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外伤性脑梗塞的发病机制在CT诊断中的应用。方法:收集2005年12月-2010年12月经CT诊断为外伤性脑梗塞且资料完整者45例作为研究对象。结果:观察45例外伤性脑梗塞的CT表现分为两型,轻微脑外伤患者CT扫描显示腔隙性梗塞灶发生在基底节内囊区、半卵园中心的均为类圆形低密度灶,均无占位效应及脑内、外血肿形成。严重脑外伤患者66.7%CT扫描显示梗塞灶发生在基底节内囊区,所有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脑挫裂伤。结论:CT对外伤性脑梗塞有很大的价值,不同的发病机制对于CT的诊断有相应的指导性作用。
【关键词】颅脑外伤;脑梗塞;CT;发病机制
头颅外伤是脑外科的常见疾病,外伤后的临床表现及CT征象多种多样。我们在此仅对外伤后引起的脑梗塞进行探讨,并对45例外伤后出现脑梗塞的患者CT征象进行回顾性分析,讨论外伤性脑梗塞的发病机制和CT所见之间的因果关系。
1材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05年12月-2010年12月经CT诊断为外伤性脑梗塞且资料完整者45例,男性34例,女性11例,年龄3-63岁。其中车祸20例,跌伤15例,坠落伤10例。临床主要表现:(1)轻微外伤多表现为神志清醒或一过性意识丧失,脑外伤Glasgow计分为9-15分,外伤后单侧肢体无力者5例。(2)严重外伤多出现昏迷或有昏迷史,Glasgow计分法评分均在7分以下,出现偏瘫症状18例。45例中行CT复查者39例,其中30例复查2次以上,最多者复查4次。复查时间在外伤后1天-4个月。
1.2扫描方法45例患者采用日立W450CT机做头颅平扫,层厚、层距为5mm。
2结果
轻微脑外伤患者21例,18例为儿童,3例为成人,CT扫描显示腔隙性梗塞灶发生在基底节内囊区18例(左侧8例右侧5例,双侧5例),半卵园中心3例,形态均为类圆形低密度灶,CT值22-26Hu(平均为24Hu),大小0.1cm*0.4cm-1.0cm*1.4cm;边缘清楚14例,边缘模糊7 例,均无占位效应及脑内、外血肿形成。
严重脑外伤性患者24例,其中成人 20例,儿童4例,CT扫描发生在基底节内囊区 16例(左侧8例,右侧5例,双侧3例),脑叶区4例,两者同时存在4例,大小0.5cm*0.9cm-1.9cm*2.6cm;所有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腦挫裂伤,同时出现脑外血肿(硬膜外、硬膜下)22例,脑内血肿 8例,蛛网膜下腔出血4 例。14例患者行颈椎CT,检查发现颈椎小关节错位5例。经外院多排CTA发现颈动脉内膜撕拖并血管狭窄10例,颈内动脉闭塞3例,大脑中动脉分支闭塞6例。
首次CT扫描检查发现脑梗塞13例,复查CT发现脑梗塞44例,其中手术后8例。
3讨论
3.1观察以上病例可总结如下:1)梗塞灶均发生在较小的血管,病灶多呈小囊状、小片状、类圆形低密度影,无一例表现为大片扇形影。2)病灶多为单发,基底节区为好发部位,这与所见报道大致相近[1],3)小儿外伤后易出现脑梗塞。有文献报道[2]:儿童头部较大,颈部支撑较弱,颈部血管易受损;颅内在受到震荡时,颅内脑组织在复位过程中,位于中部的穿支小动脉易受损;小儿血管弹性好,不易破裂,但其内膜容易受损而引起小的血管阻塞。
