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基于广州X社工机构培育助残社区社会组织的实践,开展行动研究,分析助残社区社会组织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探索社工在助残社区社会组织培育中的介入机制和策略,思考社工的专业使命。
[关键词]社工 助残社区社会组织 培育
近年來,国家从物资及政策等方面持续加大对残疾人事业的投入,残疾人生存状况持续改善,但我国有8500多万残疾人,约占总人口的6.34%,残疾人基数和所占总人口比重较大,残疾人的收入水平、教育、康复、社区服务等方面和社会总体平均水平还有一定差距[1]。“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残疾人一个也不能少”[2],让残疾人平等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满足残疾人多样化、差异化的需求不仅需要政府的主导和引领,也需要充分调动社会的力量,培育发展助残社区社会组织,发挥其在凝聚社区资源,反映残疾人及家属诉求,促进残疾人社会参与中的重要作用,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动。我国不断发展专业社会工作,在帮扶困难人群的实务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在服务和帮助残疾人,培育和发展助残社区社会组织,引导残疾人参与社会治理的过程中大有作为。
一、助残社区社会组织及其培育
关于社区社会组织的概念界定不一,有学者认为社区社会组织是由社区组织或个人在社区范围内单独或联合举办的,在社区范围内开展活动的,满足社区居民不同需求的社会自发组织[3]。也有学者认为,社区社会组织是指以社区居民为主要成员,以满足社区居民的多元多样需求为目的,由居民自发成立并自觉参与,以公益或共益目的的社会组织形态[4]。本文认为,社区社会组织是根植于社区,由社区居民为主体自发成立的,以满足社区居民个性化、差异化服务需求,实现社区和谐发展为宗旨的独立社会组织形态。社区社会组织有以下界定角度:活动场域为社区,立足于社区的基本地理和人文环境,结合社区的现实状况自愿开展活动;服务对象为社区居民,以满足社区居民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不同需求为目标;根据组织自身的人力和物力资源开展相对独立的组织活动。助残社区社会组织是社区社会组织的一种,是由社区居民自发成立的,旨在为社区残疾人提供服务、增进社区残疾人福利、促进社区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和共享社会发展成果的社会组织[5]。
一些学者结合社会组织培育的实践案例,总结出了一些社会组织培育模式,有从培育主体及培育主体在培育过程中的地位角度提出“政府主导型社会组织培育模式、社会组织主导型社会组织培育模式、政府与基金会合作型社会组织培育模式[6];有从地域划分角度提出“南京模式”和“上海模式”[7],从培育方法角度提出“咨询式社会组织培育模式”[8] 和“公益创投模式”[9]等。从学理和政策角度解读社区社会组织培育路径的学术探索逐渐增多,但是较少将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开展研究。作者认为①,社区社会组织培育是一个由外力传导内力,推动社区社会组织建立、成长和发展的行动过程。文章基于广州X社工机构培育Y残障人士家属互助社的实践,从行动研究②[10]的角度将实践和反思结合,探索社工介入助残社区社会组织培育的路径,分析社工机构在助残社区社会组织发展中的角色和作用机制,并反思助残社区社会组织的培育和发展策略。
二、理论分析视角
(一)系统理论
系统理论认为所有的有机体都是系统,系统由子系统组成,附属于超系统,社会成员、家庭、邻里和社区可以被视为社会系统的子系统,系统理论强调结构的平衡和稳定,认为案主出问题是因为案主系统和其他系统之间的平衡被打破了。社会工作者Pincus与Minahan提出了“四个基本系统”的理论,为社会工作者提供了一个实务工作的参考架构,指出社会工作过程是社会工作者运用各种知识与资源,与各要素系统共同努力,通过一系列具体的工作达到工作目标的改变过程。四个基本系统是:改变媒介系统,即社会工作者以及与服务对象有关的具有不同专长的专业人士;案主系统,即社会工作服务的对象,可以是个人家庭、团体、组织或社区;目标系统,即为了达到改变案主系统的目的所需要改变和影响的系统;行动系统,是指那些与社会工作者一起工作,实现改变目标的人[11]。现代助残理念强调残疾人的身心障碍是个人和社会共同作用的结果,残疾人的服务工作需要考虑家庭、社区及社会等各个系统之间的关系,社工介入助残社区社会组织培育,需要调动培育客体与其他行动帮扶系统之间的合力。
