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挫折 树信心”团体心理辅导校本课程实践

来源 :江苏教育·心理健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est_5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由于中考失利,部分高一新生产生了自暴自弃的想法,消极应对高中的学习、生活。为此,南京市溧水区第三高级中学采用了积极的应对措施,开设了团体心理辅导校本选修课程,经过8期的团体心理辅导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推进,逐渐帮助学生走出挫折的困境,重拾高中生活的信心。
  【关键词】校本课程;团体心理辅导;挫折;信心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8)64-0066-04
  【作者简介】金晓影,南京市溧水区第三高级中学(南京溧水,211200)心理健康教师,一级教师。
  一、团体心理辅导的基本情况
  团体心理辅导是指心理咨询师运用团体动力学的原理,为具有相似问题的成员提供心理帮助与指导的心理咨询形式。与个体心理辅导相比,团体心理辅导具有诸多优势,如:同时为多个来访者提供心理帮助,通过提供“和别人一样”的共同体验,可以有效减少来访者的孤独感;来自不同背景的成员从多元化的视角理解同一个问题,可以让团体成员之间彼此认同和接受,增加归属感;来自其他成员的反馈,有助于扩充和改变成员对自我的认识与理解。
  1.精选团体心理辅导课程的组织者。
  美国心理学家特罗泽认为,有效的领导者必须具备自我觉察、开放、有弹性、容忍不明确、积极、有人性、人格成熟与统整7项特质。因此,学校特别重视团体心理辅导课程组织者的选拔和培养。课程组织者不仅要具备熟练的个体心理咨询基本技术,还要通过专业理论学习以及实务训练,了解团体复杂的动力过程,掌握团体心理辅导的知识与技巧,熟悉团体心理辅导的专业理论,完善个人的人格特质。
  2.筛选团体心理辅导课程的有效学生。
  团体心理辅导是一种有效的心理辅导方式,但这不意味着它对所有来访者都是有效的。在团体心理辅导正式开始之前,团体组织者对报名参加团体心理辅导的来访者进行全面评估和谨慎筛选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样可以避免不适合参加团体辅导的成员受到心理伤害,保障团体有效地达成预期的目标。
  团体成员的选择方式可以有很多种:个性面试、书面选拔等。学校在高一学生团体心理辅导课程开展前,在自愿的前提下组织报名。由于报名人数较多,学校采用书面选拔的方式进行成员的筛选。(见下页表1)
  根据学生参加团体心理辅导的动机、个人交际能力、影响力强弱,以及申请者可能为团体带来的收益做评估,在83名报名者中选出24人组建心理团体。
  3.调动入选学生积极性,打造规范团体。
  首先,为了保证团体心理辅导的效果,建立团体规范是必要的,应该让团体成员共同遵守行为准则,并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强制性的约束。要让成员懂得一些团体心理辅导的注意事项,如对成员的隐私进行严格保密;按时参加团训;敢于面对真实的自我并对自我负责;热心帮助有困难的成员。
  其次,调动成员的积极性,打造良好的团体。组织者向成员坦承对团体的期待和具体要求,用自身的影响力营造团体的氛围;同时促进成员之间相互认识,用更放松的心态参与到团体中;协助成员明确个人的期望和目标;制定和解释团体的规则,营造安全、信任的团体氛围。
  最后,在团体辅导结束时,要对成员的改变和成长进行总结、评估。可以采用多元化的方式、人员、向度来评估团体辅导的成效,学校采取书面形式的自我评估和谈话式的他人评估两种方式。
  二、校本团体心理辅导课程实践
  针对学生自认为中考失利,产生不安、沮丧、内疚、自责、怨天尤人、悲观失望、自暴自弃等消极情绪的问题,学校对这部分学生进行8期的“抗挫折,树信心”团体心理辅导。例举其中3期:
  1.第一期团体心理辅导。
  活动名称:“认識自我,直面挫折”。