3.2发病原因和机制以往对外伤性脑梗塞的研究病例较少,文献对其发病机理提出许多假设,结合本组病例,我们认为下述原因可能是外伤性脑梗塞的重要原因:1)血管痉挛:外伤后即发生反射性脑血管痉挛,或蛛网膜下腔出血,血管活性物质增多,引起脑血管痉挛。2)血管损伤:外伤时直接导致了血管损伤,血管内膜与中层撕裂、出血,壁内血肿或夹层动脉瘤形成,引起血管狭窄;或重型颅脑损伤后脑病形成,局部压迫和脑组织移位,造成穿支动脉的牵拉、扭曲、移位,血管内膜损伤,脱落,血管痉挛、闭塞。3)血栓形成:血管损伤后释放组织凝血活酶,激活血浆凝血酶原转变为凝血酶,使血浆内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血小板粘着,聚集,血栓形成。4)颅内压增高及脑灌注压降低:脑挫裂伤、颅内血肿、脑水肿致颅内压增高,失血性休克等致血压降低,血流缓慢,血栓形成。5)年龄特点:小儿的外伤性脑梗塞与成人的发病机制不同,其机制为a.基底节的豆纹动脉、丘脑内囊穿通动脉、前脉络动脉均属大脑身穿动脉,血管纤细、迂曲,加上小儿植物神经功能发育未成熟,自动调节功能差[3],当头部突然机械性损伤时,局部小血管发生痉挛、拉长致狭窄闭塞。b.外伤后一时性颅内压力增高,血管壁压力加强,血管内膜冲击损伤,静脉压升高,脑有效灌注压降低,血流缓慢淤滞、而发生梗塞。
3.3我们在今后的外伤性脑梗塞的CT诊断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梗塞灶均发生在较小的血管,病灶多呈小囊状、小片状低密度影;病灶多位单发,基底节区为好发部位。2)CT诊断时一定要与临床症状相结合。3)儿童外伤性脑梗塞由于其临床表现易被外伤的早期表现所掩盖,在临床上极易漏诊或误诊,耽误了有效的治疗时间,导致外伤后遗症,甚至死亡。对该病的早期诊断极为重要,而CT扫描是本病的主要确诊手段。4)在进行CT扫描时,我们有必要对颈部进行扫描,用来发现由于颈部的损伤而导致的脑梗塞。
综上所述,我们在对外伤性脑梗塞进行CT诊断时一定要注意小儿的外伤性脑梗塞和颈部外伤引起的脑梗塞的正确诊断。
参考文献
[1]许有生,周义林.外伤性脑梗塞.实用放射学杂志,2001
[2] 杨振铭.16例小儿外伤后基底节区腔隙性脑梗塞的临床分析.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0
[3] 张培功、秦东京、庄悦新等.小儿外伤性腔隙性脑梗塞附28例临床及分析.中华放射杂志,2001
【关键词】颅脑外伤;脑梗塞;CT;发病机制
头颅外伤是脑外科的常见疾病,外伤后的临床表现及CT征象多种多样。我们在此仅对外伤后引起的脑梗塞进行探讨,并对45例外伤后出现脑梗塞的患者CT征象进行回顾性分析,讨论外伤性脑梗塞的发病机制和CT所见之间的因果关系。
1材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05年12月-2010年12月经CT诊断为外伤性脑梗塞且资料完整者45例,男性34例,女性11例,年龄3-63岁。其中车祸20例,跌伤15例,坠落伤10例。临床主要表现:(1)轻微外伤多表现为神志清醒或一过性意识丧失,脑外伤Glasgow计分为9-15分,外伤后单侧肢体无力者5例。(2)严重外伤多出现昏迷或有昏迷史,Glasgow计分法评分均在7分以下,出现偏瘫症状18例。45例中行CT复查者39例,其中30例复查2次以上,最多者复查4次。复查时间在外伤后1天-4个月。
1.2扫描方法45例患者采用日立W450CT机做头颅平扫,层厚、层距为5mm。
2结果
轻微脑外伤患者21例,18例为儿童,3例为成人,CT扫描显示腔隙性梗塞灶发生在基底节内囊区18例(左侧8例右侧5例,双侧5例),半卵园中心3例,形态均为类圆形低密度灶,CT值22-26Hu(平均为24Hu),大小0.1cm*0.4cm-1.0cm*1.4cm;边缘清楚14例,边缘模糊7 例,均无占位效应及脑内、外血肿形成。