(二)地区发展模式
根据美国学者罗斯曼(J.Rothman)的界定,地区发展作为社区社会工作的介入模式之一,目标在于发展社区自助能力和加强社区整合。社会工作者应着重于推动社区内不同团体及居民的广泛参与,界定社区及居民自身的需要,并采取自助及互助的行动去改善社区关系,调动社区资源,解决社区问题。该模式强调参与者的自觉和成长,社会工作者一般处于引导者、促进者的角色。社工发掘社区内残疾人及其家属的需要,引导残疾人及其家属成立互助型助残社区社会组织,通过组织平台激发组织成员的能力和优势,凝聚物质及情感资源,使“助人互助”发展为“助人自助”。
三、X社工机构介入的助残社区社会组织培育
Y街道是X社工机构开展实务工作的主要活动场域之一,为了践行“助人自助”的价值理念,激发街区内残障人士及其家属内生发展动力,X社工机构以行动助力Y街区内的居民成立了“Y残障人士家属互助社”③。
(一)Y互助社的环境系统
Y街道辖区是该残障人士家属互助社的活动地域。Y街道在册户籍残障人士多达1450人,其中视力残障178人,听力残障126人,语言残障7人,肢体残障574人,智力残障197人,精神残障327人,多重残障41人,该街道内残障人士家庭多为低保、低收、边缘等困难家庭,以老养残、一家多残、重病重残、独居、单亲的家庭为数不少,家庭经济收入少,医疗支出大,家庭成员的生活质量普遍不高。
在家庭系统中,残障人士扮演着单一或者多重角色,无论他们扮演的是子女、父母或配偶角色,对其家庭而言,他们都是不可缺少的一分子。然而,自身的残障不仅给他们自己,也给整个家庭带来了难以修复的损失,这些损失又导致家庭系统的失衡,甚至缺失。残障人士,或身体、或精神、或智力等方面的障碍缺陷,降低了他们的组织性,但是他们的家属多不具有该局限,他们的家属需要相互倾诉,需要就残障人士日常康复和照料进行交流,需要寻找相似或相同群体的支持和援助。 (二)Y互助社目标分析
成立Y互助社旨在加强Y街道辖区内残障人士家属之间的联系,为残障人士家属间的持续性互动及互助提供平台,更好地满足残障人士家属在心理、生活、学习等方面的需求,并力求提升社会公众对有特殊需要人群的接納和关注程度,改变不恰当的态度和观念,开展权利倡导和公众教育,以缓解残障人士家属的心理压力,促进残障人士平等参与和社会融入。
(三)Y互助社的培育过程
1.萌芽阶段。基于X社工机构和Y街道内各社区居委会所掌握的有关街道辖区内残障人士及其家庭信息,社工借助问卷调查、入户探访、电话访问、邻里告知、座谈会评估等方式逐一跟进,了解他们的需求,锁定目标群体,制定初步的服务计划。X社工机构举办了生活布纸乐手工小组、巧手慧心家属互助串珠小组、魅影视界电影欣赏小组、互助义工技能培训小组、开心农场园艺小组、同心缘残障人士家属支持小组等活动,为残障人士及家属搭建学习、沟通及互助的平台,较好地促进了他们的交流和互动。社工在小组组建过程中对成立残障人士家属互助社的理念进行宣传,同时留意选拔和培养小组领袖。
2.服务推广阶段。通过前一阶段的宣传、服务和甄别,筛选出有一定组织需要和组织能力的成员,通过建立残障人士及其家属QQ群,开展残障家属工作坊,成立名为“同心缘”的准互助社,设计出了准互助社LOGO,对“同心缘”的骨干人员进行适当培训和支持。然后,以“同心缘”为平台开展了社区工作及个案工作等社工实务活动,为互助社的正式成立奠定基础。首先,社区活动以活动为载体,拉近互助社準成员间的距离,增进彼此间的了解,通过“残健携手欢歌未来”,“友爱互助,心悦相伴”全国助残日出游活动,以及残障人士家属互助社生日会等活动;通过残疾人与家属共同欢娱的形式,增进了残疾人家庭之间的了解,改善了残疾人家庭内部的沟通方式;通过广东省残联微信推广与“微梦想”助残活动、“浓情端午,爱在康园”活动、“结对帮扶,义教配对”微梦想活动等链接了社会上的政策资源、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为残疾人及其家庭提供了多样化的帮助。同时,也在活动的过程中增进了社会对互助社的了解。通过“残障人士家属互助社会员大会”“政策知识座谈会”等活动,为残障人士及其家属提供有关政策、心理、康复等专业知识,并定期开展经验交流会。同时,与工疗站合作,为残障人士提供定期的娱乐文化体育活动、智障人士的日间照料及家庭支持、肢障人士的就业服务及培训,推动残障人士支持性就业及融合自主的社区生活。定期向残障人士及家庭派发社区康复指南,通过一些社区活动,促进家属倡导、社区倡导、支持残障人士的自我倡导。 X社工机构协助准互助社策划了定期举行的“爱心集市”,发动互助社内的成员发挥各自的特长,制作手工艺品、剪纸等,将制作的产品进行社区义卖,通过义卖展示准互助社的风采,将义卖获得的资金作为准互助社成员的活动经费。X社工机构对特别困难的残障人士或家属重点开展个案介入,比如对有精神问题的罗某和区某进行情绪疏导、心理慰藉和问题转介;对残疾人曾某链接网络资源,帮助其建立支持网络;招募义工定期进行暖阳探访,为家有智障孩子和家庭贫困的吴某和姚某链接网络物资帮扶,协助其参与互助活动,并进行康复指导。
