围咽部调节成管状来发音。这样由于自然发音机能的改变,充分调动了基音发音管“与”泛音共鸣管二者的密切协调性,能驾驭音色变化多端,从而使发音效率大大提高。这种改变自然发音机能成为特殊发音机能的方法就是“咽音”发声法。
著名艺术嗓音博士、男中音歌唱家林俊卿教授,把美声的“咽音”唱法和我国传统民族唱法相结合,并创出自己一套独特的“咽音”练声法,引起了国内外同行、同胞及声乐爱好者们的热烈关注。在针对艺术嗓音病变的治疗和提高嗓音工作者演唱(讲)能力方面起到了特殊的效用。林教授对“咽音”的性质及其原理等作了精辟详实的阐述。系统的论述了“咽音”练声法的基本要点及八个步骤。因此,这里不再一一阐述。我们要尽可能的创造条件,积极的去学习和琢磨,以提高每个歌唱者的发音能力。
在此我要说明的一点是“咽音”练声法没有专门会“咽音”的老师指导,光靠书本上的理论知识是不容易掌握的。其次大多数学习歌唱的人不大习惯单一的去学习“咽音”练声法。因为除了难度之外,还带有一定的乏味性。另外,歌唱艺术的 “咽音”唱法,从声乐角度要求,所需要的声音不完全是“咽音”,只是带有一定的“咽音”成份。鉴于上述,我认为采取通常大家惯用的训练方法,只是民族唱法要加强对美声概念的学习和借鉴,尤其在高音的“关闭”问题上多下功夫,同样能获得理想的“咽音”效果。
二、“咽音”与歌唱气息及管道调节的关系
我认为所谓的“关闭”提法是人为的一种掩盖的方法。其目的是通过将咽部调节成管状而捏到一定程度。这种捏小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关闭”唱法。具体过程是当唱到F2以上的音时,所采取的发音状态跟F2以下的发音状态有所不同和变化,这种变化就是随着音的不断增高将共鸣管调节的细而长,并向后倾斜,这样对频率的振动产生了高泛音共鸣。在捏小拉长共鸣管的同时,气息控制必须加强集中,音越高发音管调节的越长,相应的气流越加集中,气压越大。即:所谓美声唱法“唱在气流上”,始终借助气流的力量作后盾。因此,坚实的气息基础、训练调节有素的歌唱共鸣管,这二者互相配合密切协调的结果是获得“咽音”唱法的源泉。当共鸣管的调节能力到家时,发音由低到高,由高到低;母音变换自然流畅;声音上下连贯无痕迹。高音区的音色有亮、暗变化,表现力丰富,歌声富于“韧性”,能“盘旋绕梁”。这就是说掌握了“关闭”唱法的结果,因而高音区“咽音”效果也就获得了。
三、“咽音”与歌唱共鸣管道建立的关系
要获得高音区的“咽音”唱法,除了以上强调的气息和共鸣管外,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打开喉咙的技巧和建立一个稳定而结实的共鸣管道作基础的首要条件。打开喉咙是一个基本功,也不是初学者在短期内就能做到的一件事。需要在歌唱时尽可能地去琢磨的同时,还要在平时作一些辅助性的“机械”训练。
有人认为打开喉咙时的正确状态就像啃苹果的动作,也有人说像打哈欠似的动作等等。不管那种比喻都是强调歌唱者打开喉咙、放松牙关,只是从外表上去体会。要真正打开喉咙,还要从内部、咽腔包括调节共鸣管的一系列肌肉协调配合做起。使后咽壁上下左右连成一片的同时,再打开硬腭、笑肌微提,这样上下左右前后形成一个倒挂的漏斗或三角形状。这种管道的感觉犹如练气功时的一种意念意到则“气灵”。歌唱发声时始终围绕着这种管道意念,那么,打开喉咙和建立管道就容易掌握了。气息、声音、较稳定的共鸣管三者在发音的刹那间形成“连动杠杆”的原理,做到密切的协调配合,是获得“咽音”效果的可靠保证。
四、民族唱法中如何使用“咽音”
“咽音”唱法,不但是美声唱法的必然表现形式,而从事民族唱法的人也得学会掌握和运用。尤其民族唱法发展到和美声唱法差异较小的现阶段,更要学会合理的运用“咽音”唱法,但必须是在不失去民族特色的基础上,在发音管、音色和音量方面作一点微小的调整罢了。至于效果好坏与否,取绝于歌唱者对咽音唱法驾驭程度的高低。用的好有锦上添花的作用,反之就失去了原来应有的民族特色了。