严重脑外伤性患者24例,其中成人 20例,儿童4例,CT扫描发生在基底节内囊区 16例(左侧8例,右侧5例,双侧3例),脑叶区4例,两者同时存在4例,大小0.5cm*0.9cm-1.9cm*2.6cm;所有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腦挫裂伤,同时出现脑外血肿(硬膜外、硬膜下)22例,脑内血肿 8例,蛛网膜下腔出血4 例。14例患者行颈椎CT,检查发现颈椎小关节错位5例。经外院多排CTA发现颈动脉内膜撕拖并血管狭窄10例,颈内动脉闭塞3例,大脑中动脉分支闭塞6例。
首次CT扫描检查发现脑梗塞13例,复查CT发现脑梗塞44例,其中手术后8例。
3讨论
3.1观察以上病例可总结如下:1)梗塞灶均发生在较小的血管,病灶多呈小囊状、小片状、类圆形低密度影,无一例表现为大片扇形影。2)病灶多为单发,基底节区为好发部位,这与所见报道大致相近[1],3)小儿外伤后易出现脑梗塞。有文献报道[2]:儿童头部较大,颈部支撑较弱,颈部血管易受损;颅内在受到震荡时,颅内脑组织在复位过程中,位于中部的穿支小动脉易受损;小儿血管弹性好,不易破裂,但其内膜容易受损而引起小的血管阻塞。
3.2发病原因和机制以往对外伤性脑梗塞的研究病例较少,文献对其发病机理提出许多假设,结合本组病例,我们认为下述原因可能是外伤性脑梗塞的重要原因:1)血管痉挛:外伤后即发生反射性脑血管痉挛,或蛛网膜下腔出血,血管活性物质增多,引起脑血管痉挛。2)血管损伤:外伤时直接导致了血管损伤,血管内膜与中层撕裂、出血,壁内血肿或夹层动脉瘤形成,引起血管狭窄;或重型颅脑损伤后脑病形成,局部压迫和脑组织移位,造成穿支动脉的牵拉、扭曲、移位,血管内膜损伤,脱落,血管痉挛、闭塞。3)血栓形成:血管损伤后释放组织凝血活酶,激活血浆凝血酶原转变为凝血酶,使血浆内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血小板粘着,聚集,血栓形成。4)颅内压增高及脑灌注压降低:脑挫裂伤、颅内血肿、脑水肿致颅内压增高,失血性休克等致血压降低,血流缓慢,血栓形成。5)年龄特点:小儿的外伤性脑梗塞与成人的发病机制不同,其机制为a.基底节的豆纹动脉、丘脑内囊穿通动脉、前脉络动脉均属大脑身穿动脉,血管纤细、迂曲,加上小儿植物神经功能发育未成熟,自动调节功能差[3],当头部突然机械性损伤时,局部小血管发生痉挛、拉长致狭窄闭塞。b.外伤后一时性颅内压力增高,血管壁压力加强,血管内膜冲击损伤,静脉压升高,脑有效灌注压降低,血流缓慢淤滞、而发生梗塞。
3.3我们在今后的外伤性脑梗塞的CT诊断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梗塞灶均发生在较小的血管,病灶多呈小囊状、小片状低密度影;病灶多位单发,基底节区为好发部位。2)CT诊断时一定要与临床症状相结合。3)儿童外伤性脑梗塞由于其临床表现易被外伤的早期表现所掩盖,在临床上极易漏诊或误诊,耽误了有效的治疗时间,导致外伤后遗症,甚至死亡。对该病的早期诊断极为重要,而CT扫描是本病的主要确诊手段。4)在进行CT扫描时,我们有必要对颈部进行扫描,用来发现由于颈部的损伤而导致的脑梗塞。
综上所述,我们在对外伤性脑梗塞进行CT诊断时一定要注意小儿的外伤性脑梗塞和颈部外伤引起的脑梗塞的正确诊断。
参考文献
[1]许有生,周义林.外伤性脑梗塞.实用放射学杂志,2001
[2] 杨振铭.16例小儿外伤后基底节区腔隙性脑梗塞的临床分析.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0
[3] 张培功、秦东京、庄悦新等.小儿外伤性腔隙性脑梗塞附28例临床及分析.中华放射杂志,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