3.互助社正式成立阶段。互助社成立后组织更加合法化、正规化,推动了建章立制工作,社工逐渐淡出互助社,推动了互助社组织自治。
(1)组建团队。X社工机构、社工和居委会协调组织互助社成员民主选举互助社负责人,组建核心团队,推选出互助社第一届执行委员会,其中包括社长1名、执行社长1名、副社长2名、秘书长1名、副秘书长1名。请街道残联理事长、X社工机构部门负责人担任互助社监事一职,确保互助社工作正常和正规化运作。(2)制度建设。制定出了互助社章程草案,工作有章可循。设计出互助社会员报名登记表、义工报名表、慰问记录表、手工品登记表等一系列规范记录表格。(3)建立会员花名册和档案。所有入会的成员都要经过自愿报名登记,再经过电脑记录造册建档。(4)确定爱心集市日。规定每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互助社的爱心集市日,每季度一次生日会。(5)成立“XXX互助基金会”。所有捐赠有登记,资金由专人负责管理,钱、账分开,每月在网上公布账目。(6)探访慰问。定期探访慰问重病住院的互助社成员及家属,并由互助社提供100元的慰问金。互助社成员家庭出现重大变故,可根据实际情况再对慰问金作适当调整。
4.评估与反思阶段。对互助社培育的效果进行评估,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为改进工作做准备。待互助社运行一段时间后,对互助社所开展的各项工作、组织目标实现情况、组员招募数量、组员自身素质的提升状况、组员对组织的认同和归属感、组织在社区居民中的知晓度和影响力等方面进行评估。具体的评估运用采用以下方法:其一,参与Y互助社建设的相关方,即X社工机构、居委会和具体负责社工采集残障家属和其他居民对X社工机构和社工已做工作的看法和满意度,及时了解他们的反馈意见。其二,由互助社组建的专业评估小组对互助社所开展的各项工作、目标达成率、成员状况进行评估,并写出评估鉴定或评估报告。
根据评估结果,对互助社培育方案进行调整,更加明确互助社的组织目标和发展方向,完善互助社的制度和规范,梳理互助社的运作机制,进而继续开展互助社培育行动,使互助社向更加独立、规范、科学的方向发展,在条件成熟时协助互助社注册登记,使互助社成为独立的社区社会组织。
(四)Y互助社发展的阶段特征及社工介入路径
互助社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萌芽期到过渡期,从过渡期到成熟期的渐进过程,各个时期的互助行为、特点不同。在萌芽期,社会或者社区内的互助传统和友爱氛围影响社区居民,作为众多社区居民中的成员、残障人士及其家属,对社工的互助理念,甚至社工机构本身了解不多,这些人员是潜在的服务对象和互助理念的传播对象。社工在开展实务工作过程中,了解社区内不同居民的生活情况,发现部分残障人士及家属群体,在工作中由主客观因素推动,触发建立助残组织的服务动机,开始展开“助人互助”理念宣传,激发社区居民的互助意愿,为开展组织型互助助人活动奠定基础。 通过对萌芽期潜在服务对象的发掘,建立助残社区组织“助人互助”理念的宣传有了一定的氛围基础后,进入互助社发展的过渡阶段,这一阶段是组织型互助理念和互助行动对接转化阶段。在此阶段,在继续营造成立互助组织观念环境的同时,开展具体社会服务,通过服务传播互助理念,扩大准互助社的社区影响力,培养互助社管理团队的人力资源。社工通过专业的个案介入,为社区内的特殊残障人士及其家属提供精神慰藉、心理疏导等服务;通过开展残障人士家属互助支持小组、兴趣和专业小组,拓展残障人士家属沟通的渠道,增进残障人士家属彼此之间的了解,在沟通和接触中激发互助意愿,增强互助动力,这样小组中的成员也容易转变为互助组织的中坚力量。通过开展针对残障人士及家属的心理讲座、照顾技巧讲座、政策法规讲座等活动,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到残障人士关怀活动中。专业的社工服务将行动和宣传融为一体,为残障人士家属互助社成立做好了过渡期准备。
通过过渡期的准备,互助的理念得到加强,互助的实践不断丰富,成立互助社的目标逐渐明确,互助社发展的人力资源初步具备,互助社正式成立事宜开始运作。社工机构引导成立包含社工的互助社建设筹备管理小组,并提供场地和部分资金支持;协助筹备小组召开互助成立动员大会,建立互助社的规章制度,运作机制和监督控制机制,互助社正式成立备案。
