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设开放情境,促进参与
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限制,而是激发学生兴趣。”只有学生对认知材料本身产生强烈的兴趣,学习的热情才能真正地被激发出来,知识的奥秘才会被揭开。所以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学习情境,引导学习者带着真实的“任务”进入学习情境,使学习更加直观和形象化。同时,在提供问题的时候,要使问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趣味性,使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去想办法解决。而且问题的答案不唯一,大大避免了学生的定向思维,减少了学生的依赖心理,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自己去参与大胆猜测,学生们的能力也就得到了一定的锻炼和提升。比如,在学习《平均分》这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情境:篮子里有8个苹果,谁能将这8个大小一样的苹果分给你喜欢的小朋友,并且使每位小朋友分得的个数一样多呢?又比如,在教学《估算》一课时,我又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情境:运动会结束了,同学们为班级赢得了荣誉,老师为了奖励你们,决定带你们去公园划船,划船处贴了这样一张启示:
大船限乘40人,每条租金55元;
中船限乘25人,每条租金38元;
小船限乘 9 人,每条租金17元。
我们班有50人,应该怎样去租船呢?请你们设计一个租船方案,算一算,大约需要花多少钱?这个问题比较贴近生活,体现了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这样就大大地调动了學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构建学习框架,独立思考
现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则强调学习是学生对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而教学主要是帮助和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意义建构,因此教学应建立在学生如何“学”的基础上。
在四年级下册《三角形的内角和》一课中,我给学生提供了这样的学习框架,让学生自主探究:请你在纸上各剪一个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利用量角器量一量各种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完成下表并回答问题。
1.经过表格分析,你有什么发现?
2.请把正方形沿对角线对折,得到两个( ),它们的内角和是( )度。
这个学习框架的建立,都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出发点,手脑并用,把操作、思维、语言融为一体,三者配合,相互促进,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之从具体形象思维自然地过渡到抽象思维。
尝试协作交流,合作探究
新课程实施以来,教师们在对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方式方法上还存在着困惑:在教学实践中存在着分组不合理、小组分工不明、优生主导,差生无事、课堂节奏太快,学生无时间合作交流等诸多问题,使合作学习流于形式,根本没有实效性,难以真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教师必须为学生们提供新型的合作学习任务支架,在本任务支架中,每个学生在小组中一定要有自己明确的学习任务,每个人的作用都是不可替代的,这样就使每个学生都有表现、证明自己的机会,达到真正合作的目的。
建造数学模型,归纳概括
“建模”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数学化”的过程,是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获得某种带有“模型”意义的数学结构的过程。从学生学习和发展的角度来看,数学建模既是学生学习数学思想的方法,也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一种能力,同时让学生的数学眼光、数学意识和数学素养都得到提升。
张奠宙教授认为,数学学科中的各种基本概念和基本算法,都可以叫作数学模型。而“自主协作学习”的第四个环节也正是建模,在这个环节中,教师不但要引导学生建立结论性模型,更要充分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建模思想和内容中现实的问题情境,再将实际问题数学化,有针对性地列一个框架,让学生亲身体验建模过程,在学生动手操作、交流思考和解决问题中培养学生的建模兴趣,并使学生逐渐形成习惯,掌握其中的方法,最终能够脱离框架,自己独立建造数学模型。
科学练习实践,提高能力
练习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环节,有效的练习既是促进学生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的重要途径,又是学生由知识向能力、智力转化和发展的有效方法,还能及时反馈学生接受知识情况的信息。让全体学生统一做相同的练习题,从表面上看全体学生都在练习,而实际上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得不到应有的训练。因此,教师在要求学生做到细心审题、认真答题、仔细检查的基础上,还要注意练习设计的目的性、典型性、针对性和伸缩性。同时在设计时还要注意分层设计,不搞齐步走,也就是要依据学生的基础,分别设计不同难易程度的题目,供不同水平的学生练习。本着“精而少”的原则我设计了四类题型,让学生从中选取适合的题型,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