  活动理论:罗杰斯的自我概念论,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论。
  设计意图:针对本团体成员的共性问题,让成员勇敢地认识自己、评价自己,正确看待经历中的挫折,特别是中考不理想给自己带来的不利影响,积极寻求正确的态度直面挫折。
  活动目标:通过热身活动使气氛融洽活跃,让成员更快地融入团体;了解自己受过的挫折及应对这些挫折的方法;认识自身行为、态度在承受挫折方面的弱点;肯定自己的优点,增强自我肯定的能力。
  活动过程(见表2):
  2.第二期团体心理辅导。
  活动名称:“我相信,我能行”。
  活动理论:芬内尔的战胜自卑论,亚当斯的挫折理论。
  设计意图:针对本团体成员面对挫折而产生的共性问题,让成员在活动中发现自己的优点,提升自我认同感。
  活动目标:通过热身活动认识自我、悦纳自我,找寻自信的依据;建立理性的自信系统,摆脱自卑的束缚;掌握提高自信心的方法,提升自我认同感。
  活动过程(见表3):
  从第三期团辅到第七期,分别从认知、情绪、行为等不同方面带领团队成员进行讨论和训练,从而提升成员识别困难、挑战困难、最终战胜困难的能力。第八期团辅则是此次团体心理辅导的结束,重在引导成员回顾整个团辅历程,总结和反馈团辅经验,表扬成员取得的进步,最终重树学生高中生活的信心。
  3.第八期团体心理辅导。
  活动名称:“不畏挫折,创造自信未来”。
  活动理论: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理论,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设计意图:通过让成员了解挫折,形成对待挫折的正确态度,协助成员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增加自信,有效运用心理防御机制,不断提高自身的挫折承受力,创造美好未来。
  活动目标:通过活动帮助成员健康成长,培养成员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成员敢于面对困难、挑战困难;明确成员的具体进步,帮助其经验迁移;评估团体辅导的效果。
  活动过程(见下页表4)。
  三、校本团体心理辅导的总结反思
  1.团体心理辅导课程开设的成效。
  经过8期的课程活动以及学生的自我反馈,基本达到本课程的开设预期:学生能够摆正自己的心态,逐渐从中考不理想的挫折阴影中走出来,积极地对待高中生活,调整学习状态;能够从自身经历出发带动有相似问题的学生走出困境,在班级中起到积极向上的推动作用,成为班级管理的活跃分子,提升自身正能量的感染力。
  2.明确学生挫折感的共性原因。
  首先,团体心理辅导课程的参与者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且家庭条件普遍较好,他们从小受到父母及长辈的关爱、保护,很少经受艰苦生活的磨炼,不经意地成了“温室里的花朵”。其次,由于社会上某些负面因素的影响以及学校、家庭的教育不当,他们认为自己很优秀,对自己期望较高;一旦这种期望不能实现,便消极悲观。最后,组织者发现,参加团体心理辅导的学生大部分个性鲜明,有较强的自我意识,他们通常明白自己需要什么,并给自己定下目标,当目标的达成出现障碍时,这部分学生会产生一定的攻击性,如批评他人、推卸责任等。
  3.学生对待挫折的两种态度。
  面对挫折,学生在心理和态度上会产生两种态度:一种是勇敢地面对挫折、冷静地分析挫折产生的原因,积极寻找摆脱困境的途径;或者承认眼前的困难实在难以克服,就放弃原有的目标,确定新的目标。另一种态度是向挫折屈服,逃避现实,推卸责任,甚至一蹶不振。
  学生对待挫折的态度不同,其结果也不同。以积极的态度对待挫折,就能激起奋斗的勇气和巨大的力量,积极开动脑筋,想方设法摆脱困境,最终战胜困难和挫折。学生若以消极的态度对待挫折,往往会意志消沉、消极逃避,给学业和生活带来不良影响。
  【参考文献】
  [1]刘慧.大学生团体心理咨询实务[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2]贾烜.团体心理辅导中凝聚力模型的质化建构[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6):17-22.