下面就“咽音”在部分民族声乐作品中的演唱用声方法,简要举例分析如下,以《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结束句为例,著名歌唱家吴雁泽老师用降B调演唱,创造性的将以往传统处理方法加以变化,为了给人以更加辉煌广阔的气势,提高跳跃四度演唱,如:
谱例1:
太阳的“太”自由延长并加上装饰音,高音“re”正好停留在高音C3上,比处理在“la”G2上要高亢、宽广、大气,更富感染力。正是因为吴雁泽老师合理的采用了美声唱法的“咽音”技法,将共鸣管调节成略带美声“关闭”状态,用靠字的方法在“太”字的音韵发出和拖长的同时,逐渐把“re”音自由拖长,把“do”音唱成装饰音波音,这样听起来给人的感觉光滑柔美,略带有美声的金属声音,但又不失民族色彩。避免了有些歌手用传统民族唱法演唱时真声多高音发紧、费劲,或者全用假声所产生的虚弱无力的声音效果。再以《再见了大别山》为例
谱例2:
这里从“一回头”的“一”字起就要调长共鸣管,稍带“关闭”加进“咽音”,随后的“回头”会顺其自然的发出带有爽朗明快的高位置头腔共鸣声音,接下来“啊”字的处理,在“do、si”的“do”音上开始“关闭”,加進“咽音”,过渡到“si”音给下面的“再看一眼”奠定基础。因为“关闭”后的“si”音有利于“再”字的发出,同“再”字的音韵相近。再下来后面“啊”字,因为比前面的“啊”在节奏上加长了两拍,为使后面高潮的进一步深化,通过“do”音的延长手法,造成后浪推前浪的势头。因此更要注意加强“咽音”成份的合理运用,在深呼息和调整好共鸣管的基础上,把情绪一下子推向高峰,给下面的“再见了乡亲们”架起了过渡的“桥梁”。又如结束句…… 这里“呀”字我认为在演唱时有意识的把时值稍加延长,使“咽音”成份更突出,以达到声音结实透亮,造成强烈的结束感。这首歌曲在高音区通过合理运用“咽音”的处理方法,从艺术表现方面增强了宽广浑厚的气势,从声音方面,在高亢明亮的基础上,增添了结实柔润的色彩,从而进一步加深了战士离别革命老区大别山时的留恋之情。
不但在演唱带有民族色彩的创作歌曲里,要注重用“咽音”唱法,而且在演唱民族风味较浓的民间歌曲里,也要适当的用一些“咽音”成份。以宁夏花儿为素材创作的《牧羊哥哥上了山》为例:
谱例3:
如歌曲开头的引子……这里“实在的耀眼”……到再次重复“耀眼”,从A2音起上行至C3音上,还有歌曲的结束处……“要把那眼放端”的“眼”字,从G2音起上行至C3并拖长四拍或更长再到下面的“放端”,全曲结束。如果不采用美声的“咽音”技法,在用声方法上将共鸣管道调节成稍带“关闭”的状态,就产生不了即有高亢明亮,又有俊秀柔美的宁夏花儿特有的风格。
另外,如以“河洲大令”素材创作改变的《花花尕妹》作品,这里不再列举谱例去分析。著名歌唱家王宏偉老师的经典作品,因为王宏伟老师具备着得天独厚唱高音的天质。在好几个C3、D3的长音拖腔处,似乎没有或很少用“咽音”成份,但他的演唱给人以同样的振撼。可是其他高音天质一般的歌者无法去效仿,这种似乎不带或很少带有“咽音”的“关闭”就能达到预期效果的唱法。
本人始终坚持自己的观点,虽然是“花儿”特色,但还要在高音区尝试加进一定的“咽音”成份,在不失去原有风格的基础上,会给人以新颖的更加优美动听的声音效果。
值得一提的是,同样是花儿风味,但“花儿王”朱仲录老师演唱的“河洲大令”《上去者高山望平川》更富花儿韵味。听他的演唱好像男中音。中、低音丰满浑厚、松弛富于弹性,给人的感觉他不可能有漂亮的高音,但恰恰相反,他的高音是那样的微妙微肖,让人不可思议。亮点在于中高声区衔接处的换声区毫无痕迹,高音没有像美声唱法中要求的那样结实,金属穿透力很强的效果。但他这种似乎稍带“咽音”成份的假声处理,运用到“花儿”的高音区,效果非常好。即保留了“花儿”高亢明亮的风格特色,又增添了典雅含蓄的秀气成份,给人以回味无穷的艺术感染力。