互助社成立之后,互助社发展步入正式轨道。社工机构在继续提供帮助引导的同时,和互助社一起开展相关的互助和助人活动,通过互助社的运作过程,发现互助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继续完善互助社的规章制度、激励机制和管理方法,并在实践中逐步定型,遵循社區互助社会组织发展规律,向独立规范的助残社区社会组织方向健康发展。
(五)助残社区社会组织培育的策略和社工的专业使命
社工机构引导助残社区社会组织建立和成长的过程,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社工专业介入过程,也是一个构建互助环境的过程,是一个互助系统整合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社工机构首先要明确自身的定位,社工机构本身是社会组织,要保持社会组织的公益性和独立性,在培育社区社会组织发展的不同阶段,结合不同阶段的互助行为、特征分别扮演引导者、协助者、教育者、合作者等角色。其次,社工机构要处理好培育过程中涉及不同主体之间的关系,平衡政府方(民政局、残联、街道居委会等)、社工机构本身和受培育的助残社区社会组织之间的关系,营造良好的关系网络和社会资本。助残社区社会组织的成长,需要人力、资本、场地、信息、技术等各种资源,政府、残联等相关社团组织掌握着一定的培育物质资源和信息资源,社工机构可以提供理念宣传、管理培训、能力建设、人才培养等服务类资源。助残社区社会组织本身有着各种潜在的待发掘资源,社工机构作为联系中介,要整合助残社区社会组织发展中的多样资源,优化助残社区社会组织发展的社会资本环境。
社工培育助残社区社会组织发展的过程,也是一个践行社工理念、丰富专业知识的过程。社工开展培育行动是一个与残疾人,以及残疾人结成的组织联系的过程,在此进程中社工要坚持平等、助人的理念,尊重服务对象的个体性、差异性,与残疾人或助残组织平等协作开展活动。同时,要加强对社工机构服务理念和服务成效的宣传,不断进行社区倡导,为机构本身以及受培育的助残社区社会组织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观念和政策环境。社工机构开展助人服务和协助助残社区社会组织培育时,要秉持专业助人理念,也要探索实践理念的新方法,通过社工机构贯穿始终的协助,建立助残互助组织,通过助残互助组织的“助人互助”,增强受助对象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自主发展能力,最终实现“助人自助”,将专业实践的过程变成一个发展社工知识的过程。
注释
①作者作为广州X社工机构(社会组织)社区社会组织培育过程的参与者,见证了该机构培育Y残障人士家属互助社(社区互助类社会组织)的策划、反思、改进和发展历程。
②行动研究指的是研究课题来自实际工作者的需要,研究在实际工作中进行,研究由实际工作者和研究者共同参与完成,研究成果为实际工作者理解、掌握和实施,研究以解决实际问题、改善社会行动为目的。行动研究中的研究对象不再是一味被动的客体,更是研究的主体,他们既是研究的参与者,也是研究成果的接受者和研究效果的反馈者。
③下文簡称Y互助社。
参考文献
[1]陈功, 吕庆喆, 陈新民. 2013年度中国残疾人状况及小康进程分析[J]. 残疾人研究, 2014(2):86-94.
[2]新华社.唐山大地震40周年之际,习近平考察唐山[EB/OL]. http://news.xinhuanet.com/ttgg/2016-07/28/c_111
9299374.htm.
[3]陈洪涛,王名.社会组织在建设城市社区服务体系中的作用——基于居民参与型社区社会组织的视角[J].行政论坛,2009,16(1):67-70.
[4]康晓强.社区社会组织研究:回眸与展望[J].社团管理研究,2009(10):8-14.
[5]中国残疾人联合会,民政部.关于促进助残社会组织发展的指导意见[EB/OL]. http://www.mca.gov.cn/article/zw
gk/fvfg/mjzzgl/201411/20141100732650.shtml.
[6]飄骑龙.社会组织培育模式研究——以三个培育机构为例[D].南京:南京大学,2012.
[7]赵冬梅.城市社区社会组织培育发展研究——以青岛市为例[D].青岛:青岛大学,2012.
[8]李家鹏.社会组织的咨询式培育方法探索——以南京市“温I家园”义工组织培育项目为例[D].南京:南京大学,2012.
[9]岳金柱.“公益创投”:社会组织培育发展的创新模式[J].中国社会组织,2010,(4):18-21.
[10]S·凯米斯,张先怡. 行动研究法(上) [J].教育科学研究, 1994(4):32-36.