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限制,而是激发学生兴趣。”只有学生对认知材料本身产生强烈的兴趣,学习的热情才能真正地被激发出来,知识的奥秘才会被揭开。所以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学习情境,引导学习者带着真实的“任务”进入学习情境,使学习更加直观和形象化。同时,在提供问题的时候,要使问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趣味性,使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去想办法解决。而且问题的答案不唯一,大大避免了学生的定向思维,减少了学生的依赖心理,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自己去参与大胆猜测,学生们的能力也就得到了一定的锻炼和提升。比如,在学习《平均分》这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情境:篮子里有8个苹果,谁能将这8个大小一样的苹果分给你喜欢的小朋友,并且使每位小朋友分得的个数一样多呢?又比如,在教学《估算》一课时,我又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情境:运动会结束了,同学们为班级赢得了荣誉,老师为了奖励你们,决定带你们去公园划船,划船处贴了这样一张启示:
大船限乘40人,每条租金55元;
中船限乘25人,每条租金38元;
小船限乘 9 人,每条租金17元。
我们班有50人,应该怎样去租船呢?请你们设计一个租船方案,算一算,大约需要花多少钱?这个问题比较贴近生活,体现了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这样就大大地调动了學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构建学习框架,独立思考
现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则强调学习是学生对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而教学主要是帮助和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意义建构,因此教学应建立在学生如何“学”的基础上。
在四年级下册《三角形的内角和》一课中,我给学生提供了这样的学习框架,让学生自主探究:请你在纸上各剪一个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利用量角器量一量各种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完成下表并回答问题。
1.经过表格分析,你有什么发现?
2.请把正方形沿对角线对折,得到两个( ),它们的内角和是( )度。
这个学习框架的建立,都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出发点,手脑并用,把操作、思维、语言融为一体,三者配合,相互促进,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之从具体形象思维自然地过渡到抽象思维。
尝试协作交流,合作探究
新课程实施以来,教师们在对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方式方法上还存在着困惑:在教学实践中存在着分组不合理、小组分工不明、优生主导,差生无事、课堂节奏太快,学生无时间合作交流等诸多问题,使合作学习流于形式,根本没有实效性,难以真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教师必须为学生们提供新型的合作学习任务支架,在本任务支架中,每个学生在小组中一定要有自己明确的学习任务,每个人的作用都是不可替代的,这样就使每个学生都有表现、证明自己的机会,达到真正合作的目的。
建造数学模型,归纳概括
“建模”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数学化”的过程,是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获得某种带有“模型”意义的数学结构的过程。从学生学习和发展的角度来看,数学建模既是学生学习数学思想的方法,也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一种能力,同时让学生的数学眼光、数学意识和数学素养都得到提升。
张奠宙教授认为,数学学科中的各种基本概念和基本算法,都可以叫作数学模型。而“自主协作学习”的第四个环节也正是建模,在这个环节中,教师不但要引导学生建立结论性模型,更要充分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建模思想和内容中现实的问题情境,再将实际问题数学化,有针对性地列一个框架,让学生亲身体验建模过程,在学生动手操作、交流思考和解决问题中培养学生的建模兴趣,并使学生逐渐形成习惯,掌握其中的方法,最终能够脱离框架,自己独立建造数学模型。
科学练习实践,提高能力
练习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环节,有效的练习既是促进学生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的重要途径,又是学生由知识向能力、智力转化和发展的有效方法,还能及时反馈学生接受知识情况的信息。让全体学生统一做相同的练习题,从表面上看全体学生都在练习,而实际上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得不到应有的训练。因此,教师在要求学生做到细心审题、认真答题、仔细检查的基础上,还要注意练习设计的目的性、典型性、针对性和伸缩性。同时在设计时还要注意分层设计,不搞齐步走,也就是要依据学生的基础,分别设计不同难易程度的题目,供不同水平的学生练习。本着“精而少”的原则我设计了四类题型,让学生从中选取适合的题型,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