另外,在“咽音”的使用方面,我们要向著名歌唱家闫维文老师学习。他的演唱充满了激情与豪放,声音松弛明亮、潇洒漂逸,富于灵活性的特点是他的演唱风格。欣赏他的歌稍加留意就能分辨出在高音区不同程度的“咽音”成份。只是根据色彩成份的浓淡程度不同,所用“咽音”的比例不同而已。以《东方的太阳,东方的月亮》为例,因为在高音区“咽音”成份的合理运用,使这首略带民族风味的创作歌曲,在热情豪放的基础上又增添了优雅飘逸的色彩,给人以对东方祖国的更加赞美与自豪。在闫维文早期的成名作品中,以《山西牧歌》、《峨眉酒家》的演唱,“咽音”成份的运用显而易见恰到好处。尤其是《峨眉酒家》通过“咽音”成份的巧用,可以说演唱效果达到了完美的境界。把“咽音”技法在民族唱法中发挥的淋漓尽致,这在同类歌唱家中不多见。另外在女歌唱家中,我们要学习近几年崛起的新秀常思思老师,她的声音极富磁性,经她演唱的部分民族声乐作品,因“咽音”成份的合理运用,给人以美妙绝伦的听觉享受。是我们广大从事民族声乐演唱的女声歌者,值得去效仿和学习的榜样。
总之,“咽音”唱法比较深奥,是广大从事声乐工作者及业余爱好者需要长期琢磨和探索的课题,一旦掌握运用自如,不但演唱美声声乐作品得心应手、驾驭自如,而且对于我国民族民间的各类唱法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林俊卿.歌唱发音的科学基础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3.(5)
[2]林俊卿.咽音练声法的八个步骤 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4)
作者简介:张耀春,男,汉族,宁夏固原,1956年11月出生,大学本科,文化馆副研究馆员,宁夏固原市原州区文化馆、宁夏师范学院特聘教师。
关键词:民族声乐;“咽音”唱法;合理运用;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10-00-02
一、“咽音”的含义及发音机能的状态
通常情况下,大多数人都用自然发音机能发音,这种发音机能用于讲话或一般自然声区的歌唱是可以胜任的。但进一步使音发的更高、更优美,这种发音机能就显得远远不够了。这种需要在自然发音机能的基础上,经过一种途径进行训练,使其逐步变成一种特殊的发音机能和技巧。这种方法促使喉器上部至会厌周围咽部调节成管状来发音。这样由于自然发音机能的改变,充分调动了基音发音管“与”泛音共鸣管二者的密切协调性,能驾驭音色变化多端,从而使发音效率大大提高。这种改变自然发音机能成为特殊发音机能的方法就是“咽音”发声法。
著名艺术嗓音博士、男中音歌唱家林俊卿教授,把美声的“咽音”唱法和我国传统民族唱法相结合,并创出自己一套独特的“咽音”练声法,引起了国内外同行、同胞及声乐爱好者们的热烈关注。在针对艺术嗓音病变的治疗和提高嗓音工作者演唱(讲)能力方面起到了特殊的效用。林教授对“咽音”的性质及其原理等作了精辟详实的阐述。系统的论述了“咽音”练声法的基本要点及八个步骤。因此,这里不再一一阐述。我们要尽可能的创造条件,积极的去学习和琢磨,以提高每个歌唱者的发音能力。
在此我要说明的一点是“咽音”练声法没有专门会“咽音”的老师指导,光靠书本上的理论知识是不容易掌握的。其次大多数学习歌唱的人不大习惯单一的去学习“咽音”练声法。因为除了难度之外,还带有一定的乏味性。另外,歌唱艺术的 “咽音”唱法,从声乐角度要求,所需要的声音不完全是“咽音”,只是带有一定的“咽音”成份。鉴于上述,我认为采取通常大家惯用的训练方法,只是民族唱法要加强对美声概念的学习和借鉴,尤其在高音的“关闭”问题上多下功夫,同样能获得理想的“咽音”效果。
二、“咽音”与歌唱气息及管道调节的关系