[11]李迎生. 社会工作概论[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0.
[关键词]社工 助残社区社会组织 培育
近年來,国家从物资及政策等方面持续加大对残疾人事业的投入,残疾人生存状况持续改善,但我国有8500多万残疾人,约占总人口的6.34%,残疾人基数和所占总人口比重较大,残疾人的收入水平、教育、康复、社区服务等方面和社会总体平均水平还有一定差距[1]。“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残疾人一个也不能少”[2],让残疾人平等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满足残疾人多样化、差异化的需求不仅需要政府的主导和引领,也需要充分调动社会的力量,培育发展助残社区社会组织,发挥其在凝聚社区资源,反映残疾人及家属诉求,促进残疾人社会参与中的重要作用,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动。我国不断发展专业社会工作,在帮扶困难人群的实务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在服务和帮助残疾人,培育和发展助残社区社会组织,引导残疾人参与社会治理的过程中大有作为。
一、助残社区社会组织及其培育
关于社区社会组织的概念界定不一,有学者认为社区社会组织是由社区组织或个人在社区范围内单独或联合举办的,在社区范围内开展活动的,满足社区居民不同需求的社会自发组织[3]。也有学者认为,社区社会组织是指以社区居民为主要成员,以满足社区居民的多元多样需求为目的,由居民自发成立并自觉参与,以公益或共益目的的社会组织形态[4]。本文认为,社区社会组织是根植于社区,由社区居民为主体自发成立的,以满足社区居民个性化、差异化服务需求,实现社区和谐发展为宗旨的独立社会组织形态。社区社会组织有以下界定角度:活动场域为社区,立足于社区的基本地理和人文环境,结合社区的现实状况自愿开展活动;服务对象为社区居民,以满足社区居民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不同需求为目标;根据组织自身的人力和物力资源开展相对独立的组织活动。助残社区社会组织是社区社会组织的一种,是由社区居民自发成立的,旨在为社区残疾人提供服务、增进社区残疾人福利、促进社区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和共享社会发展成果的社会组织[5]。
一些学者结合社会组织培育的实践案例,总结出了一些社会组织培育模式,有从培育主体及培育主体在培育过程中的地位角度提出“政府主导型社会组织培育模式、社会组织主导型社会组织培育模式、政府与基金会合作型社会组织培育模式[6];有从地域划分角度提出“南京模式”和“上海模式”[7],从培育方法角度提出“咨询式社会组织培育模式”[8] 和“公益创投模式”[9]等。从学理和政策角度解读社区社会组织培育路径的学术探索逐渐增多,但是较少将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开展研究。作者认为①,社区社会组织培育是一个由外力传导内力,推动社区社会组织建立、成长和发展的行动过程。文章基于广州X社工机构培育Y残障人士家属互助社的实践,从行动研究②[10]的角度将实践和反思结合,探索社工介入助残社区社会组织培育的路径,分析社工机构在助残社区社会组织发展中的角色和作用机制,并反思助残社区社会组织的培育和发展策略。
二、理论分析视角
(一)系统理论
系统理论认为所有的有机体都是系统,系统由子系统组成,附属于超系统,社会成员、家庭、邻里和社区可以被视为社会系统的子系统,系统理论强调结构的平衡和稳定,认为案主出问题是因为案主系统和其他系统之间的平衡被打破了。社会工作者Pincus与Minahan提出了“四个基本系统”的理论,为社会工作者提供了一个实务工作的参考架构,指出社会工作过程是社会工作者运用各种知识与资源,与各要素系统共同努力,通过一系列具体的工作达到工作目标的改变过程。四个基本系统是:改变媒介系统,即社会工作者以及与服务对象有关的具有不同专长的专业人士;案主系统,即社会工作服务的对象,可以是个人家庭、团体、组织或社区;目标系统,即为了达到改变案主系统的目的所需要改变和影响的系统;行动系统,是指那些与社会工作者一起工作,实现改变目标的人[11]。现代助残理念强调残疾人的身心障碍是个人和社会共同作用的结果,残疾人的服务工作需要考虑家庭、社区及社会等各个系统之间的关系,社工介入助残社区社会组织培育,需要调动培育客体与其他行动帮扶系统之间的合力。
(二)地区发展模式