  [3]马喜良.如何培养中学生的抗挫折能力[J].黑河教育,2017(4):7-8.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当今涌现了许多优秀的影视作品,在影视作品传播过程中,翻译就成为其中的重要一环。本文根植于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以影片《哪吒之魔童降世》维吾尔语译片为例,对其翻译特点、方法、翻译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明确翻译方法及翻译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措施,对翻译方法的研究有利于翻译者翻译水平的提高;有利于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有利于文化之间的传递与交流。  【关键词】汉维语对比;功能对等
【摘要】本文通过对桂北地区不同瑶族村落的錾刻类首饰进行研究,深入花篮瑶和茶山瑶聚集地,对二者的錾刻首饰进行差异化比对分析,从工艺、形制、纹样等几方面分析不同瑶族村落文化对錾刻首饰的影响,从中探讨瑶族艺术元素发展演变的可能性及趋势。  【关键词】瑶族;錾刻工艺;首饰艺术;差异化研究  【中图分类号】J5 【文献标识码】A  瑶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分布最为广泛、人口数量众多的民族之一,广泛分布在广西、湖
【摘要】歌剧是西方最著名的舞台艺术之一,而歌剧《卡门》是法国歌剧中最优秀的作品之一。人们不仅能感受到振奋人心的歌声,也能在艺术享受之外体会关于人性的思考,感悟到歌剧所蕴含的现实意义。本文是将原版《卡门》哈巴涅拉的基础之上在多声筝上进行移植、改创,从而进行分析与改创。本文由三个章节构成—第一章为“东西方古典乐器演奏歌剧形式的对比分析”,内容包括笔者对中西方乐器演奏方法与技巧进行分析,对原曲与西方音乐
【摘要】农村中学生普遍写作能力不强,眼中无物,无事可写,语言贫乏,很难达到语文教学“听说读写”中“写”的能力。有不少的学生“谈文色变”,写作已经成为他们心中极大的负担。为了摆脱学生的这一困扰,激发学生写作灵感,提高其写作能力,我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出了作文教学的“四步法”。  【关键词】中学作文;周记;阅读;写作;技巧  【中图分类号】G634 【文献标识码】A  第一步:积累  农村学生写作
【摘要】杉本博司是一位日本哲学家和艺术家,他的摄影作品兼具了哲学思想和艺术性。他的作品充满了禅思的意蕴,使观者在欣赏时可以获得难得的平静。本文想通过探究其作品中的哲学思想与美学思想来找到他作品,特别而安静的原因。杉本博司涉猎的范围很广泛,有摄影、装置、绘画等,其中颇为著名的是一系列摄影作品有《海景》《剧场》《建筑》等。透过这些作品表达出的哲思,让观者对空间物质世界有了清晰感悟,这些哲思是杉本博司思
【摘要】傩戏的研究和保护,对于丰富傩戏理论研究、完善傩戏文化体系具有一定理论意义,也能为研究巫傩文化、民族关系、民族文化等提供相应依据和理论参考,同时对于昭通不同地域及民族的民俗学、民族学、文化遗产学都具有一定的意义。  【关键词】昭通;傩文化;艺术;研究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加快,我国的文化生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各地区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了巨
【摘要】围绕敦煌石窟的公共艺术特色,关切新时代古老敦煌的先锋化发展。文章从视觉艺术视角出发,结合视觉文化与公共艺术的相关理论,在充分分析古老敦煌石窟艺术价值及文化特色后,思索其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人们精神需求日益增加的现代社会,展露出的美学价值与发展趋向。  【关键词】敦煌石窟艺术;公共艺术;视觉文化;美学  【中图分类号】I207.42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敦煌石窟源于公元366年,其主
【摘要】随着国内各类户外音乐节的快速发展以及人们越来越注重精神层面的生活品质,户外音乐节的视觉形象打造也显得日趋重要。基于此,文章以迷笛音乐节为例,研究中国户外音乐节视觉形象本土化的打造,融合本土特色,完善户外音乐节视觉形象打造的整体性与差异性,为户外音乐节的发展提供一些建议和方向。  【关键词】户外音乐节;迷笛音乐节;视觉形象;本土化  【中图分类号】J61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摘要】稻米是人类世界最主要的食物之一。过去,稻米的种子跟随先人的足迹,有时会翻山越岭,有时会飘零四散,最终,它们将携带着亚洲独特的宗教、文化和艺术传播到世界各个角落,与当地的社会形态结合在一起,形成独特的文化景观。今天,稻米不仅仅成为了人类的主食,更是参与了不同社会的风俗活动,塑造了一个民族的文化、信仰和性格。本文通过查阅文献与阅读书籍的方式,介绍了三个不同的地区如何将稻作文化与自身原有的文化相
【摘要】在中国传统的治安体系破坏的情况下,清政府开始实行变法,警政建设作为新政的重要内容被提上日程。目前,学术界已有许多关于各省警察的研究,但对于州县乡镇巡警的研究还存在空白。借助于《南部档案》可以有效地展开研究。南部县警政开始于1905年,乡镇巡警则于1910年开始,南部县采取了诸如就地抽捐的方式筹集警费,但经费不足一直是不可逾越的困难。  【关键词】南部县;警政;经费  【中图分类号】G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