我认为所谓的“关闭”提法是人为的一种掩盖的方法。其目的是通过将咽部调节成管状而捏到一定程度。这种捏小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关闭”唱法。具体过程是当唱到F2以上的音时,所采取的发音状态跟F2以下的发音状态有所不同和变化,这种变化就是随着音的不断增高将共鸣管调节的细而长,并向后倾斜,这样对频率的振动产生了高泛音共鸣。在捏小拉长共鸣管的同时,气息控制必须加强集中,音越高发音管调节的越长,相应的气流越加集中,气压越大。即:所谓美声唱法“唱在气流上”,始终借助气流的力量作后盾。因此,坚实的气息基础、训练调节有素的歌唱共鸣管,这二者互相配合密切协调的结果是获得“咽音”唱法的源泉。当共鸣管的调节能力到家时,发音由低到高,由高到低;母音变换自然流畅;声音上下连贯无痕迹。高音区的音色有亮、暗变化,表现力丰富,歌声富于“韧性”,能“盘旋绕梁”。这就是说掌握了“关闭”唱法的结果,因而高音区“咽音”效果也就获得了。
三、“咽音”与歌唱共鸣管道建立的关系
要获得高音区的“咽音”唱法,除了以上强调的气息和共鸣管外,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打开喉咙的技巧和建立一个稳定而结实的共鸣管道作基础的首要条件。打开喉咙是一个基本功,也不是初学者在短期内就能做到的一件事。需要在歌唱时尽可能地去琢磨的同时,还要在平时作一些辅助性的“机械”训练。
有人认为打开喉咙时的正确状态就像啃苹果的动作,也有人说像打哈欠似的动作等等。不管那种比喻都是强调歌唱者打开喉咙、放松牙关,只是从外表上去体会。要真正打开喉咙,还要从内部、咽腔包括调节共鸣管的一系列肌肉协调配合做起。使后咽壁上下左右连成一片的同时,再打开硬腭、笑肌微提,这样上下左右前后形成一个倒挂的漏斗或三角形状。这种管道的感觉犹如练气功时的一种意念意到则“气灵”。歌唱发声时始终围绕着这种管道意念,那么,打开喉咙和建立管道就容易掌握了。气息、声音、较稳定的共鸣管三者在发音的刹那间形成“连动杠杆”的原理,做到密切的协调配合,是获得“咽音”效果的可靠保证。
四、民族唱法中如何使用“咽音”
“咽音”唱法,不但是美声唱法的必然表现形式,而从事民族唱法的人也得学会掌握和运用。尤其民族唱法发展到和美声唱法差异较小的现阶段,更要学会合理的运用“咽音”唱法,但必须是在不失去民族特色的基础上,在发音管、音色和音量方面作一点微小的调整罢了。至于效果好坏与否,取绝于歌唱者对咽音唱法驾驭程度的高低。用的好有锦上添花的作用,反之就失去了原来应有的民族特色了。
下面就“咽音”在部分民族声乐作品中的演唱用声方法,简要举例分析如下,以《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结束句为例,著名歌唱家吴雁泽老师用降B调演唱,创造性的将以往传统处理方法加以变化,为了给人以更加辉煌广阔的气势,提高跳跃四度演唱,如:
谱例1:
太阳的“太”自由延长并加上装饰音,高音“re”正好停留在高音C3上,比处理在“la”G2上要高亢、宽广、大气,更富感染力。正是因为吴雁泽老师合理的采用了美声唱法的“咽音”技法,将共鸣管调节成略带美声“关闭”状态,用靠字的方法在“太”字的音韵发出和拖长的同时,逐渐把“re”音自由拖长,把“do”音唱成装饰音波音,这样听起来给人的感觉光滑柔美,略带有美声的金属声音,但又不失民族色彩。避免了有些歌手用传统民族唱法演唱时真声多高音发紧、费劲,或者全用假声所产生的虚弱无力的声音效果。再以《再见了大别山》为例
谱例2:
这里从“一回头”的“一”字起就要调长共鸣管,稍带“关闭”加进“咽音”,随后的“回头”会顺其自然的发出带有爽朗明快的高位置头腔共鸣声音,接下来“啊”字的处理,在“do、si”的“do”音上开始“关闭”,加進“咽音”,过渡到“si”音给下面的“再看一眼”奠定基础。因为“关闭”后的“si”音有利于“再”字的发出,同“再”字的音韵相近。再下来后面“啊”字,因为比前面的“啊”在节奏上加长了两拍,为使后面高潮的进一步深化,通过“do”音的延长手法,造成后浪推前浪的势头。因此更要注意加强“咽音”成份的合理运用,在深呼息和调整好共鸣管的基础上,把情绪一下子推向高峰,给下面的“再见了乡亲们”架起了过渡的“桥梁”。又如结束句…… 这里“呀”字我认为在演唱时有意识的把时值稍加延长,使“咽音”成份更突出,以达到声音结实透亮,造成强烈的结束感。这首歌曲在高音区通过合理运用“咽音”的处理方法,从艺术表现方面增强了宽广浑厚的气势,从声音方面,在高亢明亮的基础上,增添了结实柔润的色彩,从而进一步加深了战士离别革命老区大别山时的留恋之情。