根据美国学者罗斯曼(J.Rothman)的界定,地区发展作为社区社会工作的介入模式之一,目标在于发展社区自助能力和加强社区整合。社会工作者应着重于推动社区内不同团体及居民的广泛参与,界定社区及居民自身的需要,并采取自助及互助的行动去改善社区关系,调动社区资源,解决社区问题。该模式强调参与者的自觉和成长,社会工作者一般处于引导者、促进者的角色。社工发掘社区内残疾人及其家属的需要,引导残疾人及其家属成立互助型助残社区社会组织,通过组织平台激发组织成员的能力和优势,凝聚物质及情感资源,使“助人互助”发展为“助人自助”。
三、X社工机构介入的助残社区社会组织培育
Y街道是X社工机构开展实务工作的主要活动场域之一,为了践行“助人自助”的价值理念,激发街区内残障人士及其家属内生发展动力,X社工机构以行动助力Y街区内的居民成立了“Y残障人士家属互助社”③。
(一)Y互助社的环境系统
Y街道辖区是该残障人士家属互助社的活动地域。Y街道在册户籍残障人士多达1450人,其中视力残障178人,听力残障126人,语言残障7人,肢体残障574人,智力残障197人,精神残障327人,多重残障41人,该街道内残障人士家庭多为低保、低收、边缘等困难家庭,以老养残、一家多残、重病重残、独居、单亲的家庭为数不少,家庭经济收入少,医疗支出大,家庭成员的生活质量普遍不高。
在家庭系统中,残障人士扮演着单一或者多重角色,无论他们扮演的是子女、父母或配偶角色,对其家庭而言,他们都是不可缺少的一分子。然而,自身的残障不仅给他们自己,也给整个家庭带来了难以修复的损失,这些损失又导致家庭系统的失衡,甚至缺失。残障人士,或身体、或精神、或智力等方面的障碍缺陷,降低了他们的组织性,但是他们的家属多不具有该局限,他们的家属需要相互倾诉,需要就残障人士日常康复和照料进行交流,需要寻找相似或相同群体的支持和援助。 (二)Y互助社目标分析
成立Y互助社旨在加强Y街道辖区内残障人士家属之间的联系,为残障人士家属间的持续性互动及互助提供平台,更好地满足残障人士家属在心理、生活、学习等方面的需求,并力求提升社会公众对有特殊需要人群的接納和关注程度,改变不恰当的态度和观念,开展权利倡导和公众教育,以缓解残障人士家属的心理压力,促进残障人士平等参与和社会融入。
(三)Y互助社的培育过程
1.萌芽阶段。基于X社工机构和Y街道内各社区居委会所掌握的有关街道辖区内残障人士及其家庭信息,社工借助问卷调查、入户探访、电话访问、邻里告知、座谈会评估等方式逐一跟进,了解他们的需求,锁定目标群体,制定初步的服务计划。X社工机构举办了生活布纸乐手工小组、巧手慧心家属互助串珠小组、魅影视界电影欣赏小组、互助义工技能培训小组、开心农场园艺小组、同心缘残障人士家属支持小组等活动,为残障人士及家属搭建学习、沟通及互助的平台,较好地促进了他们的交流和互动。社工在小组组建过程中对成立残障人士家属互助社的理念进行宣传,同时留意选拔和培养小组领袖。
2.服务推广阶段。通过前一阶段的宣传、服务和甄别,筛选出有一定组织需要和组织能力的成员,通过建立残障人士及其家属QQ群,开展残障家属工作坊,成立名为“同心缘”的准互助社,设计出了准互助社LOGO,对“同心缘”的骨干人员进行适当培训和支持。然后,以“同心缘”为平台开展了社区工作及个案工作等社工实务活动,为互助社的正式成立奠定基础。首先,社区活动以活动为载体,拉近互助社準成员间的距离,增进彼此间的了解,通过“残健携手欢歌未来”,“友爱互助,心悦相伴”全国助残日出游活动,以及残障人士家属互助社生日会等活动;通过残疾人与家属共同欢娱的形式,增进了残疾人家庭之间的了解,改善了残疾人家庭内部的沟通方式;通过广东省残联微信推广与“微梦想”助残活动、“浓情端午,爱在康园”活动、“结对帮扶,义教配对”微梦想活动等链接了社会上的政策资源、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为残疾人及其家庭提供了多样化的帮助。同时,也在活动的过程中增进了社会对互助社的了解。通过“残障人士家属互助社会员大会”“政策知识座谈会”等活动,为残障人士及其家属提供有关政策、心理、康复等专业知识,并定期开展经验交流会。同时,与工疗站合作,为残障人士提供定期的娱乐文化体育活动、智障人士的日间照料及家庭支持、肢障人士的就业服务及培训,推动残障人士支持性就业及融合自主的社区生活。定期向残障人士及家庭派发社区康复指南,通过一些社区活动,促进家属倡导、社区倡导、支持残障人士的自我倡导。 X社工机构协助准互助社策划了定期举行的“爱心集市”,发动互助社内的成员发挥各自的特长,制作手工艺品、剪纸等,将制作的产品进行社区义卖,通过义卖展示准互助社的风采,将义卖获得的资金作为准互助社成员的活动经费。X社工机构对特别困难的残障人士或家属重点开展个案介入,比如对有精神问题的罗某和区某进行情绪疏导、心理慰藉和问题转介;对残疾人曾某链接网络资源,帮助其建立支持网络;招募义工定期进行暖阳探访,为家有智障孩子和家庭贫困的吴某和姚某链接网络物资帮扶,协助其参与互助活动,并进行康复指导。