不但在演唱带有民族色彩的创作歌曲里,要注重用“咽音”唱法,而且在演唱民族风味较浓的民间歌曲里,也要适当的用一些“咽音”成份。以宁夏花儿为素材创作的《牧羊哥哥上了山》为例:
谱例3:
如歌曲开头的引子……这里“实在的耀眼”……到再次重复“耀眼”,从A2音起上行至C3音上,还有歌曲的结束处……“要把那眼放端”的“眼”字,从G2音起上行至C3并拖长四拍或更长再到下面的“放端”,全曲结束。如果不采用美声的“咽音”技法,在用声方法上将共鸣管道调节成稍带“关闭”的状态,就产生不了即有高亢明亮,又有俊秀柔美的宁夏花儿特有的风格。
另外,如以“河洲大令”素材创作改变的《花花尕妹》作品,这里不再列举谱例去分析。著名歌唱家王宏偉老师的经典作品,因为王宏伟老师具备着得天独厚唱高音的天质。在好几个C3、D3的长音拖腔处,似乎没有或很少用“咽音”成份,但他的演唱给人以同样的振撼。可是其他高音天质一般的歌者无法去效仿,这种似乎不带或很少带有“咽音”的“关闭”就能达到预期效果的唱法。
本人始终坚持自己的观点,虽然是“花儿”特色,但还要在高音区尝试加进一定的“咽音”成份,在不失去原有风格的基础上,会给人以新颖的更加优美动听的声音效果。
值得一提的是,同样是花儿风味,但“花儿王”朱仲录老师演唱的“河洲大令”《上去者高山望平川》更富花儿韵味。听他的演唱好像男中音。中、低音丰满浑厚、松弛富于弹性,给人的感觉他不可能有漂亮的高音,但恰恰相反,他的高音是那样的微妙微肖,让人不可思议。亮点在于中高声区衔接处的换声区毫无痕迹,高音没有像美声唱法中要求的那样结实,金属穿透力很强的效果。但他这种似乎稍带“咽音”成份的假声处理,运用到“花儿”的高音区,效果非常好。即保留了“花儿”高亢明亮的风格特色,又增添了典雅含蓄的秀气成份,给人以回味无穷的艺术感染力。
另外,在“咽音”的使用方面,我们要向著名歌唱家闫维文老师学习。他的演唱充满了激情与豪放,声音松弛明亮、潇洒漂逸,富于灵活性的特点是他的演唱风格。欣赏他的歌稍加留意就能分辨出在高音区不同程度的“咽音”成份。只是根据色彩成份的浓淡程度不同,所用“咽音”的比例不同而已。以《东方的太阳,东方的月亮》为例,因为在高音区“咽音”成份的合理运用,使这首略带民族风味的创作歌曲,在热情豪放的基础上又增添了优雅飘逸的色彩,给人以对东方祖国的更加赞美与自豪。在闫维文早期的成名作品中,以《山西牧歌》、《峨眉酒家》的演唱,“咽音”成份的运用显而易见恰到好处。尤其是《峨眉酒家》通过“咽音”成份的巧用,可以说演唱效果达到了完美的境界。把“咽音”技法在民族唱法中发挥的淋漓尽致,这在同类歌唱家中不多见。另外在女歌唱家中,我们要学习近几年崛起的新秀常思思老师,她的声音极富磁性,经她演唱的部分民族声乐作品,因“咽音”成份的合理运用,给人以美妙绝伦的听觉享受。是我们广大从事民族声乐演唱的女声歌者,值得去效仿和学习的榜样。
总之,“咽音”唱法比较深奥,是广大从事声乐工作者及业余爱好者需要长期琢磨和探索的课题,一旦掌握运用自如,不但演唱美声声乐作品得心应手、驾驭自如,而且对于我国民族民间的各类唱法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林俊卿.歌唱发音的科学基础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3.(5)
[2]林俊卿.咽音练声法的八个步骤 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4)
作者简介:张耀春,男,汉族,宁夏固原,1956年11月出生,大学本科,文化馆副研究馆员,宁夏固原市原州区文化馆、宁夏师范学院特聘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