3.互助社正式成立阶段。互助社成立后组织更加合法化、正规化,推动了建章立制工作,社工逐渐淡出互助社,推动了互助社组织自治。
(1)组建团队。X社工机构、社工和居委会协调组织互助社成员民主选举互助社负责人,组建核心团队,推选出互助社第一届执行委员会,其中包括社长1名、执行社长1名、副社长2名、秘书长1名、副秘书长1名。请街道残联理事长、X社工机构部门负责人担任互助社监事一职,确保互助社工作正常和正规化运作。(2)制度建设。制定出了互助社章程草案,工作有章可循。设计出互助社会员报名登记表、义工报名表、慰问记录表、手工品登记表等一系列规范记录表格。(3)建立会员花名册和档案。所有入会的成员都要经过自愿报名登记,再经过电脑记录造册建档。(4)确定爱心集市日。规定每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互助社的爱心集市日,每季度一次生日会。(5)成立“XXX互助基金会”。所有捐赠有登记,资金由专人负责管理,钱、账分开,每月在网上公布账目。(6)探访慰问。定期探访慰问重病住院的互助社成员及家属,并由互助社提供100元的慰问金。互助社成员家庭出现重大变故,可根据实际情况再对慰问金作适当调整。
4.评估与反思阶段。对互助社培育的效果进行评估,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为改进工作做准备。待互助社运行一段时间后,对互助社所开展的各项工作、组织目标实现情况、组员招募数量、组员自身素质的提升状况、组员对组织的认同和归属感、组织在社区居民中的知晓度和影响力等方面进行评估。具体的评估运用采用以下方法:其一,参与Y互助社建设的相关方,即X社工机构、居委会和具体负责社工采集残障家属和其他居民对X社工机构和社工已做工作的看法和满意度,及时了解他们的反馈意见。其二,由互助社组建的专业评估小组对互助社所开展的各项工作、目标达成率、成员状况进行评估,并写出评估鉴定或评估报告。
根据评估结果,对互助社培育方案进行调整,更加明确互助社的组织目标和发展方向,完善互助社的制度和规范,梳理互助社的运作机制,进而继续开展互助社培育行动,使互助社向更加独立、规范、科学的方向发展,在条件成熟时协助互助社注册登记,使互助社成为独立的社区社会组织。
(四)Y互助社发展的阶段特征及社工介入路径
互助社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萌芽期到过渡期,从过渡期到成熟期的渐进过程,各个时期的互助行为、特点不同。在萌芽期,社会或者社区内的互助传统和友爱氛围影响社区居民,作为众多社区居民中的成员、残障人士及其家属,对社工的互助理念,甚至社工机构本身了解不多,这些人员是潜在的服务对象和互助理念的传播对象。社工在开展实务工作过程中,了解社区内不同居民的生活情况,发现部分残障人士及家属群体,在工作中由主客观因素推动,触发建立助残组织的服务动机,开始展开“助人互助”理念宣传,激发社区居民的互助意愿,为开展组织型互助助人活动奠定基础。 通过对萌芽期潜在服务对象的发掘,建立助残社区组织“助人互助”理念的宣传有了一定的氛围基础后,进入互助社发展的过渡阶段,这一阶段是组织型互助理念和互助行动对接转化阶段。在此阶段,在继续营造成立互助组织观念环境的同时,开展具体社会服务,通过服务传播互助理念,扩大准互助社的社区影响力,培养互助社管理团队的人力资源。社工通过专业的个案介入,为社区内的特殊残障人士及其家属提供精神慰藉、心理疏导等服务;通过开展残障人士家属互助支持小组、兴趣和专业小组,拓展残障人士家属沟通的渠道,增进残障人士家属彼此之间的了解,在沟通和接触中激发互助意愿,增强互助动力,这样小组中的成员也容易转变为互助组织的中坚力量。通过开展针对残障人士及家属的心理讲座、照顾技巧讲座、政策法规讲座等活动,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到残障人士关怀活动中。专业的社工服务将行动和宣传融为一体,为残障人士家属互助社成立做好了过渡期准备。
通过过渡期的准备,互助的理念得到加强,互助的实践不断丰富,成立互助社的目标逐渐明确,互助社发展的人力资源初步具备,互助社正式成立事宜开始运作。社工机构引导成立包含社工的互助社建设筹备管理小组,并提供场地和部分资金支持;协助筹备小组召开互助成立动员大会,建立互助社的规章制度,运作机制和监督控制机制,互助社正式成立备案。
互助社成立之后,互助社发展步入正式轨道。社工机构在继续提供帮助引导的同时,和互助社一起开展相关的互助和助人活动,通过互助社的运作过程,发现互助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继续完善互助社的规章制度、激励机制和管理方法,并在实践中逐步定型,遵循社區互助社会组织发展规律,向独立规范的助残社区社会组织方向健康发展。
(五)助残社区社会组织培育的策略和社工的专业使命
社工机构引导助残社区社会组织建立和成长的过程,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社工专业介入过程,也是一个构建互助环境的过程,是一个互助系统整合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社工机构首先要明确自身的定位,社工机构本身是社会组织,要保持社会组织的公益性和独立性,在培育社区社会组织发展的不同阶段,结合不同阶段的互助行为、特征分别扮演引导者、协助者、教育者、合作者等角色。其次,社工机构要处理好培育过程中涉及不同主体之间的关系,平衡政府方(民政局、残联、街道居委会等)、社工机构本身和受培育的助残社区社会组织之间的关系,营造良好的关系网络和社会资本。助残社区社会组织的成长,需要人力、资本、场地、信息、技术等各种资源,政府、残联等相关社团组织掌握着一定的培育物质资源和信息资源,社工机构可以提供理念宣传、管理培训、能力建设、人才培养等服务类资源。助残社区社会组织本身有着各种潜在的待发掘资源,社工机构作为联系中介,要整合助残社区社会组织发展中的多样资源,优化助残社区社会组织发展的社会资本环境。
社工培育助残社区社会组织发展的过程,也是一个践行社工理念、丰富专业知识的过程。社工开展培育行动是一个与残疾人,以及残疾人结成的组织联系的过程,在此进程中社工要坚持平等、助人的理念,尊重服务对象的个体性、差异性,与残疾人或助残组织平等协作开展活动。同时,要加强对社工机构服务理念和服务成效的宣传,不断进行社区倡导,为机构本身以及受培育的助残社区社会组织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观念和政策环境。社工机构开展助人服务和协助助残社区社会组织培育时,要秉持专业助人理念,也要探索实践理念的新方法,通过社工机构贯穿始终的协助,建立助残互助组织,通过助残互助组织的“助人互助”,增强受助对象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自主发展能力,最终实现“助人自助”,将专业实践的过程变成一个发展社工知识的过程。
注释
①作者作为广州X社工机构(社会组织)社区社会组织培育过程的参与者,见证了该机构培育Y残障人士家属互助社(社区互助类社会组织)的策划、反思、改进和发展历程。
②行动研究指的是研究课题来自实际工作者的需要,研究在实际工作中进行,研究由实际工作者和研究者共同参与完成,研究成果为实际工作者理解、掌握和实施,研究以解决实际问题、改善社会行动为目的。行动研究中的研究对象不再是一味被动的客体,更是研究的主体,他们既是研究的参与者,也是研究成果的接受者和研究效果的反馈者。
③下文簡称Y互助社。
参考文献
[1]陈功, 吕庆喆, 陈新民. 2013年度中国残疾人状况及小康进程分析[J]. 残疾人研究, 2014(2):86-94.
[2]新华社.唐山大地震40周年之际,习近平考察唐山[EB/OL]. http://news.xinhuanet.com/ttgg/2016-07/28/c_111
9299374.htm.
[3]陈洪涛,王名.社会组织在建设城市社区服务体系中的作用——基于居民参与型社区社会组织的视角[J].行政论坛,2009,16(1):67-70.
[4]康晓强.社区社会组织研究:回眸与展望[J].社团管理研究,2009(10):8-14.
[5]中国残疾人联合会,民政部.关于促进助残社会组织发展的指导意见[EB/OL]. http://www.mca.gov.cn/article/zw
gk/fvfg/mjzzgl/201411/20141100732650.shtml.
[6]飄骑龙.社会组织培育模式研究——以三个培育机构为例[D].南京:南京大学,2012.
[7]赵冬梅.城市社区社会组织培育发展研究——以青岛市为例[D].青岛:青岛大学,2012.
[8]李家鹏.社会组织的咨询式培育方法探索——以南京市“温I家园”义工组织培育项目为例[D].南京:南京大学,2012.
[9]岳金柱.“公益创投”:社会组织培育发展的创新模式[J].中国社会组织,2010,(4):18-21.
[10]S·凯米斯,张先怡. 行动研究法(上) [J].教育科学研究, 1994(4):32-36.
[11]李迎生. 社会工作概论[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